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克诚-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克诚屋里的油灯还在亮着。
  “师长,东北局急电。”译电员向黄克诚报告。黄克诚接过电报,只见上面写着:黄:着你部迅速切断铁路交通,阻止敌人进入沈阳。
  对于执行命令,黄克诚同其他许多指挥员不大一样,有时他毫不犹豫,有时却要讲讲“价钱”。而这“价钱”又常常是非讲不可的。
  黄克诚拿着东北局发来的电报,思量再三。
  情况很清楚: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极度疲劳,这是一;东北地区尽管军用物资很多,但苏联占领东北后与国民党政府订有条约,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事物资,部队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是二;东北地区土匪众多,人民群众对我军不了解,又听信国民党的欺骗宣传,部队给养解决不了,这是三;干部战士没有棉鞋棉帽,棉衣也只有薄薄的一套,而东北的气温已降到零下几十度,这是四。
  黄克诚因刚到东北,对东北局的同志不熟悉,于是便直接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了电报。
  黄克诚实事求是地报告了部队所面临的战场、给养等方面的严重状况,尤其是部队经过两个月的长途奔波,疲劳不堪,陷于“七无”的困境。即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锦州、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极多,少数人不能通行,战场极坏。而敌人已占领锦州,将直达长春。我提议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
  11月27日,黄克诚又给中央军委发去了一封电报:“东北敌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很快,毛泽东回电了,指示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中央军委也回电了,要黄克诚与林彪商谈有关问题,井由林、黄向中央提出意见解决。
  11月29日。黄克诚收到军委回电的同一天。
  一幢屋里。黄克诚端坐在凳子上。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气,握了握拳头。接着,黄克诚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挥毫起草了一份电报。
  几分钟后,黄克诚命令报务员马上发往东北局:(一)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大),力量强大,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大)减弱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被土匪占据(大多与顽有联系),我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发动乡村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党与政权,应为当前之急务。求得五个月年建立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便利明春之大规模作战。
  (二)要发动群众,需要干部。各地干部一时不易赶到,东北局手中无干部,我作如下建议:1。立即划分主力师(或旅)的补充熟悉地区,作为该师(旅)之根据地,每师(旅)划三个县到五个县。
  2。该师(旅)立即派遣地方工作干部,前往规定地区,开辟工作,建立政权、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
  3。该师(或旅)派出必要兵团负责肃清土匪,恢复社会秩序。
  4。该师(或旅)在规定区域年收集粮食资财,建立医院、工厂、扩大新兵,源源补充主力部队。
  5。被规定之地区,如已有党委、军区,则派出干部受党委领导;如无党委,须由军队派得力干部组织临时党委、政权、分区,以领导工作之进行。
  6。主力部队集结作战,伤病员则送该地休养。
  (三)上述建议如整个部队不能实施,则请划十个县地区给三师各旅去建立后方,开辟工作,以免除伤病员随队,妨碍主力行动与作战。
  我认为二十万军队没有千万以上群众支持,是不堪设想的。是否有当,请考虑示复。
  为了引起东北局的重视,黄克诚接着又发去两份重申意见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无回音;第二封电报,无回音;第三封电报,仍无回音;连续三封电报,飞往东北局,却均未见回音。
  黄克诚摸不着头脑,只得做好执行东北局下达的作战命令的准备。
  这天,黄克诚同洪学智一起,带上各旅干部去察看地形,部署任务。
  已经是冬天了,在11月的云雾之下,树林正慢慢变成灰褐色,高峰上已经盖了初雪,平原上已经茫茫一片。看完地形,黄克诚一行回到了驻地。
  “老黄!”黄克诚远远听到有人喊他,觉得声音十分熟悉。他仔细一瞅,不禁喜出望外。
  原来,老战友李天佑来了。
  李天佑,广西临桂人。1936年红军东征后,李天佑任四师师长,黄克诚任四师政委。两人是一对老搭裆,彼此很熟。多年不见,见面后很是亲热。
  “老李,你好!真是想念你啊!喂,你这次怎么来啦?”黄克诚紧紧地握着李天佑的双手。
  “我也是非常想念你啊,老朋友。”李天佑笑哈哈地说,“对,我这次到你这儿来,是奉林彪司令员的命令来与你联系的。”“中央已经决定,由林彪负责组织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东北的部队。”李天佑接着说。
  李天佑还告诉黄克诚,林彪的总司令部离这里只有二三十里路程。
  听到这个消息,黄克诚十分高兴。他早就希望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来协调指挥整个东北战局。
  于是,黄克诚立即同李天佑一起,策马奔向林彪驻地。马在奔腾。美丽的马鬃在凤中飘扬着,尘土在身后飞扬……不久,他们来到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
  司令员林彪坐在椅子上,一面咯嘣、咯嘣地吃着爆豆,一面盯着墙上的地图。
  黄克诚向林彪汇报了他关于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步壮大自己力量,最后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建议。
  “部队现在的状况,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是疲惫之师,而且没有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飞机、轮船进入东北的精锐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黄克诚陈述完自己的意见情绪有些激动。“好!
