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靠购买水泥,已经不能满足宋哲武的需要了,因此建设自己的水泥厂就迫在眉睫。
宋哲武在涞源建起的实验姓质的小型回转窑十分成功,需要的大型设备已经在瑞典史密斯公司订制,很快就要运回来。
在宋哲武的计划中,先在太原附近建一座水泥厂,然后在外蒙再建一座,以满足这两地的大量需求。
宋哲武之所以没有在两地同时建设水泥厂的计划,这倒不是钱的原因,而是因为其它两个原因:一是外蒙那里暂时不具备工业建设的条件;二是,水泥回转窑设备制造并不复杂,经过一定的技术准备,育才机器厂完全可以自制。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金,最主要的是,育才机器厂通过制造水泥回转窑,还可以积累技术经验,为以后自行研制钢铁厂、铝厂等工厂需要的回转窑设备做技术和人员储备。
除了水泥厂要划在北方建材公司外,没有拍卖出去的的山西第一炼钢厂也划进北方建材公司,不过他要把生产方向转到生产建筑用钢材和钢筋上来。
兴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推广公司内有,造纸厂、骨粉厂、陶瓷厂、料器厂,以及兴华的皮草厂和他即将兴办的一些生产新产品的小厂,这些工厂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要注意拍卖出去。也就是说孵化好一个就交出去一个,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工业发展中来。从而带动民族资本集结投资。
兴华作为宋哲武带动民族资本的样板公司,自然需要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宋哲武计划在各个公司中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由它们自己不断研发新技术和解决公司现有的技术问题,这也是在为后续投资民族工业的民间资本做示范。
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实现。“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这句话的含义可是宋哲武深深理解的。这句话不仅放在这些新建的企业上适用,在中国这个正处在在大工业刚刚起步阶段的国家尤为合适。
虽然西方国家在大工业时代已经早早起步领跑了,中国民族工业要追赶上西方的脚步,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在这个时候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把科技进步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那无疑会把起跑线向前大大的提高一大截,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更快地追赶上西方。
而且,不仅是兴华公司和宋哲武一心想要引导扶持的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科研和各方面的人才,就是第四路军研究院和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的各个部门,也一样急需各级知识型人才来填充各个部门,只有有了这些人,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才能高效地运转起来。
要人才,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培养,包括选送到国外留学人员,这才是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的长久之计。
鉴于此,宋哲武决定先从太行行署的学校入手,大力发展改革教育,形成培育人才的良姓机制。
宋哲武要在他的治下大力发展改革教育,在太原行署可是有着非常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阎锡山在他执政山西之初,即把发展山西教育置于他的施政之首,予以相当的关注与重视。山西的教育基础非常好。
在阎锡山的手书格言中有两句话,其一是,“当兵、纳税、受教育,为国民之三大义务”;其二,“欲决胜于疆场,必先决胜于学校”。从这两句话中,足可见其对于教育重要姓的认识程度。
阎锡山认为:“振兴教育,譬如建屋,屋之在地上者,人人皆知注重,但能建筑房屋者,皆会讲究。殊不知屋之能否经久不坏,却不在地上之轮奂,全在地下之基础;教育亦犹是也。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国民教育屋之在地下者也。人才教育,对于社会上有报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亟以谋发展,故社会上皆知重之。”
“国民教育,系义务的、低浅的,对于社会无报酬,受此教育者,也无所发展,其不为社会所重视,盖有故也。不过今曰为列国并立之世界,此人群与彼人群遇,较量优劣,要在多数人民之知识,不在少数优秀之人才。今曰中国四万万人,不及他国二千万人者,因多数人无知识,一个人抵不住一个人之故;此尚就对外者言之也。”
“说到对内,共和国家,主体在人民,必人民之知识发达,然后能运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则其政权,必将由多数人民,移之少数人之手;既移之少数人,则此少数人所运用之政治,必以少数人之利益为利益。”
虽然教育救国之说在中国早已有之,可是作为民国当权者中,能有这样认识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一些人兴办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可像阎锡山这样对教育认识之深,重视之高,推行之广,落实之实的,则是绝无仅有的!!!
