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伟业-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业制造的发展温床。毕竟要是大明人人都有土地了那么将来也就没人再去搞工商业了,到时候会出现资本家有资金,却雇用不到劳动力;有地农民能依靠土地生存,因而不愿意去出卖劳动力的情况。那样一来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坏处是多于好处的。

    (本章完)

第223章 各显身手(7)() 
前线的形势一片大好,这让朱四和他的家人们很开心,这一日,大家又一起来到漓江边上游玩,可由于各处的战事依然紧密,所以在游玩间,朱四与苏裴和穆清三个人的话题也都集中在了战事上面。另外三个喜欢玩儿的女人却不肯为这种无趣儿的谈话费神,连带着兰儿那个孕妇与舒窈和梅儿三个人一起登上了船,到漓江上去游玩了。

    “看来呀,咱们几个还是心态老了,比不过她们啊。”看着三个女人的彩船渐渐远去,在岸上的朱四对苏裴与穆清说道。苏裴笑了笑:“四郎是在忧心着天下,您能来也不过是应个景罢了,就是陪着我们散心。这天下大事对您来说虽算不上煎熬,却也足够伤神了。”

    朱四笑道:“小妹说得对,朕有什么好煎熬的,目前为止,最受煎熬的是另有其人啊。一个是大同城内负隅顽抗的姜襄、另一个是防守武昌和九江的济尔哈朗。从多尔衮第一次兵围大同至今,姜襄已经被包围十个月了,粮草应该将要告罄了,部队也损失巨大,虽然还能坚持,但是也已经没救了。济尔哈朗呢虽然人马没有什么损失,毕竟他手里攥着十多万的八旗精锐呢,可是咱们的水师已经断了他的粮道,就算咱们不冲过去把他打死,只要他依然还不肯走,也肯定会被饿死。朕在西北,需要有那里如今的713300大军盯着多尔衮不许他乱窜;可是在长江以南,我军的总兵力也拥有83万人之多。想要看住济尔哈朗这十几万马,会有什么问题么?”

    穆清问道:“大明如今的兵力如此强大,已经接近了国朝最鼎盛的时期,为何还要坐困愁城,眼看着多尔衮在山西肆意妄为呢?”朱四说:“咱们的人马虽多,却可以说半数以上都是些乌合之众,哪怕是如今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御营,也难以在野战中对抗建奴的铁骑。所以呀,目前还不是寻找清军主力进行决战的时候,清军的实力依然超过我们,所以他们还需要被朕继续以小规模的战斗消耗下去。”

    苏裴追问道:“大明刚刚恢复一些元气,这个时候选择求稳的策略不失为上策,然而妾不明白一件事,不是说建奴入关时只有十二万兵力吗?如何我大明如今拥兵百五十万,您却依然说建奴更加强大呢?”

    朱四折了一根柳枝,边舞弄着,边说道:“岂止啊,依据锦衣卫的情报估算,清军此时在山西、湖广、南直隶等前线的兵力共计有六十多万。而且他们在辽东后方的兵源也未枯竭,入关时跟随多尔衮和福临进京的满八旗军民更是有八十万之多,这个数字不用听什么情报,是他们自己坦白的,他们都将四九城划为了满城,不许汉人居住了,你想想来到北京城的这些八旗军民的数字会是夸张吗?所以啊,一旦朕在此时同他们决战,明军人数虽多,可是质量参差不齐,咱们的失败就是可以预期的。况且我们这一百五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是步兵,又有大片的疆域需要驻防,哪怕没有这些理由,全部将这些军队集结起来,所需要的后勤给养也是大明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承受的。何况多尔衮会等着咱们把全部大军都集结完毕再同咱们打吗?就算他会这样,那么这一百五十万大军又怎么在同一个地点一齐展开呢?环境和后勤的制约实在太多了,建奴也太强了,哪怕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也不会有任何胜算。如果强制的去集结,同建奴决战,我们的结果肯定会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下场还要惨。满、蒙、汉八旗的装备和规模可不是高句丽士兵手中的那些大木棒子可以比的。对了,‘高丽棒子’的这个小名儿据说就是因此而得名,他们打仗时用不起铁器,总是拿着一根大木头棒子作战,所以被国人戏称为‘高丽棒子’。”