  好!“林彪一面点头,一面说。
  经过商谈,林彪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
  “我命令,你部迅速转移到义县、阜新一带,发动群众,进行休整。”
  林彪说着,站了起来。
  黄克诚与林彪会合后,移驻义县附近的乡下。这样,黄克诚与林彪驻地很近,便经常向他提出关于建立根据地、打开东北工作局面的想法和建议。
  知难而退,量力而行,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去消灭敌人。这正是黄克诚的过人之处。
  刚到义县不久、毛泽东来电询问对东北拟采取的方针。黄克诚明白,毛见黄克诚著《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第197、198页。
  主席又在集思广益了。这正是再次陈述自己主张的好机会。于是,他便草拟了一份电稿,送给林彪审阅。得到林彪同意后,黄克诚便发电报给中共中央、毛主席。与此同时,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先后给毛泽东回电,报告了意见和建议。
  11月中旬,中央确定了东北“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工作方针。
  12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作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
  (二)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目前,应当确定这些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
  (三)在确定建立根据地的地区和部署力量之后,又在我军数量上已有广大发展之后,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可能一时接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甚至反对我党,造成我们在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
  (四)我党现时在东北有一项主观上的困难。这就是大批干部和军队初到东北,地理民情不熟。干部对于不能占领大城市表示不满,对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工作表示不耐心。……我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
  (五)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一切军队,均须有确定的地区和任务,才能迅速和人民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六)此次我军十余万人进入东北和热河,新扩大者又达二十余万人,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加上党政工作人员,估计在一年年,将这四十万人以上。如此大量的脱离生产人员,专靠东北人民供给,是决不能持久的,是很危险的。因此,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国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七)在东北,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动向,对于我们建立根据地,同争取将来的胜利关系极大。因此,我党对于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工作,特别是争取工人和知识分子,应当充分注意。鉴于抗战初期我党争取工人和知识分子进入根据地不够,此次东北党组织除位意国民党占领区的地下工作外,还应尽可能吸引工人和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
  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指明了我党东北工作的方针,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对于夺取东北的彻底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捧着东北局转来的这封电报,黄克诚看了一遍又一遍。对电报中的决策,他觉得英明果断,高瞻远瞩。
  为了贯彻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黄克诚命令部队分散于义县和黑山边境一带,清剿土匪,发动群众。不久,国民党军进攻义县,黄克诚和林彪一起撤退到阜新。紧接着,国民党军又向阜新进攻。
  战斗打得难解难分。
  战场上到处都充满了火药味。
  一声震天响的爆炸,仿佛整个天空都被炸出火来了。随后,又是几声轰响,连我军司令部窗上的玻璃也震得琅琅作响,纷纷碎落。
  司令部里。方凳上放着一盏没有玻璃罩的煤油灯。油烟好像在跳舞似的,急促地摆动着,向屋顶直冒。满屋都是烟味。
  桌子上摆着一幅军用地图。上面划着无数的符号、线条。绿色的、蓝色的、红色的箭头,黑色的曲线。
  指挥员们目不转睛地瞅着地图。
  黄克诚在屋里来回地走着。
  忽然,黄克诚停了下来。他转过身来,对坐在椅子上的林彪说:“林总,你先撤!”
  林彪紧闭着牙关,眼睛向窗外看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那好,你随后带部队也撤,就这样办!”林彪最后应道。于是,林彪率山东部队梁兴初、罗华生二师,以及新四军三师第七旅,撤到康平、法库一线。
  等林彪率主力撤迟完毕后,黄克诚也率部迟出阜新。黄克诚把新四军的第十旅和独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东西地区活动,继续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1946年1月,黄克诚率第八旅和三个特务团北进通辽,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一千多人及地主土匪武装一部。随后,新四军三师就在通辽、开鲁一带开辟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他们把开展积极的军事斗争、剿匪反霸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与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紧密结合起来。黄克诚是个勤于动脑的指挥员。
  他经常对自己的工作作总结,也常常对所处的形势作分析。进入东北之后,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但几个月来的工作,使黄克诚想了很多。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黄克诚深深体会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和稳妥的办法,解决好部队集中兵力以打破敌人进攻和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矛盾。
  1946年1月29日。新四军三师指挥部。黄克诚翻了翻文件,把目光投向窗外。
  黄昏来临了。林木和高高的干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