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圣人云:‘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谁知那周成龙面不改色道:“是以地震示警,实因四海不靖,万民有怨,故召此灾变!”
周成龙掷地有声的说法,让大殿前一片死寂。所有人心里共同迸出一句话:“这个广东蛮子,又要无事生非了!”此人一贯耿介无忌,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息事宁人’。
掷地有声的说辞,句句打在皇帝的心窝上,让嘉靖帝虽然难受,却深信不疑。冷冷望着阶下的臣子道:“尔九卿、大臣各官其意若何?”
众大臣都看向严嵩,大伙都知道,严阁老是平息陛下怒火的最佳法宝,果然听严嵩慢悠悠道:“陛下,老臣以为,自省自查确实最为重要,但当务之急,是如何组织赈济,”说着叹口气,满脸忧虑道:“这次受灾的地方这么多,又是寒冬腊月,如果地方上赈济不利,肯定会冻死饿死无数的!”
嘉靖帝点点头,果然顺着严嵩的话头道:“赈,当然要赈,还得大大的赈!”说着抬手道:“众卿就不要想着春节如何如何了,现在赈灾是重中之重,待内阁拟出章程后,不管你是多大官的,只要用到,就得听从调配。”
“臣等遵命。”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众人早知道这个年是过不好了,所以并不意外。
便又听皇帝道:“但是赈灾只是应急,根本大事还是自省自查!”说着叹口气道:“上天警兆若斯,仿佛要把祖宗的江山翻个底朝天……朕每念及,深为悚惕啊!这几日一直在想,是朕德行有亏,料理机务未当?还是大小臣工所行不公不法,科道言官不直行参奏,是以无从仰合天意,以致生此巨祸?”
“臣等有罪。”众大臣齐声喊道,其实这话是最气人的,明摆着‘法不责众’,嘴上卖乖。
嘉靖帝暗暗冷笑一声,缓缓道:“如此,朕首先兢惕悚惶,力图修省,于宫中勤思召灾之由,精求弭灾之道;同时众卿也会去,深思勤虑,洗涤肺肠,务期尽除积弊,痛改前非。”
“臣遵旨……”
“几位阁老,李方二位部堂留一下,其余的都跪安吧。”嘉靖疲惫的挥挥手,便飘然进殿,身后传来一阵整齐的:“恭送陛下……”之声。
进殿之后,皇帝换一身弹墨棉布袍,疲惫的靠在明黄色软榻上,望着缕着青烟的加盖紫铜香炉,怔怔的胡思乱想起来……
说起来比较郁闷,嘉靖帝这辈子就是搬家的命,先从湖广搬到北京,再从紫禁城搬到西苑,又从万寿宫搬到玉熙宫,再搬到这圣寿宫,前两次还好说,都是他自愿的,可在西苑这两次一次是因为火灾,一次是因为地震,这让他不得不怀疑,难道朕的人品就这么差?
宫人们早就将这圣寿宫摆设的如谨身精舍一般,就是想让陛下能少些郁闷。
“陛下,大人们到了。”黄锦轻声禀报,将皇帝从神游太虚中唤了回来。
“臣等叩见陛下。”大人们行礼之后,黄锦给严阁老搬来锦墩,其余人只好站着回话。
这些都是大明朝的核心官员了,对着他们,嘉靖帝的问题也变得直截了当起来:“国库还能拿出多少钱?”
户部尚书方钝禀报道:“回禀陛下,两万余两。”沈默要是知道了,该多自豪啊。
……
PS:看书评,有书友说,主角太顺,情节不够曲折,主角对剧情参与度不高,那是因为你没看过我的大纲,当然我是不能给你看的。不过可以保证的是,前面所有的伏笔,所有的角色,都是等着主角去出彩的。好吧,现在精彩激烈的都从这一震开始了,就从主角踏入京城的那一刻……
第三零四章 赈与察!故事与风暴的起源!
“我堂堂大明的国库,只能拿出两万两?”嘉靖帝气极反笑道:“银子呢,都到哪去了?都让你方司农搬家里去了?”
“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派人去国库,去微臣家里查。”方钝无限委屈道:“若是微臣有一丝贪渎,任凭陛下处置。”
“不贪污就没罪了么?”嘉靖帝突然作色道:“这么大个国家,让你这个理财高手,理的只剩两万两银子,就凭这一点,现在斩了你也没人叫屈!”
