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米捞出来,直接倒在铺了青草的地上阴干。
随后,他们将大锅点燃,用携带的猪皮在大锅里面过一遍油,然后把阴干的大米倒进锅里,加上少许盐和糖,用砍伐的木块当锅铲,就开始炒米。
只有三口锅,一口锅一次可以炒米大约五十斤,一次也只有一百五十斤。
而一百石大米差不多是一万两千斤,每口锅需要炒米八十锅。炒一锅米需要大约两刻钟,他们这些人日夜不休,也需要三天多的时间才能把这些全部炒完。
但是没有人嫌苦嫌累,相比那些倭寇要面临生死一线的战斗,相比幼军的士兵要跟敌人进行追逐和厮杀,他们这些人已经足够幸福了。
明古鲁的都城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但是刘安他们还需要用两天的时间,在这里设立一个有效的运转系统。
打仗从来都不只是战场厮杀,更多的是考验一个将领的统筹帷幄的能力。每个士兵的衣食住行,发烧拉稀,战区下雨刮风,开路架桥,这些东西全部组成起来,才能形成除了武器之外最重要的胜利基础。
不过,大军虽然还没有出动,两支前锋部队和数支骚扰部队已经被派了出去。
倭寇的人数太少,现在只剩下了一千六百多人,但是向北逃窜的人却有数万。
他们又不像大明士兵,还有火枪这种武器,只能靠倭刀御敌。所以,如果不想看到这支队伍的人全部伤亡殆尽,就必须救援。
至于羽林卫学的那五百人,不管是谁都没有把他们算进去。这些人是军队发展的种子,在这种战场上面死一个,就足够让人心疼了的。
哪怕是为了他们,刘安都不敢怠慢,直接派了一支纯火枪营前去援助。
庞瑛在这里等了几日,终于带着援兵向回赶,不管这些人主要是为了谁前去救援,只要肯去,就足够了。
战争也就在你追我赶,你跑我堵的局势下,进入到了真正的决战阶段。
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变化()
“马哈木父子于四月初九在承天门外斩首示众,彼时京城民众无不欢欣鼓舞。至此以后,瓦剌部落烟消云散。”
朱瞻基却知道瓦剌部落虽然衰败,但是大明真正的心腹大患是鞑靼。不过这个时空,北明山铜矿的开发,已经把鞑靼人给拴在了那里,不会再成为祸患。
朱瞻基点了点头,中官毛巡又继续禀报道:“四月初六,陛下下旨,将谷王朱橞及其二子皆废为庶人,其官属多诛死,只有典薄张兴因曾经事先告发,得以免罪。”
朱棣废朱橞早有预兆,这次朱瞻基携带宗室出海,谷王府就没有派出世子或者郡王随行。
朱瞻基对这些事情并无多大兴趣,问道:“两家银行如今发展如何?三月发生的贪污卫所军费之事,可有了结?”
毛巡立即让随从找出了关于两家银行的资料汇总,回禀道:“银行开业已经四月有余,如今大明各军卫已经习惯了让士兵自己领取俸禄,只是盘剥之举屡禁不绝,依旧有不少上官按月索求底层军士俸禄。陛下如今让兵部携刑部官员,组成巡抚按察使团,分赴各地进行调查。”
这个时代,军中将领贪污受贿成风,以往的各军卫,吃空饷,盘剥底层士兵的俸禄,那都是正常事。
但是如今大明发展银行将网点开到了全国各县,所有大明官员,包括士兵的俸禄都通过银行直接发放到士兵的手中。
这样一来,吃空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盘剥俸禄,想要杜绝还不可能。
这不仅仅是监管的问题,更因为上官对下属予取予求,甚至连下属的命都控制在上官的手里。
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上官不盘剥,那些下属也会将自己的俸禄奉上大半。
这种时代局限带来的腐败,除非是将社会层次来个颠覆,否则根本无法根除。
但是,这种社会架构的改变,是不能轻易触动的,不论怎么说,都没有自己造自己反的道理。
将银行的事务汇报了一番,毛巡又开始汇报大明如今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这也是朱瞻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可不是后世世人才明白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商人就已经把道路畅通作为发展商业的重要基础。
朱棣虽然不是一个重视商业的皇帝,但是如今的大明商业几乎被內监控制,他也不会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战争狂。在他的构想里,大明的机动野战部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调动到全国的任何一个角落,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
虽然是为了战争,但是如今的大明已经把修建三纵三横水泥路,当作是目前的基本国策。
虽然这三纵三横的道路基本都是以京城应天府为中心点,但是这种规划更符合如今大明的实际情况。
因为如今的大明,除了东南稍富裕,其他地区都依旧贫穷。特别是北方地区,当初打的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依旧没有能恢复过来。
在其他地区修路,是对资源的极大的浪费。以应天府为中心点修建道路,不仅可以把京卫,京兵迅速调集到其他地方,更能让京城的商业得到更大的资源支持。
朱棣现在就已经看出来了,当初朱瞻基告诉他,夹江工业区会比北明山铜矿给大明带来更大的利益,他还不相信。
但是现在,夹江工业区只是发展了两年多,却已经带动了整个天下的商业。
朱棣现在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来管理这个夹江工业区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他都没有真正看明白。
而这里又给他带来了极大了利益,一个工业区,现在每年给他带来的收益就要超过五百万两白银的纯收益,这已经超过了整个大明税赋的四分之一。
不到一县治地,能创造大明近三成的收益,要搁以前,朱棣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
但是现在事实摆在面前,朱棣舍不得这个钱袋子,哪怕看不懂,也只能听之任之,然后自己慢慢研究。
他现在唯一能搞明白的是,夹江工业区的发展,绝对不是复制几家同样的工厂就能模仿的。这是整个大明的技术,资源集中在一起,才出现的奇迹。
有大臣上书要把这个工业模式在其他地方展开,比如同样有大江的武昌,洛阳,杭州等地。
但是朱棣却没有同意。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这个工业区的本质,却已经看到了这个工业区的可怕。
他绝对不会同意在京城之外,也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工业集群,这会给地方官员带来数不清的资金和资源,也有了造反的本钱。
