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的1649-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发光材料暂时用不上,剩下的穿越者们哪一样不要?

    不过从他们需要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穿越者们发展的思路。

    还有氯化钠与硫酸反应时,生出的氯化氢也是好东西?

    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得硫化钠时,生出的一氧化碳也是好东西?

    如何密封,如何提高纯度那是另一回事。穿越者们早有准备了。

    再说现在这个时空,对纯度要求很高吗?如果设备都腐蚀坏了,那么穿越者再走另一条路。

    到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穿越者们一开始就决心走一条综合利用,综合产出的邪路,暂时不走细化、精化、专业化的正确道路。

    技术宅男们的无数种技术畅想,被这些长期工作在化工一线上的中年大叔们击得粉碎。

    那么这个所谓的制碱厂,一定会被建成四不像。

    当汉唐集团化工公司的决策下来后,化工公司经理王强看到技术员侯致本不太高兴,他拍了拍技术员侯致本的肩膀说,老兄,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你把氨生产搞出来再说。

    设备我们有,可煤呢?如果用木炭制取氨,那我们所有的木炭产出量,都用上也不够。

    技术员侯致本是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在穿越后结交的朋友,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发现他身上有那面世界难得的善良,好像四处漂泊的经历没有让他的心变硬,反而磨砺得更柔和而明亮,只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性子有些急躁。

    当然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现在真的是年轻人。

    技术员侯致本知道化工公司也带了一些液氨,但那是先要给陆地冷库用的,如果用来生产碱,那么不管是用比利时人索尔维的氨碱法,还是最好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联合制碱法,都是远远不够用的。

    所以路布兰式制碱法现在是最实用,当然也就是最好的了。

    技术员侯致本无奈地叹了口气,事实本来如此。

    化工公司经理王强先把他安排到河口基地,怕他看了生气。

    技术员侯致本握了一个拳头,像是发誓一样说:“放心,我们一定能生产出氨来。”

    “当然,有了它,我们真就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了。”

    布袋镇制碱厂建在布袋镇的下风口,离盐场远,离正在兴建的硫酸厂远,甚至离石灰厂都远。因为这种方法没经过实践检验,穿越者们有些怕。

    化工,从来不是玩笑。

    没办法,如果真完全使用原始而落后的路布兰制碱法,以穿越者们一次的投放量来看,这周围是没法呆人了。

    大量的盐酸浓雾会要人命的。

    18世纪末的时候,他们欧洲人生产的碱加一起才有多点产量,都不够穿越者们看的,所以他们欧洲人用露天制取的方法行,穿越者们的不行。

    低压反应釜是普通碳钢的,只要温度不超过425c,它一点事儿也没有。实际上氯化钠与硫酸的第一步的反应,所需的温度远远达不到这样高。

    如果温度超过425c后,那就真坏了,普通碳钢里面的碳就会石墨化,从而改变材质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不过,超过425c穿越者可以选择耐高温的耐热钢和低合金钢,他们的口袋挺深。

    什么设备都可以打压,当初李子强可没有敢动孙德发的反应釜和耐高温高压设备。

    第二步木炭还原硫酸钠反应就更简单了,高温煅烧。

    河口基地的粘土式耐火砖完全适用,已经经过了红星水泥厂的检验。反应窑体上的集气器是现代设备,可以把反应出的一氧化碳送回窑体。节能减排从穿越者做起,实际上难度不大。

    第三步硫化钠与石灰石的反应更容易了,高温煅烧。

    最后用水溶法分离。溶液经浓缩后碳酸钠结晶析出而硫化钙不易溶于水,自然沉淀。

    关于第一步反应时生成的氯化氢,穿越者们早就安排好了,一个淋水洗涤塔就搞定了。他们用木炭填充洗涤塔。在塔内使从塔底上升的氯化氢气体被下降的水吸收,制得盐酸。

    当然他们还有后手,等下一阶段时,他们将此氯化氢气体与预热的空气混合通过铜和锰的氧化物,生成氯气。再让它通过石灰水,可制得永远需要的消毒粉。而且或可能制备氯酸钾……但是以目前的情况看,氯气还是用电解盐水的方法制取简单些。

    小样,这样一个破玩意还整上了联合化工生产思路了。

    化工公司的人一点也不担心自己设计的硫酸厂和制碱厂,这才哪儿到哪儿。但是其它行业的人真心害怕。这些土不土,洋不洋的设备能行吗?

