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玉石之路-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佣嵩裁髟昂颓骞挠衿髡浔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将宫中的玉器携出皇宫,期间流入民间的玉器成为当时中国玉器市场的重要货源。伪古玉及时作玉器也同时进入市场,对玉器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综合作用下,京城的骨董市场玉器买卖火热,掀起了收藏玉器的热潮。  (明 玉花形杯)    清末民初的玉器市场主要有廊房二条玉器街、琉璃厂古玩街、青山居和“鬼市”。廊房二条玉器街位于北京商业繁华区前门大街——大栅栏,不但吸引着国内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珠宝同行,还引来了很多外国商人。  明,玉荔枝纹匜  明,玉山水人物纹方盒  清·玉菊瓣盘  清·玉“桐荫仕女图”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局部)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炉、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铜彝器,而其纹饰则反映了玉匠的见解,工艺更是典型的明清时作。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用玉做洗、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图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琢玉成就,琢制了一批胎薄如纸,轻巧隽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明 玉寿字壶)  综上所述,中国玉器收藏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开始收藏古玉。宋代以前的玉器收藏,都是以时作玉器为大宗,古玉处于次要地位,收藏者主要是帝王和仕宦阶层。大约从北宋开始,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古董收藏”,古玉虽在收藏的数量上不一定占多数,但始终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标。清末民国时期,京城的玉器市场火爆,玉器货源丰富,不但国内的达官文人、富商平民踊跃参与,还吸引了外国人来京购买玉器,达到了中国古玉收藏史上的高峰。  唐  玉云形杯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无所不能,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经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第二部分何永刚原是一名小提琴手

  玉的特性和我们中国人十分相似,“守身如玉”、“冰清玉洁”、 “宁为玉碎”……那种玉石的美也就成了中国人人格的美。而对玉石的痴迷,也同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洁的人。  我们科考队在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前,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玉痴奇人”,他叫何永刚,对玉石的痴迷已经有二十多年。何永刚原来是新疆铁路文工团的一把小提琴手,对玉的喜爱使他最终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将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寻找、收藏玉石中,几年前还在新疆乌鲁木齐建成了全国第一座私人玉石博物馆。  何永刚原是一名小提琴手  玉石博物馆的收藏之精美、种类之繁多令人十分吃惊。在此之前,为对玉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曾经走访了许多收藏玉石的博物馆和玉器公司,虽说那里的珍品也很多,但都远远不如何永刚这座玉石博物馆的收藏。  在何永刚的玉石博物馆里,最令人称奇的还是他的盘玉功夫。  何永刚除了收集玉石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盘玉上。所谓“盘玉”,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赏玩玉石的方法,通过盘玉,可以使色泽晦暗的玉石整旧如新,并使玉石的颜色发生很大变化,历代的玉石大收藏家都懂得盘玉,这是一种“功”,就像茶道一样,是对某种事物的欣赏和研究,达到了一种境界,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  盘玉奇人何永刚(中)   “盘玉”这个词,在《辞海》里找不到,只是对“盘”字解作上下旋绕,似乎与盘玉也没多大关系——总之盘玉绝对是个冷门。  盘玉的功夫如今已近失传,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盘玉,说简单,好像再简单不过,无非就是用手在玉石上反复不停地摩擦直到玉石发热,停上一会儿,对玉石反复欣赏一阵,再重复开始上述动作,一直持续下去。如此盘玉,可谓繁复至极。何永刚每天盘玉至少六个小时,每天无论干什么事,也无论风霜雪雨,几十年如一日盘玉不止。好在盘玉并不妨碍干其他事,他告诉我们,自从爱上盘玉以后,连感冒都很少得。为了维持玉石博物馆的运营,他必须有很多时间去照顾一些生意上的事,有时从外边回来很累,坐下就不想动,但一摸到玉石,又来了劲。我们问他每天什么时候盘玉,他说:“一般都在晚上十一二点之后”。难道就这么盘上六个小时?天都快亮了!他点了点头——对我们这些俗人来说真是不可理解。  何永刚引经据典地为我们讲述了一番玉石与健康的道理。他说:“玉,这个名称本身与医学有关,源自西班牙语。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逐步会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还具有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功效。


