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时珍评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笔工精细,绘制药图。这又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这项工作是在李
时珍指导下进行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中说主要由他的儿子李建元绘制,
总计绘了1100 多幅,其中不少植物和动物药图都绘制得精致生动。有人称它
是一部画谱。《证类本草》有药图800 多幅,但存在不少问题,或图文不相
符,或有图无文。李时珍作了很大改进。现存《本草纲目》中的药图,采用
的是江西刻本,它是以金陵本为基础,选用了《证类本草》中的部分插图合
并而成。这些药图比金陵本精致,它帮助人们图药对照,按图寻药,对识别
药物有重要帮助(见《药图》1、2)。
可想而知,李时珍在这11 年内,反复修改分类提纲,深入研究每项药物
的气味、主治、发明,精心绘制药图,“三易其稿”。他坚持谨严的学风,
求实的精神,对每项研究都一丝不苟。他的弟子和全家子孙都基本动员起来,
投入这项艰巨的科研工作。《本草纲目》实际凝聚了他们师徒数人和祖孙三
代人的心血。
1578 年,《本草纲目》最后定稿。它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处处闪耀着
新的发明,大大扩充了新方新药,改进了药图。《本草纲目》以新的面貌呈
现在人民面前,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为我国药物学发展史,确立了划时
代的标志。
五、《纲目》问世誉满天下
(1579—1593)
《本草纲目》定稿时,李时珍已61 岁了。在他去世前,有过15 年的晚
年生活。李时珍时而喜泪交流,时而暗潜悲酸,常在悲喜交集中过日子。总
的说来,悲多于喜,绝代科学家终于在失望中抱憾终天。
李时珍苦斗了27 年,除了写成《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重要医
学著作,完成的最大项目是《本草纲目》。不难想见。他的最大心愿是早日
将它刻印出版,发挥社会效用,推进医药科学。可是这部190 万字的巨著,
一时艰难找到承印的主人。他到过黄州,到过武昌,四处奔走,没有书商敢
刻印。这部书的巨大科学价值,尚未为人们所认识,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
的支持,私人刻印此书,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很大风险。李时珍
为此书的刻印问题,颇伤脑筋。倾毕生心血,撰成此书,却长期积压案头,
不能广泛发生社会效益。科学家的伤心之事,莫大于此。
1579 年,即《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害怕儒生议论朝政,
下诏尽毁天下书院,著名思想家何心隐为此提出反对,从而触怒了皇室竞被
杀头。这件事对于知识分子是一个沉重打击。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出版者更
是小心翼翼。李时珍的药学巨著,短时间无法出版,是毫不奇怪的。
李时珍看到自己的著作在蕲州、黄州、武昌无法刻印,就毅然到南京去。
南京是当时刻印书籍的中心。他在南京大约找过几家刻书家洽谈,都未得到
满意的结果。1580 年九月,他去江苏太仓访问了著名学者王世贞。王世贞曾
在湖广任过按察使,同李时珍虽不相识,却时有所闻。王世贞是当时文坛领
袖,对天文、地理、文史、诗词、曲艺等都有研究。这时王世贞也已罢官居
家。李时珍对他十分尊重,把《本草纲目》献给他。请他作序,“愿乞一言,
以托不朽。”(转引自王世贞《本草纲小序》)王世贞留他住了几天,饮酒
长谈,相处甚洽,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李时珍十分高兴。李时珍在南
京参观了当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种在海静寺里的一些异乡植物;当年
随郑和出洋回来的一些老船工,向人们谈到海外医药情况。这类传说流传在
民间,李时珍有机会听到一些有关药物的传说,可能还见识了某些传留下来
的海外药物。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的医药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药物,
李时珍也趁此仔细观察访问。凡他所见到的药物与原先的记载有出入的地
方,都一一作了记录,准备回家对书稿再作个别修改。虽然联系刻书的事未
有着落,此行的收获实在不少,在苦闷中也有几分高兴。
从南京回到家乡,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家张居正,于1581
