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兰芳画传-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梅兰芳便说:“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大家都是欢迎我,才来等我,况且他们看完戏已经够累了,还等了我半天,应当谢谢。”所以当他从剧场出来之时,他总要向等候的观众举手打招呼,大家也自动让出一条路来,在一片鼓掌欢呼声中,送梅兰芳登上汽车。
社会活动·国际交往心向观众 为民服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还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并于1951年携带家人由沪迁回北京。在国务院为他安排的西城护国寺街一所住宅定居。
进京后,梅兰芳的社会活动极为繁忙,除去参加各种会议及集会。1952年末就随以宋庆龄为团长、郭沫若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席世界人民和平代表大会。回国途中还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在莫斯科作了短暂的停留。
尽管梅兰芳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十分频繁,但他内心钟爱的仍然是京剧表演。1953年初从苏联回国后,2月就到天津工人文化馆演出。接着就到石家庄专区礼堂演出二十天,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位从几十里外来看戏的农民,排队买票,一连四天还未买到。带来钱也花光了,只想要张戏单带回去纪念。梅兰芳听说后,非常感动,便设法找到了一张戏票送给这位农民看了一场戏。
3月到5月梅兰芳又赴上海演出六十场左右,剧目有传统和新编京剧及昆曲等。当时担任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的导演吴祖光和有关工作人员,观看了所有演出,并着手研究制片工作。
10月至11月梅兰芳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副总团长。慰问团到平壤后,第二天晚上,就在地下剧场演出了《霸王别姬》,金日成元帅观看了演出。在朝鲜慰问演出的日子里,梅兰芳与马连良、周信芳等艺术家深入各地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有一次演出时,有两位炊事员因工作离不开没有看到梅兰芳演唱,深感懊丧。梅闻讯后特为这两人清唱了一段《玉堂春》。11月中旬慰问团从朝鲜回国后,又在丹东、沈阳、锦州等地,为归国的志愿军演出。
1955年4月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为梅兰芳和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大会向他俩颁发奖状。梅兰芳致答词,题目是“为着人民、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纪念晚会上梅兰芳、周信芳合演了《二堂舍子》和《打渔杀家》。
《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摄制组于1955年初正式成立。随即进行拍摄和录音,剧目是《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洛神》和《贵妃醉酒》。直至12月底完成拍摄。
1956年初梅兰芳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应故乡泰州市各界人民的邀请,从南京到达泰州,为家乡父老兄弟演出了五场梅派代表剧目。其后,又到扬州,在市工人文化宫演出《奇双会》等六出戏后返京。
1956年梅兰芳访日归国后,下半年又在上海、南昌、长沙等地演出。年末,到中南海怀仁堂演《抗金兵》一剧。在前排就座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领导,他们是陪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一同观看的。
1959年梅兰芳除去排演《穆桂英挂帅》外,还拍摄了《游园惊梦》电影,由俞振飞和言慧珠等配演。
1960年和1961年,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示范演出了《游园惊梦》;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表演了《穆桂英挂帅》。
综观梅兰芳从解放初期到他去世的十来年里,除去为有关各种晚会和庆典演出,再有赈灾义演外,一直没有停止过营业戏的演出。他自己曾经做过比较,解放前只是到过几个大城市演出,而解放后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十七个省市。在所有演出活动中,绝大部分观众是工农兵群众。他们均是过去渴望看到梅兰芳的演出而不能实现。如今能亲眼观看,无不喜出望外。而梅兰芳已逾花甲之年,各地奔波演出,这种心向观众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崇敬。
三赴日本
梅兰芳一生中曾三次东渡日本。把中国人民的情谊和民族艺术,带到了日本,每次均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文艺界认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古典戏剧尤其是京剧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取材与艺术加工及表演手法,使他们倍感亲切。
1919年梅兰芳是应日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的邀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于4月21日率剧团起程赴日。随同前往的有夫人王明华、顾问齐如山、许伯明等人。剧团演员有老生贯大元、高庆奎,小生姜妙香,旦角姚玉芙、芙蓉草(赵桐珊),武旦陶玉芝,武生王毓楼,乐队有茹莱卿、高联奎等共二十余人。4月25日晚抵达东京,受到盛大欢迎。在欢迎人群中有许多人是慕名自发前来,一睹名伶的风采。
此行,在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十二天,在大阪公会堂演出三天。演出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金山寺》、《琴挑》、《游园惊梦》、《思凡》以及二本《虹霓关》等剧目,每场演出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演出的余下时间里,梅兰芳和同行人员进行了参观、访问、座谈。与日本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如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青木正儿、中村歌右卫门、尾上梅幸、中村歌右卫门等进行了交流,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此期间,日本的《东京朝日新闻》、《新都闻》、《国民新闻》、《读卖新闻》、《中央公议》、《演艺画报》、《新演艺》等报刊,纷纷报道演出盛况,发表剧评。
1924年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社长大仓男爵再次邀请梅兰芳赴日巡回演出。同去的主要演员有姜妙香、姚玉芙、陈喜兴及部分承华社演员等。10月9日在日方向导波多野乾一陪同下,从天津搭邮船“南岭丸”赴日,13日到达神户港,14日乘火车抵东京站,受到尾上梅幸(七世)、松本幸四郎(七世)、守田勘弥(十三世)和演员五百余人的盛大欢迎。梅兰芳一行下榻于帝国饭店。
