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这样的结果,不仅给汉王府的人泼了一盆冷水,就连其他几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们可能还有可能收买民心,但是在有了广播和无线电报之后,没有任何老百姓会被他们收买。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应天府的陛下就已经让人发来了电报,并且在广播里面表示只查首恶,其余人等除非有违法乱纪之举,否则既往不咎。

    这种舆论的宣传控制根本就不会让社会起太大的风浪,因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会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见深他们抵达以后,实际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抚民心这两件事等着他们来做了。

    虽然看似解云在这场风波中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但是其实,他来到西洲之后,通过各方面的运作施压,让所有人不敢妄动,就已经是最大的功劳。

    他们来到汉州城之后,朱见深在彭时的叮嘱下,并没有过多插手汉州城的事务,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抚其他王府上。

    从南洲来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诺,以往谈定的合作,将在内务府的牵头下继续履行,不会损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实际上,这些王府出人,出钱,开发矿产,对朝廷有利,因为大头都是朝廷赚走了。

    而汉州府的清查和安抚,依旧由解云负责。

    有了韩琮的协助,他这几十年一直是汉王的心腹,对汉王府的大小事务,包括暗地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务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违法乱纪的事务被清查了出来,所有参与其中的汉王府中伟大小王爷,不论是郡王还是镇国将军,一律被责令幽禁起来。

    清查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汉王府的案例都写了几大本,总算将他们这几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盘算了一遍。

    实际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汉王府这些年虽然有许多违规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则也不至于削爵,砍头。

    他们大错也没有多少,主要是在私军数量,违法占地,还有利用朝廷劳役为汉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事情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对付汉王府,甚至根本不能当做违法的证据。

    但是现在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又有韩琮这个人证,小问题也就变成大问题了。

    朱见注最聪明的地方是他当机立断,见事不可为,就立即认输。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让朱瞻基找不到严惩汉王府的机会了。

    二月十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所有的事情调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见深带着朱见注等一行,离开汉州府,前往京城面圣,等待圣裁。

    三月二十,已经出行两年多的太孙朱见深,终于又返回了应天府。

    而这个时候的应天府,却进入了大搬迁的热闹氛围之中。

    正统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见应天府的城市越变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在进行工业转移之后,颁布了教育转移法令。

    原本在应天府,已经建立了数十所大学,每所大学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

    所以,光是在应天府,与大学相关的学子与教师数量,就有几十万人。

    在夹江工业区进行大搬迁之后,现在大学也要迁出应天府,整个应天府,将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学不作改变,其他各种专业的院校,都迁出应天府。

    比如国子监,这所大明原本的官员储备中心,就将转移到应天府,北平和长安,川中,以及武昌,广州这六大府城。

    今后,凡是儒家学子,都只需就近进学,而不需要到应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将按照其主要职能,转移到全国各地。

    而且,所有大学都不建设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离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处建校,减轻城市负担,形成独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与城市职能相关的专业,一律不允许建设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专业,这是大明目前最具优势,而且还是其他人看着也学不会的专业,所以这门专业依旧需要保密,并且不对外宣传。

    一个化学专业,一个材料专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积累,即便是将化学原料卖给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这不像其他机械专业,大明即使保密,卖出了产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对这两门学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迁出繁华的应天府,转移到偏远地方的小镇,对许多学子来说,是不乐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学都要迁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强力压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就连朱见深也不理解,为何要把帝国的未来栋梁之才,一个个安排到小镇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释是,在小镇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学生腐化,还能降低城市的负担。

    这样的解释也让大部分人能够接受,要知道现在青楼鸡寨都还是合法产业,应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这样的学子最喜欢去的场所,引发的争风吃醋现象层出不穷。

    而,应天府也做出了一个例子,迁出了几十所大学,就减少了数十万人,应天府城市规模已经大的惊人,现在腾出来的位置,也让城市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这一举动却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别是儒教,以往的儒家传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学,能让学生专心就读,免受各种诱惑。

    汉王朱见注与汉王府另四个有实证犯错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责令幽禁在应天府王府,其职司皆由其子继承。

    其他人都还好说,但是朱见注比朱见深还要年轻几岁,今年才二十六岁,他的儿子今年才七岁。

    让一个七岁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汉王府,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其大权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长史于克定控制。

    于克定是于谦幼子,其人作风与于谦一样,油盐不进,强硬无比,有他在西洲,汉王府什么事都会受到朝廷掣肘。

    而解云返回京城之后,面圣之际,就被朱瞻基擢升为内务府广储司正四品左司长。

    广储司由御用监改置,掌各种物资储备,分配。而且左司长还有一重要职责,就是有监督银行金银调配之责。

    这个位置虽然级别不算高,权力却很大,并且负责事务繁琐,很是能锻炼人。

    而解云一上任,就面临一件重要事务,筹备大明百年庆典物资。

    只要这次的庆典稳妥办下来,负责这件事的解云,肯定又会得到晋升。

    而就在解云履任之时,已经年过七旬的议长解祯期向朱瞻基提出了辞呈。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反而诚恳挽留,让他等庆典之后再辞职。

    在百年庆典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候,解祯期这个议长在职,必定又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所以解祯期考虑再三,收回了辞呈。

