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兰芳画传-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懈可击。在集中各种表演技巧塑造人物的同时,他又善用眼神,在关键时目光一放倍增光彩,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另外,他在表演中也十分注重手的表现力,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改革和贡献。过去老一辈的青衣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以示庄重。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运用手的姿势,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表情,使之成为优美的舞化。他一生创造发展了许多优美的手姿,同时这些手姿又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变化多端,且包含种种涵义。这种突出的表现,不仅赢得国内艺术界的好评,也引起国际艺坛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梅兰芳虽然不是以武打为主的旦角演员,但他的武功极有根底。步法准确、轻盈敏捷,在梅派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梅兰芳在演《穆柯寨》、《银空山》、《虹霓关》戏中的对枪,《金山寺》中战神将,《木兰从军》中战番将,《战金山》中战金兵等,虽没有像武旦那样急风骤雨般的勇猛打法,但他优美的功架和招数鲜明的打法,都给人以画面的美感和艺术享受。他在编演的古装新戏中,设计创造绸舞,镰舞,佾舞,盘舞,袖舞,拂尘舞及单、双剑等多种舞蹈。尤其在他晚年演出《穆桂英挂帅》中,无论是“接印听鼓”,还是“挂帅出征”,都显露出一股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虽然这是通过做派来体现的,但这做派也是由于他的武功基础才能做到的。 梅兰芳在服装和扮相方面也开辟了旦角艺术的新的领域。他在旦角化妆、发髻、服装图案及式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和丰富。 总览梅兰芳创建的“梅派”艺术的特点是综合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唱腔圆润纯正,自然大方,婉转动听,简洁洗练且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蕴藏着深厚的功力,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风格典雅大方。塑造了为数众多、仪态万方的中国古代和近代妇女的形象。演出的角色从上古到近代,从天上到人间,尤其是把文学名著改编上演,给后代留下无数可资楷模的保留剧目。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梅派”艺术永远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梅派”的形成秘诀在哪里呢?主要在于梅兰芳真正热爱艺术,力求进步,经过长期的劳动才获得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梅兰芳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具备了一切应有的条件,但是天赋的条件,绝不能保证他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必须要系统地学习;必须有长期的丰富的艺术修养;总的就是要有劳动的积累,才能成功。梅兰芳和“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完全证明了他继承了悠久的京剧优良艺术传统,在旦角艺术表演方面,吸收了过去许多名旦角演戏的精华而集其大成,完全掌握之后,从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不断革新。对于后人如何接受遗产,如何进行戏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梅兰芳在1955年文化部等单位举办的“梅兰芳和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上,对青年戏剧界同行们,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话:“热爱你的工作,老老实实地从事学习,努力艺术实践,不断地劳动,不断地锻炼,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虚心接受群众意见,严格进行自我批评”。这几句言辞恳切的话,是他综合了五十年来艺术实践告诉青年同行们的良言。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教育青年演员
