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中东的石油公司中,较为著名的有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Aramco)为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公司,掌握全球四分之一的石油蕴藏(已证实蕴藏量2594亿桶),几乎相当于世界第二大石油蕴藏国伊拉克的两倍、美国的12倍;其生产、出口的原油量居世界之冠,最大产能可达每日1000万桶,目前平均产量为每日800万桶,约为第二大生产公司的两倍、美国最大石油公司的5倍;同时它也是世界天然气油(NaturalGasLiquor)的最大生产及输出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为亚洲、欧洲及美国地区能源主要来源,在国际能源界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石油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软黄金”,大大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形象。《环球》杂志曾在2001年有一篇文章介绍中东,题目是《石油,富了中东》。摘录部分如下:随着大量石油的输出,美元滚滚而来,阿拉伯产油国家纷纷以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超乎寻常的建设规模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现代化工业应运而生,沙漠农业结出硕果,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民众生活百倍改善,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创造出了一个个世界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或许是财富太多的缘故,这些石油富国在国家建设上似乎是只求需要而不计成本:沙特阿拉伯耗费50亿美元在吉达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该机场占地面积就达105平方公里,候机大厅达150平方米,每年能容纳3000万人次进出港。而实际上,除了每年朝觐期间能接近饱和状态外,该机场在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门可罗雀;利比亚历时12年耗资近200亿美元修造了规模空前的南水北调地下人工河,该工程足可供应数千万人口的用水,但利比亚人口却不到500万。难怪利比亚人会骄傲地将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获得了巨额石油财富之后,阿拉伯产油诸国的生活水准似火箭般地扶摇直上,其速度及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时期的任何国家。在极短的时间内,海湾诸国以及利比亚的人均收入就超过1万美元,跻身世界最富裕国家的行列。    
    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们收入颇丰,但需要他们花钱的地方似乎并不多。在这里,每个家庭都居有其屋,而这种“屋”的概念通常是指带花园的别墅,面积能有数百平方米乃至更大。低收入者的“屋”则大多是由政府出资为其建造,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租金,若干年后便归居住者所有;国民全部享受免费医疗,本国人不管是打针吃药还是住院医疗,包括住院期间的一日三餐,一概由政府出钱,甚至连需要出国医治的,政府同样悉数报销其花费;孩子上学也不用花钱,这种免费义务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所有的费用也是由政府承担,成绩优秀者还可保送到国外深造……但巨额石油财富也带来了副作用。首先是中东地区奢靡之风盛行,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家医院,患者所用的餐具竟然是纯金制作!另外,这些国家的公民生活得太舒坦,遂惰性十足,不少人根本不想外出工作,宁愿留在家里坐享其成。因此,在本来就人口稀少且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海湾国家里,本国公民的就业率仅在20%左右,是世界上劳动参与率最低的地方。即使是外出工作,他们也只愿意干待遇高且又轻松体面的工作,繁重的体力活全都让外来的劳动力(尤其是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去干了。    
    然而,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这些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最大障碍。中东国家虽然有着开采和出口石油所获得的巨大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作为奢侈的消费或者流入国外的账户,而并未使本国的经济出现多样化或者是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品牌。除了作为原料的石油,它们没有任何东西可卖。例如,在阿曼,除石油工业之外,最大的企业是一家生产沙发靠垫的皮革厂,其产品完全是为满足国内需求。科威特多年来一直用从石油生产中获得的巨额利润在世界投资,但却很少在国内发展项目。这个国家除了肥胖人口比例比其他国家都高以外,没有一项经济数据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中东:石油武器不再寒光闪闪(2)

