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终穿越-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卫平接不上斯捷潘的话了,在日内瓦的时候,他多少领教了国际联盟政治圈的丑恶,他找不出什么论据来反驳斯捷潘的观点。

    两个人聊天的时候,汽车将他们送到阿穆尔港口,轮船都搁浅在岸上面,被冻得外壳覆盖了一层薄冰。阿穆尔河表面结了厚厚的冰,上面是来来往往一道道白色印子。

    港口上面停着的是一排排冰撬,斯捷潘去租用了一台,刘卫平一看也是汽油发动机,后面带这一个巨大的风扇,等到刘卫平钻进机舱,斯捷潘已经发动了冰撬,风扇呼呼的转了起来,斯捷潘一拉油门驾着冰撬一路沿着阿穆尔河下游开去。

    刘卫平从窗玻璃里面看到沿河冰面上都是这种冰撬,阿穆尔河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根黄色的杆子,像是日内瓦的滑雪道一样,往返的冰撬沿着黄色的标杆各行左右,互不干涉。

    斯捷潘不断的加大油门,刘卫平内置的位移传感器的读数超过了140公里/小时,低矮的群山覆盖着白雪,和天上的云彩连成一片,慢慢的朝后面移去,刘卫平体内的网络信号时断时续,为了节约电源,他干脆定时休眠了。

    等到刘卫平再次醒来的时候,冰撬正从一座大桥下穿过,尾部的风扇声音已经变轻了,右侧老远就看到一座被白雪覆盖着的洋葱头教堂,“大卫,我们要到了,那就是共青城河港了。”斯捷潘指着洋葱头对刘卫平说道。

    刘卫平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一看三星眼镜已经没有信号了,怪不得翻译不了斯捷潘的俄语。斯捷潘大概也看到信号消失了,又用英语重说了一遍。刘卫平看了下时间,从哈巴罗夫斯克出发已经三个小时了,进了河港,斯捷潘并不停下冰撬,而是加大马力爬上了河岸。刘卫平一看温度传感器,共青城比哈巴罗夫斯克还要低几度,气温接近零下三十度了。

    上了河岸,沿着阿穆尔河是一片平原,冰天雪地中疏疏落落的散布着苏式大楼,再往远处山脚下是一座高塔,顶上的积雪被凛利的寒风吹走了,露出了钢铁结构,看上去像是化学火箭发射架。

    刘卫平又扫描了一遍信号,无线能源信息网的信号彻底断了。斯捷潘继续开着冰撬沿着冰冻的路面朝城里进发,马路两边的建筑物里窗户不少洞开着,看上去了无生气。斯捷潘一拉操纵杆,冰撬朝左拐去,没多久就到了一座厂房门口。

    大门上的字被冰雪盖着根本看不清,只有一个摄像头露出镜头来冷冰冰的盯着他们,斯捷潘停了下来,“这以前是加加林飞机厂,2015年的时候还接到民用飞机的订单,可惜现在只能关闭了。”

    斯捷潘一推油门进了敞开的大门,空旷厂区里面停着一架一百多米长的飞机,机翼下面的发动机都被拆了,机身上都是厚厚的雪,刘卫平只能从机身轮廓辨认出是架民航客机。

    “这是苏霍伊超级100型客机,本来是共青城工业转型的希望,谁能料到是这样的下场。”斯捷潘下了冰撬在100型客机前矗立良久,而刘卫平在共青城兜了一圈已经发现这儿完全是个死城,对斯捷潘到处凭吊过去的历史已经没什么兴趣了,“斯捷潘主任,你说的研究赫鲁晓夫脑电波的实验室呢?”

    斯捷潘呵呵一笑,“不着急,你是智人不用休息,我可不能和你比,这么长时间的旅途还真让人受不了,先找个地方休息一晚上吧。”听他这么说,刘卫平也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太心急了。

    斯捷潘也挺爽快,他马上上了冰撬,载着刘卫平朝北开去。看着空荡荡的马路,刘卫平心慌起来,“斯捷潘主任,这儿不像有商业人气啊,我后面要加电池补充液怎么办?”

