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梅兰芳画传-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话“不许写实”;第四句是“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这四句话很精辟。他为梅兰芳所编的新戏,就是这么做的。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潜心绘画

梅兰芳在青年的时候,有几位朋友对鉴赏、收藏古物颇有兴趣,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这些画里他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和戏曲艺术有声息相通的地方,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妆、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梅兰芳便想从绘画中吸取一些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因此,对绘画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空闲时候,就把家里存着的一些画稿、画谱找出来临摹,因没有章法,只是随意涂抹。1913年和1914年梅兰芳两次赴上海演出时,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为忘年之交(吴比梅大五十岁)。吴老赠给梅兰芳一幅花卉图,更引起他对绘画的兴致。回到北京后,经罗瘿公介绍,请画家王梦白教他绘画,王的画取法新罗山人,笔下生动,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都能画。梅兰芳开始向王先生学习。使他在学戏之外,又添了一门业余功课。在随王梦白学画期间,梅兰芳又先后认识了许多名画家,如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在与这些画家交往中,他增加了不少绘画方面的知识。画家们有时还聚集在“缀玉轩”(梅兰芳在北京寓所的书斋),几个人合作画一幅画,梅兰芳一边看,一边听几位画家商量,得到很大益处。  梅兰芳虽从许多老师学过画,但大半不是定时授课,也不收报酬,只是王梦白除外。他按时来教,梅每月送些束修。因此,梅兰芳自己说过:“我学皮黄是吴菱仙先生开蒙,昆曲是乔蕙兰先生,学画的开蒙老师是王梦白先生,他们均对我有很大影响。”  梅兰芳擅画佛像,这是向陈师曾、姚茫父学习的。他画的《达摩面壁图》,就是根据姚茫父摹清代画家金冬心的画本,所以梅兰芳常戏说:“我是金冬心先生的再传弟子”。  1921年秋,友人许伯明请梅兰芳画一张工笔佛像送给他作纪念。梅兰芳遂把家藏明代丁南羽(云鹏)画的一幅罗汉作为参考,临窗作画。刚画了一半,陈师曾、罗瘿公、姚茫父、金拱北、汪蔼士等来到“缀玉轩”。梅兰芳便请诸位画家指点。他凝神敛气画完这张画像。金拱北说:“我要挑一个眼,这张画上的罗汉,应该穿草鞋。”梅兰芳说:“您说得对,但罗汉已经画成,无法修改,那可怎么办?”金拱北说:“我来替你补上草鞋。”当即拿笔在罗汉身后添了一根禅杖,一双草鞋挂在禅杖上,还补了一束经卷。大家都说补得好。金拱北又在画上写了几句跋语:“畹华画佛,忘却草鞋,余为补之,并添经杖,免得方外诸君饶舌。”这幅画后来曾被日本书画展览会借到东京展出。  梅兰芳与齐白石相交多年,直至晚年仍有来往,他对齐白石非常尊重,每唱堂会戏时,如齐白石到场,必亲自搀扶他到前排就座。20年代齐白石经常到“缀玉轩”教梅作画。首先教他画虫草鱼虾。有一次梅兰芳说:“我喜欢您的草虫、游鱼、虾米,就像活的一样,今天要您画给我看,我来替您磨墨。”白石老人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戏给我听。”梅兰芳说:“那现成,一会儿我的琴师就来啦。”后来齐白石为梅兰芳画了一些这类册页供梅参考。  梅兰芳年轻时就开始培植他最感兴趣的牵牛花(俗名勤娘子),因它色彩鲜艳,品种繁多,对戏剧服装色彩设计有帮助。齐白石家中种的这种花也很多,故梅也经常去他家观赏,后来引起许多好友的兴趣,互相研究培植。齐白石还专来梅府观赏,并特意绘了一幅“牵牛花图”还写有题跋,送给梅兰芳。详述此养花雅事。  1918年春,徐悲鸿看了梅兰芳演出的《天女散花》后,觉得它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便主动提出要画一幅他扮演的天女像。他拿几幅剧照作为参考,然后花一周时间精心绘制成一幅大型油画“天女散花图”赠给梅兰芳。这幅画,天女脸部是用西洋写真的画法,而身躯线条和花纹则用国画笔法勾勒,真可以说是他早期的一幅中西合璧的杰作,也是当代两位艺术大师深厚友谊的见证。画家在画上还题有诗句,后来诗人罗瘿公又在上面添了一首绝句。此画弥足珍贵。梅兰芳把这幅画一直珍藏在身边。他逝世后,此画一度散失了,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有幸找回。(画见1998年出版的是《梅兰芳藏画集》第73页。)  绘画界素来有“南张北溥”之称,南张是张大千,北溥是溥心畲。梅兰芳与他们虽早相识,但会面不多,因张大千久在南方,直至1948年才在上海会面,当时报刊上曾载有两位艺术大师相会的消息和合影。溥心畲因在北京,梅兰芳全家迁沪后,即少有来往。这俩位画家均有佳作赠给梅兰芳收藏。  画家丰子恺与梅兰芳虽互相倾慕,但始终未谋面。抗战时梅兰芳蓄须罢演,当时丰子恺住在重庆,闻之极为钦佩,并将梅兰芳照片悬之于壁,以示敬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重登舞台。丰子恺也由渝返沪,于1948年春亲至梅宅访问,两位艺术家欢谈甚久并合影留念。丰子恺将一把绘画和书法的扇子相送。  画家汤定之与梅兰芳的相识是在上世纪30年代梅迁居上海后,请汤教绘画开始的。汤定之每周有三个半天去梅兰芳在沪寓所“梅花诗屋”(梅的书斋),一边作画,一边向梅传授绘画心得和理论,使梅兰芳受益匪浅。汤定之善画梅、竹,尤以画松见长。他所绘古松,老干苍虬,气势纵横,甚为可观,他曾为梅兰芳绘了一幅大型苍松图,梅甚为欣赏,一直悬挂在寓所客厅。  梅兰芳学画并向诸多画家请教,兴趣一直很浓。他在画艺有所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他的舞台表演艺术。但他有时绘画兴致过浓,终日看见什么都想画,真有些废寝忘食。后来一位老朋友劝告他说:“你学画的目的,不过是想从绘画里给演剧找些帮助,是你演剧事业之外的一种业余课程,应当有一个限度才对,像你这样终日伏案调朱弄粉,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上面,是会影响你演戏的。”梅兰芳听了,不觉悚然有悟,从此,对于绘画,只拿来作为戏剧上的一种帮助,或是用它调剂精神,作为消遣。但是梅兰芳与多位画家的交谊深远,受益颇多。他的绘画也很有成就,尤其是所绘佛像、仕女及花卉,受到广泛的赞许。同时,他和画家吴湖帆共同研究,从五色缤纷、鲜艳夺目的花卉中,提炼复杂的色彩运用到戏曲服装以及舞台上守旧(后幕)和桌围椅帔上。后经吴湖帆设计并绘出了浓淡相宜的多样图案,供梅兰芳在服装及舞台装饰上选用,达到了清新雅致,美而不俗的效果。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上海之行