    沙特国家虽然极其富裕,然而,却拥有野蛮的司法(砍手、砍头)和对妇女的歧视。王公贵族们贪婪腐败。沙特王室与美国的友好关系还建立在私人利益上。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员们掌握了与西方商人进行交易的权力,西方商人入乡随俗,纷纷以巨额佣金拉拢这些特殊人物。    
    1978年,沙特政府规定,所有外国贸易商在沙特做生意时必须找到一个本土代理商。这些代理商自然是那些手中握有权柄的人,某个亲王只做一笔交易就能赚到1亿多美元。沙特驻美大使某亲王曾对沙特高层腐败毫不隐晦,他对美国媒体说:“在和沙特做生意时,总计4000亿美元的合同金额中只有3500亿美元用于建设沙特,而其余500亿美元成为王室成员的回扣,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毫不隐晦的理由是:“这又算得上什么?腐败又不是我们沙特的专利。”沙特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制政体,没有成文法和立法机构,王室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而日益壮大的中等阶层希望分享权力,不同意沙特王室对所有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垄断。王室公开要求人民恪守宗教上的清规戒律,但王族成员自己却过着极其西化、极其奢侈的生活。    
    在中东,原教旨主义是世界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沙特以石油资源赢得的巨额外汇储备为经费,到处弘扬瓦哈比主义。瓦哈比教派是18世纪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最早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派别,主张复兴伊斯兰原始教义,净化道德、禁止改良和一切形式的艺术,违者皆是异教徒和敌人。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这段历史中,沙特王室和政治反对派都在利用原教旨主义运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反对派鼓吹原教旨主义,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反腐败奢侈、求平等均富的“原教旨”提供了批评现政权的道德武器,从而质疑其执政的合法性。对于沙特王室这样的“地堡式政权”(亨廷顿语),反对派凭借原教旨主义成功地吸引了那些“被蹂躏和被剥夺的人们”(亨廷顿语)。    
    而沙特王室也不得不利用原教旨主义运动来维持其“圣地守护者”的形象。特别是美军的进驻在沙特引发了众多的批评。为消除不良影响,王室实行更加保守的宗教政策来维护其执政合法性,并阻止霍梅尼式的伊斯兰革命在沙特发生。    
    在政治上的敌对双方都在比赛谁更“原教旨”,两个阵营激烈斗争、竞争的结果,是在沙特的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当中培养了大批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而贯彻“原教旨”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清除“异教徒”,通过“驱魔”使伊斯兰社会更加纯洁,国土更加干净。在沙特国内的政治竞争中,谁更能代表纯洁的“原教旨”,谁更积极地驱逐“异教徒”,谁就能获得主动,乃至获得胜利。    
    在沙特国内的政治竞争中,大部分反政府分子留在了国内,至今仍在对王室施压和鼓动驱逐美军;一小部分人如拉登者则出走到境外,联合更多的四海兄弟在全世界展开“驱魔”。    
    奥萨马·本·拉登是沙特人。1994年,拉登反对王室与美国的亲密关系,反对王室默许美军驻扎在沙特,因而被取消了沙特公民的身份,他在沙特的财产也被冻结。因此,拉登原本是沙特的一个“异见人士”和政治流亡者。1996年,拉登宣布“推翻沙特王室政府”是基地组织的重大使命之一。可见基地组织不仅是一个跨国恐怖组织,也是一支执著于“国内任务”的“反政府武装”。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间战略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斗争的焦点区域从欧洲转移到了中东,从欧洲大国间争夺工业霸权转移到了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中东,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斗争的聚焦点。    
    20世纪后半叶的四十多年时间中,中东先后爆发苏伊士运河事件、伊拉克革命、“6·5”战争、“十月战争”、黎巴嫩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多次大规模冲突,成为20世纪最深的、流血不止的战争伤口。    
    美伊战争结束以后,中东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石油武器已没有昔日那么锐利。经过几次能源和经济危机的磨砺,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了一套应对危机的有效机制,美国通过石油产品来源多样化减少了对阿拉伯世界的过分依赖,国内又建立起了战略石油储备,而且这些年来它的能源替代和节能技术也在发展。阿拉伯国家若以石油为武器,效果恐怕不会太明显,同时,减产、禁运、提价这些措施需要产油国付出一定的代价,又要协调一致才能见效,组织起来难度很大。    
    其次是阿拉伯国家不够团结的情形更加明显。二战后,阿拉伯国家曾涌现一批热衷于统一阿拉伯、复兴阿拉伯的政治领导人,如埃及的纳赛尔、利比亚的卡扎菲、叙利亚的阿萨德,他们都搞过各种形式的“阿拉伯联合”,然而,除了冷战后南北也门统一外,都以失败告终。    
    相反,阿拉伯世界却因上世纪70年代末埃及和以色列单独媾和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发生了两次大分裂。这两次大分裂给阿拉伯世界带来持久的伤痛,严重削弱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使泛阿拉伯主义几近销声匿迹,再难以抱成一团。


第二部分委内瑞拉:石油是国家的经济命脉(1)

    【石油故事】一提起委内瑞拉,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石油和美女。的确,委内瑞拉不仅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因为在世界选美大赛中夺得过5个环球小姐和4个世界小姐的桂冠,而享有“美女制造机器”的美誉。    
    早在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委内瑞拉之前,这里一直是印第安人中的阿拉瓦人和加勒比族人的故乡。1499年,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奥赫达率船队来到委内瑞拉沿海。当船队驶入马拉开波湖时,他们发现当地的土著居民的房屋都建在高出水面的木桩上,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十分相像。就把这里称为委内瑞拉,即“小威尼斯”的意思。委内瑞拉的国名也由此而来。    
    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大陆北部,北濒加勒比海,与西印度群岛隔海相望,东北伸入大西洋,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遥遥相对,东与圭亚那为邻,南与巴西毗连,西与哥伦比亚接壤。委内瑞拉素有“石油之国”的美称,石油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是世界上较早发现和开采石油的国家之一。早在西班牙人来到委内瑞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发现了石油,并称之为“梅内”,即“大地的汗水”之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用“梅内”点灯、治风湿病、填塞独木舟的缝隙,并用它作为火把的原料。西班牙人来到这里后,一开始也没有对石油特别在意,着重对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勘探和开采。自19世纪下半叶起,石油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政府也开始对石油的勘探与开发重视起来,并将大片土地租给个人进行开采。1878年,委内瑞拉人曼努埃尔·普多利在靠近哥伦比亚边境的地方钻出了第一口油井,并成立了该国第一家石油公司——塔奇拉石油公司。他们依靠人工挖井这种最原始的方法采油,并将其加工成燃油供照明和家庭使用。1912年,在马拉开波湖东岸发现了一个较大的油田,使委内瑞拉步入世界石油生产国的行列。    
    自19世纪末起,外国资本开始逐渐向委内瑞拉的石油业领域渗透。1922年,在马拉开波湖畔开凿的2号油井中发现巨大油流,标志着委内瑞拉进入“石油时代”。1926年,石油已成为该国的主要出口产品。1928年,委内瑞拉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产油国。    
    上世纪30年代,委内瑞拉的一些组织就提出了石油国有化的主张。在人们的积极推动下,1943年,政府颁布了石油法,宣布从即日起不再租让新的油田,已经租出的油田必须在50年内归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又采取了新的措施,不断提高国家从外国石油公司所得利润中的提成比例。1960年,委内瑞拉政府成立了国营石油公司,专门负责本国石油的生产和销售,并成为欧佩克的创始国。1975年8月,委内瑞拉政府宣布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