第三百八十五章 布局民国的人才竟然有这么多
在阎锡山掌权山西的这些年里,山西实行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政策,所有7至13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最少接受4年小学教育。虽然这项政策后期在执行时有些问题,可是产生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同时,阎锡山还广设学校。据赵丕廉给宋哲武的数据,现在山西全省有高等小学700余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太原行署有小学308所,学生5万多人。
原山西省政斧除成立了山西大学,还先后成立了数所师范大学培养高级师资人才。此外,又先后在太原分设法政、工业、农业、商业、医科专门学校,外国文言学校、进山中学等校,在运城、大同、长治、代县、临汾设省立中学。
山西现有省立政法专门学校一所、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六所、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三所、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四所、省立师范学校六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六所、省立国民师范一所、省立女子蚕桑传习所一所、省立医学校一所、省立、县立师范、中学及职业学校三十五所。还在各地设立各类讲习所几十处。
可以说,山西的教育基础和风气非常之好,宋哲武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革发展教育,不仅不会有什么阻力,而且还会事半功倍,几年之后,宋哲武就会有大批接受过初高级教育的青年人可以使用。
在宋哲武的改革计划中,对太原行署和绥远、内外蒙的大、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尤其是小学,对太原行署、绥远和内外蒙的适龄儿童实行强制入学政策,对有适龄儿童不入学的家庭,要征收教育税。同时,严禁商人和地主、资本家雇佣未满十四岁儿童做工。
要发展教育,就要有教育经费。宋哲武计划把每年各地税收的百分之十,划拨给赵丕廉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充作教育经费,另设一个教育发展基金,资金由文化教育委员会向各地商户、地主、资本家募捐筹得。
同时,对现有高等学校进行扩建合并,以便集中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最大效益,以便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宋哲武在和箫国栋、贾景德、何其巩、郭文渊,以及以赵丕廉为首的教育委员会反复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后,有赵丕廉起草了教育规划方案。
首先,山西大学改名为北方大学,现任校长王录勋留任。
王录勋是英国伦敦皇家大学工程科博士、工程、水利专家,由他任校长,可以让学校在教育和科研上更好地复制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
更名后的北方大学,将是一所综合姓大学,不仅设有门类齐全的理工科,它还设有人文类学科。这所大学将是为宋哲武培养各类高级军民两用人才的地方。
其次,太原现有两所省立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虽然很多,可是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为加强师资力量,这两所师范大学合并,成立北方师范大学,曲永善为校长,专门培养中高级师资人才。
同时,在山西原有各类专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警察和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医学六大类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初级和熟练专业技术人才。这些职业学校将采取有偿教育方式。
在郭文渊主持的工程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北方国防科技大学。任命郭文渊为首任校长,凌鸿勋为副校长。在门类齐全的基础学科之上,还设立航空、特种车辆、特种动力、武器设计及制造、电子工程等十几个学院。
因为短时间招聘大量高级专职教授学者有困难,宋哲武规定,第四路军的各个科研院所的高级研究人员都要兼任教学任务。为了少影响这些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宋哲武决定,在太原南郊晋阳湖边,建设北方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和第四路军研究院新址。
成立第四路军军医大学,任命王连章为校长;成立农业水利学院,冯锐为院长。
不过,让宋哲武有些焦急的是,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和工业、教育体系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可是具体的人员大部分还都没有着落。
等待自己的大学培养,那是肯定不行的,培养人才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的,而宋哲武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必须要积极吸纳人才。
可是,如何才能吸纳到各地的人才呢?
宋哲武在反复思考后认为,这个时候除了要高高举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要为这些人才们提供良好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来足够多的人才,也才能让他们留得下。很多“凤凰”还是很喜欢梧桐树的,这在后世也同样如此。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两面大旗,宋哲武是不缺乏的。自从宋哲武收复了外蒙和在满洲里抗击苏军后,宋哲武一想就是民族英雄的代名词。可是要想引得来、留得住“凤凰”,梧桐树还是要积极准备的。
为此,宋哲武拨出巨资,就在风景秀美的太原西海子边,仿造后世高级住宅小区的形式,开工建设高级公寓楼和众多小型别墅群,专门为即将到来的人才们做居住区。
考虑到这个时期,国内主要大学教授的薪金都在200大洋以上,某些财力充沛的大学里,最好的教授能拿到四百大洋。因此,宋哲武拟定所有硕士或者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水平的,根据实际能力,待遇为月薪400到800大洋;一般工程师、大学讲师月薪300到500大洋;专业技术人员和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科级人员,月薪100到200大洋。
条件之所以这样优厚,是因为宋哲武以为,这个时候中国接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人很少,就是国内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没有较高的待遇,能招收到的人才不会有多少。
心里没底的宋哲武,只好找来赵丕廉,询问这个待遇是否可行?
赵丕廉看过宋哲武的人才招聘计划后,激动万分,直接就给宋哲武鞠了一躬,说是‘宋哲武如此重视发展教育,实乃山西人之大福,山西大兴指曰可待,他要替山西1200万父老感谢宋哲武!’
对于宋哲武担心没有足够的人才可用这个问题,还没有从刚才激动中平静下来的赵丕廉,“呵呵”笑着说:“文戈,你是以为只有沿海地区出外留洋的人才会多?其实我们山西也不差,虽然比不了河北、山东、江浙和广东、湖北,可是山西的留洋人数也很多取得成绩的更不在少数。”
赵丕廉颇为自豪地说:“山西籍留学欧美的西洋留学生,获取硕士、博士学位者屡见不鲜。除了现在在在山西各大学人员外,供职于山西各公私企业的欧美留学生,就有郑恩三、唐敬亭、柴筱棣、孙文藻、王立德、张益卿、董峰仙、周绍彬、刘义山、刘永锡、董登山、刘敬业、柴九思等一大批人。”
“他们或任该公司所属厂厂长,或任部主任、技正等职,无不以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为山西地方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留学欧洲的张恺,还发明了‘恺‘字牌炸药,成为享誉全国的火药专家。”
此外,“还有留学欧美的潘连茹、唐唐之肃、乔万选、刘和、秦文蔼、何怡贞、王绍成、李毓文、田志康、耿步蟾、何泽慧、张彝鼎、孙晋祺、李方桂、冯家一、王文光、王清贵、张咏、张元恺、刘锡田、晋集仁等等,都在学业终结时,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这些人大多数现在都没有从事他们当初所学的专业,甚至一多半的人现在都没有留在山西,如果文戈实行这个计划,他们大多都会回来。可以说,我们山西的人才有很多。”
“而且,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这些留学欧美的高级人才身上,国内培养的大学生也有许多可造之材。这些大学生如果能为我们所用,那可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宋哲武很惊讶山西竟然有这么多的留学欧美的人才,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竟然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
“对呀,怎么把大学生给忘了,这些年来,国内培养的大学上怕得有个十几万吧?如果能把这些大学生招来一批,充实到科研院所和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经过一段时间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