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备胎-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不肯断后的话。部队自己出发,不要管魏延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演义是能当历史来看,千万别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反正死无对证,口谕嘛,又没有录音。又没有录像,又没有字条嘛,说不清楚。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证据啊,你还是推理,还是猜测。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但是陈寿也是良史,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为什么呢?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
而且这个事情,它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北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叫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当中五千精兵。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运粮食。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做夏侯楙。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可以,打仗不行的,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我们两军会合,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对呢还是不对呢?两派意见。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一个计谋,奇袭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搞掂了,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这是一派意见。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军事我不懂,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而我觉得呢,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北伐?他北伐的目的、动机、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师表有回答。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是十六个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把曹魏这些奸凶除掉,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这是北伐的目标。
那么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呜?没有。那我们又要问,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这个时候,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正议,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在这篇文童里面。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据正道而临有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那么这个话呢,我们也要分析,我们要问一问,曹魏有罪呜?没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天下,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霸天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要问,蜀汉就是正道呜?你说你面对曹魏“据正道而临有罪”,你面对刘表、刘璋的时候。请问刘表、刘璋有罪呜?刘表、刘璋没罪,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你夺了刘表、刘璋的地盘。你夺了荆州、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
所以胡三喜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那是不对的,诸葛亮不胆小怕事,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司马懿辈不可轻也。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将帅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这是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第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变成了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他发展空间很小,他的发展只能往西走,只能去取益州。这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他选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竣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这个事情它不是谁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不是人力所为,用现在的话说,非人力抗拒之原因。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偏霸。“偏霸”这两个字是田余庆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精准,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是偏霸,偏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庭筠的诗是说的很准的,叫做“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认定诸葛亮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天下奇才;他不知道,司马懿这个时候肯定的恰恰是他的治军。就是说诸葛亮治国是一流的,治军也是没有问题的,会治军不等于会用兵,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另有评价。这个评价在哪里呢?在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场的情况发生变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说得难听一点,这等于说他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第一个原因,安内必先攘外。有证据呜?有,在哪里?出师表。我们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怎么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才是他要北伐的原因。危急存亡之秋。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诸葛亮觉得蜀汉政权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胁呜?不是。我们翻翻历史就知道,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他们发动过一次战争呜?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呜?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恢复了盟好当然这里面有诸葛亮的外交的功绩。诸葛亮执政以后,立即执行联合孙吴的这个国策。还做得很好。两家关系和好了,威胁也不来自东边——威胁既不来自北边,也不来自东边,我们要问,让诸葛亮感到不安的那个威胁来自哪里呢?请大家想想还能来自哪里呢?只有一个地方,内部。而内部忧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经多次讲过了,就因为他这个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的。所以啊,诸葛亮之忧,忧在萧墙之内。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只有采取这样的一个政策,就是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这叫做安内必先攘外。
第二个原因,小国更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一个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人家来打你,所以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有争论,我们顶多说“疑似”。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这个“诸葛亮”要打引号,诸葛亮怎么说呢?“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汉王朝也是要亡的;与其坐在这儿等死,我不如去拼他一下。如果说这个话因为后出师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认定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话,那么华阳国志的八个字,我觉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为强,犹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在他的读通鉴论里面就干脆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而且这个以攻为守包括两个内容,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巩固以存”和“待时以进”,就是说,以攻为守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万一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个机会呢。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抓住机遇,必须使蜀汉政权时刻保持战争状态。这是第二点,小国更要图强。
第三个原因,理想必须坚持。我一再说过,诸葛亮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机会,都会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点。问题是,诸葛亮的理想没变,而形势变了,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设计将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这样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刘备集团能够跨有荆、益,就是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益州出发;而且还要有个时机,就是天下有变。这是很科学的,一个很科学的规划。现在这个形势没有了,首先是曹魏非速亡之国,没有“天下有变”这个条件,另外荆州丢了,所以理想没变形势变了,形势变了策略要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坚持这个政治立场,坚持北伐,坚持讨贼;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做到万无一失。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要跟杨仪他们说,这个魏延恐怕是不会听命令的,他要是不听命令你们走你们的,别管他,为什么?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就因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而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