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日本1946-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什么未来,除了第二天做生意的钱,其他的全都花掉了,所以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会有良心。”
女孩神色黯然的说道:“哎,这个世道怎么会变成这样,当初来日本就是觉得这里没有战争,现在看来还不如留在国内呢。”
光彦皱着眉头答道:“可现在并没有返回中国的船只啊,而且中国现在也还在打仗啊。”
女孩痛苦的说道:“是啊,现在我也好犯愁啊,想回家回不去,在这里又找不到工作,现在大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哪有钱看病啊。”
唐宁想了一下,然后说道:“姑娘,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还有你在东医具体学的是什么科目?”
女孩连忙鞠躬说道:“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刚才我是吓糊涂了,都忘了感谢您了,我姓韩,叫做韩雪薇,目前在东京女子医科学校就读健康培训(其实就是护士),刚才多谢军官大人帮忙,还没请教您的名字呢。”
看着这个中国女孩可怜的样子,唐宁一时恻隐之心大起,这是他重生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现在的日本,即便是日本人都生活的这么艰难,更何况她一个中国女孩了,自己既然遇到她了,那么能帮还是帮一把吧,于是他对韩雪薇说道:“我是美国陆军上尉参谋托尼-唐宁,这样吧,韩姑娘,我家里正好缺一个私人医生,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呢?不过有一点我要事先说明,薪资上肯定不会特别的高,一个月也就五百日元,但我这里包吃包住。”
韩雪薇激动的说道:“唐宁上尉,实在是太感谢您了,这么好的机会,我肯定愿意,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唐宁多少有些不满,心道这个岗位都是我临时添加的,你的薪水日本政府都不负责,得我自己掏腰包,你居然还有要求,但还是耐心的问道:“韩姑娘,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韩雪薇沉吟了一下才说道:“如果有回到家乡的机会,我还是想回去,到时候希望您能答应我回家的愿望。”
廖季威上校访谈录()
廖季威上校访谈录
我非常有幸,采访到(日本投降后,应盟军:“中国作为战胜国应该派遣五万占领军驻在日本国”的命令,曾经作为中国驻在日本占领军先遣队的)廖季威上校。
我特别请廖季威先生谈了日本投降以后,他作为中国占领军驻在日本国的印象。
廖季威先生是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城府深、不露声色、不紧不慢、不温不火。
廖先生自我介绍,他1933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36年回国。随即,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搞研究工作。他说,他们研究报告要常常进呈蒋介石、何应钦等高级将领参阅。我自己悄悄观察,廖先生虽然年轻时认真、严谨。但是,现在,毕竟是岁月不饶人;记忆力衰退,百密一疏,难免有发生张冠李戴的情景。
但是,他这样的**抗战将士的独特经历,真是百万分之一才有,实在是弥足珍贵。
廖季威先生看我一边提问、一边记录,就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上校军衔的参谋,你这样记录,再发表,我还担心你曲解了我的意思呢。这样,我给你写下来,错了算我的如何?”
