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幼麟传-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亦随之累增……先生将蹑数大大减少,可是有什么依据么?”

    说到器械本身,马钧一下子来了精神,忐忑之意尽去,甚至连口吃的毛病都不药自愈。

    但见他走到织机边上,一边伸手介绍,一边回答道:

    “旧…旧式织机用综控制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以便梭子来回穿织……经线又用蹑来控制,故…故而织工在操作织机时,多靠目光甄别,后…后靠双脚踩踏蹑具,不仅费时费力,还颇容易出错。”

    “钧…钧有日突发奇想,心想双…双脚哪…哪里比得上双手灵活?故而这几月来,尽量简化用脚的蹑,改…改以‘桄’(即开口运动机件)和双手来控制梭子,如此一来,只…只消双手不断调整,便…便可以织造繁复的花纹图案。而且,比之旧式织机,更有上手容易、省时省力之功。”

    黄月英目不眨眼,细细聆听,不住颔首。

    刚好织机上还缠有姜母尚未用完的丝线,和织了一半的半副成品,一俟马钧介绍完毕,她便搬来一个凳子,径直坐到织机上,准备亲手操作一番。

    马钧唯恐她不懂其中玄妙,在旁不住指点。

    诸葛亮笑意盈盈地望着爱妻,目光中满是温柔。

    他知道自己的夫人自幼聪慧,精通百工,织锦也是其拿手绝活之一,由她亲手织出来的锦缎又精美又结实,拿到市面上售卖,一匹可抵两万钱。

    家中没有别的产业,紧靠他一份俸禄度日,很多时候夫人织造的锦缎便成了补充家用的重要来源。

    故而,由她来检测这台新式的绫织机是否有用,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黄月英且操作且问,只盏茶功夫,即已领会织机的操作概要;再半盏茶功夫之后,只见她目不转睛,手足并用,竟然越织越快;越织越是熟练。

    这一幕让马钧深感震撼。

    姜母在他的细细指点下,仍然花了整整五日时间,才初步掌握织机最基本的操作;但眼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军师夫人竟然只花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娴熟操弄这一台新式织机。

    当下心中不住感叹道:“军师夫人,巧思至斯,若非女儿之身,定能成为当代名师大匠!”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织机上原本细密的线组越来越密,渐渐呈现出一副凫翁纹的粗样——这是蜀锦之中最为繁复、最难织造的一种花纹,向来唯有王公贵族之家才会采买使用。

    再织片刻,黄月英蓦然停顿,面色如饮了美酒一般嫣红一片。

    她缓缓起身,朝着马钧施了一礼,郑重道:

    “此织机简单易弄,有事半而功倍之效,马先生真乃当世之大业才!”

    说罢,又转向夫君诸葛亮,含笑道:“以妾之能,织一匹锦缎原须耗时半月;但若有此织机相助,织成一匹一模一样的锦缎,只需五日便可。”

    诸葛亮深知爱妻之才,她既然如此夸赞这台织机,如此看来方才马钧之言那是一点也不夸张了。

    (女神黄月英登场!)

第二百零七章 诸葛连弩() 
诸葛亮静静望这台织机,心中殊不平静。

    他太知道改良织机效率对益州蜀锦业,甚至是对朝廷的作用了。

    益州之地有田租口赋,盐铁之利,本就以富饶著称。但凡肉食者稍稍花些心思,军民自给自足那是绰绰有余的。

    只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汉中王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断然不可能只求偏安一隅,定是要不断发动对强敌魏国的攻势的。

    以益州一州之力对抗天下八州,其间军费消耗之巨,诸葛亮作为主政之人,自是知之甚详。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由此可见,战争之根本,比拼得还是钱财国本。

    于是,开源节流、为朝廷创造更多收益便成了诸葛亮最为关心之事。

    他治蜀以来,发布实行了一系列政令措施,除了闭关垦殖以增加粮食产量之外,还上表朝廷设置司金中郎将和司盐校尉两个衙署,将益州各地的盐、铁矿产划归官营。

    这一系列举措虽然有招物议,但确实令朝廷赋税收入大增,短短数年时间便已足够维持朝廷官俸、军粮、赏赐等支出。

    只是若要发动北伐这般规模空前的攻势,以现有之财力物力,只怕仍显捉襟见肘。

    于是善于挖掘的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了蜀中名产蜀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蜀锦工艺繁复,精美华丽,若以奢华贵重而论,锦在纱、罗、绫、绢、缎等十一种丝织品中位列第一,用寸锦寸金形容绝非虚言。

