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8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话!当然是真话!”

    宋铮点点头,道:“故事好,背景选定没问题,优点一大堆,那些影评人的话,也不完全是在吹捧,基本上还是很中肯的,但是,同样的缺点也有,这是不可避免的,你没办法把这么大的一个故事揉到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去,另外,这次华谊兄弟的宣发,集体脑残了!”

    电影还没有上映,华谊兄弟的宣发就臭招频频,一会儿大打苦情牌,一会儿又嚷嚷着让观众进电影院之前准备好手绢。

    这tm算什么?

    当现在的观众都是小孩子吗?

    还是没见过世面啊?

    电影上映之后,就因为上座率不如预期,就雇佣水军刷分,结果被曝出了来之后,又翻脸不认人,说是有人故意抹黑。

    至于是谁在抹黑,华谊兄弟方面没有明说,可只要抛出这个话题,自然有人往宋铮的身上引,谁让贺岁档风头最盛的就是一九四二和盗梦空间。

    宋铮对此虽然恼火,却也不想多掺和,更不想多说什么,对于冯晓刚的这部一九四二电影,票房不佳,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不是宋铮有“神机”,也不是宋铮会“妙算”,是因为,冯晓刚拍摄这类博大且需要人文关怀的电影,还真的差那么一点点火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功夫”。

    没有拍摄这类电影的金钢钻,怎么能揽这类电影的“瓷器”活?

    这话怎么说?

    有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要追求理想的票房,就该继续拍摄冯氏喜剧,就该拍摄没完没了,天下无贼,还有手机那样幽默中见着小人物“善良”电影。

    因为,拍摄这类电影,是冯晓刚的“绝活”,既能充分调动当代少有的明星,葛大爷的天才演技;又能擅长化用名满天下,类王硕般的“燕京痞语”,让广大电影观众喝彩。

    可惜的是,冯晓刚并不甘于早已取得的电影成就,一方面选定内容沉重的题材, 刘震芸所著温故一九四二,将主题扩大到“人”,要对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悲壮来一个讴歌;一方面又请来两大国际影帝,凭借钢琴师荣获奥斯卡影帝的阿德里安•布劳迪,及曾凭超级大玩家获得戛纳影帝的蒂姆•罗宾斯加盟。甚至还没在国内公映,就已经送往意大利,参加罗马国际电影节。凡此种种动作,都已经说明,冯晓刚这一次是要照着国际有影响力的导演冲击!

    一方面要理想的票房,却丢弃自己的真功夫;一方面要更大的声名,却选择自身难以驾驭的题材内容,票房和口碑“落荒而逃”,就是它的结局。

    这就叫:“扁担没扎,两头得砸!”

    当然也不是说这部电影就真的一无是处,毕竟自上映以来,还是好评不断,但从票房上来说,仅收五个多亿,对比四个亿的制作成本和三千多万的宣传费,亏本是肯定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叫好不叫座。

    网上还有人分析一九四二的亏损,是因为冯晓刚在一个贺岁的季节里,上映了一个不讨喜的题材和过于严肃的主题,观众们到影院去看贺岁档,自然不愿意去看这么悲伤的剧情,买悲情和眼泪。

    可是对此,华谊兄弟方面做出的应对,简直可以用脑残来形容,他们居然莫名其妙的掀开了骂战,将电影票房不加,归咎于当下的青年一代丧失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只追求一些浮躁、简单的剧情。甚至有人痛骂国人忘记历史,忘记文化的,捎带手的还把冯晓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他被动的加入这场骂战。

    宋铮不否认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把“叫好不叫座”的责任推给观众是不行的。

    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欣赏电影的观众都是同一群。好的导演会用他拍摄出的作品吸引住观众,让观众走进影院去欣赏自己的作品。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反思的就应该是导演本人,光靠骂观众、骂国民性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令导演本人走向盲目的自大,这对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无疑也是相当不利的。

    花八年时间准备,又尽可能调动多年的积累,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票房却不合预期,它又一次告诉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不打折扣的生活哲理!