我一听,乐了。心想:“采访知识分子就是不一样。不但详细、翔实,还省事。”
日本投降后,中国驻在日本国占领军先遣队廖季威先生这样回忆:
(应笔者邀请,此文,为廖季威先生为本人亲笔所写。笔者只是照本宣科,文字录入。另外,照片为笔者所加。照片来源:日本国出版《一亿人的昭和史》中翻拍。)
廖季威先生这样写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盟国按照《波茨坦公告》决定,派遣“驻日占领军”和组成“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监督日本消灭一切制造战争的工业体系,彻底清除军国主义的残余,惩办战争罪犯,归还掠夺的土地,物资,赔偿受害国的损失,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等等。
当时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中国驻日代表团”赴日,参加盟国对日的管制工作。笔者由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指派出国,为驻日占领军先遣官,后调任为中国驻日代表团第一组(军事组)上校参谋。从1946年至1948年在日本工作3年。现根据当时我所了解到的日本战败后的混乱、萧条,日本人民的痛苦,盟军对日本的占领和管制情况等,撰成此文,供来采访的方军先生参阅、引用、转载。
主要阐述:日本战败后的混乱和人民遭受的痛苦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曾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侵华日军对我国人民之凶恶残暴、骄横跋息、气焰凌人,真是令人发指。日本投降后,我被派往日本,充任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成员,得以目赌日本国内战后惨状。当时我虽然很高兴,认为这是日本侵略者应有的下场。应该是我们胜利者扬眉吐气了。但同时也感觉到这些受罪的日本人多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令人顿生怜悯之心。
(一)日本人民情绪沮丧横遭凌辱
我初到日本时,,在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地的街头,。看见来往的日本人,男的大多数穿黄色军服,并且有一付垂头沮丧的样子,面无笑容。他们看见盟国的军官,都很自卑地不敢正视。日本妇女一般是低头小碎步往前走的同时,或向我们俯首鞠躬,以示尊敬。
最初登陆的美国官兵,因在战场上曾与日军搏斗过多次,他们的同伴战友,多被日军残杀,故对日本军人非常仇恨。尤其看到他们仍穿一身军服,更是十分憎恶,不顺眼还要去打他们。在日本电影《人证》中也揭露过这些占领情况,那是真正的事实。短短的电影镜头,只不过是当时情况的轻描淡写而己,实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战争结束,特别是驻日美军的军纪也很松弛,因而他们酗酒打人、**抢劫之事时有发生。当然也有一些日本少女,为了贪吃美军的巧克力糖或者达到别的**等,甘愿与美军亲近作乐,这种情况不在美军禁止之列。故在街头和公园内,日本少女和美军官兵成双成对,携手并肩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记得在1946年8月,我曾在日本的报纸上见到过一条新闻报导说:“美军进驻一年来,日本医院已有好几个黑娃娃出世了,这是日本第一代黑人。”因为美军中有一部份是黑人官兵。
由于对日战争胜利了,美军官兵绝大多数都希望很快复员回家,不愿久留日本。等待复员回家的人们,真是度日如年。因此常常借酒发泄愁闷。发泄的对象,当然是向着日本人的。
此时,日本人也感到自己是战败国的人,对待盟军是打不敢还手,骂不还口,只有逆来顺受。盟军总部的高级人员对此也未加以制止,还掩饰地说:“这是军队中思家病流行,情绪不好而发生的事。”直到1946年6月以后美国对日的改策改变,不愿过份刺激日本人民,已撤走了大部份的军队,把一些不愿留在日本的官兵,统统复员回国,或调离日本,另外在国内征集新兵来补充,重新整顿军纪,并处决了几名在日本杀人抢劫的美军士兵,把另一些犯罪的美军士兵判处徒刑。自此以后,美军军纪才比较严肃一些。
此外,在1941年,我还看见有些美军基地和军营附近,插有木牌,用英、日文写的内容是:“凡日本人进入此线以内者,格杀勿论!”可能这是美军的机密要地。
(二)战后的日本国废墟遍地无以为居
