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三个国家位于多瑙河在德国的源头和它在黑海的出口之间。这个缓冲地带的另一端也是一个内海,在那里希腊和土耳其象波罗的海国家一样,也有英国作为其邻国。但与波罗的海国家相比,它们的有利条件是它们不是大陆国家而是在半岛上的国家,它们与德国和俄国之间隔着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多瑙河流域,土耳其与俄国的共同边界是以黑海和亚美尼亚山脉的自然屏障为标志的;而且英国在地中海是占优势的国家,在波罗的海却不是。
  因此,构成东欧国际政治的因素是谋求或害怕领土的毗连,深恐自己被包围,希望同在可能成为敌人的邻国后方的大国结成联盟。但上述的这些特征对每一种均势都是共同的。东欧政治的特点是由少数民族提供的。少数民族有三种,第一种是边境的少数民族,他们愿意属于他们所喜欢的毗邻国家,这些人就造成了他们要脱离他们目前所属国家的最大危险。捷克斯洛伐克便是个极罕见的例子,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线上排列着一队又一队的德意志少数民族。第二种是散处在离他们精神上效忠的国家还有距离的各个飞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每一次国际危机中的潜在的第五纵队;在这类德意志少数民族的人数方面以及利用他们的力量方面都是对德国有利的。第三种是各民族混居的地区,通常是在边境地区,他们的忠诚是有问题的。典型的例子是马其顿,但还有许多其他地区,例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之间的伏伊伏丁那,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的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的多布罗加,罗马尼亚和俄国之间的比萨拉比亚。这些少数民族的存在造成了东欧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凶暴,这种情况在西欧是没有的,除非是爱尔兰自由邦和北爱尔兰之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的存在还决定了东欧战争的特点。东欧的战争既是横的战争又是纵的战争,既是国家之间的战争又是国家内部的战争。由游击战升级成为内战可以延续很长时间,而两国政府之间并不宣战,因为国家可以不承认那些为其利益进行战争的非正规军和恐怖分子集团。随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民族运动的兴起,这种战争已成为东欧特有的战争。“委员会”一词是西方议会制国家的政治活动特有的形式,这个词很奇怪地移植到了东欧,成了代表东欧特有的政治活动的非正规军的名称“科米塔吉”(Comitadji)。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帝国解体,这种战争形式也扩展了,成了激进民族主义和有少数民族问题的国家的自然斗争形式,也是西欧所谓“中欧巴尔干化”的最具体的表现。在1919年和192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东欧都陷入这种非正规战争的痛苦中。在慕尼黑会议到1939年3月之间,正处在瓦解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又出现了此种情况。在那个时期,正是德国人在自己东部边境那面的大好原野上利用这种斗争形式进行侵略而大获成功的时候,他们何曾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是这种游击战方式变成了粉碎东欧帝国的主要手段,并使其支离破碎的部分转而效忠于敌对的东欧大国。
  力量均势有其专门的平衡规律。洞悉此种平衡规律的本质就能提供预见,正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经常作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冲突的分析所提出和展示的那种预见一样。早在1925年2月,在英国外交部的历史顾问所写的一个备忘录中就叙述了东欧力量均势的不断失调,如不阻止,势必导致另一次英德战争。