    依宋铮之见,冯晓刚最应该做的就是将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进行到底,继续拍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喜剧电影,或称类喜剧的电影,于投资商有利,于已有利,于观众也有利。

正文 第八百七十九章() 
    一个人如果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很少会有人把这种行为归结为勇敢,更多的人怕是会贴上不自量的标签。

    当然不能说冯晓刚不自量,事实上,一九四二拍的还是不错的,至少和同期大多数的国产电影相比,一九四二展现出来的绝对是高质量。

    之所以票房一般,不受观众的追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色彩太浓,冯晓刚的一九四二在号称灾难片的同时,也号称是历史剧,但他在历史还原和历史阐释的时候,明显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

    比如在解释大公报被停刊三天的事件时,冯晓刚的解释是因为该社论报道了河。南的大饥荒。但同样报道灾情的重。庆新华日报,却在大公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发表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多达40余篇。

    且据曾任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1943年2月4日的日记披露,大公报被停刊的原因是:“大公报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受停刊三日之处分。”

    冯晓刚将两段同时,但不相干的历史联系起来,其主旨在于政治的批评。不惜以扭曲事实为代价,抨击国民。党。政权,目的在于获取政治上的加分。

    所以叫好声中,不乏政府的支持为效,不叫座的局面,也不免懂历史的良知者的叹息之声。

    其次,就技术上来说,过于渲染血腥的场面,影片一开始就在枪声和血影中开展,中间又夹杂大量的血腥、残暴的内容,比如白修德拍摄河。南灾情的一段,多次复现了狗吃死人的镜头。

    中国内地的影片一向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所以导演们往往喜欢钻这个空子,用血腥渲染悲情,从而博得观众的眼球,但这个策略只适合在平时的环境下使用。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上映在“贺岁档”时期,过分血腥的场面,在对观众没有丝毫心理预示的情况下突然闯入、屡次闯入,对于观众的接受底线来说,显然形成了一个挑战。

    所以,冯晓刚用血腥场面渲染所带来的叫好虽然如故,但挑战观众们心理底线的后果,必然是失去票房。

    再次,从结构上说,彻底的悲剧令影片失去观众群,电影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的篇目长,可以通过文字的渲染突出悲剧,让人在阅读之余产生反思。

    但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短则一个小时,长则三个小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为观众密集展示一个巨大的家破人亡的悲剧,无疑是非常失策的。

    所以在对完全悲剧的原著进行改编的时候,大多数的电影导演都会对情节进行一些改编,不把悲剧做彻底,让结局有一些希望。

    例如余华的活着,本来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家珍也死、苦根也死、二喜也死,只有福贵和黄牛活着。

    但张仪谋在电影改编的时候,就明显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把悲痛的结局终止在凤霞之死上,让观众在蕴含希望的同时,也有时间和经历,对稍早之前的悲剧进行反思。

    而反观冯晓刚对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密集地展示悲剧,唯恐观众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些悲惨的事实。

    在电影院内,把悲剧强迫地灌输给观众,而不予其反思的时间,将故事片拍成了教育片,于是这部电影只好在优裕的时间里慢慢欣赏和回味,而不宜在电影院里观映和咀嚼,因此它的叫好而不叫座本来就在情理之中。

    最后,从人性上说,对人性的彻底否定,只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可以大量描写非常时期的人性之恶,因为文字可以通过间接的语言蕴含褒贬,带动读者对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评判。

    但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没有纯粹善良的真实人性展现,无疑是十分吃亏的。在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道德化的人物。

    比如瞎鹿为了粮食偷偷卖自己的女儿,拴柱以两块饼干为诱饵,目的在诱奸东家的女儿。花枝之前不为了粮食顺从少东家,之后又因两块饼干而称愿跟栓柱睡觉,似乎只是因为当时的饥饿程度还不够,老范这个人物戏份最多,实际上最平面,他的性格像一张白纸。