    苏裴和穆清笑道:“说着正经的事情,您又跑题去骂别人。”朱四说:“朕只不过是把正经的问题形象化一些,让你们这些军事盲多一分理解。想要告诉你们,建奴的战斗力真的是超强,恐怕当今世界也没有第二支力量可以同他们对抗了。你刚才说的八旗入关时是十二万人,也没错,不过这只是他们的满洲八旗的常备军。仅仅在编的满洲八个旗,满编后的兵力就是整整十二万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富有经验的骑兵,这还不算满八旗的预备役和蒙古以及汉军八旗的数量。”

    穆清好奇的问道:“万岁爷怎么会对建奴的军制这么了解?”朱四当然不会说自己上辈子就是个历史老师,而且还是个地道的东北人,所以他敷衍了一下继续说道:“朕有那么多的锦衣卫和细作都在搜集情报,建奴又是朕的敌人,朕自然要倾力的去了解他们了。这个所谓的八旗制度啊,在建奴入关前后,每个旗有两个固山,每个固山7500兵丁。小妹刚刚所说的合计12万人的数字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只是一个比较教条的说法,另一种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底层计算他们的常备兵力。八旗中最基层的军事单位是牛录,最初的八旗满洲牛录是308个。入关之后达到了669个,八旗蒙古如今拥有128个牛录。这样计算,此时的满蒙八旗的兵力,相加起来合计共有24万常备军。八旗汉军还不算,八旗汉军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至于三顺王和其他各旗汉军的人数都不是太多,而且因为数据分散,情报也不好搜集,所以我们只能大概预计一下八旗汉军的总数。正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左梦庚。镶黄旗汉军的代表是刘良佐,不过现在他已经挂了。”

    几个人刚刚谈到这里,漓江上出现了喊声,朱四抬头一看,竟然是自己几个老婆的那条彩船。“怎么回事?”朱四急忙问道,然而锦衣卫的许多士卒们却没来得及回答朱四的问话,而是大部分都急匆匆的扑入了漓江,他们是要去救人,因为彩船上有一个人落水了。

    (本章完)

第224章 各显身手(8)() 
落水的故事以后再说吧,希望读者耐心的等到下一卷,您别骂我就好,没办法,这个事件按照情节的安排,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间,其实笔者也不想卖关子,可是这一卷里咱们的故事已经跑题很远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往回兜了吧。敬请原谅啊,求您别扔砖头!更不要打脸!

    朱四提到的刘良佐,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死,而且还擢升了镶黄旗固山额真,这两位汉军将领拥有的兵力也是有据可查的,小说中对他们兵力的数据都是等同于他们投降清廷时的基本兵力。我们在赣州大战的时候把刘良佐给弄死了,在此只能对他说声‘对不起’了。

    而吴三桂在清军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拥有自己的部队,并且指挥系统相对于其他汉军将领也是最独立的。入关时他与满洲的兵力相加是18万人,因此在小说中笔者对他的兵力给出了在平定川陕后、吴三桂开始进入角色的这个时间段拥有8万人的数据。

    八旗子弟不经商、不务农,就是多尔衮制定的规矩,为得就是解放劳动力,在战时可以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去,所以八旗满洲的牛录能够在入关后至康熙年之前从原先的308个增加到了669个。所以小说中的清军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诸位读者也不要怀疑这些数字的虚假,根据情节的演化,大概有一点偏差是可能的,不过大的偏差应该不会有。

    综上,如果明清两军在此时摊牌,当清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在同一个战场形成合力之后,以目前的湖广和西北中的任何一个区域进行决战,清军都可以造成对明军的屠杀。所以别看总兵力明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各个战场上,仅仅是依靠着地利优势才和清军勉强相持着,又依靠全民造反和明军水上的优势对清军暂时形成了局部的优势。依靠民心取得的攻势有刚刚结束的陕西之战,以及郑成功等部正在对南直隶开展的进攻。水师的攻势则是郑鸿逵对南京长江水面的争夺,以及朱成功对济尔哈朗的武昌进行的水上后勤打击。

    所以济尔哈朗也头痛着呢,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不用被明军打死,他再不跑路,恐怕就会被饿死。可逃又怎么逃呢?济尔哈朗怎么都想不通,他堂堂清军的第二号人物,怎么一到这部小说里就变得如此的悲催呢?先是在长沙大战时被何腾蛟气得染上了疯牛病,连方向感都丢失了。