如今这样的模式,其实是符合朱瞻基的计划的。
夹江工业区现在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吸整个大明的血,在供应这一个工业区。
在大明的科研和技术实力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在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之前,他绝对不会大力扩张,导致技术外泄。
他现在看似重心都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实际上,他最重视的还是下马桥农庄的十个研究院。
只不过,这是个研究院除了医学研究院崭露头角,其他的研究院更像是朱瞻基拿自己的私房钱养起来的私人爱好。
但是其他人不知道,朱瞻基对这些研究院有多么重视。他宁愿把金阔带上,把孙林也带上,却不把负责下马桥农庄的陈诚带上,目的就是为了让陈诚帮他看管好这个家。
金阔虽然负责半个大明的商业,但是权力都系于朱棣一念之间。
孙林虽然负责整个大明的內监监控网络,但是如果朱瞻基不在家,这个监控网络只会受到朱棣的忌讳。
银行的底子已经组建起来了,只要朱棣不胡来,这个系统就能慢慢发展起来,逐渐控制整个大明的金融。
现在朱棣还看不明白这些,他只能看到银行帮大明减少了许多精力,减少了许多额外的环节。
所以短期之内只会大力支持银行的扩张,朱瞻基不担心。
哪怕银行现在就是搞的一塌糊涂,被朱棣取缔。但是朱瞻基也能学到经验,过几年还能组建起这个架构。
只有研究院的人才和研究方向不能中断,因为整个基础还没有奠定起来,一点损失,都是巨大的。
而且一旦中断,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那些人才,整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就全部损失掉了。
汇报完了大明最近几个月的大小事务,毛巡才谄笑着说道:“殿下,陛下对殿下的汉化之策非常赞赏,在朝堂上不止一次夸奖殿下。如今为了配合殿下之策,着令天下秀才移居海外,每一个秀才若自愿移居海外,当以进士使之,授七品以下官职。”
朱瞻基大惊。“那岂不是天下读书人恨我入骨?”
毛巡楞了一下才笑道:“怎会如此?大明各处穷酸秀才数不尽尔,他们在大明不过是芸芸众生,这一辈子都不一定中举。但是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授官职,如今各县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已超万户呢!”
朱瞻基仔细一想,也的确如此。能够中举的秀才,都是才华绝伦之辈。每三年才三百多人,一年平均只有一百多人。
而大明的读书人有多少,最少也不会低于数十万,这个比例是十分吓人的。
而且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家境富裕之辈,许多读书人也都是贫无立锥之地。在中举无望的情况下,只能给别人充当师爷,账房,甚至是在街头替别人写信为生。
如今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一笔安家费,还能当官,哪怕是当一县教谕,也是清贵之职。
更何况,只要能通过朝廷的职官考核,就能得授县令一职,这可都是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官职。
如今的大明虽然不像唐朝一样有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史科、三传、道举这么多项目的不同考核,但是也有多项不同的职官考核。
这里面,当然是考明经,当进士最为有前途。但是许多明经无望的秀才也会参加税官,转运官,以及一些技术工种的考核。
一直到土木堡之后,文官彻底掌握了朝政,那个时候,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然后朝廷的职官考核就彻底废除,他们将大部分职官都削弱为吏,只有主官由什么都不懂,都不会,只会吟诗作对的废物们担任。
文官们失去了制约,一家独大,做生意要听他们的,打仗也要听他们的。这种外行领导内行,也彻底让东方古国进入了黑暗时代。
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地位虽然高一点,但是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所以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个能出头的机会,他们还是很乐意的。
想通了这一点,朱瞻基也开心了起来。他这次带了两三千文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人。
这些人对未来还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所以不愿意留在蛮夷之地。朱瞻基也只能用两三年的时间来让他们效力,然后优先提拔来引诱他们。
但是如果整个民间都兴起了文人外迁任官的风气,那么以后的南洋地区,儒家大兴并不是梦了。
有儒家到南洋跟绿教打擂台,朱瞻基也不用担心南洋各国全面绿化,甚至还有可能将他们的生存土壤全部消除。
毛巡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大明最近的消息,也给朱瞻基带来了他又多了几个孩子的消息,还有后宫嫔妃们给他写来的信。
不过朱瞻基并不是一个在乎男女情爱的人,这些消息也只是让他心情高兴了一番。
“李亮……”
“奴婢在。”
“将我侧后方那座小楼收拾出来,让毛中官安顿。”
“金阔。”
“老奴在。”
“将我大明与南洋各国贸易货物与毛中官交接,并将银币与金币入库。除金币封存,银币全部在南洋各国兑换出去。”
南洋包括印度一带,都是盛产黄金而少白银。这里的人们更认同白银作为货币,因为一两黄金就能兑换十两白银,对他们来说,这是赚了。
而对大明来说,以十比一的比例用黄金来兑换白银看似亏本,因为大明现在国内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还是一比八。但是黄金产量低,白银产量高,长期来看,是值得的。
何况,现在的两边贸易更多是以货易货,就是亏一点,无非是贸易的利润少了百分之十多一点。但是相对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两百的利润,亏一点也是划算的。
以后的石见银山会有几十亿两的白银出产,这对大明来说是一本万利。
只要南洋各国接受了以白银作为贸易货币,以后南洋的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