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亍�

    苏军从战役前大概一九三九年线左右的战线附近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以上,越过了奥得河与维斯瓦河,在北线濒临德国边境,而在南方则占据了罗马尼亚并推进到匈牙利边境。一九四三年夏季比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夏季更大规模的大溃败彻底锁定了德国战败的命运。

    (本章完)

第528章 远东战役() 
一九四三年夏季东线全线规模比历史上的二战任何一个季度都要严重的打击之后,东线德军的脊梁终于被打垮了,整个战线陷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崩盘部队。不得不用质量结构比苏军更为低、训练时间也更为短暂的部队来凑数。尽管燃料和工业物资状况比历史上好的多,然而训练水平的低下让这些部队也只能承担防守任务。唯一还算靠谱的德国航空力量以极限的可能全线出动,也无法再抵挡苏军的前进。

    之后的几个月,苏军没有再经历东普鲁士战役或春醒攻势那样比较激烈的抵抗,双方作战素质已经决定性的发生了反转,苏军也没有花费大多兵力去争夺一些关键城市,而是尽可能快的向西推进,大概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左右占据了德国的绝大多数区域逼近莱茵河。西线集结足够兵力的盟军则在这时间内尽全力的向法国增兵,并接纳了大量向西逃亡的德军。包括很多不良兵源在内,仍然有接近五百万左右的兵源向西方盟国投降、二百万左右的德军被苏军俘虏或投降。

    至此,欧洲战事比历史提前了一年零七个月结束了。苏军在整个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明显小于历史,而且被俘人数也明显小于德国。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全年再加上一九四三年的十个月里,累计承受了一千一百万左右的伤亡损失,其中战死则只有三百多万人、被俘则只有战争第一年被俘的上百万人。大崩溃之前,德军的累计损失仍然小于苏军、可是死亡人数却完全不逊色于苏军,被俘人数多于苏军。

    在大军的洪流中,从奥斯维辛到德国战俘营中的很多人也得到了解救,同历史相比,德国在占领区的统治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很多地方就失去了,也没有机会来的及组织足够规模的俄罗斯解放军。

    如果说战争关键性的转折点,有人说是莫斯科会战,也有人说是列宁格勒地区的反攻。但张伟却知道:如果没有基辅城乃至明斯克总共八十万以上苏军的顽强坚守为苏军的重建赢得了关键性的时机,就算苏军以最为合理的决策而不犯任何错误,也无法再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击败提前战争动员的德国。

    看过一份送来报告和处理决议后的斯大林久久不语,但还是大致同意的那样的处理结果。斯大林清洗过很多人,可是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却如同朝鲜政权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一样是宽容的。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污点,只要不是性质可以完全定性而且没有过于严重恶劣影响的人都可以给予还算过的下去的待遇。

    “是关于柳德米拉等被俘的英雄们的?我知道,在战争的阴云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重新宣扬这样曾经最终妥协并在战俘营内为纳粹服务的污点英雄是不合适。但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战争的阴云终将散去的时候,他们能够得到更为公正与客观宣扬。。。”张伟平静的说道。

    “是的,我能了解他们的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斯大林沉默片刻后说道。

    此时的盟国内部东西方关系远没有历史上那样融洽,历史上有过的波斯坦公告也没有苏联的名义。但苏联还是加快了远东战争的准备并发出了敦促日本有条件投降公告。其中包括惩办战争罪犯、陆军的甄别与解散、并认为对日本占领不能由西方一家来完成,而应该由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各方维持对日占领。

    这样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此时的日本不可能接受,仅仅是带来的东西方分歧则让日本看到了一丝期望。

    张伟判断: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还远远没有面临历史上那样恶劣的局面,至少从东南亚到本土的资源线还是能够维持的。如果苏联占据了大陆地区却拒绝配合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对日战略轰炸,那恰恰可以让日本看到一丝希望。