    如果不是考虑人员安全的问题,其他穿越者们真想把这些硫酸厂和制碱厂都建在一个孤岛上。

    尽管化工公司的人拍着胸脯保证一切平安无事,比px项目都安全,绝不会引起群体**件,他们没触动当地土霸的利益。

    可其他穿越者们还是怕,谁能听懂你们说什么。

    他们的小心眼儿又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布袋镇的开发经过。

    布袋镇地名缘起于外绕沙嘴,深居泄湖内,似布袋状而得名。昔称“布大瑞”讹传为“布袋嘴”,sao人墨客称为“岱江”,也是日据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以布袋为名延用至穿越前。

    穿越后,穿越者们怕弄错仍用原名。

    穿越前,布袋镇位于台湾嘉义县西南沿海,北邻东石乡,东北连朴子市,东南连义竹乡,西滨台湾海峡,南隔八掌溪接台南县北门乡。

    同热兰遮城一样,都位处嘉南平原之上,地势低平,系由八掌溪多次冲积而成,形成原因与红星工业区所处的地区是一样的。

    只不过它比较远了一些,离热兰遮城大约直线距离为五十公里,不过,它还是有一条路可以到达的,虽然不好走,但至少有。

    穿越者们选择在这里另开基地是有原因的。

    穿越前,它就是台湾省最大的盐场,在台湾岛西南沿海。沙滩广布,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

    此地季风强劲,尤其是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波尔美浓度高,含盐量竟达千分之三十五。被人们誉为“东南盐仓”。

    穿越后,穿越者们特地去那里查看一番,还好变化不大。

    只不过奇怪那里的制盐者为何不用晒盐,而是用费工费时的煮盐技术。等着看了一下资料,才发现那还得等郑成功十二年来此地,才带来了晒盐技术。

    不过随着穿越者们深入到布袋镇地区,细心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此地的煮盐者不是不会晒盐。

    煮盐的工具,只需一口铁锅,可以拿了就走。而要是采用晒盐之法,先期投入大,不知道荷兰红毛蕃又要如何对待,那会是关门打狗啊,那么开垦盐田的前期投入就完全汤了。

    我靠,真的是一切都可以解释的呀!

    荷兰东印度公司,只是殖民掠夺不发展当地的论据又多了一条。事实上,穿越者们的内心里,更希望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发出个万亩盐田好让他们接收。

    (关于郑成功收回台湾之前只会煮盐这一点,有个台湾朋友和我争论,他认为这是技术上的限制所制,至少许多公开的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但小子认为,百十来公里的海峡不可能达到屏蔽技术的作用,除非在那面的世界,再说晒盐算个什么神秘?所以我查过相关资料后得到本文的这一结论,不知各位书友大大,认可哪方?)

    布袋镇的煮盐者为数不多,只有一百来个人,都是从福建沿海过来煮盐的。尤其是厦门人。这里与厦门比较近,交通方便。

    这里还有个港口,不大,比较破烂。穿越者们看不上眼,所以一直都没派专人去接收,不值得,认为可以传檄而定。

    穿越者们也怕出意外,别再吓跑了他们。在他们到达布袋镇之前,他们安排吴化龙领着他的兄弟先去那里宣扬汉唐公司的政策。

    那里都是正了八经的明人。

    感谢美乐芝、酒后不乱性、书友527829、jiang、云刀图等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其他115位书友的订阅。

    如果学院式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穿越式小说就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的拷问和反思!