    “你的电池是我们皮诺生物的产品,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你别担心,跟我来。”斯捷潘带着他几个拐弯来到了一座六层高的塔楼前面,“这是阿穆尔柴油机厂的招待所,条件比我们当时的职工宿舍好多了,今晚我们就住在这儿。”

    刘卫平随着斯捷潘下了冰橇,招待所的大门一推就开了,里面什么人也没有,温度稍微升了一点。斯捷潘熟门熟路的打开了开关,“居然有电!”刘卫平惊呼一声,斯捷潘也不答话,带着刘卫平钻到后面餐厅,餐厅里面没有暖气,柜子里的面包都冻的硬邦邦。

    斯捷潘跑到酒柜里面拉开门,里面都是一瓶瓶伏特加存货,虽然还没有到冰点,可都冻的浑浊了,斯捷潘拿起一瓶就给刘卫平扔了过来,刘卫平这才定下心来。

    斯捷潘东翻西找,外面天色渐晚,室内气温也开始下降了,斯捷潘费了好大力气砸出了几块面包和白干酪,打开了电烤箱开始烤面包。刘卫平也喝光了伏特加酒,斯捷潘用盘子跑到门外抄了雪进来,“这几年越来越冷,冻土层的厚度都超过自来水管深度了,水早就没了。”

    刘卫平愧疚的看着斯捷潘,“真是不好意思,没想到让你受这么大的苦。”

    斯捷潘就着雪水开始狼吞虎咽的吃烤好的面包,“没事,我也是正好想回来看看,等会我找个房间休息,夜里温度太低,你也最好在房间里呆着,否则会冻坏你的皮肤的。”

    斯捷潘几下就吞掉了面包,他抹了抹嘴巴,带着刘卫平到了二楼,找到了两个没有锁门的房间,两个人各自走了进去。

第八十四章 闭路电视() 
房间里是两张单人床,床头靠墙的暖气片没有一丝热度,刘卫平开始为斯捷潘担心起来,不知道他能否熬过寒夜。

    刘卫平在房间里走了一圈,能算上电气时代的设备只有日光灯和一台液晶电视机,房间里连个电话机也没有,他趴在了地上到处查看,在墙上居然看到了RJ45的网线插头,总算有一点数字时代的特征了。

    刘卫平摇了摇头,他自己只有无线接口,根本无法接入有线网络,而且他敢肯定,即使接入也没有什么用处,从这种网线插头看一定是IPV4时代产物,和地下城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智人来说,离开了网络的支持,和处死没有什么区别。刘卫平百无聊赖,习惯性的朝电视机一挥,电视机什么反应也没有,他又喊了声开机,电视机还是没有反应。刘卫平突然看到了床头的遥控器,这才想起应该是用遥控器打开电视。

    电视开了,里面没有节目,全都是共青城内部闭路电视,唯一有的频道是可以看到招待所前台的监控,外面连个路灯也没有,只有刚才斯捷潘打开的电灯照亮的大堂。

    刘卫平开始有些后悔到这么个信息荒原来了,想想也许能够从斯捷潘说的实验室找到破解人类脑电波的办法,刘卫平决定还是忍一忍呆下去。

    刘卫平靠着枕头躺了下来,尽量将功耗降到最低,他的主机里面就是反反复复一句话,“为了女儿,赫鲁晓夫时代干不成的事情,我一定要干成!”

    刘卫平闭上了双眼,他打算进入节电模式了,突然他感觉到眼皮前白光一闪,刘卫平连忙睁开了双眼。是闭路电视,刚刚大堂的静止画面消失了,突然播放起记录片一样的视频。

    “真是见鬼了!”刘卫平拿起遥控器不停的切换频道,别的频道都是一片雪花,只有刚才的频道有正常信号,刘卫平只好翻回去看了起来。

    字幕上显示的是2035年的夏天,刘卫平想起来了,那段时间自己正和国际联盟的坎贝尔大法官斗智斗勇。

    电视里面,一列宽轨火车载着上百名士兵拖着浓烟驶出了共青城车站,一路向西南急驰而去,经过广袤无垠的荒原,在哈巴罗夫斯克车站短暂停留了一会儿,上来了几个高级军阶的长官,他们一声不发又向西进发了。

    火车两边是宽阔的白桦林,车上的军人无心欣赏外面的景色,火车一路经过滕达、恰拉这些大站都不停靠,经过二十个小时紧张行军终于停在了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车站。

    士兵们列队下了车,车站外面十几辆重型卡车早已在站台外,在军官的指挥下,士兵们一个个跳上了卡车向北开去。

    最前面的驾驶室内,一名士兵手持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他一边盯着导航界面,一边指挥驾驶员调整方向,又是十个多小时的行军,车厢里的士兵都纷纷睡着了。

    “报告长官,我们已抵达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前方就是通古斯河!”负责导航的士兵拿起步话机喊了起来。

    “停车,通知就地扎营!”步话机里传来了军官的命令。

    士兵们个个跳下了车,将卡车车厢里的帐篷搬了下来,很快搭起了几十座帐篷,一夜无事,只有指挥官的帐篷里的野营灯开到半夜。

    第二天一早,士兵吃完野战快餐后,军官将他们集合在一起训话了,“士兵们,我现在宣布本次行动的任务,那就是,最快的速度找到通古斯大爆炸的陨石!”