年(明万历九年)全力推行“一条鞭法”,大刀阔斧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打
击豪强,略抒民困,社会上出现一线好希望。不料第二年竟因病去世,改革
之风暂时停止。攻击张居正改革的人,乘机蜂起。1584 年,顽固势力抄了张
居正的家,对张居正施行戮尸惨刑。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这件事震动全国,
对湖广群众震动极大。社会风云突变,是李时珍所无法理解的。他一贯同情
张居正,目睹世态炎凉,心情十分难过。
事件发生的第二年(1585 年),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由蓬溪知县调任云
南永昌府通判。李建中知道政局不稳,不肯就任,三次呈文请求回家侍候父
亲。封建社会,提倡孝道,若父母年满70,无人照顾,居官的儿子可以请求
放弃官职,回家尽孝。这时李时珍还未满70,儿子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①
由于未得允许,他的长子这一年并未还家。
1586 年,湖广蕲黄地区大灾,人民无法生活,封建统治者却不顾人民死
活。李时珍的家乡蕲州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梅堂不久被捕,黄梅人刘
汝国继续领导起义农民劫富济贫。蕲州农民聚众响应,与刘汝国部会合,战
于蕲黄各地。1588 年两支明军聚蕲州进行合剿,起义农民奋战九个月,终于
失败。在这样的故乱下,李时珍已不能安心研究医药。《纲目》的刻印也更
加困难,内心的苦恼,难以言宣。
1587 年,李时珍满70 大寿,长子李建中回家省亲,全家团聚。在农民
起义声中,这次70 大寿虽然过得并不称心,毕竟是他晚年比较高兴的日子。
大约在这时,李时珍把他多年写的诗篇编成了《所馆诗集》,肯定其中不
少诗反映了他献身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惜这部诗集早佚,现在尚未发现。
1590 年传来一大喜讯,《本草纲目》终于得到南京藏书家、刻书家胡承
龙的支持,开始刻印,这是李时珍多年梦寐以求的事。王世贞为《纲目》写
了序言。(序言写于“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即1590 年正月十五日)序中
对《纲目》作了很高的评价,称赞此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
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称赞李时珍为“北斗以南一人”。知己之言,其贵胜金。李时珍生前能获得
文坛领袖如此评赞,喜出望外;30 年的辛勤劳动,总算得遇知音。对于饱经
沧桑、年逾古稀的李时珍,这是莫大的安慰。王世贞的序言,虽然写得很简
单,评价亦较抽象,但基本上肯定了《纲目》一书的特点。“博而不繁,详
而有要”,同以往药学著作相比,它的确是既博且详的,内容之丰富,体例
之新颖,叙述之审慎,医药结合,图文并茂,实在大大超越前代。称许《纲
目》一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这一评价很有见地。《纲目》的
确不只是一部药学著作,它包含着极丰富的哲学思想(古人称为性理之学),
还包含丰富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物候学知识。今天人们借
伟大科学家达尔文的话称之为“古代百科全书”,实非过誉。王世贞的序言
称《纲目》为“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肯定《纲目》在推进祖国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这一评价
也是中肯的。王世贞是当时学术界最有威望的人,他的评价,句句有份量。
李时珍自三次科举考试落第以来,自学苦斗的长期抑郁之情,为之一扫。
这种喜悦心情,可惜为时太晚。《纲目》开刻后,李时珍就病倒了。卧
病一年多,一直未起沉疴。一代科学巨人,未及看到毕生心血写成的科学巨
著的问世,就与世长辞了。时在1593 年,享年76 岁。《本草纲目》是在他
去世后1596 年才印成的。《纲目》出版后,他的儿子李建元根据父亲写好的
遗表,将此书进献于朝廷。明神宗只批了“书目览,礼部知道”七字,就再
无下文了。足见封建统治者对这本书始终不重视。但《纲目》问世,很快誉
满天下。此书印行后,引起学术界极大重视,印出的书,供不应求,很快就
再版了。1603 年,金陵本出版后第七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加以重刻,并改正
金陵本中的一些讹误,药图也加以调整,刻印也更精致。金陵本印行后第十
一年(1607 年),此书传到日本,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不久传到朝鲜;
