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意大利的费尔雷罗将军飞往萨洛尼卡,去接受那个在埃皮鲁斯首先要求投降的希腊将军特索拉科格罗的投降。4月23日签订的这一投降书中,第一条确定希腊人是无条件投降,但是第二条却史无前例地提到希腊人的勇敢,说他们以这种精神“维护了他们的军人荣誉”。有几个星期之久,德国人的态度一直是钦佩希腊人的勇猛精神的,希特勒在5月4日的一次演说中就曾加以赞许。的确,德国人的表现,仿佛他们前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希腊人既不受英国人也不受意大利人的侵犯;因而德国军队和意大利军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
  4月26…27日的夜间,当德军准备进入雅典时,德国驻罗马大使马肯森通知齐亚诺,特索拉科格罗已准备好成立一个政府,以代表希腊来签署投降书。4月27日,安富索奉命去拉里萨会见利斯特(驻巴尔干地区德军总司令)和特索拉科格罗;到29日,一切安排妥当,以特索拉科格罗为那个在轴心国保护下的政权的头子。
  除了爱奥尼亚群岛割给意大利,察穆里亚割给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东部和色雷斯西部割给保加利亚之外,在名义上,希腊被判定在战争期间要由意大利实行全面的、“至高无上”的占领。在特索拉科格罗的统治下,塞萨利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在轴心国驻雅典代表的监督之下,保留着些许的自治权。1941年7月2日,墨索里尼发布了一个公告,任命一名对最高司令部负责的意大利高级专员来管理意大利占领下的希腊。一位叫吉季的干练的外交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竭尽全力去改善那里的水深火热的处境。保加利亚人在色雷斯推行一种斩尽杀绝的政策,在希腊所有被敌人占领的区域内,那里的情况大概是最恶劣的;在马其顿东部,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在实际做的时候,德国人总是在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驻扎下来,尤其是在萨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和利姆诺斯岛。他们从未有过足够的舰艇在漫长的希腊海岸线和岛屿间进行巡逻,因此在西部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周围就不得不依靠意大利人;在爱琴海,他们利用了保加利亚人,可是一面仍保持了控制权。5月底占领克里特岛后,他们的地位当然大大地加强了。此后,德国人就根据对俄国作战的需要或希腊人的反抗情况,调整他们驻在希腊的兵力。
  第六编 德国和苏联的破裂
  第一章 德苏关系的恶化 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
  1939年8月23日的德苏协定,在签订后二十二个月,因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而遭破坏。从一种意义上看,这种破裂是容易解释的。当协定还在谈判时,希特勒就已经打算在适合他需要的时候加以破坏;俄国人那方面,也料到他迟早会破坏这个协定。
  取得对苏联辽阔领土和巨大资源的控制,是希特勒先后一切侵略行动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实现他的野心,把德国建成一个象美国那样规模的超级大国。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实现他的那些比较近期的目标,诸如:把所有邻近的操德语居民都合并在第三帝国的疆土内;把德国的霸权强加于它东西两面的欧洲邻国;以及牺牲受它之害的西欧国家,为德国在非洲或许也在印度尼西亚取得热带的属地。如果德国要按照美国在十九世纪中提高其地位的程度,来提高它在二十世纪中的地位,那就必须在苏联现有的领土中发现未开发的大陆,并象美国的拓荒者对待美洲印第安人那样来处置当地的居民,把这块土地据为己有。然而在俄国人那方面,他们一定会奋起战斗,如果遭到挫败,也会继续战斗下去,而不会乖乖地屈服,扮演北美印第安人那样的角色,让德国获利。至少五百年来,俄国人由于一直对自己的命运具有信心而受到鼓舞。作为基督教徒,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在土耳其夺得君士坦丁堡,从而完成了征服安纳托利亚和东南欧信奉东正教各民族的大业以后,他们就是上帝特选的东正教的受托人和守护者。再者,自1917年以来,俄国人民中当权的少数共产党人也自命为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正统学说的受托人和守护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苏联是以共产主义为正式信仰的第一个大国。结果,俄国的共产党人和俄国的基督教徒,在抵抗纳粹德国侵略者、保卫对各种信仰的俄国人来说都是神圣的俄国领土方面,是齐心协力的。
  在这种意义上,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俄德冲突是无法抑制的。可是,希特勒为什么在这一天破坏他1939年8月23日同斯大林签订的协定,却引起了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希特勒在他追求俄国这个目标方面,决定放弃蟒蛇的策略,改用老虎的战术呢?第二,即使在他已经得出结论,单靠压力决不能把苏联完全置于他的权力之下的时候,为什么他要在英国还没有屈服以前,就对苏联作战呢?