    旁边的军官哗的拉开了一副巨大的行军地图,地图外面覆盖着一层塑料薄膜,因为阳光的照射,摄像机拍上去有反光,刘卫平在电视里看得不是很清楚。

    训话的军官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比比划划,“大家看好,这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通古斯大爆炸留下的陨石坑,但是后来考察的人都没有发现陨石。”

    下面有士兵小声议论起来,“没有发现陨石还让我们来找干什么?”

    军官在陨石坑的位置划了圈,“接下来的一周,以这个最大的陨石坑为圆心,在半径两百公里内展开搜索,务必找到和这个样本相似的岩石!”

    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子,“大家都一一传下去,仔细看清楚了,要找的岩石上面必须粘有这种玻璃珠越多越好!注意,玻璃珠里面必须含有黑色的磁石,你们肉眼就可以分辩!”

    刘卫平突然来了兴趣,这不是2035年撞击太空电站的陨石成分吗?这帮东俄人要搞什么鬼?

    电视里面有个士兵举手问道,“长官,找到多少算完成任务?”

    “多多益善,你们只要标记地点报告就行,我们会派卡车来运!”军官说完就解散了,不到两分钟,穿着军装的小伙子们就消失在白桦林中去寻找传说中的陨石了。

    过了几天,真的有士兵找到了带有玻璃珠的岩石,卡车拉回来不少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个军官从随身携带的箱子里面搬出质谱仪,对着岩石上的采样一块块检测起来,经过一个星期的折腾,总算有几块合格的岩石被带上了卡车,卡车又回到了下安加尔斯克车站。

    岩石被装进了木头箱子,另外一拨士兵接管了岩石,前期寻找岩石的士兵上了另外一列火车朝西开去,押运岩石的专列则朝东返回了共青城。

    共青城内的加加林飞机制造厂一条小轨道西伸到了郊外,郊外是一个新修建的临时火箭发射场,从阿穆尔州斯沃博得内市废弃的远东火箭发射场拆来的发射塔正在紧张的安装。

    刘卫平一看位置,正是自己早上从阿穆尔河上岸看到的发射塔。字幕进到了2035年9月9日,刘卫平又想起了那段时间,还有一天卡尔总理就要和自己摊牌,要将自己运到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流放太空了。

    接下来的画面是发射场的,简易反射塔已经完工了,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一次性的工程,低下的引流槽都没有开挖。就看见一枚火箭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的库房里沿着小轨道慢慢的运到了发射塔,火箭刚刚竖在发射塔上,就有人将拆箱的岩石送到了塔顶装在了火箭整流罩下面。

    到了上午十点钟,火箭点火了,将通古斯采集来的岩石发射到了太空。

    刘卫平还是看不明白东俄人准备干什么,也搞不懂招待所里的闭路电视为什么回播放这些内容,不过接下来的片段马上就让他震惊了。

    闭路电视的画面看上去是从太空拍摄的,刘卫平对太空景象再熟悉不过了,摄像机视野近处像是一颗卫星的零件,下面的天线清晰可见,在两翼还能看到太阳能电池板。

    刘卫平一下子就推测出了这颗卫星是在极地轨道的高度上,他在这个高度呆过了上百个日日夜夜,每天能做的就是盯着地球看,画面最下方地球一出现,刘卫平就根据记忆中的地球视直径计算出了摄像头高度。

    卫星似乎在改变位置,因为远处出现了一个亮点,亮点越来越大,渐渐的清晰起来,正是极地轨道上的实验太空电站。

    没多久,摄像头视野里面又出现一个反光点,反光点慢慢的靠近过来,从形状上看,似乎就是共青城简易火箭发射场发射上来的那块岩石,刘卫平已经隐隐猜到东俄人可怕的计划了。

    果然,在摄像头下放从卫星射出了一束强力激光,照在了岩石上面,岩石在激光的照射下开始缓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