以后陆续传到欧洲,译成德文、法文、英文等多种文本。这一科学巨著迅速
地在世界各国产生学术影响,有的资料被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引用。《纲目》
受到达尔文的高度学术评价。李时珍死而有知,定将含笑于九泉。
李时珍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在封建社会里,艰苦奋斗,克服重重
困难,自学成才,勇攀医药科学高峰,取得辉煌成果,但生前却郁郁寡欢,
终至抱憾而死。他在科学研究中,不为名,不为利,忍辱负重,兢兢业业进
行医药研究工作,他树立扎实的学风,发挥开创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终于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祖国文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
勋。
六、李时珍活在人民心中
李时珍逝世快400 年了。他生前为人民解救疾苦,医德高尚,在他的家
乡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传说。湖北省蕲春县文化局曾组织人员搜
集整理,将其中四十则民间传说,编印成《李时珍的传说》(第一辑),表
彰他的精神。
笔者1982 年在李时珍故乡访问过几位老农,他们将李时珍的故事,讲得
十分生动,令人听之入神。一位古代科学家,死后数百年受到人民的如此崇
敬,不能不令人感动。这些传说,或者表彰李时珍的神奇医术,或者表扬他
的高尚医德,或描述他刻苦学习、虚心向群众请教的精神,还有一些是申张
他不畏权贵,同封建官吏巧妙斗争的凛然正气。从以下几则传说中,不难看
出人们怀念他的感情。①
传说李时珍诞生之日,就出现神异现象。清代文学家顾景星所写的《李
时珍传》中早有这样的记载:“时珍生,白鹿入室,紫芝产庭,幼以神仙自
命。”(《白茅堂文集》卷三十八)蕲州地方流传的故事是这样。时珍的父
亲知道妻子快要分娩,十分高兴,连忙挑水、劈柴、打鱼、杀鸡,忙碌一阵
子,只等接生婆报喜。由于太累,不觉伏在桌上打了一个吨,梦中看见一只
白鹿含着一颗灵芝草跑进堂屋来了,一场惊喜,正好接生婆出来向他祝贺,
“又添了一位公子”,生下的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说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父亲去
雨湖打鱼,起初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很不耐烦。最后再下一网,拉起来重
沉沉的,以为是条大鱼,那知是一块石头。他父亲叹气说:“石头呀石头,
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令我愁上添愁”。这石头实是雨湖神,
他突然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
生有何求。”他父亲回家,正好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石珍”,母亲
张氏称他“时珍”。当晚他父亲又做一个梦,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
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医名”。
流传最广的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一天李时珍来到江西、安徽交
界的猢口地方,一群人正抬棺送葬,棺村里直往外滴血。李时珍仔细一看,
不是瘀血是鲜血。连忙上前说:“停棺停棺!快点停棺!棺材里的人还有救
呀!”人们都不相信。当问明棺中是一妇女,因难产而死后,他再向死者的
丈夫说:“你家娘子是难产、假死,开棺后,定教你妻还阳,添贵子”。于
是开了棺,李时珍先是进行按摩,再在她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这妇女
“哎哟”一声,回活过来,接着生下一个儿子。从此湖口传出佳话,李时珍
果真是神医,“死人诊得活”。说他一根针救了两条性命。
另外,有一个神化李时珍的故事,说他“活人断其死”。李时珍用一根
银针救活母子两人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在湖口家喻户晓。时珍走到哪
里,那里的人无不想一睹这位神医的风采。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
柜台里大吃大喝,听说神医来了,急从柜台上翻身跳下,挤入人群,前去看
热闹。他挤到李时珍跟前,出奇地问道:”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