    梅兰芳二十岁(1913年)时第一次赴上海演出,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北京城出远门,家里人不放心,由伯母胡氏陪同,还有琴师茹莱卿、化妆师韩佩亭以及两个跟包的一同成行。    

    梅兰芳此行是应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的邀请,王凤卿挂头牌,梅兰芳挂二牌。当时王凤卿包银,每月三千二百元,梅兰芳每月包银只有一千八百元。王凤卿是王瑶卿的弟弟,比梅兰芳大十一岁,他与王瑶卿一同学艺,先学武生,后改学老生。曾向清末京剧老生三大流派之一汪桂芬(另二人是谭鑫培和孙菊仙)学过不少戏,熟练掌握了汪派剧目的独特技巧,光绪末年,王凤卿被选入升平署,到民国初年已名盛一时。许少卿是冲着他的名气,盛情相邀的。当时梅兰芳在北京已有点名气,但上海人并不了解他,因而梅兰芳的包银与王凤卿的包银,几乎相差一倍。    

    梅兰芳在“丹桂第一台”三天青衣的打炮戏码是《彩楼配》、《玉堂春》和《武家坡》,十一月四日这一天,对梅兰芳来说很有意义,是他第一次登上上海舞台演出的日子,也是他红遍上海的起点。梅兰芳的戏码排在倒数第二,北京称为“压轴戏”。“大轴戏”是最后一出,由王凤卿主演。三天戏过后,许少卿连连称赞梅兰芳的表演,观众的评价也很高,不愧是来自北京的第一青衣花旦。    

