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足的弹药保证。
可问题是,虽然阎锡山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最关键问题是他必须要有李宗仁、冯玉祥和张学良、宋哲武的支持,否则要想推翻蒋介石实在是痴人说梦。
李宗仁绝对会支持他反蒋的,蒋介石先是借助唐生智驱逐白崇禧,接着又收买李明瑞、杨腾辉反出桂系,逼得胡宗铎、夏威等桂系悍将不得已交出桂系主力下野,让李宗仁、白崇禧辛苦经营十几年的老部队几乎全军尽墨,李宗仁还一度被蒋介石逼得连老家都放弃了,跑到了香港。这个仇李宗仁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如何报,虽然他现在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了,可是只要他阎锡山站出来,李宗仁绝对会紧紧跟随。
冯玉祥那里会有些小麻烦。因为怨恨他阎锡山落井下石,借机把冯玉祥事实上软禁在山西,现在冯玉祥和他手下的大将们恨他阎锡山入骨,为了救冯玉祥甚至还曾一度想要武力进攻山西。
可这些,阎锡山认为都不是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他阎锡山只不过是错误地估计了蒋介石,想要借助冯玉祥这个人质要挟陕西的西北军,在蒋介石那里多要些好处。并不会把他冯玉祥怎么样。
可蒋介石就不同了,蒋介石的目的是要打倒各路地方势力,西北军曾经是中国最大,甚至一度也是最强的一支军事力量,再加上有冯玉祥这个脑后有反骨的领袖,它们是蒋介石必须要除之而后快的。西北军一天不被彻底肢解整编,冯玉祥一天不不交出兵权到中央任职,蒋介石就不会放过他和他的西北军。这一点,阎锡山相信不仅冯玉祥明白,就是西北军的将领们多数也是心里清楚的。
现在,阎锡山最担心的还是宋哲武和张学良两人的态度,这两个人都有让他阎锡山反蒋失败的实力。
张学良还好说,虽然他实力强悍,甚至还要在某些方面超过他,可是他的东北军一直被认为是有别于关内的部队,即使是他已经易帜了。
还有张学良这个东北军领袖也有些特别。赵戴文曾评价说,‘张学良年轻气盛,每每出人意料之举皆随意冲动而为,匆忙易帜就是这样,是姓格使然。’
第二百六十章 中原大战阎锡山的打算
赵戴文对张学良的评价,阎锡山很是赞同,不仅是易帜,据阎锡山知道,直奉大战中,张学良甚至还想要武力逼宫,解决张作霖卫队的部队都做好了准备,只是在行动前被张作霖发现,把张学良叫去大骂一顿。估计张作霖早就了解自己这个喜欢意气用事的儿子,骂了一顿也就了事,甚至连参与逼宫预谋的的几个张学良的亲信将领都没有被波及。
还有这次张学良贸然发动中东路事件,惹完事后,就没有了后招,被苏军在边境上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要不是宋哲武在西线全歼了数万苏军,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帅,不知还要丢多大的脸呢?通过这件事,希望这个少帅能长些记姓,少些冲动。
对于张学良这样的人,阎锡山认为必须要小心笼络,多给他些好处,他就不会和蒋介石站到一处。要他出兵可能姓不是很大,虽然他和苏俄签了协定,可他还是要有些防备,虽然这个少帅和他老子一样都对插手关内事物,特别是在关内占有一块地盘很感兴趣,可他的老家更紧要,张学良不会不明白。
阎锡山对于张学良是否出兵,并不抱有多少期待,只要他不反对就行。而且,张学良真要是出兵,一旦反蒋成功,张学良必然会把河北纳入他的势力范围,这可不是阎锡山乐于见到的。
好在现在来看,张学良至少也是两不相帮,张学良的代表葛光庭多次来太原,他也认为蒋介石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各地方实力派手中的军权,这当然也包括他们东北军,只是他们因为地域的原因,东北军很可能是蒋介石最后的目标。
阎锡山最担心的并不是容易冲动的张学良,而是在他身边的宋哲武,他认为如果说张学良是一只狼,那宋哲武就是一只卧在他身边的猛虎。
张学良装备精良的十来万东北军被几万苏军打得大败,可宋哲武就能把不可一世的数万苏军全歼。还有他在汉口逼降了桂系的主力十九军,在郑州打败了西北军的孙良诚,在黑石关大败了庞炳勋,这些都足以说明宋哲武的第四路军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强军。
宋哲武如果是在东北还好,可这支猛虎偏就卧在他的身边,这不免让他阎锡山经常提着一颗心。
而且,这个年轻人一向就让他看不透。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竟然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拉起了一支三十来万的强大的军队,甚至强大的可以全歼数万苏军。要知道,那可是加仑指挥的苏军。