    总之,没有一个人符合道德的要求,这可能是非常时期的事实,历史应该如实地记录,也可以这样真是的表达,唯独故事片做这样的展现,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

    因为观众对于故事都具有良好的期盼,把这种期盼打碎,无疑是同观众的情感认同为敌。

    归根结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冯晓刚就是太不拿观众当一回事了。

    之前在和媒体的对话中,冯晓刚在回答一九四二为什么叫好不叫座的时候,就曾说过:“观众不是我的上帝!我拍电影从来没有媚过谁,觉得有意思,想拍就拍。观众和导演是朋友的关系:我拍电影给大家带来笑声及愉悦感,观众给我信任感,是平等关系,没有谁必须要买谁的好。”

    这种论调无疑错了,因为导演一定指盼观众的票房,但观众不一定非看导演的作品不可。

    一九四二就算拍的再好,观众们也没有非看不可的义务。所以冯晓刚在“贺岁档”的时段,用血腥挑战观众的底线也好,制造彻底的悲剧也好,不给观众以人性的希望也好,看上去是他的硬气,实际上却是置自己于观众的对立,最终一赔再赔。

    宋铮今天过来,本来没想着帮冯晓刚分析,一九四二为什么不讨观众的欢心,可既然他问了,宋铮又是个直肠子,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话说完了,宋铮是痛快了,冯晓刚却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半晌,冯晓刚抬起头来,看着宋铮,突然笑道:“真是没有你看的明白,路tm走歪了!”

正文 第八百八十章() 
    冯晓刚的路是不是走歪了,宋铮没办法走出评价,路是冯晓刚自己选的,都这么大的人了,该怎么走,他心里难道还没谱儿?

    “你要是觉得走歪了,再绕回来,走直道不就行了吗!?”

    冯晓刚笑了,看上去比刚才可轻松多了,他能明白宋铮说的走直道是什么意思,只不过,他以前一直不愿意在那条道上走,或者干脆点儿说,走了十多年,有点儿厌烦了,总想着换条路走走,结果一不留神,连着崴了两次脚,现在被宋铮一提醒,冯晓刚突然觉得,走走老路也没什么不好。

    这条宋铮所说的直道,冯晓刚心里所想的老路是什么?

    自然就是冯氏喜剧了!

    中国影视界的喜剧并不发达,作为一个特有的电影类型,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港式喜剧在内地大行其道,直道冯氏喜剧的诞生。

    不同于国内最早的讽刺喜剧,滑稽喜剧,和香江的屎尿屁,无厘头,冯氏喜剧应该属于温情喜剧。

    很多人说,冯晓刚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兼具感性与一名普通老百姓般嬉笑怒骂,善恶情仇之心。

    自从1996年甲方乙方的上映,开创中国内地贺岁档的先河,让大年初一看电影成为老百姓的习惯。

    继甲方乙方大获成功后,冯小刚再接再厉1999年推出不见不散,不见不散作为冯晓刚的代表作,特别能体现冯氏特有的风格:两三个普通人,不咸不淡的玩笑,有点儿意思的剧情。

    冯晓刚很“小气”,小题材,小制作。可是冯晓刚把这个“小”玩转了。小题材蕴涵着大意义,平平淡淡中包含着真哲理。

    之后,冯晓刚持续多年在岁末年初期间推出的冯氏喜剧作品层出不穷,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这些作品都有着相同的思路,那就是:着力挖掘、颂扬生活中小人物的善良、淳朴,因此总能打动观众的心。

    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晓刚不同于香港喜剧天才周星池的无厘头喜剧,他是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导演,出生在燕京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自幼喜欢文学和美术,20岁进入北京文工团,再后来到电视台做美工,他的生活给了他创造力,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参与了剧本的编写。

    他的早期喜剧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没有固定的工作,甲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