  第一个疑问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希特勒从1939年8月23日以来对苏联运用蟒蛇策略,得到了不少的好处,显然苏联政府十分畏惧德国,决不敢梦想进攻它。苏联政府不会动手打仗,除非德国象它在1941年6月22日那样对苏联直接攻击;苏联政府一再以事实表明,它多么想要避免给希特勒以任何对苏作战的借口。它曾表明这一态度,即在苏联与轴心国之间对东欧的逐步瓜分中,凡是双方利益冲突的地方,它都对德国让步。它又通过下列事实再次表明了这一态度,即苏联政府愿意以宝贵的物资供应德国,并于德国已经证实不能或者不愿以同等价值的交换物品供给苏联时,还继续这样做。在那二十二个月中,苏联政府在绥靖德国方面所做的事情,大大超过了英法两国政府在希特勒上台后到1939年3月15日这段时期中所做的。难道希特勒不能采取精心策划的步骤,继续推动苏联沿着这条致命的路线再走下去,而将其完全置于掌握之中吗?希特勒过去曾证明自己是一位能手,长于计算他的受害者会忍气吞声地经受多么大和多少次屈辱而不至于奋起反击。看来,希特勒在用他的惯常手法对付苏联政府时,也许在那二十二个月中的某一阶段已经认识到,如越过了一定的界限,苏联政府就不愿意为了避免战争而再迁就了。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不一样,不会不经过战斗就让他完全控制。因此他必须用武力取得对它的控制,就象他已经取得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控制那样。
  没有疑问,希特勒在1941年,和张伯伦在1939年一样,严重地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到那时为止,外国政府领略过苏联战斗力真正分量的,只有前不久在战场上同红军直接较量过的那两个政府。日本军队1939年8月在诺门坎的惨败给了日本一次教训,使得它不敢跟着德国一起进攻苏联,即使苏联在德苏战争中处境最不佳的时候。芬兰军队在1939…1940年冬季战役中挫败了第一批进攻的俄军,取得了辉煌胜利,但这种胜利并没有使芬兰政府盲目到看不出一旦红军开始全力攻打曼纳海姆防线,他们就必须投降。缺乏这种经验的外国政府往往会从俄国在冬季战役第一阶段的失利中得出一种不那么清醒和不现实的结论。它们会过高地估计1936年“大清洗”对红军造成的损害,并低估苏联政府在本国疆土上打一场防御战所拥有的两项特殊有利条件的价值。它们体会不到,面对凶暴的侵略者,大俄罗斯民族以及苏联的其他许多民族会以何等爱国主义的精神团结在苏联政府的周围;它们也不能体会红军在本国领土内有辽阔的用武之地,使苏联不成其为闪电战的理想目标。德国武装部队曾证明,它们的机械化和装甲的进攻部队,能于一夜之间侵吞丹麦,三个星期内占领波兰,一个月内打垮法国;可是这些弱小的欧洲国家与苏维埃巨人之间的大小不同,使得要给苏联“致命一击”的军事问题,不仅在程度上而且在实质上有所不同。毫无疑问,这种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的一些最有才干的军事顾问是知道的。可是希特勒本人不知道;因此后来他大大地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以致当他一旦认识到没有战争的压力,便不能使苏联完全归于自己的权力之下,就决定用武力去取得对它的控制。
  如果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希特勒在英国还没有被征服的时候就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呢?假如他在法国覆灭以后马上就动手进攻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德国人和法国人一样,曾认为法国的覆灭等于西欧的战争结束。他们不相信,英国在失去主要的盟友和军队被赶出大陆以后,还想继续战斗;并且,当英国竟然在它的历史上又一次荒唐到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打败的时候,德国人却不相信它还能招架得住德国对它的攻击。