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玉石之路-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0元人民币;十年后,1公斤顶级羊脂玉的价格则达到了20万元。十年间里,价格涨了1111倍!  玉石价格看涨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手里都有了点钱,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缺乏,于是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而玉石恰恰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另外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真正上好的玉石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不过,尽管玉石上品越来越少,近几年还是不断有大发现。地质专家推测,目前已经开发的玉石资源尚不及玉石蕴藏量的万分之一,只是由于寻找和开采的难度太大,玉石才依然十分稀有。  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是197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芸特雷附近的海底开采出来的,重5吨,被命名为“玉石之王”。1977年,加拿大沃森湖发现一块重达28吨的软玉石;1978年,缅甸地区发现了一块更大的玉石,重达90吨,但早在1960年,在我国辽宁省岫岩县采掘出一块特大玉石,体积为106。8立方米,重达267。76吨,比国外三大玉石总重量还多204。05吨,质地细腻,透明度好,是世界上真正的“玉石之王”。  我国的玉之最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玉制品:山西湖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的小石刀,估计为距今8000年前的玉器。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装饰用彩石玉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珠、坠等,估计为距今6800-7000年前的玉器。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之玉器。营玉鳖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翡翠制品: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年-1644年)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汉代玉器: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缕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避邪。皆以和田玉制成。  自古以来我国最大的一件玉制品:《大禹治水图》玉山,现藏故宫博物院宝馆,青白玉材质,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00多公斤,由清代扬州玉工制作,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完成。  中国最早的大件玉器:元代《渎山大玉海》,现存北京团城玉弓亭内,重3500公斤,高0。7米,直径1。35米,椭园形经围4。93米,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酝酒三十余担,传为忽必烈酝酒器物。  我国最著名的琢玉大师:明代末期的陆子冈。  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吕大临编撰之《考古图》。  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玉器目录:元代《古玉图》,成书于1341年。  我国第一部古玉学术研究专著: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一薇编撰之《古玉图考》。  中国最大的玉王:长7。55米,宽6。95米,高5。7米,体积106。8立方米,重量为267。76吨,为1984年辽宁岫岩县内所采掘,形状不规则,质地细腻,有深绿、绿、浅绿、红、黄、黑六种颜色,这是我国最大的一块玉石王,需要有15个成年人拉手才能围上。   


第三部分肉孜老人祖传的羊脂玉(图)

  中国最大的水晶王:屹立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院内的重达3。5吨的水晶大王,1958年出土于江苏东海县房山镇拓塘村。  肉孜老人手上有一块爷爷传下来的羊脂白玉,这块玉可谓传家之宝,从不轻易示人,只是由于考察队的到来,肉孜老人才把这个宝贝拿了出来。这块和田玉洁白如脂,是老人收购玉石的基准,无论多么好的玉,只要把它与收购的玉石一比较,优劣立判。按老人的说法,他收购的和田玉至今还没有一块能够比过这块羊脂玉的。  肉孜老人祖传的羊脂玉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产玉石,惟新疆白玉独占鳌头。白玉按颜色还可分为羊脂玉和青白玉,其中羊脂玉因色似羊脂,质地细腻,特别滋润光泽,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产品,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听说我们要去白玉河源头,老人告诉我们,去一趟实在是太难了。老人近四十年的收玉生涯,其中有二十年是在山上度过的。他告诉我们,有一次去白玉河的源头,突然暴雨狂风大作,干涸的山谷洪流遍野,他骑的毛驴也被山水冲走了。几个人全身贴在岩壁上,紧紧地扒住岩石,山水从袖口中流进,从裤管流出。山雨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所带的装备和食物全部被冲走。饥寒交迫中,他们在山路上泥泥水水爬行了十几个小时才回到山下,老人说起这些,至今还感到心有余悸。    

 


第三部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图)

