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业纳!   �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心情最差的时候,我的亲人、朋友、学生,还有老师与同行们给了我许多安慰。为了安慰自己和家人,我还谱写了一首《莫生气》的歌,把它当作献给天下苦恼人的一剂消气良方。但严峻的现实告诉我,自我消解、自我安慰,并不能阻止别人的恶意。我不是道家所称的“圣人”,更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完人”,面对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最后我拿起了法律武器,才为自己赢得了最后的清白与公道。    
      我完全是被逼无奈,没有了退路,才被迫卷入了这场纷争应对之中。真心希望从今以后,不要再涉及任何官司,让我静下心来,继续作我的曲、写我的歌。永远沉浸在纯洁美好的音乐世界里……    
      你为什么写这本书?就算杨钰莹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长辈和老师,你难道不能宽恕她吗?    
      有的人认为我不讲“宽恕”,对往事耿耿于怀,缺少肚量。可是,他们不知道一个人名誉被毁、名声扫地的痛苦。难道要让我背着骂名走完自己的余生吗?    
      应该指出的是,卷入这场风波我完全是被动的。看完这本书,就可以明白在师生恩怨的整个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我都处于被动的局面而百般无奈。    
      当年发现杨钰莹毁约之后,我一片善心,宽容了对方的过错,放弃了采取法律措施挽回自己损失的权利。出于对她的爱护,为了不影响她的发展前途,我又谢绝了媒体,把她过河拆桥的行为帮她掩盖起来。然而好心并未得到好报。“炮轰”事件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向公众澄清事实,述说自己的冤屈。为了擦干净泼在我身上的污水,让公众了解事情的原委和真相,写书是唯一的办法。    
    


一面之词打造新世纪歌坛“金童玉女”

        
      (由黄晓阳采写)    
      你最近在忙些什么?还会再写甜歌吗?下一步还会包装新人吗?最近都有些什么计划?    
      音乐是我的人生主题,音乐是我永远的生命,我当然不会放弃音乐,它是我所有快乐与烦恼的源泉。这段时间,我一边忙着整理自己的词曲作品,一边梳理自己的过去,准备编几本书,对自己的歌坛经历和工作作一个总结,以便今后更好地作音乐,更好地做人。    
      同时,我还在编写一些诸如如何学唱歌,如何学写歌、作词作曲,如何步入歌坛发展等方面的教材,筹备办一所流行音乐方面的学校。选拔新人,培育新人,包装新人,推出新人,为他们作词谱曲,是我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复兴广东歌坛、繁荣中国歌坛做些实际工作。正在筹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歌坛新人,打造新世纪的“金童玉女”。欢迎有志向进军歌坛的年轻朋友同我联系,同我合作;也欢迎热心人、有心人向我推荐你身边的千里马。只要是有才华、有自信,人靓歌甜心灵美的歌坛好苗子,颂今音乐工作室愿意在你成才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最后,在本书结束时,你是否想对杨钰莹说点什么?    
      回首往事,令我百感交集,我真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九,年还没过完,趁此新春佳节之际,我就赠给她三条祝福吧。    
      一、祝福她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永远18岁”,青春不老,美丽永驻,歌声永远甜美动人。    
      二、祝福她歌运亨通,心想事成。只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歌,就不会让喜爱她的人们失望。同时也希望她早日实现自己做幼儿园园长的理想。    
      三、祝福她早日找到自己的真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尽管对她而言这也许比普通人要难,但是我仍然衷心希望能够早日听到杨钰莹喜结良缘的佳音。    
      实际上,我和杨钰莹20年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或者因为她当时年纪尚小,或者因为所处位置不同,其中的是非曲折,她自己并非全部都清楚、知道。所以,最后,我希望杨钰莹能够看到这本书,认真读一读它。    
      是写真,更是自传    
      (由《精品导报》记者胡鹏采写)    
      作为一位专业音乐人,写词谱曲是你的专长。为什么要写书,而且还是给别人写书?    
      首先这本书还不是给别人写,是为自己写的。当然大家都关注杨钰莹,就像出磁带或唱片,大家都注意歌手是谁,不太注意作者。其实这本书既写的是杨钰莹,又写的是我,是我们两人交往的过程。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从1999年以后,我觉得自己五十多岁了,想对自己的艺术人生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在当时就想做几件事:开个人作品音乐会,出一本歌曲集、书及作品的VCD,还有就是想写自传,把自己在歌坛上所做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个人作品音乐会在1999年就开了。但是开完音乐会,就传出“师生恩怨”风波,与杨钰莹也闹得十分不愉快。后来又与杨钰莹所在的新时代影音公司打音乐著作权官司,去年7月判决下来,赔16万,到现在一会钱没有拿到。    
      高院判决下来,感觉事情有了一个结局,于是想写一个自传。但内容实在太多,后来就干脆拆成几个内容,一本叫打造红歌星,不光杨钰莹,还包括陈思思,周亮,黄伟麟,杨洋金彪,还有策划金唱片,制作编辑了大概两三百张唱片,从中挑了二三十张唱片写它们的制作过程。    
      说到包装歌星,我与杨钰莹的关系比较复杂,前前后后的事情比较多,就觉得放在一本书里都不行,得单独出一本。    
      这个时间出版,有没有特别的考虑?    
      谋划自传是在1999年底,后来与杨钰莹的事闹开之后,又做一些调查、采访,单独写这本书是在从去年七月动笔,到春节前完成初稿。到今年五一之前,改了六稿,出版社说正好有一个桂林书市,于是抓紧排版印刷,最近要出来了。不是特意选一个什么时机。    
      是广州出版社吗?    
      对。也有几家谈,因为种种因素让他们出子。有意思的是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出过杨钰莹的《美颜物语》,关于杨钰莹的两本书都是这家出版社独家出版的。    
    


