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社会及其成员的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形成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的经济原则的作用有所下降,生态环境原则受到更多的重视,地区间的不平衡、就业、收入、消费水平和选择机会的差异等都逐渐趋于消失。由于空间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而重新恢复到〃平衡〃之中。在区域布局中,聚集经济在区位决策中的作用下降,而平衡布局、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变得越来越重要。
3。 唐富藏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唐富藏(1986)根据威廉姆逊(J.G.w1amson)的倒〃U〃字型理论,创造性地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242
(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一阶段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前和进入工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以前,少数区域或为原料所在地,或位处要塞,或历史因素等而使其具有区位优势,因而成为人口聚集中心。产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产业活动则向这些已具有区位利益的聚集中心聚集,从而形成区域的中心城市,空间各结构要素间的差异程度扩大。
(2)集中后分散阶段。由于中心城市的聚集效果继续增强,其经济力量日益强大,通过外部需求和技术知识的扩散使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传递到其他空间点,从而促成次级中心(如卫星城镇)兴起。次级中心通过同样的集中过程,增强聚集力量,并波及到其他更低一级中心。
(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次级中心不断接受中心城市的波及效果,在达到成长所需的最小发展规模后,便开始加速成长。最小发展规模是由经济发展所需的最小需求门槛与供给门槛所决定的。前者是指该中心提供商品与劳务的最小服务范围,后者是指该中心必须具有发展所需的起码的劳动力市场与资金市场。最小发展规模也与该中心人口密度、经济结构、技术变动等有关。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成长速度将不一定高于其它次级中心。因为中心城市扩张到一定极限后,城市区内距离增大,通勤成本及旅行时间提高,工资和土地价格上涨,城市的拥挤和各种污染出现,造成聚集不经济。至此,资本、劳动力、住户和厂商不再迁入,中心城市的成长速度则逐步减缓,甚至低于次级中心的成长速度。因此,空间成长的差距将缩小,趋于空间均衡成长。
4。 薛普文的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过程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是城镇,城镇的主体是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各种产业,产业的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城镇体系的结构状态。因此,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应当以部门结构分析为基础,从不同阶段部门结构的发展特征来分析部门的空间分布,进而推断城镇体系的变化规律。据此,薛普文(1988)提出了与部门结构演变相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演进四阶段模式。243
(1)低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代表了准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区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是经济主体,非基本部门占有绝对优势,为本地服务的商业、地方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地方小型制造业等也有所发展。它们的规模有限,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构成内部封闭循环的空间单元,影响范围狭小。在城镇体系中,各级城镇规模较小、等级均衡、职能单一、相对封闭,仅以上、下等级城镇之间的行政、商业以及其他服务性活动的联系为主,同级城镇之间缺乏联系,无职能分工,形成均衡、稳定的低水平城镇体系。
(2)极核发展阶段以极核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产业部门开始形成和发展,但受区域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基本部门以水平发展为主,集中发展的这些基本部门,聚集在极核点地带,形成区域发展的极核,极核点在集聚效应下不断吸引基本部门较大规模的集聚。这一时期区域空间结构已从上一阶段的低水平均衡状态演变为极核城镇发展较快的非均衡体系,基本部门在空间集聚发展,促使较高等级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较低等级城镇变化不大,城镇之间的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
(3)扩散阶段以极核城市(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基本部门开始向纵深发展,层次更为丰富,原有的水平发展模式被垂直发展模式所取代。不同层次的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极核城市不断涌现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原有的已经丧失经济优势的经济活动开始向较低等级城镇扩散,区域内出现了空间经济转移,极核城市与其辐射范围内的城镇之间联系密切,进而形成了由极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扩散发展的非稳定的城镇体系。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这一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已比较发达,区域内新的基本部门不断涌现,社会经济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部门体系,产业结构呈现出多种类、非积聚、网络状交错分布状态。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促使各城镇开始在职能上进行分工,打破过去单一部门结构所造成的同级城镇的经济结构相似性较大和互不关联的局面,促成同级城市和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各级城镇的经济结构变得复杂稳定,城镇体系向均衡化发展。此时,区域内多种较高等级的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出现分异,往往不是集中于单一中心城市,而是分别分布于多个城市,使这些城市具有某些较高等级的经济职能,提高它们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出现多中心的结构。总括而言,这一阶段空间结构演化成为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者数个功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之间交错联系的均衡网络。