梅兰芳对青年演员的成长非常关心,生前经常教育青年艺术家要注意辨别精、粗、美、恶。这是一个艺术家一生艺术道路的重要关键。如果没有辨别能力,看见好的不能领会;看见坏的也看不出坏在何处;就无法给自己定出一个要求的标准,提高自己的艺术。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道路如果不正确,即使有较好的条件,在剧场中也得到一部分观众的赞美,但始终没有较大的成就。所以选择道路的先决条件,就需要自己能鉴别好坏,才能认清正确的方向。但如何提高辨别精、粗、美、恶的能力,就要努力与各面接触,广泛开阔自己的眼界,因为好和坏是比较出来的。所以要多观摩同行演员及隔行的角色演戏,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另外,对于向来没看过的剧种甚至是外国戏,均是考验眼力的好机会。只要虚心看下去,一定也会发现它的优缺点。不但观摩台上的演员表演,在台下学戏一定阶段后,也要求眼睛敏锐,有鉴别力,就会发现老师有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可以学到手。有了这种锻炼后,会随时随地发现值得注意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有人或坐着很安闲,或在路上寻找丢了东西时的神情姿态,或在写字拿笔的姿态,或是正在洗衣服的人浣洗动作等,都有各种神情和节奏性很强的动作,把它通过敏锐的鉴别而吸收过来,施以艺术加工,用在舞台上表演,就显得与剧中规定的人物性格相吻合。但是演员想从生活中吸取材料,如不辨别精、粗、美、恶,不能辨出哪是好哪是坏,舞台效果必然不会理想。 梅兰芳根据个人的经验,教育青年演员除了向老先生虚心学习,和多方面观摩别人演出以外,还有重要的就是借用观众鉴别精、粗、美、恶的言论,来增强自己的鉴别力。同时演员本身还必须努力开展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仍要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时刻注意辨别好坏,这样,在舞台上一定会出现创新的好戏。
社会活动·国际交往与张謇的忘年交
张謇字季直号啬翁,是我国近代的一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将自己兴办的各项事业纳入到消除封建专制,强国富民,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斗争中。他在进行政治活动、办实业的同时,还积极推进戏曲改革和创办戏曲教育事业。正因为此,他与梅兰芳建立了感人至深的友谊。 当时,张謇已年过花甲,梅兰芳年方弱冠,一位是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名人,一位是艺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京剧艺术家。他们打破陈规陋习,不断研讨、探索戏曲艺术的发展。 张謇不仅十分欣赏梅兰芳的艺术成就,还十分赞赏他的谦虚好学及创新精神。激励他成为一代高素质的艺术巨匠。因此,张謇与梅兰芳除有机会晤面畅谈外,大部分是通过书信和诗词来往,交流彼此的深切情意。 他们是民国三年(1914年)初识于北京。当时,张謇任北京政府的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梅兰芳在戏剧界声名鹊起,驰誉京沪。张謇是晚清时“恩科”状元,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于戏剧也有独到的见解,而且爱惜人才,乐于奖掖后进。梅兰芳1913年、1914年两次赴上海演出后,决心改良旧剧,创演新剧,塑造新的舞台形象,张謇对他的谦诚及良好的艺术素质,更加赞赏,遂加以扶持,并多次写诗,以示鼓励。 1916年10月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张謇闻讯,也来上海,命人持函约梅兰芳相见,梅复函应允拜会。会见当日张謇借友人住宅设宴款待,同赴宴会的还有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等人。张謇称赞梅兰芳演艺的精进,同时对他的《黛玉葬花》剧中看西厢一段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由此看出张謇对梅兰芳在演艺方面的见解,还是很内行的。 梅兰芳由沪回京后,次年春曾寄剧照给张謇,张将照片置于南山别墅林溪精舍悬挂。此后张謇拟在南通建立戏园及专设一个培养演员的机构,多次致电梅兰芳希望在师资、学员、经费、教法等方面提供意见。他认为培养新一代演员,是改革戏剧的第一步。同时建造剧场,树立新的形象并开一代风气,又为新学员提供一处实验场所。