方钝五十多岁,与钱粮打了二十几年,可以说是大明财政方面的权威,听到皇帝这样贬低自己,他当然要据理力争了。便从袖子里拿出一本账册,双手奉上道:“户部正好盘点完了今年的国库收支,已经编造成册,恭请陛下御览。”
嘉靖点点头,黄锦便将那账册转呈上来。嘉靖低头看一眼,只见宝蓝色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嘉靖三十四年总账册’几个工整的楷体字。
他细长的手指在封面上无声划了几下,仿佛在考虑要不要打开看一看……这一本烂帐。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嘉靖帝暗叹一声,还是掀开了第一页,那边的方钝也开腔道:“如陛下所见,嘉靖三十四年,两京一十三省的总税收,折银共为三千三百七十五万两,同时各省年初各项开支预算为两千九百七十五万两,所以解往国库的税银,仅为四百万两。”
“可是各部这一年报来的账单,总耗银竟达到一千一百万两之巨,收支两抵,这一年亏空竟达七百万两之巨!”方钝背有些驼,脸上皱纹也密而深,大半是给这个烂摊子给愁得。
方钝说完,嘉靖帝仍然翻阅那本账册,待看完最后一页,便很干脆的往地上一丢,便闭上眼睛道:“这些狗屁倒灶过了年再说,先把眼前这关糊弄过去……”看一眼边上侍立的黄锦道:“不是说铜铁局已经把开春的矿银,提前解进京了么?”铜铁局顾名思义是监督国家矿藏生产的部门,遍布全国,且矿监都是太监,隶属于内廷司礼监,所以皇帝才会问黄锦。
黄锦恭声道:“回禀陛下,前天刚送进国库,方大人的收条还在奴婢身上收着呢。”大明朝是没有内帑的,也就是说皇帝的收入也送国库,同样皇帝要花钱,也是直接从国库里拿。
“虽然是寅吃卯粮,但权且救急吧,”嘉靖帝挥挥手道:“方爱卿,把这个钱拿出来吧。”
“回禀陛下,这些钱已经被各部订下了。”方钝无奈道:“所以国库里只剩两万两可以动用了。”
“哪个部手这么快?朕的银子还没捂热乎呢!”嘉靖帝细长的眉毛一阵阵抖动,声音带着火气道:“快说!”
“回陛下,是工部、兵部和吏部。”方钝缓缓道:“工部要了五十万两,兵部要了七十万两,剩下的三十万两,加上原先的存银二十万两,一并拨付了吏部。”
“这么急吼吼的搂钱,都要干什么用?”嘉靖帝语气十分不善道。
“兵部的七十万,是修京师的城门和城墙的,”方钝闷声道:“四座城门,十多里城墙坍塌,其余的地方也要重新加固,他们报上来的是一百万两,最后我给压到七十万两,只等内阁开票便拨款了。”
皇帝不置可否的哼一声道:“那工部呢,又凑什么热闹?”
方钝咽口吐沫,心说:‘怎么这么倒霉?哪个部的问题都要找我。’面上还不敢怠慢,赶紧道:“是给陛下修西苑的。”西苑是成祖爷的潜邸,虽然彩头不错,但毕竟是一百五十多年没住人了,嘉靖皇帝住进来之后,每年都花不少钱翻修,却还是有许多破房子,在这次地震中一晃悠就倒了。
皇帝的眉头微不可察的一皱,沉吟片刻道:“那吏部呢?”
方钝终于松口气,吏部尚书李默在此,自然不用他越粗代庖。李默出列道:“回禀陛下,吏部拖欠京官历年薪俸已达二百万余两,这五十万两只是补上四分之一。”
嘉靖一听,呵,谁都有理,谁都要钱,那怎么办?只能凉拌了。沉默足足半刻钟后,他才轻声道:“光把外城两座门修好了就行,内城墙等来年再说。还有西苑那些破房子也先别修了,光把朕的玉熙宫修好就行了,朕住着不习惯。”说着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一眼李默道:“至于京官的薪俸么,也不要急在这一时了,发点钱够过年的就行了,等来年咱们喘过气,再好生清偿。”身为大老板,老不给员工发工资,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虽然嘉靖帝已经习惯了。
李默一听皇帝说‘只修玉熙宫’,便知道肯定又要克扣薪俸了,腮帮子一阵哆嗦,但终究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闷声道:“不知陛下能给多少?”
