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告,李世民一看太史报告,想:“坏了,自己的事情暴露了。”他很紧张,但他毕竟久经沙场,反应很沉着,说是他哥哥弟弟要陷害自己,忽然大哭起来,说:“我给国家立了这么多功劳,没有对不起哥哥弟弟,但哥哥弟弟非要置我于死地,我死了也无所谓,但在地下见了窦建德多没颜面,我没有脸去地下见他。”李世民先用了倒打一耙的计策,因为有可能太史的报告出来后皇帝会采取手段。李世民很聪明很迅速地利用了这件事,他先说是哥哥弟弟陷害他,然后又说或许是因为他知道哥哥弟弟淫乱后宫的事,哥哥弟弟想杀人灭口。这等于提出一个新的控诉,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是很大的罪行:这两个人和皇帝的妃子关系不正常,很暧昧,公然给父亲戴了绿帽子。面对新的控诉,李渊立刻暴跳如雷。冲谁暴跳如雷,现在说不清楚,或许是对太子或许是对秦王,总之李渊生气了,并且立即做出一个决定:明天早晨三方会审,李世民、太子、李元吉、宰相都来,大家会审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这个决定看来是针对李世民的,如果李渊确认这件事发生,正确的反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公然对质。李渊肯定是不相信李世民的控诉,一定是暗自下定决心,你竟然可以不顾老父亲的荣辱,明天大家当堂会审,你要举证,举不出证来就是诬陷,你竟敢利用父亲的名誉。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6)


现在可以推断李渊暴跳如雷一定是针对李世民,李世民的说法太过分了,李渊没有想到这是李世民在利用他。李世民设了埋伏,要引哥哥弟弟进包围圈,最佳的人选就是李渊。李渊去告诉太子和齐王有事,兄弟两个人入宫要路过玄武门,进入了李世民的包围圈。当李渊很讨厌老二李世民时,李世民已经充分调动了李渊,让李渊成为李世民杀害哥哥弟弟的契机。李渊当天晚上就通知了太子和李元吉,李元吉去找太子说:“很蹊跷,应当在家不应当去。”如果听了李元吉的话,李世民就会麻烦了。这事怪太子李建成,他对自己有充分的把握,说长安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没有问题,要亲自去了解。于是哥俩及时准确地进入了李世民的包围圈。现在看,肯定没有淫乱后宫的事情,这是李世民的一个借口,通过皇帝来调动哥俩的借口,这招用得很险,但用得也很到位。李渊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的一个棋子,李世民把哥哥弟弟杀掉了,把皇帝控制起来,皇帝才知道长安和朝廷已经都被李世民控制了,李渊立刻同意了李世民的所有意见。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险胜,杀掉了两个兄弟及兄弟的孩子。贞观九年时李渊才去世,当了九年的太上皇,李世民获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为何发动政变?因为他越来越走下坡路,如果不用军事政变就会满盘皆输,采取军事政变是最后一个办法,出现任何一个差错,整个计划就会毁灭。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的取得,是经过这样残酷残忍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上皇帝,江山牢靠吗?唐太宗如何做,才能使以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权力慢慢合法,让大家慢慢接受,从不名誉的篡位者成为千古明君?这个变化即是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必须要问,一个篡位者如何成为一代明君?这是唐太宗一生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唐太宗是如何做的,就会知道,这个转变是逐渐实现的。所有百姓对谁做最高统治者真的关心吗?其实并不关心。老百姓关心的是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一般的官员其实也是这样,关心的是新的皇帝对他怎么样?唐太宗上台当天,就在当天晚上发布了一个命令,为的就是如何稳定当时的局势,让大家都承认他。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如何争取百姓、如何争取有影响力的人、如何争取舆论。除了国家从上到下是严密的组织系统外,最有组织性的是佛教和道教,在当时很盛行,对老百姓影响很大。武德九年四月,李渊曾整顿佛教和道教,十个和尚只留一个,九个要还俗,全国有多少人,现在没有统计,只统计了隋炀帝时剃度的僧人大约有七十万,加上尼姑、道士大约有一百万人。佛教和道教是有系统的,对老百姓是有影响力的,是坚决反对高层政策的,但怎么能对抗国家呢?虽然在民间影响力很大,但对国家没有什么办法。唐太宗上台当天就取消李渊的佛道政策,上百万佛道组织成了李世民的拥护者,这些人肯定会由反对唐高祖变成支持唐太宗。争取有力者的支持是唐太宗的政策。针对一般百姓的措施是把李渊玩的那些东西什么猎鹰猎狗都放掉。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7)


