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国同意联合,你说不能打,为什么?召见甘茂,甘茂讲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说,秦武王明白了。第一,曾参杀人,曾参是古代的一个贤人,在费地居住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人也叫曾参,结果这个曾参杀了人。之后,就有人给未杀人的曾参的母亲报信,说曾参杀人了。她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在织布机上照样织布。一会儿,第二个人来报告,他母亲还在织布,有过一会儿第三个人来报告,他母亲把织布机一扔,翻墙就逃了。甘茂说曾参是个贤者,他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架不住三个人一说,吓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国人,我来秦国帮你们打天下,一定会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如果我去打宜阳,有人说我坏话,我既没有曾参之闲,你也不会像曾参母亲那样信任我,我能打下来吗?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张议无功,惠文王时期有一个张议,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没有人说张仪立的功,都说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说臣子立功不算功,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文侯烧信,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将,叫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把中山灭了。乐羊很得意,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应该受赏,结果一见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个箩筐,筐里面是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乐羊的告状信。乐羊一看这么多告状信,魏文侯都不告诉他,压着不放,支持他打了三年,才明白这个功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所以乐羊就立即跪下,说了两句话:“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主公对我的信任。在那个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领导的信任,什么也干不成。讲完这三点,甘茂说,你说我敢打宜阳吗?宜阳如果一年打不下来,会有多少人说我的坏话,我还能活吗?魏国虽然同意联合,但这个仗我死活不能打。秦武王明白了,他说咱们定个盟约吧,你替我打宜阳,我对你是绝对信任,谁告状我也不听,甘茂说可以。然后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个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状信,秦武王动摇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封信,说咱们的合同还算数不?秦武王一听这话,就继续增兵,最后,甘茂把宜阳拿下来了,杀了六万韩兵,打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国的军队可以兵出函谷关,直达洛阳。这个举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没有结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国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劳更大,在位56年,把大儿子熬死了。昭襄王时期,秦国已占压倒优势了,他的历史使命是继续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为相,后用范睢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负重托,伊阙一战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长平之战活埋45万。秦国统一一共杀了100多万,白起一个人杀了90多万。昭襄王连续不断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国的主力军,为最后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昭襄王时期,如果听了白起的话,就有可能把赵国灭了,拖延了几个月,邯郸之战没有打赢,这个我们讲过。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这个就不好说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无功,也无过,姑且也称之为明君。
第六位,庄襄王,就是异人,在位也只有三年,时间很短,但是庄襄王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东郡非常重要,是连接齐国,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这是一大贡献。再一个,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占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赵国。所以他在位虽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七位,赢政,他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的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所以赢政即位以后,很快就定下来发动统一战争,并且用十年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在整个过程中,秦国的七代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的错误,七代国君,都有强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七位国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据秦国的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比如说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两个人联手推上来的,他当时正在秦国作人质,对他来说,完全是偶然的当上国君。他特别能活,做了56年,大儿子在国外作人质熬死了,次子安国君继位。安国君继位纯属偶然,因为哥哥死了,继位三天又死了,然后才是异人,也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吕不韦包装,他连安国君的嫡子都当不上。七代国君,很多是偶然的继位,但是所有偶然当上国君的人,没有一个是昏主。西汉初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叫贾谊,写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过秦论》上篇,贾谊有一句名言,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前面六代国君的功业,到他这里,七代国君连续不断的努力,最终统一天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代代明君,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第二点,代代用才。七代国君都重用人才,这人才还不是一般的人才。秦孝公用卫人商鞅,秦武王用甘茂,甘茂是楚国人,昭襄王用范睢,魏国人,孝文王短命,不说了,庄襄王用卫国人吕不韦。卫国虽然小,很早就被灭了,但是出了两个顶尖人才,商鞅和吕不韦。赢政重用楚国人李斯。你看看,七代国君用的都是当时顶级的人才,太了不起了,代代明君,代代用才,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画外音]六国的人才,国土远大于秦国,但是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的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秦统一天下的偶然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六国犯错误,第二,秦国的偶然性。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犯错误,等于帮了秦国的忙。