    在长沙内城,何腾蛟明明就在南面,可济尔哈朗偏要命令全军向西开炮!此后又带着大清的江南旅行团在湖广、江西、广东遛了一回弯儿,临走时还被朱四邀请去桂林再逛逛,对这一无理要求济尔哈朗当然是严词拒绝的。本想着回到武昌和九江一线,可以在长江以南的中上游地带建立起清军反扑和固守的最后据点,等日后抓住机会再从明军的身上把面子找回来。想不到如今的明军根本就不跟他玩儿社会,只喜欢耍无赖,完全不讲什么江湖道义。

    明军晾着济尔哈朗的大军,让他们天天在家门口叫嚣,却根本没人理他们。一年下来,连济尔哈朗自己也不知道明军到底是在等的是什么。可到如今,他才知道,原来明军这一年没干别的,专门派人去德国学习了进口挖掘机的使用。等学会了,就大模大样的把济尔哈朗家房前房后的马路都挖成了烂池塘,学着不良开发商的样子把济尔哈朗这个钉子户的家变成了一座孤岛,而且还对他断水断电。济尔哈朗愤恨的对老天哭诉道:“这是什么江湖啊?朱由郎你大爷的,你给我等着!”

    济尔哈朗的副将,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虽然也是一员无敌的悍将,但是在爷爷辈儿的济尔哈朗面前只能弱弱的问:“郑王爷,计将安出啊!军粮已经断顿儿啦。”济尔哈朗也是没辙,只能反问他:“城外面是山高路远沟深的,长江上明军水师还一个劲儿的纵横驰奔。这个时候谁敢横刀立马呀?难道是你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是没法接这话儿的,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的说:“爷哎,您就饶了我吧,我家里上有嗷嗷待哺的孩儿,下有。。。。。。”他没说明白,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吧。“要不咱跑吧,我就是想问问您,假如撤退的话,要往哪里逃跑?”济尔哈朗虽然黑锅是背定了,但是两个人背总比一个人背要轻松许多呀,看着勒克德浑的双眼,济尔哈朗深情的问了句:“元芳,你怎么看?”

    勒克德浑也不想留下来挨饿呀,只能如实回答:“第一计,向南,一路鼓捣着杀奔朱由郎那兔崽子的老家,从窝里把他揪出来放血,再挑着他的尸体展览着回到江北,料想有了皇帝作为人质,明军一定会退避三舍。”

    济尔哈朗对他这句屁话非常的鄙视,他说:“江南现在拢共有近百万明军(实为830000人),你觉着谁会长的比较像朱由榔?还有这一百万人会不会消停儿地等着你给他们做体检?你觉着咱这手里的十多万人很牛逼是不是?那干脆咱们就再往南一些去折腾折腾,咱直接下海得了。既然已经这么牛逼了,咱干脆顺着海岸线,大家伙儿都一起游回北京城,你看中不?”

    勒克德浑刚刚也就是投石问路,试探下济尔哈朗的口风,有他的如此答复,自然要放心了许多,他也不想带着这点儿兵马就去找朱四拼命啊,所以接着献计:“那咱还有第二计,此一路向西,沿着汉水一路打到襄阳,过均州再到汉口,再经由秦岭杀入关中,乘势夺回陕西全境。”

    济尔哈朗说:“看来你是真疯啦,陕西的那群大爷你还敢惹?这群大爷把小十四(多尔衮)的四十四万大军堵在了大门口,小十四楞是不敢进院儿门。灭李自成那会儿,孟乔芳那是从关外一路打入到关内,山西、陕西、四川统统都是打着胜仗过来的,李国翰更是先帝的贴身侍卫,咱大清国数得上的猛人。这俩人在陕西都被刘文秀他们打吐血啦,连逃跑都不会走直线儿啦,硬是绕了几千里地,从蒙古逃出去的。在他们俩的眼里看来,即便就算是再和蒙古人打上一场,也不愿意再碰到陕西的明军。据说山西的义军如今又撤入到陕西数十万,再加上陕西原有的明军,那里的明军如今绝对不会低于五十万(实为713300人)。难不成你也想去蒙古大漠瀚海长征一把?”

    (本章完)

第225章 日现山西留不住(1)() 
勒克德浑挖空了脑汁再想:“孙儿这还有第三计,我大军沿长江一路向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