第五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投影,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水平。同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又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和机理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区位势能机制244
区位势能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方式、人口状况、技术经济水平、人为政策优惠等因素在不同地点的组合所形成的差别程度。这种差别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一般来说,影响区位势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条件势能。由于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不同。②自然资源势能。由于资源的分布组合及其开采价值的差别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③人口分布势能。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和人口素质差异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④交通运输势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水平、运输能力、便捷程度等相异而形成的差异。⑤行政和政策势能。由于行政中心或行政权利与优惠政策等特殊原因的差别所造成的发展潜力的不同。⑥技术经济势能。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差异。
区位势能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①聚集作用。指具有较高区位势能的区域能够有选择地聚集资源,它不仅吸收本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而且还把其他区域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吸引到自身区域内。②增值作用。指高区位势能的区域对资源进行加工而使资源增值。③辐射作用。高区位区域向其它区域扩散技术、输送产品、投资等。④自强作用。具有高区位势能区域在聚集、增值和辐射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增长和发展。上述四种作用是通过具有不同区位势能的区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一般情况下,不同区位势能的区域之间,资源通常由综合势能低的区域流向综合势能高的地区,产品则相反。在这种资源和产品的流动过程中,不同势能的区域都有自强作用,但各自的自强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高势能区域自强作用增长快,低势能区域自强作用增长慢。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位势能不断变化的结果。任何一个势能因子的作用力强弱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改变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位势能在形态上通常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等。点状的区位势能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城镇等,点状势能的变化导致节点的形成和发展。线状的区位势能表现为交通线、河流及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形体。线状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带,形成区域经济带。面状区位势能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成城市带、经济中心区和经济密集区。区位势能的变化常导致一些节点城镇、产业带和经济密集区的兴衰,从而引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245
此处所讨论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理论中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基本一致,在此仅阐述集聚与扩散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集聚经济效应,集聚机制的形成是必然的。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进程。
扩散是与集聚完全相反的要素流动形式,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既是源于经济活动本身运行规律的要求,也是源于追求利益的市场主体对集聚不经济的一种规避。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是制约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二者的关系体现在:
(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在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扩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通常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或扩散一旦发生,就将沿着其固有的方向持续下去。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集聚或扩散才会受到遏制,并有可能由集聚为主转化为扩散为主或由扩散为主转为集聚为主。此时,原来的集聚或扩散趋势不会消失,仍与扩散或集聚同时存在。但集聚或扩散在内容、规模、层次、速度等方面将不断发生变化。
尽管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惯性,但其作用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这是因为扩散过度就会割裂经济活动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失去发展所必需的外部环境,不能开展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导致生产与经营效益下降,甚至连正常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也难以维持。
极化机制导致经济活动由外围向中心移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极化方式主要有:①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②等级式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极核极化,而次级极核又向首级极核极化。③波状圈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在一个区域中心,几种极化方式可能同时存在。
扩散方式主要有:①核心辐射扩散,即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主要发生于中心城市向近郊或近邻地区扩散。②等级扩散,即按照极核中心的等级层次,由高级到低级逐渐进行辐射。这种扩散方式中,距离因素将退为次要地位。③波状扩散,即由中心向外围逐步扩散,并随距离远近而逐渐衰减。④跳跃式扩散,即扩散不受距离和等级影响,直接由一个极核跳至另一个极核区域。另外,有些扩散是无规律的,呈现随机扩散模式。
三、空间近邻效应246
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根据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区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