  'J·W·黑德勒姆…英利写道:'为了我国的真正利益,必须防止德国与俄国重新结成同盟,德俄同盟无疑要靠进攻波兰来巩固。如果德国向东方突破,从那边开始取得新的领土和力量,将来就一定会向莱茵河流域施加压力,所以目前我们决不能无动于衷。……是否有人还想知道,如果波兰再度被瓜分,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国家被削弱,被支解以至实际上在欧洲地图上消失,其后果将是怎样?整个欧洲就会立即陷于混乱。欧洲大陆的领土安排就不再会有任何原则、意义或意识了。试想,例如在某种未必会有的情况下,奥地利加入德国了;德国利用波希米亚的心怀不满的少数民族,要求远在高山那一边的新边界,把卡尔斯巴德和比尔森全囊括在内,与此同时,和德国结盟的匈牙利人则收复了喀尔巴阡山的南坡,那时的情况又将全怎样呢?那简直是一场灾难,即便我们忽视这种情况而不去及时干预,将来我们也总会被迫去干预的,不过为时也许太晚了。
  本章其余部分的目的是想追溯东欧凡尔赛体制固有的弱点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弱点是早就被认识到的,却并未受到外来影响的支持或遏制。关于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关于苏台德区问题、慕尼黑会议、维也纳议定书和最后夺取布拉格的详细叙述,请参阅1938年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二卷和第三卷。这里所要说的只是作为本卷主题的1939年3月的欧洲总危机,它如何从东欧的一套不稳定的权力结构中逐步产生,现在回顾起来,其中具有不可避免的虚假特征,还要说明那一套权力结构怎样受它自身的规律的支配,受领土收复主义和政治联盟的原则的支配,受少数民族问题和共同边界的重要性的支配,还要说明东欧国家各种结合的企图,从小协约国到波兰…罗马尼亚的中立集团计划,又怎样是注定要失败的,还有便是一些距离较远的西欧大国放弃其责任,于是东欧的命运就取决于其邻近的大国了,尤其是取决于德国和俄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东欧政治的主要内部主题是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但是这个斗争的重要意义被外部的主题掩盖了,这个外部主题就是为东欧划定一条东部边界以防范俄国。当时认为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对欧洲的威胁要超过战败的德国;而且,从俄罗斯帝国正在解体的形势来看,布尔什维克俄国给邻近的国家提供了上好的攫取领土的机会,给西方各大国提供了上好的扩张势力的机会。
  在继承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反布尔什维克政策的主要工具就是波兰。在1918…1919年间,波兰征服了东加里西亚,推翻了那里的乌克兰当局。当时和会最高会议批准它占领这块领土,条件是要给当地以自治权,然后又给予它二十五年的委任统治权,当波兰人拒绝了这两项想把他们置于国际义务之下的建议后,最高理事会终于在1923年将东加里西亚的全部主权交给了波兰。1920年,波兰违反了协约国安排绐它的防御性任务,侵入了苏维埃乌克兰。在随之而起的战争中,波兰人先占领基辅,然后俄国人进行反击,几乎占领华沙,最后以签订1921年的里加条约告终,根据此项条约,波兰取得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片领土,远远越出了寇松线,即1919年协约国在巴黎为它规定的临时东部边界线。
  罗马尼亚已经由于俄罗斯帝国的瓦解获取了领土上的利益。当同盟国于1918年5月将布加勒斯特条约强加于它时,它们容许罗马尼亚自由并吞比萨拉比亚,“这是一个极其独特的例子,一个在战争中遭到惨败的国家居然能以牺牲它的一个盟国为代价而扩张其领土”。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提出的民族主张是有根据的,不过由于它的残暴无能的治理,就居民的意愿而言,这种主张很快就失去其效力了。兼并比萨拉比亚是经过巴黎和会最高会议承认的,这成为阻碍罗马尼亚与苏联建立正常关系的障碍,直到苏联于1934年加入国际联盟为止。波兰于1919年占领东加里西亚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与罗马尼亚建立共同边界,1921年波兰和罗马尼亚组成了针对俄国的防卫联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个联盟仍然是东欧外交方面的唯一持久未变的因素。这两个国家,一个是波罗的海国家,另一个是多瑙河流域和黑海国家,两国联合起来扼住欧洲的咽喉以防范来自东方的布尔什维克威胁。
