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十万大军、上千辆战车了,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什么抵抗。等进入关中以后遇到章邯,他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结果一战即败,而且是一败再败,最后是战败自杀。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周文能够去盗掘秦始皇陵吗?如果盗掘秦始皇陵,必定要分出来一部分兵力,他的兵力集中起来还打不过章邯,怎么可能分兵啊。他还没有把秦始皇陵挖开,章邯已经把他的墓给准备好了。他怎么去盗掘别人的陵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天下盗贼说”也不太可靠。
第三种说法,叫“无名贼盗陵说”。这无名贼是我起的。因为我看到中唐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鲍溶,一个叫白居易。鲍容的名气不太大,鲍溶写了一首诗叫《经秦皇陵》,很长一首诗,我们不能全引,就引其中有关的四句,这四句这样说:“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心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江山一改姓,所有的事你都做不了主,任凭人家去做了。人家大白天就能挖开你的陵墓,这就叫“白昼盗开陵”。鲍溶光说盗陵,也没有写谁盗陵,所以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无名贼”。另一首诗是白居易的,白居易这个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了,他在《新乐府》五十首诗中间有一首叫《草茫茫》,这首诗写得很漂亮,非常有名。我读一下全文,大家可以听一听。“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三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这首诗,白居易是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他说那个厚葬,人们都想把自己陵墓藏的宝越多越好,但是不会想到,藏得越多,被人挖开的时间就越早,被反复挖开的次数就越多;你的宝多,人家都想去分一杯羹。这样的话,大家也不必去炒股了,干脆挖开一个墓,让马未都来一鉴定,就可以拿去卖了。那都是秦始皇陵的宝物,都是好东西啊!谁不想去挖呀!所以说“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这样一来,秦始皇陵就被盗了。这是白居易写的。但白居易像鲍溶一样,他没有写谁盗掘。这个很好理解。诗人写诗不重文献,最重要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白居易写这个《新乐府》就是说,当皇帝的人你千万不要厚葬,谁厚葬,谁将来就会被挖开,把你嘴里面含的珠子都给抠出来,什么耳坠子、嘴里含的珠子全抠出来,一样都不给你留,最后甚至把你的尸骨搞得狼藉不堪。白居易写的这首诗《草茫茫》,反映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就是无名贼盗掘秦始皇陵。
'画外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对秦始皇陵也都下令保护,甚至安排守陵人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秦陵。加之秦始皇陵自身建筑的坚固和防护的严密,所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秦陵至今仍然保存相对完整。尽管地面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但藏有众多宝物的秦陵地宫没有被盗。现代科技的勘探也表明,秦陵地宫应该保存完好。不过,在有关的历史文献中,还有一种说法却与此格格不入,让人觉得离奇古怪。那么,这个与从不同的记载出自何处?王立群教授该如何解析这一说法呢?
史书还记载,不但有盗陵还有人毁陵,这个记载得更离奇。最早记载的又是汉代人班固,班固的《汉书·刘向传》,前面一大段我们刚才引过了,它后面还有几句话:“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秦始皇陵先被项羽盗掘了,把宝贝全部挖走了,后来,有一个放羊的小孩,羊丢了去找羊,找着找着天黑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一个大坑里了,然后他在坑里点着火把找,走着走着就走到秦始皇的地宫里了,结果一不小心这一把火就把刚刚修好的地宫给烧了,把秦始皇的棺材也给烧了。班固在《刘向传》里又记载了这个放羊娃找羊,无意中烧了秦陵这件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毁陵事件。而且,这条记载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渭水》中又重复了。郦道元前面不是说了,三十万人用三十天还没有搬完吗?后来又在这后面加了两句话,说“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这说得就更离谱了,说牧人找羊进去了,点着火把,把地宫给点燃了,这个地宫的火一直烧了九十天还没有灭。类似项羽一把火烧咸阳城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地面上项羽一把火,地下是放羊娃一把火,说得太离谱。而且,后来的类书除刚才说过的《太平御览》外,还有一部初唐编的叫《艺文类聚》的类书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个书的编纂都是欧阳询,他说这个放羊娃掉到墓里头去后,把墓点燃了。就是说秦始皇陵不但被项羽盗过,而且被放羊娃烧过,又盗又烧,等于啥也没有了。但是,我觉得牧羊娃误入地宫说,它存留的疑点太多了,因为这里边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牧羊娃怎么能够掉到地宫里头去呢?他掉进去一定得有个通道,这个通道的形成只有两种原因:一个,自然塌陷形成的;第二,盗墓贼进去过留下的。我们先分析一点,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九年,它能够自然塌陷形成一个通道,点着火把就能进去,还轮得着这小孩进去吗?拎着洛阳铲到处找的人不早就进去过了吗?不可靠。再说秦始皇陵那么坚固,我们今天陕西考古工作队的人用洛阳铲在封土堆上面挖了三十米深,才挖到那个地宫上面那一层石头,怎么可能有一个墓道进去呢?帝王陵墓的封闭都非常之好,自然塌陷不可能。