    此时,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蜀中的纺织技术、刺绣技术独步天下,故魏国求市于蜀中,吴亦资买于益州,至是乃有之。

    蜀锦除了被视为重要的外交和赏赐用礼物,贩卖此物的利润亦成为朝廷补充军费的不二之选。

    “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绝非一句空言。

    为了鼓励益州蜀锦织造,诸葛亮重新设置锦官,以管理官营的织造工坊;亦鼓励民间百姓多多参与;甚至在家中田地上亦种了八百株桑珠,以示榜样。

    正是在他的鼓励和提倡下,不过几年时间,蜀郡境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益州的蜀锦织造业迅猛发展,空前繁荣,用“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形容此时的蜀郡那是丝毫不为过的。

    如今,每年仅官营工坊便可织造精美的蜀锦十万匹,若按照中等蜀锦的价钱每匹一万钱折算,仅蜀锦一项便可为朝廷创出十亿钱的军费开销。

    蜀锦好则好矣,但诸葛亮也深知织造此物太过于耗费人力。

    以黄月英之巧手聪慧,仍需耗费十五日方能织成一匹,而民间织工耗费一月、两月才能织成一匹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若是织机工艺有所改良推广,使得织锦效率能以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速度提升,那即意味着官营蜀锦产量能从十万匹提升至二、三十万匹,甚至四十万匹也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朝廷而言,这亦意味着军资问题的迎刃而解。

    念及此处,诸葛亮缓缓收回神思,感叹道:“德衡献此织机,利在当代,不亚于开疆阔土之功也!”

    马钧闻言,顿觉受宠若惊,忙不迭道:“钧…钧一愚之得,当…当不起先生如…如此谬赞。”

    黄月英轻笑道:“我家夫君向来不会随意夸赞他人,绝非‘谬赞’。”

    她刚刚说罢,诸葛亮便哈哈大笑起来。

    黄月英陪着笑了一会儿,忽又问道:“方才见先生一直在看案上连弩图纸,莫非先生对武器一道,也有涉猎么?”

    原来她进门时,刚好撞见马钧正盯着木工台上的图纸细细观看,故而有此一问。

    马钧喃喃道:“原…原来此物唤作连弩……难怪从未见过。”

    他见诸葛亮夫妇皆投来询问的目光,便回道:“钧…钧此前多在魏军营中奔走,做些营造工事,修补军器的活计,故而对…对常见的武器构造亦略有见闻。”

    黄月英笑笑不语,径直走到一个角落,取出一把尚处于半成品状态的弩箭模型,重又转回,将之递于马钧。

    马钧接过,凝神细细打量。

    但见在模型的弩身上设有一口约莫一尺见长的匣子,匣子尾端设有一个翘起的扳机,瞧着样式,与军中惯用的弩箭倒是迥然不同。

    而姜维自黄月英取出这把造型怪异的弩箭之初,便目不转睛地盯着此物,心中早已掀起惊天骇浪,暗忖道:

    “莫非这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诸葛连弩之原形吗?”

    马钧置于手中,左右观察了一会儿,面上渐渐现出迷醉神色。

    “此…此弩以扳机为力,匣中可置数支短矢,发去一矢,匣中又落一矢至箭槽,再扳木上弦而发,如此一来,发力不绝,可一弩数矢俱发。”

    诸葛亮与黄月英稳罢,对视一眼,俱可见彼此眼神中的讶异,心中皆暗震道:

    “此人仅凭一个模糊的模型,便能推断出连弩的用法和机关所在,当真是天纵奇才乎?”