上海滩演戏的角儿,都讲究唱“压台戏”,也就是北京称的“大轴戏”。因为梅兰芳已受到观众的欢迎。王凤卿就向许少卿建议,安排一个机会给梅兰芳唱“压台戏”。王凤卿是真诚地想在艺术上鼓励和扶植梅兰芳。    

    梅兰芳听说要唱“大轴戏”,就考虑演什么戏?专重唱工的青衣戏,恐怕难以胜任,大家一致主张演刀马旦的戏,因为刀马旦的扮相、身段都比较生动好看,决定演《穆柯寨》,当即又请同来的武功老师茹莱卿为之练习了几天,终于在11月16日晚场,《穆柯寨》演出了。这是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唱大轴戏。    

    《穆柯寨》演出,收到良好效果,接着又在茹莱卿、朱素云、王蕙芳等人帮助下,上演了头二本《虹霓关》,梅兰芳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演两个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头本中演东方氏,二本中演丫环。继而又在王凤卿帮助下,演出了《枪挑穆天王》。三出刀马旦应工的新戏演过之后,反映极佳。    

    梅兰芳、王凤卿在上海原签订一个月合同,将期满时,戏园老板许少卿恳留再续半个月,因为戏园子生意非常好,希望生意再创新高。王凤卿表示愿意,梅兰芳也没再说什么,于是续签了半个月口头协议。合同演完后回京。从此,梅兰芳与王凤卿开始了长达十八年的合作,在长期合作中,俩人亲如兄弟,从无隔膜。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从北京迁到上海居住,王凤卿因身体不好未能同行,他的儿子王少卿却留在了梅兰芳身边,为他操琴多年。    

    梅兰芳第一次上海之行,收到了良好效果,并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使他在改革创新上,有了信心和勇气。回京以后,首先在旦角化妆上,进行了改革。当年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型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既死板,又呆滞。梅兰芳就采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妆法,把眼圈画得相当黑,加上一吊眉,眼睛显得格外好看有神。并根据个人的脸型,在适当部位贴上片子,观众看了就有美的感觉,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时也为北方旦角的化妆开了先河。    

    在上海时,梅兰芳观看了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新剧同志会”上演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当时叫文明戏),如《家庭恩怨记》、《热血》、《社会钟》等一些进步的戏剧,梅兰芳受到了启发。又在北京看到天津南开中学话剧组演出的《一元钱》,并参加了座谈。也受到影响,这就增强了他编演时装新戏的决心和信心。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试演时装新戏

梅兰芳1913年从上海回到北京后,产生了新的想法,觉得过去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离现实生活较远,如果直接取材现代的时事,编写新剧,看戏的人会更感亲切,收效比老戏更大。他的这一新的想法,不久,被当时的“翊文社”班主田际云知晓,在1914年7月田让管事的带了几个本子,都是根据当时北京时事编写的,最后大家选定了《孽海波澜》这一出时装新戏。  《孽海波澜》的故事,叙述一个开妓院的恶霸,逼良为娼,虐待妓女,被《京话日报》的主编揭发出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公愤,由协巡营帮统讯究结果,制裁了这个恶霸。同时采纳了报纸主编的建议,仿照上海的成例,设立济良所,收容妓女,教她们读书识字,学习手工。最后这班被拐骗的妓女,由她们的家属从济良所领回,骨肉得以团聚。此剧经过几个月的排练,于10月中旬正式在翊文社把它分为头二本两天演出。地点是鲜鱼口的“天乐园”。剧中人物分由梅兰芳、王蕙芳、李敬山、郝寿臣、王子石及陆杏林等扮演。这出新戏因是在草创时代,各方面尚不理想,然而当时影响不小,一时报刊连篇评论此剧。  《孽海波澜》是梅兰芳演出的第一出时装新戏,也是他创编新戏的开端。  梅兰芳在试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后,1915年又排演三出时装新戏,其中《邓霞姑》和《一缕麻》反响极大。  《邓霞姑》是根据路三宝提供的一个故事,梅兰芳与“双庆社”的同班演员共同编演的。这出戏塑造了一个善良、机智、富有同情心的少女邓霞姑的形象。剧情是: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