那有没有可能是盗墓贼去挖了一下形成的通道呢?我们前面分析过三种盗陵说:项羽盗陵、天下盗贼盗陵、无名贼盗陵,但盗陵基本是不能成立的,这些文献资料不可靠,都是以讹传讹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盗陵不可能,盗陵说不能存在的话,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盗墓的通道。没有自然形成的通道,又没有盗墓的通道,你说这个放羊娃凭什么一下子就掉到地宫里去了?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谁都想能走着走着,扑通一下掉到地宫里,那不是一下子就发了吗?不可能的。我们上一集介绍过,现代考古通过物理勘探,通过传统的洛阳铲的挖掘,已证明地宫不可能被盗掘过。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里面,《史记》记载放了很多水银。水银是一种容易挥发的金属,秦陵如果被人盗掘了,水银这种金属早就顺着墓道挥发了。但是这次科考检验的结果证明在地宫里边,包括地宫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银,汞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既然水银还没有被挥发完,或者说水银大部分没有被挥发完,那说明什么?说明《史记》记载得准确,确实用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同时也说明陵墓没有被盗。假如被盗了,水银早就挥发光了。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学科,叫“金石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一个是铜器,一个是石刻,凡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铜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盗掘过,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一旦流传,金石学家就会有记载,这件石器或这件铜器出自秦陵。但是我们翻遍了中国的所有的金石学的记录,找不到一条有关的记载。说明什么?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假如它被盗掘过,它就一定会有一个东西流传到社会上。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传;你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儿子以后不拿去卖吗?你儿子不卖,你能挡住你孙子去卖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家祖宗收藏的东西绝对过不了几十代,一定会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被人收藏,每个收藏人都在上面盖有自己的收藏章,我们从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过哪些人收藏过。所以说,如果秦陵被盗,秦陵的古物——那个铜器跟石器在金石学上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一条记载。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只能说明秦陵没有被盗,秦陵的所有的铜器、石刻没有一件流传到社会上。所以,我们认为盗陵说也好,毁陵说也好都不可靠。当然,我所讲的这些只是一种推测,我讲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测性的,是逻辑推理的分析。这些东西讲完以后,我觉得应当对秦陵的地下文物的存留抱着一种可信的态度,就是相信它没有被破坏。当然最终的结论还必须由考古来验证,待到秦陵真正打开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了。谢谢大家!
44:汉儒评秦
'画外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泱泱秦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只传了三世,历经十五年就灭亡了!汉朝离秦朝最近,而且有很多人是看到秦朝灭亡的,所以汉朝人对秦朝的速亡是很关注的,那么汉朝人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和秦朝的灭亡的呢?
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教授用了四十四集的篇幅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和衰亡,但是我们该如何评价秦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呢?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为我们倾情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所以我们这一集讲汉儒评秦。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为什么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呢?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一个不落地引用了。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第三,代表性强。贾谊的《过秦论》完全代表了汉朝人评秦的主要观点,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贾谊的评论。那么贾谊是谁呢?但凡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贾谊是西汉初年汉文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文人、政论家、词赋家。他是洛阳人,被称为洛阳才子,他年轻的时候受到洛阳当地的一个高官的赏识。洛阳在秦代的时候称之为河南郡,汉代建国以后它仍叫河南郡,这个河南郡的郡守姓吴,历史记载他叫吴公,这个吴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的弟子。他的老师是谁呢?就是秦国的宰相李斯。郡守吴公非常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