“五万两,你看怎样?”嘉靖帝心虚笑道,见李默的脸都绿了,便又加上五万两道:“十万两,总可以了吧?过年足够了,不能再多了。”
李默郁闷道:“原先是勉强够的,但大灾之后,物价势必飞涨,恐怕这点钱,只够同僚们过年吃素馅饺子的。”
见他话头松动,嘉靖帝呵呵笑道:“国难期间,一切从简,这个道理你跟他们讲清楚,如果有人不接受,你让他们来找朕。”‘……朕会板子招待的。’当然这最后一句话,是不会说出口的。
“臣……遵旨。”考虑到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还需要陛下的鼎力支持,所以李默决定答应下来……尽管会被同僚们骂的满头包,但严阁老的经历已经提醒了他,陛下好才是真的好,其余都是浮云,所以他不怕被同僚骂。
“这样户部能拿出多少钱来?”嘉靖帝问道。
方钝沉吟道:“若是只修外墙,四十万两足矣,可省三十万两;若是只修玉熙宫,十五万两足矣,可省十五万两;再加上四十万两的薪俸钱,可拿出八十五万两,哦,加上余银是八十七万两。”
“勉强可以应付一阵了吧?”嘉靖帝问道。
“陛下仁慈,”一直在入定的严阁老,终于开腔道:“这笔款项,足够四十万人越冬了。”
“但是还不够!”李默插言道:“根据嘉靖二十七年的经验,朝廷至少得做好解决一百万灾民的准备……而且如果受灾面积翻倍,这个数字一样要翻倍,不然会形成流民的!”
“嗯,”嘉靖点点头,这道理他当然知道,目光扫过众卿,缓缓道:“命令官绅富民,捐资助赈吧。”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现在火烧眉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众大臣面面相觑,严嵩看一眼李本,李阁老只好轻声道:“请问陛下,官员们可否排除在外,朝廷还欠他们的俸呢,不太好再让人家掏钱了吧?”
“欠俸是欠俸,但不代表家里穷。”嘉靖帝冷笑道:“就拿你们几个来说。自被任用以来,家计颇已饶裕,别以为朕不知道!”
几人赶紧跪下,表示自己奉公守法,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虽然鬼都不信,但不这样才会见鬼呢。
“朕没有说要查你们!”嘉靖面上带着淡淡嘲讽道:“朕只是拿你们做个比喻……事实上像朕所说的,在京官中大有人在,但这并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这些人,全无为国报效之心,平时贪酷,习以为常,到了这时候若还是‘一毛不拔,不加省改’,一经查出,追究到底,决不饶恕!”
这显然是让那些大官们破财消灾啊!
但大部分官员还是没有油水,靠死薪水吃饭的,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这好办,皇帝要他们的钱,而要用他们来平息上天的愤怒。
把赈灾的问题说完了,嘉靖帝的目光投向远方,悠悠道:“还是那句话,赈灾只是治标,不能治本的话,就会三天两头,没完没了的赈!只有改正错误,祈求上天原谅,才能将祸事消弭于无形……今年新年不做任何庆祝,朕从小年到十五,都在静室自省,你们虽然要忙着赈灾,但也不要在这件事上偷懒。”
“臣等自省。”众臣工齐声道。
嘉靖帝点点头,看向李默道:“至于李尚书,你就不要参与赈灾了,你把本职任务做好就成。”说着狭长的双目眯起来道:“知道是什么吗?”
李默杀气四溢道:“臣一定利用这个机会,将京官好好审查一遍,决不让任何一个蠹虫再留在朝廷中了,请陛下放心。”
“很好。”嘉靖帝疲惫的挥挥手道:“朕允许你便宜行事,都下去吧。”
第三零五章 正阳门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是一个寒冷无比的冬天。
从小年前后开始,一群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
这些人大都操着关中口音,也有不少像是直隶、山东、河南一带的,他们披着褴褛的棉袄,腰间勒根草绳,用扁担挑着瑟瑟发抖的孩子,和又黑又破的被子,或是沿街乞讨,或是四处寻找施粥的地方,艰难而又卑微的想要活下去。
起先京城的老百姓还觉着这些人挺可怜,任由其在店铺屋下,胡同里头住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民人数竟然呈爆炸性增长,过完年没几天,竟然涌进来十几万之多,而且还有继续猛增的趋势,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