    这时,黄月英解释道:

    “我家夫君有感于寻常弩箭装填上弦颇为耗费时间,便草创了这把连弩。妾闲时帮着将此模型做出。只是,此物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之器也。”

    马钧却摇头道:“工…工之一道,首重巧思,至于力道、准度,皆可通过材料、工艺之改良徐徐改进。”

    又看了一会儿,他恋恋不舍地将模型交还给黄月英,随后躬身下拜,郑重道:

    “此…此物可谓巧夺天工,先…先生与夫人独得之见,钧…钧当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月英接过连弩模型,忽嘟着嘴儿,仰脖将目光投向诸葛亮,瞧这神情,竟像是孩童向父母撒娇、讨要糖果一般。

    诸葛亮面带微笑,徐徐颔首。

    黄月英顿时展颜露出得意的笑来。

    她伸手虚扶起马钧后,一指木工台方向,道:“先生技艺精巧,若有闲暇,还请指点一二。”

    却是邀请他一道研究连弩的设计图纸。

    马钧嘴上说着“不敢”,身子却很是老实,跟着黄月英快步行至木工台前。

    这厢诸葛亮转向姜维,缓缓摇了摇头,苦笑道:“拙荆一旦遇到志同道合之士,便要邀请来共研工之一道,没有一时半刻怕是歇不下来。这个任性的性子却是被吾惯坏了。”

    说到这儿,他伸手做了个“请”的动作,作邀道:“既如此,伯约不妨随吾到书房一叙。”

    姜维拍了拍怀中的竹简,抱拳道:“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第二百零八章 汉中经略() 
诸葛亮领着姜维来到书房安坐。

    落座间隙,姜维放眼打量,但见书房内干干净净,并无名贵的字画装饰,唯有案几侧首置这一只造型古朴的花瓶,瓶内插着的几株横斜清浅的桃枝。但即便是如此随意的搭配,也自成点缀;和口着鼻间那一缕似有若无的檀香味,已足够令人生出素雅淡然、心旷神怡之感。

    等童子重新奉茶后,姜维抱拳道:“休沐之日叨扰先生,当真不该。”

    诸葛亮笑道:“你我日后须常常见面,实在不必拘礼。只是,伯约此来,不会只是为了引荐德衡这个大才吧?“

    姜维颔首道:“不错,还有一事正要向先生讨教。”

    稍微顿了顿,继续道:

    “如此,请恕在下直言了。尚书令去世前夕,在下一直随侍在侧。尚书令临终遗言,荆州不可再图,他唯一的遗愿,便是希望先生能够劝服主公,放弃东顾,一心北伐,以图后效。”

    诸葛亮闻罢,叹道:“事已至此,吾如何不知荆州归属已成定局?吾亦定当尽心竭力,稳住同僚,扶保大业。至于北伐一事,伯约尽可放心,关云长命丧曹操之手,主公心中恨极曹魏,定会压服朝中其他意见,矢志北伐的。“

    姜维道:“军师深明大义,在下当真佩服。此外,关于荆州百姓的安置,不知朝中是否已有定论?“

    诸葛亮奇道:“哦?伯约对于民生也有涉猎?若有什么想法,还请直抒己见。”

    姜维坐直了身子,抱拳道:

    “在下以为,主公与军师所欲者,乃是编户齐民,朝廷借此获取赋税、徭役和兵役。只是若要安置十万百姓,少不得要在蜀郡开垦新田五十万顷。且不提其间人力物力之损耗,单单就时间而言,没有三五年的淤土肥田,荆州百姓根本做不到自力更生。倘若朝廷亦无法妥善接济,这些百姓为求果腹,只得投靠世家豪族以为佃户。如此一来,岂非平白便宜了世家豪族,而与朝廷之初衷背道而驰了么?”

    他不知道这么说话会不会太过于直接了一些,甫一说完,便抬头觑向诸葛亮。

    诸葛亮先是面露讶色,随后微微一笑后,问道:“那依伯约之见,如何安置才是正途呢?“

    姜维知道他这句话半是咨询,半是考教,当下振奋精神,继续道:

    “维以为安置荆州百姓最佳的地点,莫过于汉中!”

    “汉中辖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蒲池、南乡、西乡七县,其地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土地肥饶,多有利于农业垦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坝,与关中、蜀中并称富饶,可养甲十万,安置区区十万百姓自然不在话下。”

    “昔日五斗米张鲁治汉中,实行善政,闭关垦殖,由是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此前曹操于汉中之战战败,虽尽迁汉中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