    ――――小样有型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唐集团一心为民() 
这又是一个清晨,空气新鲜的像牛nai一样,清新,甚至有一丝香甜。

    在布袋镇的演军场上,安保队暂时二队的吴化龙队长,骄傲地看着自己的弟兄们,不,是队员们。

    今天我们终于成军了。

    如果不看发型,不看外形,不看体重,他们和安保一队的队员差不多一样了,此时大家真的都一样,光着上身在站军姿。

    一百多条汉子,分成两队,赤着上身,双手后背,双脚岔立,目视前方,一动不动。

    无论在哪个时空,这样的场面总是感人的。

    真不容易啊!最终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子。

    这二个多月来他们都很辛苦,但这辛苦绝没有白费。

    “全体都有,准备剪头!”

    吴化龙声嘶力竭地高喝道。

    安保二队的全体明人也是声嘶力竭地高喝道:

    “是!”

    ……

    当初,伍坚强队长和郭怀一打赌的时候,有个前提,要他们找穿越者们需要的一百个人。要他们在台湾有家业,要他们听从所有的命令。

    当时郭怀一痛快地答应了,这好办,他们又不是没见过“入伙”,或者红毛蕃的雇佣兵。不就是招点“小伙”嘛,简单的事儿。

    在他们回到热兰遮城后,郭怀一和何斌随便挑选了一些弟兄。

    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合不合适心里早就知道。

    俩人对着弟兄们只说了一句话:“休教他们小看了去。”

    众人轰然响应。

    吴化龙也要坚持去。

    郭怀一说:“我估计着上他们那里可能要受累,你见过他们训练的手段。”

    吴化龙不在意地说:“略知一二,不过了了。”

    何斌笑着说:“龙官兄弟,正好多多了解,长一样本事也是难得。”

    吴化龙正色道:“何先生所言极是。”

    于是吴化龙便跟着安保队一同来到了布袋镇。

    事实上他们还是先到的。

    安保队发了他们两套军训服,里外全有,又给了他们行军帐篷,打发他们先去布袋镇扎营,向那里的人宣传汉唐集团的政策,但是不可扰民,各项规定和要求交待的清楚明白。

    他们的武器仍是长矛。只不过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每人都要在一个小盒前站一下,而且还要按下手印。

    一个满脸红刺的年轻人还不停地喊着,以后本人到热兰遮城来取工资!只能本人来啊,其他人不行!

    一时间场面乱轰轰的,大家都昏头胀脑。

    吴化龙心里明白,这是让他们做前哨,负责开山劈路。这不算什么,布袋镇嘛,大家对那里都很熟,还有几个朋友在那居住。

    但吴化龙自从接过他们发放的衣物时,他一直在心里嘀咕,为何不发给我们黑衣,而发寻常的花衣?

    但又一想,想必是他们见到了自己这些人在红毛城和基隆的战力,认为我等无法和他们相比……事实确实如此,无妨,假以时日,定然叫他们刮目相看!

    事实上,防暴服还有,但穿越者们考虑到防暴服在穿戴上有些繁琐,怕这些明人们不适应,所以先从军训服开始。

    看,穿越者们的好心竟被古人误会了。

    人与人的交流从来都是困难的,它不分时空。我想让看盗版的朋友来支持我一下,他们能吗?几分钱,他们可能吗?不好说。

    布袋镇只有一条小街,一百来座房子,竹子搭的,砖瓦的都有。远远没有赤嵌地区热闹,也没有二层行溪地区有人气。

    明人准雇佣兵们,一共一百零一个人。

    他们集体cao纵着两条小型夹板船,那都是在红毛城缴获的,不到一天的功夫就到了布袋镇的码头。

    才六十公里嘛,再说此时西南季风时常有。

    他们基本学了cao纵软帆,但只是基本,和停靠都没有问题。但想要熟练,可以与风浪搏斗,那还得一段时间。

    前一段时间,有一次,在看着他们辛苦地cao练后,有个汉唐公司的年轻人轻视地说:“倭国人三十多年前就能cao纵软帆船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到了美洲,到了欧洲,你说你们这些明人也算是海上讨生活的人,怎么学得这么慢?连个倭国人都比不了……”

    当时,吴化龙一时气结,脸都红了。他先忍住了气,没有反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