    因此远东战役还是在欧洲战争结束半年之后的一九四四年春季展开。因为作战准备的时间更长,同历史相比苏军作战准备也更为充分,技战术素质更高。尽管面临不太好的地理通道,航空运输部队和地面部队的紧密配合还是相比历史上的远东战役大幅度的改善了前进后勤水平。

    日军当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开战后不久就投降,而是展开了全面顽抗。关东军与朝鲜军的上百万日军还有关内与本土增援的一部分力量让东北日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五十,部队的平均质量也大大高于对手。

    然而,此时的苏联红军也远非历史上那支苏联红军可以相提并论了,从训练水平到兵源成分乃至技战术装备都远非历史上可以相提并论。一百七十万苏联红军在大量精锐步兵的加盟下仅仅经过了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就歼灭了一百二十东北日军。当然,伤亡也是同样巨大的,几乎超过了历史上的东普鲁士战役,共有十八万人战死、五十多万人负伤。几乎给加强版本的苏联红军以一九四四年白俄罗斯战役时期中央集团军群给苏军带来的伤亡损失。质量还算尚可的日军同样展现了旧时代东亚高效军队的精悍作风。

    随后,苏军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修整之后展开了对朝鲜半岛地区日军的进攻,并分兵进攻华北。在苏联的直接武装和支持下,华北各地中国武装也展开全面反攻和对日作战。

    此时的日本当然还没有被美军的水雷封锁战和潜艇战搞到一九四五年那种境地,日本航空兵乃至从本土乃至太平洋战场动员过来的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到朝鲜半岛上,依托朝鲜半岛上相比历史上早就有所准备防线和工事同苏军展开了鏖战。

    但是当完成了换装训练的华北中国军开始源源不断投入前线的时候,日军的防线最终还是被瓦解了。

    看完作战报告的张伟更觉得有些感慨,也更坚定了远东对日作战提前展开的重要性。历史上抗战八年,中国军队平均每年在防御作战和游击作战中不过杀伤十几万日军,而此时能源通道还没有被切断的日军在防御中一年内承受了一百几十万作战损失的情况下,竟然仍然没有无条件投降的打算,并依然还能够维持太平洋战争一定程度上的运转。

    像日本这种有一定工业潜力、陆军战斗力也比较高效的国家,哪怕有一丝成为西方利用对象的可能都是十分危险。尤其是在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很多风气还没有随着后现代而褪色的时候。

    (本章完)

第529章 一九四五年的三战() 
苏联在远东发动大规模攻势、收复日本在亚洲大陆占领区的起初,紧张的盟国关系内部似乎有一丝缓和迹象。但是当朝鲜半岛的日军被完全赶出后,苏联仍旧拒绝美国海空军直接进驻朝鲜半岛对日展开行动,也拒绝由苏军对日施加海空压力,除非西方盟国同意由苏联和中国接管大部分日本占领区之后,双方积蓄已久的矛盾还是开始发酵了。

    与苏联的全面摊牌已经从一种比较坏的设想进入到了实际准备阶段。如果说苏联独自占据德国的大部分,还可以解释为纳粹咎由自取的突袭和在东欧与苏联血债累累、理应由苏联占领大部分德国的话。那么此时苏联对日本的态度就几乎是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也不能接受的了,同苏联的摊牌也开始不再受到下层的种种顾虑与局限。罗斯福也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讨了有关对苏作战的种种话题。

    “如果现在盟国与苏联在欧洲爆发战争,美英法盟国军队有没有西方守住莱茵河防线?”罗斯福直截了当的询问道。

    马歇尔也很坦率也很详细的回答道:“没有,即便利用那些德国战俘也是如此。河流不是海峡,苏军也并没有太多六十吨以上的重型装备。绝大部分装备和车辆都是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手段实现强度的,只要有所准备。盟国的地面部队严重不足、装甲兵器相比对手有些落伍。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全面备战、加强地面部队、整合那些德国俘虏才有可能展开与苏联的冲突。”