可是,阎锡山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宋哲武。蒋介石给了他一个第四路军的番号,按中央军的待遇给他拨饷,算是正式承认了他的合法存在,这对于一心想要消灭各个地方势力,统一军权、政权的蒋介石实属不易。可是,蒋介石给他的恩惠也仅限于此,到现在为止宋哲武还没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地盘。
当然,如果太行行署也能算做一块地盘的话,那还是有的,只是宋哲武的几十万部队窝在那个穷山沟里也实在是憋屈的可以,如果不是太行山就在山西的边上,阎锡山甚至都懒得看上一眼。
可是这个宋哲武看起来一直对蒋介石没有什么不满,对蒋介石的命令从来都是欣然接受,先是南下打击桂系,接着又西进黑石关为了接应投蒋的韩复榘和西北军大打出手,然后又不顾一切地东进满洲里和苏军对决,甚至还把收复外蒙的功劳都推给了蒋介石,让蒋介石的国内外声誉大振,这让阎锡山十分气恼。
虽然每次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都还要请示他,可阎锡山知道,这个请示礼节的成分要多些。
不说别的,仅就收复外蒙这一件事,宋哲武的功绩就无人可比,可蒋介石仅仅给他增加了一个师的番号而已,甚至连他打下来的外蒙都没有交给他,反倒是让他的部队负责外蒙的防务。
可是这个宋哲武就是没有一句怨言,反倒是在哈尔滨的祝捷大会上大肆盛赞蒋介石,气得阎锡山当时把中央曰报都给撕了。
除了没有地盘,单论军力,宋哲武的第四路军在国内绝对可以排在前三。现在,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那个不是控有数省之地,可他宋哲武竟然连一个省主席还都不是。
不但宋哲武让他看不懂,就是蒋介石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也让阎锡山摸不着头脑,就连西北军的叛将韩复榘也得到了蒋介石许诺的省主席,可却仅仅给了为他蒋某人立下汗马功劳的宋哲武一个山沟沟。
按赵丕廉的分析,蒋介石不希望看到任何所谓的新军阀出现,当然更不可能出力来扶植他。对于宋哲武这个新“军阀”蒋介石完全是在利用他,当然不会给他足以发展壮大的一省之地,这从蒋介石没有把外蒙交给宋哲武,而是从中央直接任命就可以看得出来。
至于宋哲武,赵丕廉认为这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绝非目光短浅之辈,宋哲武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在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否则就无法解释宋哲武快速扩军的举动。
赵丕廉的看法,阎锡山还是认同的。宋哲武不仅在军事上很出色,甚至还可以称得上很杰出,还很有经济头脑和政治眼光,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远大志向,那才是怪事!
虽然,赵戴文和赵丕廉两人在见过宋哲武后,都给他带回来宋哲武表示投靠自己的态度,可是这个宋哲武让他看不懂的地方太多,这多少还是让他不能彻底放下心来。
比如,宋哲武给他的部队的军饷很高,不仅高出有些地方势力几倍,甚至也比中央军多出一倍多,这在天津时阎锡山还可以理解,那时宋哲武怕招不到兵。就是在河北商震手下时,也可以理解,毕竟他的部队是一支地方保安部队。
可是在蒋介石给了他第四路军的番号后,他仍然这么做就有些让人费解了。甚至在武汉招兵,还把新兵的家属们带到了涞源,负责安置。这那里是招兵,简直就是在赈灾,这让阎锡山看的目瞪口呆。
自古以来就没有招兵还要管安置家属的,况且这么大一笔安置家属的费用还可以招很多兵,宋哲武的所作所为不仅他阎锡山不理解,相信国内也不会有人理解。而且,这已经为宋哲武带来了后遗症,据他的情报说,现在有很多灾民都拖家带口地跑到太行山,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弟当兵,自己一家人有饭吃,甚至还有住处。可宋哲武对于这大量灾民,仍然坚持负责安置家属,虽然他要自己出钱为他们建住处。
宋哲武这样做,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第四路军的官兵会对他很忠诚,而且第四路军从此再也不会缺兵员。不过这要看宋哲武是否会有那么多钱?现在各地灾民仍然有大量的人在去涞源的路上,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宋哲武会撑不住。
虽然宋哲武这几年大肆建设工厂,他的那些工厂也经营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可以说是曰进斗金,可也经不住他这么折腾?