  玉龙喀什河(也就是白玉河)从和田市经过,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在它附近。这两条河非常奇特,白玉河以出白玉为主,墨玉河则是以出青玉为主。按当地人的说法,白玉河的源头是昆仑山,墨玉河的源头是喀拉昆仑山。  二十万年前的白玉河河床  当我们的汽车经过白玉河的时候,只见许多推土机在河床里做业。河道已经看不清楚了,马达轰鸣,人来人往,就像一处巨大的工地。这里到处都是几十米深的纵横交错的沟壑,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被人工一层层码放得整整齐齐,一看就知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人们极其仔细地筛选。我们面前是一段被推土机挖开的距今二十多万年前的河床,从昆仑山发源的白玉河形成于五六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我国玉在形成过程中构成三大板块,即东北、西北、东南三大板块。我们的先民通过长期比较和探测,发现和田玉是玉料中的精品。  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被人工一层层码放得整整齐齐  一位随同我们一起来的当地地质专家介绍,他们已经对这一河段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发现十公里长的河道范围内,每立方米平均含有20克白玉。  这段河床曾经发现过两块大羊脂玉,其中有一块是在清朝时期发现的,现在存放在故宫博物馆;还有一块是近年发现的,大约有十几公斤,被一个富商以三十万人民币买走,目前开价已达五百万。这种“利好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断在这些捡玉人的上空飞旋。据说,前两年有一个由上千人组成的采捞队在河里拉网似地寻找籽玉,民工们一天只挣一元钱,双脚在冰冷的河水中一待就是一天,一连两个月一无所获。后来有一个民工,碰巧踩到水中一块石头上,石头翻了过去,人也整个身子摔进水里。他十分气愤,非要找到陷害他的那块石头不可,结果把那块石头捞出水面一看,发现是一块十公斤重的籽玉!这真是天大的喜讯,上千人的队伍一下都把身子浸到水里,然后相拥抱头大哭,一时间哭声震天。  记者们跟着拣玉人在河床里走了几个来回,问及他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几乎所有人都摇头,这样的捞玉和赌博有什么区别?不免叫人想到拉斯维加斯。  从八九千年以前直到现在,和田河里就没有断过采拾人。最初是在河边采拾美玉;以后又到河流中捞取;再而从河谷的阶地沙砾中挖出早期河流冲积物中的美玉。再沿河追溯继而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因此,古代采玉方法有拣玉和捞玉、挖玉、攻玉等多种方法,用以分别开采产于不同地方的玉石。  (现代工艺开采玉石原生矿)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有季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仑山中有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补给。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冬天时天气寒冷,河水冻冰,玉石不易发现,也难以拾捞,因此,冬季一般不采玉。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重新露出,又成为拣玉和捞玉的好季节。这种季节性采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在高居诲《行程记》中记述说:“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这说的是秋季河中捞玉。  (人们就是在这条河中捡捞玉石)  清代乾隆皇帝在有关和田玉采玉的诗篇中提到:“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这说明采玉和贡玉有春秋两季。这种季节性开采,清政府也有规定,如在乾隆26年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采玉两次。乾隆48年(1783年)增添桑谷,树雅两处采玉。乾隆52年(1787年)停采春玉,只在秋天采玉。  古代捞玉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高居诲在《行程记》中记载:“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新五代史》也同样说:“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从这些历史文献所知,那时的王公贵族十分珍视和田玉,奉为珍宝,采玉季节开始,要举行采玉仪式,首先得于田国国王亲临现场,象征“捞玉于河”,然后才容许国人采玉。这种作法,与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有关,凡隆重之事,官员要亲自到场。现今中外的领导人奠基和剪彩之类,依然与之类似。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员监督下,由采玉工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官采也有严格的规定,河底大小子错落平铺,于玉夹杂其间,采玉工作全过程完全由政府官员严密控制。稍远处的岸上有一官员监守,近岸处有一官员监视。由地方上选派可靠的、熟练的民工,或三十人、或二十人,一字排开,并肩赤足踏石而行。凭他们的经验,特别是靠脚的灵敏感觉踩探玉子,一旦发现,即弯腰捞起。岸上随行的人即击锣一下,官员连忙用红颜色做记号,以保证河中发现玉子的数量。  清代福庆在一首诗中有同样的描述:“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兵层层把守,河中的玉石财富,全为官府垄断攫取。  由于和田玉的稀贵,清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十分严格,全部垄断。在嘉庆12年秋季的一份咨呈中,有关官员不但将叶尔羌、和田两处采获的玉石,每一块都点得一清二楚,而且还将它们的总重量也计算到了“钱”、“分”的微小单位,并以品种不同,分列两城捞到的白玉、白玉子,葱白玉、葱白玉子,青白玉、青白玉子,青花玉、青花玉子,青玉、青玉子各有几块,各重几斤几两几钱几分。  至于民间捞玉,清代前期严禁。为阻止民众自行捞玉,清政府在“和田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12处,专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庆4年(1799年)才开玉禁,规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进行,人们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拣玉或捞玉。


第三部分村庄里的老幼妇孺(图)

  白玉河  古代捞玉的河流不少,这些河流流经昆仑山,把美玉带给人间。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卡拉喀什河,叶城一带的叶尔羌河、泽普勒善河及且末县内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所产和田玉古代文献也有记载,如《西域闻见录》中说叶尔羌河所产之玉“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难得。”世界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说:“培因省首府叫培因,有一条河流横贯全省,河床中蕴藏丰富的玉矿,出产一种名叫尔西顿尼和雅斯白的玉石。”又说:“沙昌省境内有几条河流,也出产玉石和碧玉,这些玉石大部分销往契丹,数量十分巨大。”  关于捞玉方法,古代文献虽多有记载,然而,由于古代对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月光盛处必得美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这是说:在月光之下,籽玉特别亮,如见到月光下很光亮的石头,必得美玉。有人解释是因玉多洁白润滑,反射率较大,故显得月色明亮。  (村庄里的老幼妇孺)  “阴人招玉”,这是古代当地人之说。古代有的人认为,“玉聚敛了太阴之光,是聚阴之光,如有阴气相召,则易于捞玉。”于是,命妇女下河捞玉,以提高命中率。  实际上,古人在乱石累累的河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