我到过的日本大城市和地区,很多己是一片一片的焦土,绝大多数房屋波烧光了,高楼大厦偶有幸存的,凡成了危险建筑。被推倒拆除其中如无危险的,则勒令日本政府修复,供应美军使用,从东京到横滨40公里长的京滨国道,过去这里是工业区,建筑物是与东京连成了一片的。现在国道两旁全是一片瓦砾。残存最多的是各种大小保险柜,立于地上未被烧毁,总有成千上万之数,这是过去繁华区域留下的陈迹。以被破坏的程度而论,据我所见:
东京市约占50%,大阪60%,名古屋50%,横滨约70%,神户30%,广岛90%,长崎60%,小仓80%。还有其他地方虽不是大城市,但有军事设施和重要工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广岛遭到的破坏是最为严重,在原子弹爆炸中心直径约两三公里之内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都是在核爆炸的高温之下被毁。以外地区,则是因冲击波而被毁的。当时统计,该市除死亡20多万人外,受伤的也有10多万人,都是被光辐射所杀伤,受伤后其中也陆续死了不少的人。
有很多的日本人在在废墟中拣来的高温熔化残物,作为纪念品出卖。我出于好奇心,也买了几个作纪念品。看见了钢铁、水泥、玻璃溶为一体变成另一种混合的物质,真是一种奇观。可见核爆炸时温度之高,简直难以想象。
但是,在大城市建筑物中,惟有京都和奈良两地完好无损,未受过轰炸。这是有意保存他们的文化古迹吗?据说这是经中国古建筑学家粱思成教授向盟军呼吁、要求而得幸免的。
记得在1946年7月时,《朝日画报》复刊第一期载有一大幅面,是八开本的两页。该画面是在空中鸟瞰拍摄的日本被轰炸后一片颓垣断瓦的景像。他的标题是《国破山河在》。我因见他把杜甫这句诗真用活了,我就买了一本来欣赏。可惜未保存好而遗失了。
日本大城市的房屋,在盟军反攻的轰炸之下,大片大片地被炸。幸存的,凡高楼大厦,如百货大楼、银行、大公司、旅馆等大楼,都被美军占用。幸存的住宅,不论是公家、私人或皇亲贵族的,只要是西洋式的、上等的或稍好的,若是盟军和盟国的官员有家属需要住房都可以征用,而且是无偿的。如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住宅,即是征用日本农林大臣的官邸。中国驻日代表团的办公楼,是征用皇族有栖川亲王的纪念堂。和日本内阁统计局的楼房。
据日本当时的统计,在空袭中被烧毁的房屋共有975万多户。因此各地巡返的日本侨民,有几百万人无房居住。大部份人被迫迁到小城市或农村挤住。当时在东京都一间4叠半宽的小屋(约6。8平方公尺)。也要住上一家四五口人,甚至划分时间,轮流睡觉,其居住紧张如此。
因城市住房很少,一般在东京各地的工作人员,大都住在很远的地方,所以交通拥挤不堪。加之,当时的车辆多被炸毁,行驶的车辆也是破旧不堪车少人多,秩序也十分混乱日本人以洋葱为主要副食品,故车中感到臭气熏天。无论那条路线,都备有盟军专用车辆,不管有无人乘坐,就是不准日本人上去。至于私人汽车,则早已绝迹。主要是没有汽油。
(三)战后日本国民衣食俱乏苦不堪言
日本国土多是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可耕地很少。人民生活,平时依靠外来粮食供应,战时则大成问题。在海上运输被盟军封锁之下,更为困难。日本政府在1943年时已实行粮食定量配给。到1944年后,因粮食越来越困难,所有的粮食业、餐馆、食品店等一律停止营业,配给量也还渐减少。在日本投降前后,每人每天只配给大米0。2公斤。战后在东京的饮食店几乎绝迹,偶尔有一家面馆,并标明是代用品。至于以什么代用因未尝试过,故不得而知。1946年后,渐有华侨在横滨经营饭馆,但价格都很昂贵。至于糖果糕点,则根本没有。日本人最喜爱而又离不得的白糖,过去是靠侵占的台湾运来。战后纵出高价也难买到,只好以糖精为代替品。一般做工劳动的日本人在用午餐时,就是几个土豆或一点红薯充饥而已。因此,很多人都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是长期未能食饱的缘故。
那时,东京各公园中的花圃、草坪以及居民人家的院落里,很多人都自己种上了蔬菜薯类作物。动物园的动物,由于无饲料,狮子、老虎以及其他动物都被杀来吃了。
1945年,美军初到日本不久,盟军总部令日本政府征用日本的劳力若干名为美军服务。其中15至17岁的少男千余人。18至至20岁的少女千余人。工资由日本政府付给,伙食自理。征集少男尚不成问题,征集少女,日本政府颇感辣手:因为日本少女被极端份子造谣说:是征去作营妓,纷纷逃避。后来经过多次解释、劝说,才勉强达成征集任务。被征集的少女,是分配到各军官招待所(宿舍)作招待或清洁工。少男则分配到美军各军营中擦皮鞋、理床铺、打扫洁、洁卫生,伺侯美国大兵。虽然工资不高,但有残羹剩饭可吃,而且是西餐,味美好吃。后来日本人还认为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