设于南通西公园的剧场在1918年春节开幕,即受到南通民众的喜爱。张謇次年即邀梅兰芳来南通参观和襄助。时梅兰芳首次赴日本演出获得成功,张謇在南通的戏剧事业也在积极进行,并已邀请欧阳予倩筹建剧场和伶工学社。梅致信张謇祝贺更俗剧场和伶工学社组织成功,并称欧阳予倩品学兼优,艺通中外,剧场和学社必会尽善尽美。告知他将于九月间,如无其他事故,定去南通一行。南通方面得知梅兰芳将要到来的消息,均感兴奋,地方报纸也登出海报或启事,报道消息。 伶工学社是我国最早的正规戏剧学校,1919年9月中旬成立,由张謇之子张孝若任社长,欧阳予倩任主任。11月1日被誉为全国当时第一流的更俗剧场也隆重开幕。剧场内还特辟一“梅欧阁”,用以纪念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在此同台演出。 1920年初梅兰芳在汉口结束了演出后,张謇派出大和轮专程接至南通。同来者尚有梅夫人和齐如山、朱素云、姜妙香、姚玉芙、李寿山等演员及工作人员共三十余人。张謇在更俗剧场前迎接并召开欢迎会,当晚又在濠南别业住宅设宴接风。 梅兰芳一行于到达南通次日起在更俗剧场连演十一天。尽管时值严冬,但梅兰芳精湛的演技风靡了南通,以致场场爆满。加座票也一售而空。张謇每场观后必写诗文,一些戏剧爱好者也以隽词妙句称颂。张謇为此编印了《梅欧阁诗录》记此盛事。 梅兰芳在更俗剧场的演出以昆曲为多,而张謇对昆曲尤其爱好,他认为昆曲不但在文学上有价值,还有传统的优秀演技,应当把它发扬光大。 1920年1月24日,梅兰芳结束在南通的演出北归,仍由大和轮送至浦口,临行时,张謇及地方士绅送至城外“候亭”(张謇为梅兰芳来南通而赶建的)。 同年5月26日梅兰芳第二次到南通,同行的还有王凤卿,仍是张謇派专轮去迎接。这次梅兰芳在南通只演出三天,29日晨便因祖母电促匆匆离开。 两年后,1922年6月10日梅兰芳第三次到南通,当晚即演出一场,次日又连演两场,因正在组织“承华社”的事务紧迫,演出后,即离开南通返京。此行主要是为庆贺张謇七十大寿,虽然来去匆匆,但张謇还是陪梅兰芳参观了伶工学社的新校舍。在那时的南方,这个科班的设置,是开风气之先,是唯一的一个训练戏剧人才的学校。 张謇与梅兰芳最后一次晤面是1924年初,张謇因事去上海,怡逢梅兰芳在沪演出。应邀连看三场,剧目依次是《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和《洛神》。张謇看后连连称赞梅兰芳的艺事精进及其塑造舞台形象的超凡能力,并对三剧中待完善之处,提出了商榷意见,尤其对《洛神》一剧,从排场、语言到道具等处均涉及到,希望它成为神话歌舞的开创性作品。1月17日张謇离上海回南通后,又写下《喜晤浣华旋别》诗一首赠给梅兰芳。 1926年8月24日张謇因病去世,噩耗传到北京,梅兰芳当即致电其子张孝若:“太翁仙逝,至深哀悼,谨唁。”唁电虽极简短,但失去一位弥足敬重的良师益友,梅兰芳心中的悲伤,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张謇与梅兰芳相识相交于那个年代,尽管他们各自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也相差很大,但客观条件的差异并未妨碍他们为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而建立起的情谊。他们这段忘年之交迸发出的美好灿烂的光芒,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改革发展,无疑是他们交往中最可宝贵的,永远值得后人赞颂和继承的。
社会活动·国际交往国际交往
梅兰芳在上世纪20年代两次赴日演出圆满成功,声誉鹊起并且扬名海外。一时间来华的知名人士及驻华使节和夫人,纷纷到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拜访。以致在访华的外籍人士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登长城”、“观颐和园”、“访梅宅”,这时期梅宅成了私人外交场所。不少国家的驻华使节和访华人士都以会晤梅兰芳为荣。 意大利驻华公使维多里奥·赛鲁蒂1926年将回国述职,启程之前托人致意,因久仰梅兰芳的声誉,希望能约定一个日期前去拜会。到了约定的那天,意公使突因有事未能如约前往,便由他的夫人代表,偕同美国、西班牙、瑞典三国大使和夫人及子女等七八人到梅宅访问,畅谈戏剧艺术达两小时。意公使夫人说她喜欢音乐戏剧,亦曾登台串戏,深知戏剧表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梅兰芳所演戏剧甚为欣赏,尤其对梅兰芳那变化多端的手势表演特别心仪,称为中外无双。当天她们约请照相师与梅合影,每位来宾均索要梅兰芳的剧照一张留作纪念。晤谈时,三国文化参赞在场作了记录,并写成会面时欢洽的情景,分别寄回各自的国家报章上正式发表。在这次会见中,美国驻华公使约翰·麦克慕雷约请梅兰芳赴美演出。 不久,英国公使蓝博森爵士偕夫人、女儿、参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