    五月,就在众人都以为汉王府的时间过去的时候,朱瞻基的最后一板子打了下来。

    与汉王府合作开发西洲矿产的七家王府,被朱瞻基明令迁封西洲。

    原本的南洲有十五家亲王府,这里还大部分都是荒漠地区,环境恶劣。

    而面积大得多,物产更丰富的西洲,却只有两家王府。

    如今借着汉王府的这件事,朱瞻基一下子迁封七家王府到西洲,让西洲的王府增加到了九家,而南洲只留下了八家。

    除了汉王府以外,其他的王府都乐不可支。谁都知道,在西洲不仅物产丰富,还有众多的昆仑奴,这可都是免费的劳力啊。

    在大势面前,汉王府就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只能吞下这颗苦果。

    对大明百姓来说,这件事只是一件小事,迁封王府,还没有大学迁移重要。

    到了下半年,每天的广播里都在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庆祝大明建国百年,各地的宗室,勋贵纷纷从各地回京,共庆大典。

    除了他们,还有挑选出来的军中英雄代表,普通百姓代表,优秀官员代表,每个能回京参加庆典的代表,都是在各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

    他们的事迹,也受到了许多百姓的关注。

    而朱瞻基也有些期待,他期待的不是庆典,而是那些许多年不曾见面的老人们……

    (明天大结局,许多很久没有出现的人物,也会依次亮相,然后还有一个后记,想写一个全世界大部分都是华人的未来架空现代……)

    (推荐朋友的两本书,一本是狗皇帝的《回到明朝当暴君》一万均订的大作,比我成绩好了几倍。另一本是老作者白色米饭的新书《首都是地球》,老作者,新作品,值得一看。)

第五十章 老人() 
“孩儿世臣拜见父亲……”

    “孙儿拜见祖父大人……”

    “好,好,好,都快起身。”杨章德伸手扶起了头发同样已经花白的长子杨世臣,又向面前的一群孙子孙女,女儿外孙,甚至曾孙们一一点头。

    待他们起身,杨章德这才跟大儿子说道:“又是十二年不见,这一辈子,有多少个十二年啊……这次回来,我已经决定向陛下请辞,今后,杨家就要靠你了。”

    杨世臣生于永乐十五年,今年已经五十二岁。而杨章德结婚晚,今年已经八十五岁。

    不过作为武当俗家弟子,常年练功,他的身体一直保持的很好。

    八十五岁依旧在任上,他是如今大明年纪最大的武将。

    坐上了家族开来的公爵汽车,杨章德靠在车窗边,望着外面几乎已经不认识的城市,心里也是感叹万千。

    从一个武当弃徒,到如今位极人臣,这一辈子他也算是此生无憾。

    “陛下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昨日李源还给孩儿打了电话,问清楚了父亲的抵达时间,想必一会儿回府,就会有消息过来。”

    杨章德点了点头,叹道:“十二年不曾见过陛下,算起来,陛下今年也整七十岁了。想当初我第一次见到陛下,他还不满十六岁,真是沧海桑田啊!”

    杨世臣笑道:“如今朝中,这武将方面,也就父亲依旧深得陛下厚爱。”

    杨章德却摇了摇头说道:“论亲近,你父我一辈子忠心耿耿,无人能及。但是吃亏就在于读书太少,这辈子总是被其他小辈压在头上。”

    杨章德虽然获封章德公,不过这个公爵却跟杨道的东海公相比,要逊色两分。身为东洲北大陆提督,也算是位高权重,一辈子没有做到总督,是杨章德最大的遗憾。

    这时候,他的视线被窗外的一座新房子吸引住了视线。“哟,这房子要比真理塔更高了吧?”

    原本的应天府,所有建筑都不能超过奉天殿大殿的三十米高度。只有真理塔,也就是原本的报恩寺塔突破了这一高度,达到了近八十米。

    几十年来,真理塔作为真理教的象征,一直是应天府最高的建筑,没有任何建筑敢超越。

    杨世臣顺着父亲的视线望了过去,笑道:“那是商业银行在新街口新建的总部大楼,是陛下御批的,三十三丈高。”

    杨章德问道:“那么高,冲茅房的水上的去吗?”

    杨世臣点了点头说道:“工部研发出来了新式的增压机,据说能把水送上两百米的高处。也是为了试验新技术,陛下才让商业银行先试着兴建百米高楼,为以后积累技术。”

    杨章德收回了视线,忍不住叹道:“真理的力量真是巨大,想当年,应天府连超过三层的房子都很少,现在,都能建三十层的房子了。”

    车子很快来到了皇宫北侧琵琶湖与紫金山之间的夹角处,这里驻扎了好几支京卫,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皇宫御园,琵琶湖,前湖,加上紫金山山脚处的这一大片,都是后妃们的私人天地。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全世界最大的金库。

    在紫金山的某处山脚,被开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地窖,这个地窖没有其他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储存大明从世界各地运回来的黄金。

    这几十年来,世界各地运回的黄金大部分都被储存在了这里,目前据说已经储存了近十万吨黄金。

    这主要是因为,黄金虽然作为大明的法定货币,流通量却不大,因为银币的购买力已经相当惊人。

    朱瞻基很清楚,作为世界上最稳定的金属之一,黄金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不要说现在,即使几百年以后,黄金的价值依旧受到所有人的认可。

    大明想要维持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维持货币的稳定,黄金的储量一定要稳定在一个理想的储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