    当然,一份备战方案也很快出台了。基本上就是历史上一九四一年陆军部动员计划的改进版本。

    实际上历史上二战末期的美国仅仅做了有限程度的动员,并没有发挥出其全部的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或英国现役兵力维持数都超过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甚至达到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二。只有一九一八年以前的德国因为农业和粮食问题没有达到那个比例。苏联的现役兵力维持数达不到二战德国或一战英法那个超越百分之十的比例当然也是农业上的局限造成的。

    而农业和粮食问题对于美国来说当然不是问题。经过计划扩军后的美国不仅可以维持一千八百万左右的现役兵力,还可以为盟国提供足够的支持。

    按照预定的战争计划,完成全面动员后的美国和英联邦成员国再加上法国,不计不太可靠的印度殖民军,总共拥有两千五百万左右现役兵力,排除海军与航空部队,仅仅陆军地面部队的规模就将达到一千八百万人的规模,总计将拥有三百个师、连同独立作战技术兵种单位五百万人左右的野战力量。五百万德军将作为盟军体系中的必要辅助力量。

    三百个作战师的盟军地面部队将拥有六万辆坦克与自行火炮、类似规模的装甲车、三万门榴弹炮及超过二百万辆军用汽车。

    与此对应的:比较完善控制东德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苏联在粮食资源并非特别依赖租借物资的情况下就维持了一千二百万武装力量和上东欧仆从军。按照张伟的计划,占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后,增加了粮食物资来源的苏军总兵力将达到一千五百万人的规模、根据地与解放区全面土地改革的中国红色力量将在苏联的支持下提前拥有三百万左右的军事力量规模。

    总的来看:因为世界海权和农业天赋上的问题,也因为德国占领区的政治考虑,东方集团的总兵力规模逊色于盟国。但张伟却并不怎么为兵力上的问题发愁。因为更高的作战效率,苏军野战部队比例本来就可以在同等现役的情况下比盟军多百分之五十,而实际上因为海空军占据的过度资源。即便是取缔盟国独立部队和有效利用东北地区后苏军自身拥有的一千五百万左右兵力规模,满足战争需求应该也足够了。

    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怎样最有效给予对手充分的打击成为了首要问题。按照张伟的估算:收复德国占领区与石油资源利用两个因素可以让苏联的TNT炸药产量达到每年二十万吨左右的规模,很大程度上还要超过历史上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的平均数。如果经过一年左右的战争囤积,集中在之后的一年内释放战争能量,再加上战争结束时的库存,即便考虑到盟军的空中打击,也能够发挥出三百万吨左右的弹药量。

    想到这里,张伟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战后结束初期,苏联在对西方外交态度上处于弱势,可到了一九四八年就完全不同的原因。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核态势和工业恢复,战争物资囤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联的战争潜力虽然明显弱于西方盟国,但如果利用进攻作战强度承受力更高、战役组织指挥能力更强的因素在战争第一年歼灭性的杀伤打击盟军数百万人,就有了奠定战争胜局的能力。即便面临早期核武器的威胁也有了翻盘的可能。

    按照苏联参谋部分指导下新的战争计划,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内,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将从两万左右的规模增加到四万五千辆左右的规模、卡车利用欧洲占领区和恢复产能还有针对德国历次歼灭战的缴获数将从四十万辆左右的维持数,提升到比历史上获得租借物资更多援助的一九四五年还要多的八十万辆。

    航空兵的情况依然是苏联军事体系中比较短板的一项,但新的防空战斗机规模将增加两万架左右的规模,使苏联防空战斗机的总数达到两万五千架以上。包括高空高速都不比P51H逊色多少,更有利于防空截击I225末代战斗机。喷气机技术在此时已经启蒙,但如果战争在一九四五年爆发,能不能赶上最为关键的一年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新飞机从生产和服役总要有个精锐飞行员熟悉过程的。

    在炮兵火力上,经过战争的检验和一些分析,张伟也觉得大规模生产真正意义上做为压制武器的自行火炮利大于弊。不考虑现代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