然而,到了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进攻时,距离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遭受决定性的挫败已经九个月了,而这九个月并不是“西线无变化”的阶段。法国覆灭的震动和“不列颠之战”胜利的喜悦使英国从失败主义法国的一个萎靡不振的盟友,一跃而成为一个敢于和巨人斗争的大卫。再则,这同样的两种经历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又把美国从新世界一个孤立主义的局外人改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的战争潜力是当时世界上决定性的军事因素;因此,从长远观点看,1941年6月22日这个时候,由于英国人在他们的岛上坚持不屈,又有美国为后盾,希特勒的西线比1940年5月9…10日夜间他对低地国家发动攻势时要难以对付。英国这时已经变成美国的航空母舰,停泊在可以轰击希特勒的欧罗巴要塞的西面围墙的射程以内,它在1941年对希特勒的威力以及甚至对他的继续存在构成的威胁,超过十三个月前的法国,那时候法国蜷缩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其西端只须横越阿登就可以绕过。
  没有疑问,希特勒在1941年不知道——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美国能左右战争的结果这一明显的事实,因而他在美国还没有正式成为一个交战国的战争阶段,未能察觉英美联合的危险。另一方面,希特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由于让自己同时在两面作战而招致失败,所以避免重犯这一根本性的战略错误,是德国第二次企图用武力取得世界霸权能够成功的一项必要条件。希特勒对这条原则如此坚信不疑,所以于1939年8月同苏联和解,以确保在他进攻波兰时不致既在东线和一个大国交战,又在西线和另外两个大国交战。事态证明了这一迫不得已的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即使苏联是一个友好的非交战国,第三帝国这时的军事力量在1939年的秋季战役中,也仅仅能够打倒波兰,同时又守住齐格菲防线。假如法国人没有那么全盘失败主义的心理,波兰人不是那么缺乏装备,德国在波兰的闪电战,也许由于英法进行突破,越过莱茵河进入鲁尔区,而会突然停止。
  那么,不管希特勒怎样低估了英美的力量,为什么他在1941年不顾他自己的战略政治原则,经过深思熟虑以后,竟采取了他在1939年经过考虑而不敢采取的行动,甘冒两面作战的危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英国对德国进攻苏联的反应。不管希特勒对赫斯的出走是否知情,他可能和赫斯一样地猜想,英国对待苏联,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暗暗高兴地袖手旁观,听任希特勒对苏联作战,犹如1939年苏联曾袖手旁观,听任他对波兰、法国和英国作战那样。希特勒可能也曾想象,当轮到苏联遭受波兰和法国的命运,当这最后的一次打击已经实际上使欧亚大陆掌握在德国和三国公约的两个伙伴手里的时候,英国将终于认识到大势已去,而同他媾和,条件是保全他的面子,而使英国永远受他的支配。假如英国政府和人民走的是这条路线,而不是采取丘吉尔在得到德国进攻俄国的消息后几小时内所决定的方针,那么,从此以后希特勒就有理由不把美国的力量当一回事。因为,这个“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当时只能帮助那些愿意自助而充分利用美国工业所能供应的武器的人;如果由于英国人民斗志涣散,以致美国失去它在英国的根据地,那就很难看出它怎样能继续抗拒三国公约的三个缔约国在旧世界的霸权。然而,如果这是希特勒指望他进攻俄国对英美共同体的士气会产生的影响,那么,英美两国实际上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却完全不是如此,这就立即使他的指望落了空。希特勒进攻苏联,事实上使自己卷入一场同时在两线作战的主力战;由于这样地违反了他自己的战略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