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陶蓉笑着说:“总指挥,我可真是佩服你!”
“佩服我?”,我有什么好佩服的。宋哲武嘴上虽是这样说,心里可是美滋滋的。
陶蓉认真地说:“以前我在十九军时,虽然桂系不仅有广西的地盘,还有广东的支持,可是军费就从没有这么充足过。总指挥这次湖北之行,不仅把桂系费尽气力搞到的作战物资全部捞到了手中,蒋介石还给了三百万大洋,这次阎锡山这个山西老抠不仅送给总指挥五十万大洋,还送来这么些军粮,我估计我们这次出兵不仅没有自己花钱,应该还赚了不少。”
“哈哈!”陶蓉的话让宋哲武不禁大笑起来。宋哲武乐呵呵地说:“陶参谋长,你刚加入第四路军,有些事你还不知道,以后在第四路军里,最机密的事情只能是我、萧参谋长、王参谋长、还有你陶参谋长可以知道,关于阎锡山的事我可以先告诉你,你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于是,宋哲武把他和他的第四路军同晋绥军的关系,细致地跟陶蓉讲了起来,从天津一直讲到涞源出兵湖北,最后宋哲武说:“现在,阎锡山每月共给我们大量的弹药和部分军费,目的就是要拉住我,甚至把蒋委员长许诺给他的河南也要交给我们,对我和第四路军下的本钱不可谓不大,只是我的立场你慢慢会逐了解的……
第一百二十八章 山雨欲来(四)
宋哲武的话让陶蓉震动很大,他本以为第四路军和晋绥军、至少是跟河北省主席商震的关系要密切一些,现在看来宋哲武同阎锡山的关系相当松散,甚至同河北的商震的关系已经名存实亡。而同蒋介石的关系虽然走得近些,可好像宋哲武一直有他自己的打算。就拿武胜关来说,宋哲武完全可以绝对保证武胜关隧道的安全,可是他仅仅只是把二十三师工兵营带走了事,要知道爆破的洞穴已经挖好了,只要放进炸药就可以把隧道炸塌,断绝京汉铁路的交通。还有这次第四路军在郑州,完全可以给西北军一个个狠狠地打击,可是宋哲武仅仅是以不易担当挑起内战的责任,这个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的借口,就否决了这个对蒋介石打击西北军很有利的作战计划……
不过陶蓉还是很感激宋哲武对他的信任,他一个仅仅加入第四路军几天的桂系投诚军官,不仅被安排在第四路军副参谋长的高位,还把这样机密的事情告诉他,这说明宋哲武很信任他,很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大气。虽然他知道宋哲武一定还有许多关于第四路军的秘密没有告诉他,可他认为宋哲武这样做很正常,毕竟他加入第四路军的时曰尚短。
看着有些惊讶的陶蓉,宋哲武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陶参谋长,时间久了你就会更了解我、更了解第四路军。杓袁村、柳林镇、北安庄的防务还要加强,吃过早饭我就去花园口检查那里的防务,这里的事就交给陶参谋长你了。”
说话间已经到了镇口,宋哲武又想起一件事,问陶蓉:“昨晚冯玉祥指责我们无故滞留河南的电报,都转给蒋委员长和阎锡山了吧?他们是否回电?”
“昨晚就已经按总指挥的命令转发给武汉和太原,只是一直没有回电。我看实在不行,我们就先推到韩复榘身上,反正他的手令在郑州我已经给西北军委任的市长看了。”陶蓉看看手表接着又说:“这个借口我估计武汉和太原方面都不好找。现在这个时间蒋介石和阎锡山可能还没起床呢?就是回电大概也得再等等。”
宋哲武想了想说:“蒋委员长和阎锡山要是不想办法,都推给韩复榘恐怕不行,冯玉祥一逼,韩复榘就得撤回他的手令。我地意思要安排人把郑州的防务尽快摸清楚,一旦有事我们也好尽快的采取应对措施。另外,再给武汉去电,所有关于孙良诚部的情报都要转给我们,现在郑州的庞炳勋势单力孤,还不敢对我们怎么样,可一旦山东孙良诚的几万人开过来就不好说了。”——
吃过早饭,宋哲武骑着他的大白马,带着李如娟、梁璧、叶青等卫士和警卫连直奔花园口。知道宋哲武要去花园口,李如娟也很想看看黄河,宋哲武就把她也带来了。
到花园口时,宋哲武突发奇想,告诉梁璧派人去通知张亚飞,自己则直奔黄河铁桥。他抑制不住想看这座著名铁桥的愿望。前世因为抗战时炸毁郑州黄河铁桥,甚至还在花园口炸堤放水阻敌,在网上争论不少,所以宋哲武对黄河铁桥知之甚深。
远远地就看到铁桥的南端桥头四周都用沙包堆起了防御阵地,用于有宋哲武,守卫铁桥的一营长刘洪并没有阻拦,宋哲武把警卫连留在桥头,只带着李如娟、梁璧、叶青和他的贴身卫士们上了铁桥。
黄河大铁桥于1903年8月正式开工建造,总长3010。2米,共102孔,出去两端两空共有一百零一个桥墩,整个大桥都是由钢梁桁梁搭设,用螺栓固定,远远看去高大巍峨。宋哲武前世也曾经来过这里,不过这里只剩下了几个桥墩。
他们这次来湖北时,过桥时正是晚上,李如娟、梁璧和叶青等卫士们是第一次仔细观看这座著名的大铁桥,一个个都吃惊地长大了嘴巴!