释放三千宫女,目的在于减少皇帝的佣人,把宫女放回家,有几方面的意义:第一,节约政府的行政开支;第二,遂了人性,唐太宗时劳动力极度缺乏,放出宫女结婚还可以繁衍人口;第三,改变了政府形象。如何对待原来的反对党和原来的太子党,这是最关键的。唐太宗取得政权当天,就宣布对方的主要首领就地正法,追随者一概不再追究。当时的兄弟斗争,天下都知道,很多地方都追随,骨干人员逮起来送到长安,唐太宗必须明确做出表态。新的最高统治者应当如何对待原来的反对党?事实是过几天就召这些人回来官复原职、量才适用,原来的反对派,包括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世民很多人的人,李世民真的既往不咎。有一个很有名的将军薛德胜,他去解救太子,但去晚了,太子已经被杀了。薛德胜说不要打玄武门去打秦王府,李世民一听就傻了,立刻把太子和李元吉的人头拿出来给薛德胜看,薛德胜知道再去打秦王府也没有意义了,就散了。李世民全面掌握朝廷后,派人去找、去说,薛德胜官复原职。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李世民征服魏徵,魏徵原来是太子的管东宫的图书馆馆长,经常和太子讨论学问。也是在东宫里面,唐太宗把魏徵从家里叫过来,李世民的临时朝廷在东宫办公。魏徵一进屋,李世民第一句话问:“你为何挑拨我和前太子的关系,导致我们互相残杀?”有一个叫冯力的人也是玄武门之变中太子的人,李世民也问过他为何挑拨兄弟俩的关系,冯力立刻下跪表示道歉,李世民既往不咎。魏徵不是唐太宗预想的那样,他回答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说:“前太子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个下场。”魏徵原来劝过太子,和秦王的斗争要擒贼先擒王,先把秦王拿下杀了,秦王的人就散了。但是太子不听,太子势力大,认为自己占上风,是有利的,不愿意冒险。而事实上李世民采取的是魏徵的政策。唐太宗问魏徵到东宫去做官怎么样,魏徵同意了并表示感谢。仔细回味这两句话意义很大,因为没有魏徵,几乎就没有贞观之治,魏徵对贞观之治的作用仅次于唐太宗。唐太宗的问话是什么意思呢?唐太宗和太子的斗争是争夺权位的斗争,和属下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兄弟俩的斗争是别人挑拨不了的,李世民和太子的斗争本质是争权夺利争夺皇位,其次是斗争方式和斗争策略。李世民上来就问为何挑拨兄弟关系导致兄弟相残,问的是第一个问题。魏徵没有回答属于第一个问题的问题,魏徵不能如实说,如果如实说李世民太下不来台,魏徵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即如何斗争、斗争策略的问题,因为前太子没有听他的话,所以落得今天这种下场。“太子不听我的话”,明确他劝过但太子不听,说明太子对魏徵不是言听计从的,魏徵的政策虽然没有提供给秦王,但魏徵和李世民的斗争策略是不谋而合的,整个斗争的结果的胜败就取决于谁采取了这个有利的策略。在魏徵的这句话里面,另外一个含义是魏徵和秦王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如果当初我向你提出这个策略,你肯定会采纳,事实上你已经采纳了”。魏徵虽然说了一句话,但表达了对原来太子距离的存在,表达了他对唐太宗的心悦诚服。大家还在为魏徵捏了一把汗,但唐太宗听明白了,马上讨论具体问题,问魏徵做官的问题。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8)