第二部分糖玉粱链花鸟挂件

  糖玉粱链花鸟挂件  从药物学上来讲,长期佩带宝玉石,可以保持人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宝玉石有不同的作用。矿物医学研究证明,有些宝玉石能产生高强度光电效应,释放出足以影响人体生物电,调节新陈代谢的能量。东南大学生物工程系采用现代技术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构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将玉石用于医疗保健。这在《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何永刚向我们介绍,玉石不仅有益人体健康,还有免祸保平安的功效。一个朋友有一次出差,汽车在公路行驶途中前轮突然脱落,整个车翻到了二米多深的沟里。车辆完全报废,可是他一点事都没有,就擦伤了一点皮。庆幸之余,这朋友下意识的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玉璧,发现玉璧已经碎了。  这是不是所谓“玉碎”的又一种解释呢?诸如此类的故事,我们的确听到很多,戴玉保平安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也许,今天的研究者都认为这是迷信,不可相信。其实,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其中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赵汝珍在《古玉辨》里所分析的“岂知此乃精神贯注之结果,并非无理性之言也。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搬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虑而后行。若是,则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护,必有意外之幸运。因之遂谓旧玉可以护身。”也就是说,因为视玉极重,所以精神极其专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会因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运。  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祸,这可能纯粹出于偶然,也可能确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但不管怎么样,玉保平安作为一种信念,起码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  玉佩  在一整天的采访中,我们多次注意到何永刚的右手掌心一条硬硬的老茧。他告诉我们,这就是盘玉的结果。他的手曾拉过二十多年的小提琴,也许正是这一双经过严格训练的手,才能经得起每天六小时盘玉不停。  何永刚最让人称奇的就是经过他盘过的古玉,不仅焕然一新,还可以增长!他给我们看了手中正在盘的玉镯,经专家鉴定,这是个古玉镯,古玉镯的拥有者死后,这只玉镯成了陪葬品埋在墓中,迄今至少也有六七百年历史,古墓被盗后,人们发现了这只玉镯,最终何永刚把它买了回来。  古玉镯  盘玉  这只玉镯在地下埋了几百年,受土层的挤压,地下各种物质的渗润,已经变成了土灰色,而且上面还出现了两条裂纹。何永刚为了留资料,开始盘玉前给这只玉镯照了相,量了粗细,作了纪录,还特意在玉镯中留了一小段没盘;盘玉才不到一年,土灰色的玉镯变成了晶莹的乳白色,更奇怪的是,玉镯的裂纹不见了,用何永刚的话说就是“自动修复”了。不仅如此,这只玉镯经盘摸之后,还变得粗了起来!  古玉镯    不看不知道,没有盘的那一段玉镯还是土灰色,且色泽污浊;而经他盘过的那一部分,竟比没有盘过的部分粗了整整两毫米,若非我们亲眼所见,任何人也不会相信,按常识说一个物品只能越磨越细,怎么同是摩擦的功夫,却把玉镯给盘粗了呢?  按何永刚的解释,这是人与玉石的一种能量交换,这两毫米的增值,是他用手对玉石六千五百七十个小时盘磨换来的。他非常认真地说,“玉石通灵啊,他绝不是冷冷冰冰,死死板板的一块石头。它跟我们一样是活的”。这个“活”,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如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正是这种一代一代对玉石的执著,将玉石价值推向极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也正是沿着这条玉石发展的历程,倒溯时间线,去探寻这令人痴迷的源头。  今天,虽然德操以玉的风气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数已说不出玉有那么多的道德内涵,但佩玉作为一种有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为一部分人所认同。  在一部分佩玉者眼里,玉也是一种宝贵的标志,它表明佩带者的身份和富有。虽然今天已完全取消了以佩玉区别官位大小的制度,但佩玉作为一种大户人家出身的标志,作为一个“大款”的气派,仍具有相当的魅力。  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有着祈求吉祥的寓义。古人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与神灵的沟通、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


第三部分玉遁于形

  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的车队终于驶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科考图片21:车队终于驶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这是一片绿洲——民丰县,眼睛看惯了金黄和灰土色调,此时顿觉一阵湿润,这是绿色与生命产生的共振。  远方有几处袅袅升起的炊烟,已经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多,这里还是晚霞满天,羊群在河滩边悠闲吃着青草。  河滩边的羊群  在民丰,我们住了一夜。翌日,科考队向和田县进发。  和田玉有两个著名的产玉之源,一处就是从于田县向南,进入昆仑山脉,那里有一个著名的阿拉玛斯矿区,目前,最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另外一处就是从和田市往南,沿白玉河溯源而上,那里就是盛产历史悠久的籽玉——山流水的源头。  和田玉、  和田白玉  和田玉可以分成三大类型:籽料、山流水和山料。籽料又名籽儿玉,指原生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籽料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籽玉一般质量较好;山流水的名字本是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的,它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被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第三类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