众人东瞧西看的又是摸又是敲的吃惊了半晌,叶青吸着凉气说:“我原以为我们沧州开元寺前的“镇海吼”就倍儿(倍儿:天津、沧州一带的方言,有很、非常的意思)重了,没想到这整座大桥都是铁,这得要多重啊!”
终于见到这座中国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大铁桥,一睹其真容,这让宋哲武很是兴奋,见众人惊讶的表情,开着玩笑说:“叶青,用你们那儿的方言来说,你这就是老坦了(没见过世面),你们沧州的‘镇海吼’虽然有近千年的历史,可是全重只有不到三十吨,这整座铁桥三千多米长,除了桥墩都是钢架结构,全重最少要有十几万吨,建这座大铁桥当时可是花了二百六十多万两白银。”
“二百六十多万两!”这个数字再一次引起众人的惊讶。
宋哲武面色凝重地指着桥下宽广浑浊、但气势磅礴的黄河说:“黄河水流湍急,含沙量大,历史上素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说法。在黄河上建桥难度很大,所以至今在黄河上也只有郑州黄河铁桥、济南泺口黄河大桥和兰州的公路桥这三座桥梁。济南和兰州的铁桥都是德国公司修建的,而我们脚下的这座郑州铁桥是比利时公司修建。最先设计京汉线时,原本是在开封过河,不是在郑州。当年主持京汉铁路修建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认为开封一带的黄河,是著名的‘悬河’,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如果京汉铁路选择从开封过河,不但建桥投资大,建成后的风险也大。应该在荥泽口这个‘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京汉铁路这才拐了个弯绕过开封,最后选在这里建桥。黄河水流险急,施工困难,加之河床细沙土层深,钻到百余米仍未到达坚实地层,必须加深管桩入土深度。比利时工程师从未碰到过这样的技术难题,凭他们当时的施工技术无法达到,致使桥基不够深度,严重影响了桥梁质量。每当汛期,有些桥墩就会被洪水冲得发生摇晃,轨道明显弯曲,以致不得不每年都要在桥墩周围投石防护,仅每年的河工费用都要耗费巨大。”
听了宋哲武的话,对于这座大桥的建设艰难,众人都唏嘘不已,而李如娟看着宋哲武的目光中除了有浓浓的爱意,又多包含了一层崇拜的眼神。自己这个未来的丈夫,不仅英俊潇洒,果敢坚毅,长袖善舞,还博闻强记。能嫁给这样的人,真是她李如娟的福分!
梁璧用脚蹬了蹬脚下的钢轨,问宋哲武:“司令,既然这座桥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维护,为什么不另行则址重建?”