其实就是一问一答,秦王府的大人物没有听懂。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环节,这涉及到贞观之治的作用问题。如果你是单位的领导或主管一方势力,就会知道如果想做一项事业,事业越大越缺乏人才,人才永远是缺乏的,治理国家更是这样,永远缺乏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秦王府的人基本都是从敌人阵营里来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是这样。在治理国家时,争取太子党和齐王府的人不仅是稳定大局的需要,也是未来治理天下的需要。在吸纳这些人才的时候,李世民做得特别到位,给人才以特别的尊重,不是非要对他三拜九叩彻底表达服从之心。魏徵投奔李世民,在对话中一点也不失尊严,没有像冯力一样跪在地下表示认错,其实魏徵也认错了,对太子的不满、对李世民的臣服,都表达出来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李世民没有非要他表示忠心,心意到了就会领悟。中国人太好面子,这要从正面理解,人都是有尊严的,你对他尊严的保护、给他的尊严,其实是对自己有利的,尊重者就会获得尊重。我们经常见到公司里、单位里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永远是“树倒猢狲散”。新上来的人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局面,会把很好的人推走的。一定要臣服的人当面表示,让他没有尊严,他背叛你是很容易的。你尊重他,他当然会全力以赴。魏徵就是这样,贞观之治的完成和李世民的心胸开阔有一定关系,后来魏徵果然不辜负唐太宗对他的信任,他的建议、意见给国家节约了多少、挣了多少,根本计算不过来。

贞观元年,很多人报告冯王有谋求地方独立的意思。周边的边将喜欢打仗,当兵的、军官非常喜欢打仗,战争时可以获得奖赏,可以获得战利品,可以迅速升级。但不能打败仗,所以尽希望打那些弱小的。当很多军官汇报冯王要谋反,李世民调兵遣将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魏徵说:“证据不足,这个仗不能打也不该打。”李世民说都报告好几年了,魏徵说如果冯王谋反,一定会攻打周围的郡县,但都没有报告。唐太宗说那么冯王为何不派使者来向皇帝汇报?魏徵说那么多人说冯王要谋反,冯王怕如果派使者会被扣住。唐太宗问应当怎么办,魏徵说唐太宗应当派使者到岭南了解一下情况。结果唐太宗派使者去了以后,冯王立刻派儿子送使者回来了。唐太宗说:“魏徵一句话,省了我十万兵。”这是实际上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还有很多是无形的。贞观时大家讨论如何治理天下,有人说百姓人心日益败坏,应当严刑峻法,满朝文武官员都是这种观点,只有魏徵一个人建议走法律路线。魏徵说从尧舜禹时算起人心日益变坏,那么应当没有人了,老百姓始终就是老百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不在于百姓而在于统治者,责任在统治者不在百姓,只要政策对,百姓就会欢迎。魏徵一个人持这种观点,后来唐太宗支持了这种观点,即“以人为本”、走王道路线、从自身做起去改正不利政策。贞观时期天下大治,唐太宗感叹只有魏徵一个人坚持王道,现在果然天下大治,应当感谢魏徵,觉得魏徵是自己的老师。魏徵后来犯眼疾,不能担任职务,要辞职。皇帝说离不开他,唐太宗说:“我们两个人的关系相当于我是璞玉,经过魏徵的加工变成玉器,我是被加工者,你不能离开。如果工作负担太重,可以减轻。”后来唐太宗还对魏徵说过:“我就是矿石,你就是矿工,把我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他承认自己就是魏徵的学生。所有皇帝都喜欢当老师,像唐太宗这样承认魏徵是他的老师的太少了。朝廷派大使到各地方,宰相李靖说京畿地区派使者太难,官衔太低压不住,没有正气的又做不了事,非魏徵不可。于是向皇帝建议把魏徵派到京畿地区,但皇帝勃然大怒,说:“派大使是大事,但我要上山避暑,也离不开魏徵,魏徵能做的事你们谁都做不到,魏徵能避免我犯很多大错,魏徵不能派出去做大使,他要和我上山,你这个宰相亲自去做大使。”皇帝一刻都离不开魏徵,魏徵总能把意见提得恰到好处。





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9)


唐太宗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纳谏,纳谏确实成为唐太宗治理天下成就“贞观之治”很重要的方面,为何千古以来大家都承认唐太宗做得好呢?因为不太容易,有两大方面的难题:一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0 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