  罗马尼亚以南的东欧分界线的划定主要不在于东欧国家自身,而在于西方大国,西方大国的海上权力使它们同俄国形成了某种性质的共同边界。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海峡代表了它们在十九世纪扼制俄国向南发展的界线。多瑙河问题和黑海海峡问题不仅在历史上面且在地理上也是互相关联的,因为东欧最大的河流多瑙河最终的出口并不在苏利纳而在达达尼尔。多瑙河可能成为多瑙河地区两个大国争夺的对象,这两个大国一个是德国(从前是奥匈帝国),另一个是俄国,与此最密切有关的小国是罗马尼亚,它在北面从俄国手中恢复了比萨拉比亚,在南面从保加利亚那里收回了多布罗加,此后它就拥有整个多瑙河三角洲的主权。黑海海峡可能成为俄国和英国争夺的对象,俄国是黑海的主要强国,英国则是地中海的主要强国;与此最密切有关的小国是土耳其,它在全部近代史上拥有海峡两岸的主权。
  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的同时崩溃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多瑙河和黑海海峡的势力,如果用西方国家的话来说,就是使这些地区有实现空前高度国际化的可能。多瑙河流域的国际化最初是在1856年的巴黎会议上确定的,巴黎会议建立了一个由各大国和土耳其(1878年以后加上罗马尼亚)管理多瑙河口的欧洲委员会,另外又建立了一个河岸国委员会,监督河口以上的整个河流。河岸国委员会遭到奥匈帝国的反对,不久就解散了;欧洲委员会证明是国际合作最成功的实验之一,它是一个随着罗马尼亚国家的独立而在俄罗斯、奥地利、奥斯曼三个帝国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欧洲组织。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又确认了欧洲委员会,那时它的权力已扩展至多瑙河下游的布勒伊拉,委员会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组成。有迹象显示还要建立一个从布勒伊拉到乌尔姆这一段多瑙河的新国际委员会,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沿岸国家组成,可是分配给“德意志沿岸国”两个代表,因为法国当时希望德国会分裂。这些条款都体现并制定在1922年的“多瑙河最后规定”内。非多瑙河沿岸的大国就这样在多瑙河流域的统治中占了优势,此种情况遭到罗马尼亚日益增强的反对;几年后俄国和德国都要求参加欧洲委员会了。
  黑海海峡的控制权自1840年的伦敦协约以来就以国际协定为基础,它是力量均势的另一个标志。俄国在海峡的利害关系比其他国家更重要,而且因为俄国的海军实力总不如英国和法国,所以它平常的政策就是阻止外国舰队驶入黑海,而不是为自己的舰队谋求驶出黑海。而且黑海海峡的控制权涉及到土耳其的安全,其影响程度远在多瑙河控制权对多瑙河任何小国的影响之上。在1918年俄国和土耳其崩溃时,黑海海峡的控制权落入英国和法国之手,它们利用此种权力,通过支持俄国南部的邓尼金和弗兰格尔,对苏维埃政府进行直接干涉,又通过支持希腊的扩张主义目的,对土耳其进行间接干涉。威尔逊十四点的第十二点曾经声明:“达达尼尔海峡应在国际保证下对所有国家的船只和贸易开放”,但在美国拒绝对黑海海峡实行委任统治时,海峡即由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共同占领,这就意味着英国作为最大的海军国家占有优势和其他两个国家对它产生日益增长的猜忌。根据协约国1920年强加于土耳其的塞夫勒条约,东色雷斯(包括加利波利和马尔马拉海北岸的大部分)划归希腊,于是前土耳其欧洲部分拥有主权的土地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腹地了。通过海峡完全自由的航道第一次确立了,一个相当于多瑙河欧洲委员会的管理海峡的海峡委员会也成立了,海峡两岸,不论是希腊所属或土耳其所属,都成为非军事区,在该区内只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才得驻军。
  塞夫勒条约从未获得批准,随着土耳其的基马尔复兴,这个条约就立即作废了。西方国家在海峡的优势所产生的反应便是民族主义的土耳其与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在莫斯科签订盟约,盟约宣称海峡的自由,应由海峡和黑海沿岸国的会议制定的法规给予保证,也就是说要排除西方国家,而让土耳其和俄国有主要发言权。土耳其人于1922年赶走了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入侵者,并把自己的军队推进到海峡非军事区并直达查纳克,这时法国和意大利都背弃了英国,塞夫勒解决方案的基础从此不复存在。1922年的穆达尼亚停战协定所体现的是一种妥协,协约国承认东色雷斯应归还土耳其,土耳其则接受英国关于海峡自由的概念。在其后的洛桑会议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