一面之词是师生,更是同事

        
      (由《精品导报》记者胡鹏采写)    
      我看了一下书的提纲,写的时候是不是根据她的成长过程,你们交往的经历,以时间为序?    
      对,是以时间为顺序,从一开始认识她,到最后分手的过程。从1980年写到现在,跨度24年。    
      1980年她多大?    
      她是1971年的,1980年是9岁。    
      书名是《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涉及师生关系。这里的签约是什么概念?    
      签约是指她是我的签约歌手。1990年的时候,我们签过一个师生合约,当时她已经年满18周岁,签过三年的合约。    
      师生合约不是经纪约吧?    
      其实就是经纪约。不好意思叫经纪约,就叫师生合约。因为当时她叫我吴老师嘛。名字是师生合约,内容就是经纪约。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签约的合作关系,也就是现在制作人和签约歌手。    
      是不是从那个合约就界定了你和她这种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其实并不需要通过法律来界定。师生关系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我是你的老师,教过你,在某个学校任教,你在我这儿上课学习;还有一种是你是长辈,知识比我多,甚至根本就没有教过我,也把你称为老师的。    
      那你跟杨钰莹是前者还是后者?    
      我觉得是比前者和后者都要更深的一种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了,而且我还是她的经纪人,是制作人老师和歌手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了她知识,而且还负责包装,写歌,教她唱歌,还要为她走上歌坛开辟道路,要做很多的事,甚至还包括在经济上的投入。    
      书名当时怎么考虑?    
      想平实一点,不想弄得哗众取宠。当时书一出来,身边的朋友就说了,你这本书应该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吸引大家注意。比如叫《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呀,或者是《我和杨钰莹不得不说的故事》,或是《最牵挂你的人是我》。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个名字中性一些,客观一些,我在做什么,我在给自己的签约弟子杨写“真”,写一个真实的杨钰莹,至于她到底好不好,不做评价,没有褒义和贬义,只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语气。到底怎么样,看完以后让读者自己做出评价。    
      讲事实,更讲公平    
      (由《精品导报》记者胡鹏采写)    
      我在采访之前看过相关报道,感觉与你聊天态度很平和,没有那种大起大落或是情绪波动。    
      我本身这个人是一个比较温吞水的人,个人性格比较温和,不是那种攻击性的,也不是好斗性的。特别到现在来说,58岁了,是上年纪的人,虽然说这个事情在我人生中确实引起过很大波澜,但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我现在写它也是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向公众把事实的真相说清楚,给大家一个比较完整的交待。    
      有没有想过这本书出来以后会再次引起波澜?    
      可能会引起一些波澜,但不会有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个事情毕竟是过去的事情,而且书里有两条我自己把握的,一是要平心静气地写这本书,讲述这个事情;第二个我尽量做到客观真实来记述这个事情的过程,有这两条,就不至于闹出什么太大的意外来。    
      可以说你对书中的每一个字负责吧?    
      修改是从春节前一直到五一前,四个月,这四个月是全力以赴的。此前写作的过程,从去年八月份,写了半年,还有就是在前期做的收集整理,调查核实,为了帮助自己回忆当初的细节,还做了大量采访,整理资料的工作,还是挺认真做这件事情,尽量不要有什么疏漏。    
      其实我与她交往中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或是涉及到对方隐私的事情,我就省略了很多,既然自己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平心静气客观公平的调子,有一些事情有一些节细可能是不雅的不太适合向公众披露的,我还是省掉了一些。    
      你与杨钰莹接触这么多年,对她为人应该是很了解的。    
      了解是了解她的童年和她走红的整个过程,但是现在的她我不太了解。淡出歌坛的杨钰莹就谈不上了解了,因为毕竟这么多年没有接触。    
      我跟她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那次请她参加我的音乐会的一次。还有一次是见过面,没有说话。2000年广东歌坛20年回顾的时候,有一场演出她在台上,我坐在第一排代表广东音乐人,本来是想演完了到后台去找她,问一问前一阵“炮打吴颂今”是不是她的原意,可没想到我到后台的时候她已经走了。当时“远华”的事已经有一些传闻了,她可能为了防止记者问这些事,急急忙忙就走了。    
      后来也没有通过电话,也没有其他渠道沟通?    
      没有办法找到她。她给我留的电话是家里的,但接电话的永远都是其他的人。像她妈呀,她姐姐呀,她保姆呀,我再三让他们把我的电话手机转给杨钰莹,但没有得到回应。所以现在我再也不会去打这个电话了。    
      在杨钰莹走红之前,对她是个什么评价?    
      我觉得她在孩提时代是聪明伶俐的,也是活泼可爱的。也比较单纯,但是小时候有一点娇气,有一点任性。后来少女时代,在捧她前后,人靓歌甜,也没有太多心计。跟后来报纸上报道她骂我,觉得不应该是从她嘴里出来的。但到底现在她是什么样子现在不好确定。    
      从今年二月份就陆续有记者采访你。加之五一书市,想必杨钰莹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她至今完全没有回应吗?    
      她没有出来,只是公司的人声明她在出新片,其他事不管。    
    


一面之词重素质,更要重人品

        
      (由《精品导报》记者胡鹏采写)    
      你曾说过,“杨钰莹就像是我的一件艺术品一样”。这是一种拥有的概念吗?    
      她是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曾经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拥有是整个社会都拥有了,把她打造出来的目的就是奉献给广大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她属于公众,属于社会。    
      一直到现在她还在唱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