六国犯的错误,第一,三家分晋,我们专门用一集讲过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和秦统一天下的关系太密切了。晋国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分出来的韩赵魏都很了得,如果韩赵魏合成一国,挡在秦国的中间,秦国就不可能兵出函谷关,也不可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晋。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个诸侯,这一分给秦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三家分晋,三家分秦,秦能统一天下吗?但是历史非常奇特,当秦国苦苦挣扎,觉得兵出函谷关出不成的时候,晋国一分为三,这叫天助秦国。三家分晋的受益者不是韩赵魏,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第二,赵国盛衰,三家分晋,秦国占了大便宜,但是韩赵魏三家中间,又出来一个赵国,特别强大,特别是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赵国的军事力量当时非常强大,但是赵武灵王先明后暗,竟然想让长子做代王,让幼子做赵王,把赵国一分为二,结果导致沙丘政变,自己被饿死了。这样一个国君,没有出现在秦国,出现在赵国。紧接着,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信任廉颇,用了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失败,45万大军被杀。亡国之君赵王迁也中了反间计,杀了李牧。三个国君,犯了多少错误,帮了秦国的大忙。再说韩国,韩国的悲剧在于韩非生的太晚,要是早一点出生,韩非比商鞅厉害多了,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集大成者,如果韩非早出世几十年,如果韩王重用韩非,让韩国强大起来,光一个韩国,就把秦国封死了。历史曾经眷顾过魏国,但是魏国错失了机会,魏文侯第一个重用李愧变法,战国初年,第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魏国。但是后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败,而且他的顶级人才,吴起,孙膑,范睢全跑了,最后剩下一个信陵君。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公元前247年大败秦国,这一年秦庄襄王去世,赢政即位。这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信陵君能活下来,那赢政这盘菜不好吃。结果信陵君最后被安厘王罢职,郁郁寡欢,沉迷于酒色之间,四年而死,历史并不是没有给魏国机会,但是错过了。燕国,微不足道,但是燕国充分享受了远交近攻的所有好处,但是燕国弱齐,疲赵,无事生非,削弱了秦国的两大对手。楚国,不思变法,政治腐败,那么庞大的国土,最后亡国。最后是齐国,齐愍王滥用武力灭宋,导致五国伐齐,被灭五年。君王后和齐王建不用武力,最后相当五百里地的封君,饿死在松林里面,是国策错误。你看看,六国出了多少错误,没有一国不犯致命错误,所以最后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都觉得非常可惜。六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军队总量都是秦国的若干倍,最后被秦国一个一个收拾掉。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自己代代明君,代代用才,必然的结果。另一个是六国不断的犯错误,不断地衰落,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秦国赢了。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中间,包含了六国很多的偶然。此外我们也要承认,无论有多少偶然性,毕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那么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会如何经营庞大的帝国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7:集权皇帝
[画外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赢政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称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的采用。秦王嬴政面对自己大一统的江山,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皇帝一词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坐在都城咸阳的大殿上,分外高兴。因为刚刚接到他派往齐国的使者带回来的消息,齐王田建愿意去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举国投降。齐国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扫平六国的时间,其次,他对齐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五百里地封君的事儿。大殿上的大臣们,听说出使齐国的使者回报以后,都高呼万岁。就在这个时候,赢政向当朝的大臣们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不能再叫秦王了,该叫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大殿上鸦雀无声,然后大臣们开始议论,手下重要的大臣,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这时候廷尉是李斯,商量以后,向赢政报告。他说古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中间,泰皇是最尊贵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三皇五帝他们统治的地盘,比我们现在的大秦要小得多,而且诸侯有时候来朝,有时候也不来朝拜。所以,大臣商议,三皇中间,最尊贵的是泰皇,所以建议秦王改称泰皇。赢政听完以后,讲了两句话。第一,去“泰”留“皇”,保留五帝的“帝”,合起来叫皇帝。这就是赢政横扫六国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且当即拍板,做了个决断。大臣们又说,今后你所有的命令都叫做“制书”或者“诏书”,而且你本人自称“朕”。朕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以用,现在只有秦王才能用,这就是中国皇帝之称的由来。这个定下来以后,赢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说过去古代的君王死去以后,新继位的君王和大臣,要根据先王一生的表现给他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叫“谥”。他说这个做法不好,叫以下议上,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法,我叫始皇帝,我死以后下面的叫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这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两个问题,自称皇帝,取消谥法。这两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大事情,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谁也没有再改变称呼,都叫皇帝。赢政的这种做法,毫不保留的说,表明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以前秦国35代国君没有完成的事,他觉得他的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而且他不允许后代的君王和大臣,给前代君王议定谥法,实际上是取消了,也就是剥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因为谥号是一种评价。有的皇帝死后称“武”,有的称“文”,这都是有讲究的,有一定的标准。还有的皇帝,没有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或者被杀了,他可能被称为“哀帝”。文,武,哀都是谥号,秦始皇把这些统统剥夺了,不允许死后对他的评论,生前就更不允许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秦王嬴政在继承了国君位置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他立即作的事情就是自称皇帝,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