10月20—23日梅兰芳首先在帝国剧场与日本歌舞伎演员尾上梅幸等同台演出四场,均由中国京剧作为大轴。梅兰芳演了《麻姑献寿》、《廉锦枫》、《贵妃醉酒》及《红线盗盒》。这四天的演出是堂会性质,不对外售票。但仍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
10月25日到11月4日,梅兰芳为庆祝帝国剧场在日本大地震后重新修复开幕,共演出了《奇双会》、《黛玉葬花》、《虹霓关》、《御碑亭》、《审头刺汤》等十一场。从公开演出的第一天起,东京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有评论,同声盛赞梅兰芳高超的演技。
梅兰芳应日本帝国电影公司的邀请,在演出结束后,拍摄了几部戏的片断。有《虹霓关》里的“对枪”,是无声黑白片。由他演东方氏,姜妙香演王伯党。还拍了《廉锦枫》“刺蚌”及《红线盗盒》的片断。
梅兰芳第三次访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的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下,组建了阵容强大的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总团长,欧阳予倩、马少波、刘佳、孙平化任副总团长。主要演员有李少春、姜妙香、李和曾、袁世海、梅葆玥、梅葆玖、侯玉兰、江新蓉、孙盛武、谷春章等,乐队有王少卿、白登云、姜凤山等,全团总共有八十六人。是梅兰芳历次出国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前,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5月30日在东京歌舞伎座,中国京剧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演出前,日本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久保田万太郎、市川猿之助夫妇、内山完造等先后上台,预祝演出成功。首场演出了《将相和》、《拾玉镯》、《三岔口》及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演出非常成功,受到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
6月1日夜场梅兰芳演出了《霸王别姬》,演出结束时,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竺宫夫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盛赞中国京剧之美。他说:“新中国的京剧既是古典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6月2日又演出了日夜两场。至此,在东京演出任务结束。这几天,有不少观众是专程从新加坡、香港等地乘机赶来观看演出的。
梅兰芳在大阪演出了数场后。7月12日达到了最高潮,也是此次访日演出的最后一场,观众爆满,共达五千余人,其中有一千多人是站票。
梅兰芳第三次赴日,旧地重游,分外亲切。在这次演出期间,无论在东京、大阪,还是在福冈、八蟠、名古屋、京都等地,都受到日本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还受到来自港澳、亚洲和欧美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受到了日本文艺界著名人士市川猿之助、松尾国三、千田是也、河原崎长十郎、村田嘉久子等大力支持,还见到了1919年和1924年访日时的老朋友,旧友重逢,欢欣话旧。
梅兰芳归国后写了《东游记》一书,由风崎俊夫译成日文,献给日本人民留作纪念。
社会活动·国际交往出访美国
梅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是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艰苦筹备,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鼓励和赞助。同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一次饯别会上,发表讲话说:“若欲使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请梅兰芳到美国表演他的艺术给美国人看,必得良好结果。”这更促使了他赴美演出的决心。 为了这次演出,梅兰芳和齐如山、冯幼伟、吴震修等挚友研究和筹备赴美的具体工作。主要的宣传工作,由齐如山负责提议并执笔,再由大家提意见修改。最后,写出了《中国剧的组织》、《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等宣传书笈。并译成英文。歌曲谱是由徐兰沅等注出工尺谱,特约请音乐家刘天华译成五线谱。还画了介绍中国戏剧的各种图画,均印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舞台装置是采用宫廷式样制作的,别具一格,极为美观。为了便于装箱运输,尽量选用折叠式,到达美国剧场后,再行安装。 梅兰芳率剧团终于在1930年1月18日从上海乘英国坎那大皇后号轮船出发,经过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至西雅图换乘火车经芝加哥,于2月8日到达纽约。 梅兰芳此行率承华社部分演员有:老生王少亭、花脸刘连荣、武旦朱桂芳、二旦姚玉芙、李斐叔。乐队人员有:胡琴徐兰沅、月琴孙惠亭、吹笛马宝明、三弦霍文元、司鼓何增福、小锣唐锡光、大锣罗文田。此外还有化妆韩佩亭、管衣箱雷俊、李德顺以及负责交际的齐如山、翻译张禹九、庶务龚作霖、会计黄子美等共二十四人,离开上海时,在码头举行了大规模欢送会,到会的有蒋揖之、张群、熊式辉、史量才、陈蔼士、李拔可、狄平子、赵叔雍、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王晓籁、郑毓秀、钱新之、胡适、叶恭绰、虞洽卿等人。 梅兰芳在赴美途中,所到之处,轮埠、车站都有几千人自发来欢迎和献花,乘汽车在市区经过时,均遇到欢呼围观。抵美后,先到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在使馆举行梅剧团访美演出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除美国总统胡佛以外的所有阁员及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共五百余人。梅兰芳在会上首场主演了《晴雯撕扇》一剧。 2月16日梅兰芳在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剧院正式公开演出,这是中国京剧演员首次在美国舞台上出现。当时恰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但绚丽多彩的京剧艺术却丝毫未受影响,依然吸引了许多美国观众。首次演出后即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三天后剧院就将两个星期的戏票全部预售一空,最高票价为五美元,据说有人转卖时竟抬高到十八美元。当时出现一股“梅兰芳热”,纽约的一些商店借用京剧的行头,把它放在橱窗展览,在“鲜花展览会”上,把其中的一种花名定为“梅兰芳花”。在纽约最后一场演出闭幕时,观众久久不肯离去,上台要求与梅兰芳握手,可是几十分钟过去,仍不见结束,原来不少人下去后又转过来排队再次上台来握手,这是中国京剧演员在美国舞台上绝无仅有的现象。纽约当地报纸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盛赞梅兰芳是所见到的一位杰出的演员,是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在京剧里看不出这三种艺术相互之间存在什么界限。确实是浑然一体不可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