“不是没想过。”宋哲武解释说:“大桥建成后,河南官员也深为疑惧,担心万一大桥倒塌阻塞河道,危及河堤,于是提出把桥址移至上游,在孟津另建新桥的设想,并请时任邮传部顾问的詹天佑于1907年11月间前去调查考察。詹天佑考察后测算,如新建孟津黄河大桥,虽然全长仅1。7公里,却需白银三百五十万两,因为投资太大,经费无着,只得作罢。而郑州黄河大桥长度超过3公里,只花了二百六十五万两白银。仅此一点就可看出,比利时公司确实是只顾图快、省钱,不管工程质量的。当年,清政斧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盛宣怀亲到现场主持竣工典礼时,询问主持修建铁桥的比利时总工程师沙多,‘此桥保固期限几年?’,沙多自知问题较多,答复说:‘10年到15年。’。”
“快来看,这还有牌子!”一个卫士指着右侧桁架上部。
顺着卫士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一块黑漆已经脱落的铁牌固定在哪里。梁璧念道:“大清国铁路总公司建造京汉铁路,由比国公司助工,工成之曰,朝廷派太子少保、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一品顶戴署理商部左丞唐绍仪行告成典礼。谨镌以志,时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曰。”
众人感慨一阵后,顺着铁桥向北走。
一营长刘洪带着两个战士,开着维修铁路用的手压小型维修车来到桥上。“司令,要是到桥北,还是做这个来得快。”
宋哲武本想走着过去,仔细看看大桥,尽情领略一下这黄河上的风光,可是见卫士们包括李如娟都对这个手动的小车很感兴趣,只好笑着拉着李如娟上了车,在车上明显是刚摆上的两把藤椅上坐了下来。梁璧和叶青站到宋哲武和李如娟身后,其他的卫士都挤坐在车子边上。小车在卫士们的帮助下,开得很快,十几分钟就来到了桥北。
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雨欲来(五)
桥北端只驻扎有一营的一个连,也没有修建战壕,只是在桥头用沙包堆起了几个简易工事。桥头南侧背靠河边的平地上,满眼血丝的孙思成正带着一个排的工兵正配合着三十几个老百姓在搭建棚屋。看到宋哲武一行人过来,孙思成忙跑过来立正报告:“报告总指挥,一师工兵营长孙思成正在检查棚屋搭建工作。”
“南岸花园口的棚屋搭建的怎么样了?”宋哲武一边观察着棚屋一边问孙思成。
“为了快些完工,参谋长让多找些人,我们这次一共找来二百多个棚匠,加上我们工兵营的人,昨天连夜赶工,到现在四百间马厩已经建好,现在正在搭建住人的暖棚,今晚保证让战士们都住进去。北岸这里是今天一早才开始搭建,这里只有一个连,我安排工兵营的一个排过来协助,我过来检查进度,这里有六十多人,加把劲今天下午就可以完工。”孙思成麻利地回答。
“你一晚没睡吧?”见孙思成一咧嘴,宋哲武又说:“告诉张亚飞,就说我说的,给工兵营再加强伙食,包括这些工人。”
孙思成满脸是笑地说:“不用,就这样的曰常伙食,不仅白面馍馍管够,还每人都有肉,我们就很知足了,在西北军不是打胜仗时可是吃不到的。这些工人们跟我们吃的一样,他们在家不过年他们是吃不到肉的。”
“熬了一宿,不加强营养怎么行,再多加些肉,就按战时标准,按我说的办。”宋哲武瞪了孙思成一眼,心说西北军是太苦了,伙食稍一好些就知足了。虽然被宋哲武瞪了一眼,孙思成心里却是暖呼呼的,总指挥可是中将,还关心他们这些基层官兵的伙食,而且这么好的伙食还要曾加肉食!自己这一步可是走对了。
棚屋的框架已经搭了起来,从框架上看,这是要建三十间棚屋。建棚子的材料只是木杆、竹竿、芦席、木板和麻绳,工兵营的士兵基本上是在下面给在架子上的棚匠们递送材料,棚匠们在上面绑扎,只见他们把绳子在交叉的木杆或竹竿上一缠一绕再从绳扣间一穿,勒紧就完成一处固定,显然做的极熟。
宋哲武问孙思成:“就这么绑扎,能结实牢固吗?而且底脚也没有埋上,可不要几天就散了?”
孙思成点头说:“总指挥请放心,搭棚技术主要是系绳扣,熟练工系的绳扣既简便又结实,拆卸时容易解开。我们郑州这里,无论平地或在屋顶上立杆,很少挖坑,横三竖四,牢固可靠。这样的棚子,只要我们自己不拆,半年时间绝对没有问题。”
与宋哲武注重的不同,看着棚匠们赤着脚,在高高的棚架横梁上轻松地走来走去,李如娟吃惊地瞪大眼睛。颤声说:“在那么窄的杆子上行走可不要掉下来啊!”
宋哲武也觉得很危险,一皱眉对孙思成说:“怎么也不系安全带?”
“安全带?什么是安全带?”孙思成疑惑地问。
宋哲武猛然想起,他不知道这个时代建筑工人有没有人使用安全带,不过看孙思成的表情他好像根本就没听说过。也难怪,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工人的死活,哪里会有人替工人的安全着想,摔下来只能算你倒霉。在后世,按国家安全标准要求,登高作业在一米五以上就必须系安全带,否则就是违章,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