不过有一点阎锡山是看明白了,那就是宋哲武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能拥有一块属于他的地盘。
因为宋哲武竟然把一大批青年人安排进了太行行署,太行行署区域内的各个县的官吏多数都在留用,根本安置不了宋哲武的人,可是他仍然把他们安置进去,这明显就是要这些青年学生学习政务,积累经验,为了以后管理他自己的地盘做好准备,这说明宋哲武对自己允诺他的河南很有兴趣,看起来要拉住这个年轻人,给他一个省主席是必需的。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宋哲武竟然罕见地搞了一个研究院,收揽了许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这说明宋哲武想在有了地盘后,要大干一场,在政务上也很想露上一手。
对于宋哲武想在地方上好好干上一番的念头,阎锡山还是很欣赏的,因为他自己就没少在山西的政务上下功夫,地盘是根本,不把自己的根本经营好的人都是鼠目寸光成不了大器的。
阎锡山不放心宋哲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在各个地方实力派都不断派他们的代表来太原,和自己拉关系,可这个宋哲武,他阎锡山的名义上的部下,竟然从没有主动派人来,他自己更是从没踏进山西一步,他的参谋长倒是来过一次,可那还是为了解释他们部队演习的事。所以,阎锡山觉得很有必要和宋哲武见个面,当面探清他的态度。
如果宋哲武表明服从自己参与倒蒋,那自己就要好好拉住这个宋哲武,有了宋哲武,他就不怕倒蒋后冯玉祥对他发难,甚至就是冯玉祥和李宗仁联手他也不怕。可要是宋哲武不表态,哪怕是态度暧昧,在倒蒋前都要首先解决宋哲武和他的第四路军,甚至他不惜和让部分西北军进入山西,和晋绥军一到围攻第四路军。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中原大战太原之行(一)
第二天上午9点多,宋哲武一行人就赶到了水堡村,过了水堡村,就到了山西境内。
山西、河北在太行山基本上是以自然山脊为界,在山脊省界遇上了晋绥军的一支小骑兵部队,这支小部队在一个少校参谋的带领下来迎接宋哲武。这个参谋告诉宋哲武,赵丕廉已经到了灵丘,派他来给宋哲武带路。
这里是山西,可不是他的太行行署,这里有晋绥军的驻军,没有晋绥军的人引领,要想顺利通过可不是很容易。这一点,宋哲武还是明白的。看看时间,宋哲武告诉梁璧:“命令部队加快速度,赶到灵丘在吃午饭。”
宋哲武一行有六百多人,在箫国栋的安排下,李大勇的警卫连已经扩编成警卫营,在原有警卫连的基础上,又从特种大队调来一个中队,合编成警卫营。
箫国栋认为,第四路军能发展到今天,没有宋哲武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宋哲武是这支部的绝对领袖和灵魂,没有了宋哲武,第四路军也就不会存在,所以宋哲武的安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必须要加强。在宋哲武一回到涞源,就和叶长贵两人改组了警卫连,仍有李大勇任营长。
在曰常警卫中,原警卫连负责宋哲武的外围警戒,原特种大队的那个中队负责中层保卫,贴身警卫则是叶青的卫士。
这个营有500多人,多出来的几十人名义上是警卫营的人,实际上却是张亚飞师和特种大队的一些军官,已经是团长的史明就在其中,只是他现在的身份是警卫营的一个上尉参谋。
之所以把这些人塞进警卫营,目的还是为了宋哲武的计划。从涞源经灵丘进入山西,由灵丘经繁峙、原平到太原虽然路途较远,可是这一条路线比较好走,便于大部队通行。而且,从这里进入山西,正好是雁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可以迅速的控制住太原以北地区。因此,这条路对于控制山西极为重要,要史明等人来,就是要他们熟悉地形地势,做好迅速攻占各要地的必要准备。
灵丘位于晋东北边缘,是大同通往沿海地区的南大门。“灵丘”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