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040-甲申年说-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红楼梦》中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77。)    
    还有第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大观园的少女们聚在怡红院内为宝玉做寿,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睡了一地。第二天袭人说:“昨儿都好上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俱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红楼梦》中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96。)    
    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美的世界,是诗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对少女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象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小说写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时曾想到:“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现在搬进大观园,可以说是实现了宝玉的愿望,所以他“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因为大观园是他的理想世界。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恶浊的世界(也就是汤显祖所谓的“有法之天下”)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    
    大观园里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也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    
    《葬花词》(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艳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  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82—383。)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晴雯因容貌长得美,所以被迫害致死)。首先是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宏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    
    林黛玉有句诗“冷月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悲剧性和“情”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    
    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的层面——美的毁灭。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4)

    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中国小说最后都喜欢有一个“榜”,如《封神榜》、《西游记》等。据脂砚斋的批语(署名“畸笏叟”)说,《红楼梦》最后也有个“情榜”,就是对每个人都用“情”这个标准来评价一番,每个人都有一句评语。    
    林黛玉的评语是“情情”,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这两个人都是有情人的典型,但有区别。林黛玉的情是专注的,是两人性情相投,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情。这叫“情情”。而贾宝玉的情是普泛的,是一种“大爱”。大观园中的少女,不管对他是否有情,他都用一种平等的态度,给予友情、同情和体贴。甚至对花草树木也是如此。所以脂砚斋说他是“绝代情痴。”有的研究者说他是“情之圣者。”    
    《红楼梦》中有一系列情节、细节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位)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封神演义》:作者陈仲琳。成书于明代,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但是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没有很好地把握《红楼梦》的悲剧性这个层面。所以许多在小说中本来包含丰富意蕴的情节,电视剧把它们照原样搬到电视屏幕上,但是它们的意蕴被抽掉了,就没有意思了。    
    我举一个例子。《红楼梦》有这么一个情节。有一次贾宝玉在宁国府吃饭。他突然想起,有个房间里有张美人图,现在大家在这里吃饭,那个美人一定会感到寂寞,“须得我去看望安慰她一番” (这就是“情不情”) 。想到这里,他就溜下饭桌,一个人去到那个房间。    
    到了门口,听到里面有女孩的声音。他吃了一惊,想:难道这美人真的活了不成。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的跟班小厮在和宁国府的一个丫鬟在调情,被他撞见了。当然这两个人吓得要死,这是犯了天大的罪。这时小说写,贾宝玉一跺脚,说:“还不快跑。”那丫鬟被他这一提醒,赶紧跑了。贾宝玉又喊:“你放心,我不会告诉人的!”那小厮急着说:“你这一喊,不就告诉人了吗?”接下来,贾宝玉问这小厮,这女孩多大岁数了,那小厮说不知道。贾宝玉大为恼火,说“可见她白认识你了”。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情节。它表明,在贾宝玉看来,这两个人调情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你既然和她这么好,却连她多大岁数也不知道,这是不能原谅的。这就是“绝代情痴”的表现。    
    但是,到了电视剧里,这些意蕴都没有了。观众只见贾宝玉一脚踢开门,把这两个人撞散。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最多只是说,这是表现了贵族之家的糜烂和乱七八糟(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这样来阐释,就把本来包含有很深刻意蕴的作品搞得很肤浅了。    
    第三个层面:《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者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叹。    
    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这种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孔子就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也感叹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此相联系,是人的命运。所谓“命运”,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无法支配的。一个人的出生、父母,自己是不能选择的,一个人的爱情、婚姻、事业、成就等等,个人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小。从总体上说,是由许许多多个人无法选择的因素所决定的。    
    《红楼梦》中的一支曲子《枉凝眉》中有两句话:“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缘”本身就是一种命运。    
    《枉凝眉》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红楼梦》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5。)    
    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象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这种人生感,集中体现在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位对生命和命运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人爱情生活的不幸,而是出于对生命、人生、存在的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有一个神话的背景。在第一回里就交代了他是女娲补天时,一块被遗弃的石头。这意味着贾宝玉的存在是一种被抛弃的结果。被谁抛弃呢?被“天”抛弃。    
    “天”是无限,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一个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所谓“幻形入世”。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给予贾宝玉的一个形而上的起点。    
    当一僧一道表示要带这块被遗弃的“石头”到“温柔富贵之乡”去走一遭的时候,这块“石头”听了大喜,表明他是非常急切地渴望入世的。    
    但一旦入世,他又和他所处的那个世界,格格不入。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5)

    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他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贵族之家的核心:他深受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但是在他最深层的意识中,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暂时形态。那一僧一道说的“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十六个字,深埋在他的心中。    
    所以小说写他经常“闷闷的”,或突如其来地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种情绪正提示出,现在的这种存在,对他是一种负担。即便是他处在与姐妹们的温情之中,也仍然不能消除他对生命、对命运的忧患。他的情总是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到时候……”)的恐惧和忧虑,带着“何处是归程”的忐忑不安。例如下面这些话便是他表达这种忧患的典型话语:    
    ……只求你们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红楼梦》上册。 第十九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5。)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红楼梦》中册。 第五十七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06。)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红楼梦》上册。 第三十六回。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93。)    
    这些都是关于未来、关于死亡的话语。    
    未及弱冠的宝玉,对死亡有着强烈的自觉,这与他入世之际的“大喜”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他对死亡有着强烈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美人迟暮”,意味着“桃花乱落如红雨”,意味着他和他钟爱的姐妹们的分离,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同时他对死亡似乎又有着某种渴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