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神不应有恨-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锦儿的事情是骆养性一手安排的,他也是灵机一动,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人。发现崇祯喜欢,他也便放了心。打定主意等崇祯回来以后,将这事情向崇祯一坦白,整件事情就算是没了手尾。以他对崇祯的了解,这种事情主动坦白就算了结了。崇祯一贯不怕底下人搞手段,就怕底下人隐瞒他。
至于张锦儿,反正张锦儿本身是不知情的,想必崇祯不会迁怒,说不定还会更加怜惜。毕竟张锦儿的父亲,也可以算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兄弟去七忙著作()
文渊阁这些日子时时有人留守,夜夜灯火通明。每时每刻,都保证至少有两位阁老在文渊阁内处理政务。三班轮换,即是监督,也是需要。
对于陈洪谧的奏折,虽然一开始震撼的措手不及,毕竟近十年的全国性自然灾害什么的,说出来都危言耸听,何况是有事实依据的推断?
但等他们一个个理顺了自己的思路,就明白事情还没到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至少,他们每个人自家保证十年不收入,也是饿不死的。有这保底,还怕什么?
当然,这是最后的最后手段,眼前的一切,还是要尽力往好的方向引导。
而且,那推断到底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崇祯亲自下了苏州,内阁自然也有他们的手段。
朝中许多大臣,都是有过地方执政经验的,虽然没有徐光启对于农业那么擅长,但也并非一无所知。
作为朝廷,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推测,就把国家的命运压在上面。这是荒诞且不负责任的。更何况连那个人的身份是不是真的自己人都还没有确定。
朝廷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虽然在朝诸公还并不足以凑出一套足够的判断体系,但大明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如此人口基数,各式各样的人才储备自然也少不了。
从崇祯离开京城那一刻起,大明朝关于农业相关人才的征召便已经开始了。恰逢陆续选官之际,这些人事调动只不过是重新调换了一下中央和地方的位置。虽然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过几个大佬联手推行的调动,底下人只当他们重新交换了利益,谁敢因为吃亏了,就跟整个内阁炸刺?还嫌自己发配的不够远吗?
在这份调动入京的名单内,掩藏着的几个不起眼,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名字,比如说: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
这个宋应星是谁,除了江西籍的官员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而且他一个县学教谕,连品级都没有的官员,到底是怎么入了内阁诸公的法眼,竟然一步登天,上调入京,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总之是上调的任命一出,在京城官场,宋应星瞬间就出名了。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让人看不懂的升迁了,真是从零开始啊。
也是这份调动太让人看不懂了,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所以同时发出的另一份能够引起朝堂地震的调动,反而显得丝毫不起眼。因为这份调令从哪里看都太正常了:调河南按察使王象晋入京。
王象晋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升任翰林、御史等职。因为不与魏忠贤一党,辞官回乡。崇祯登基后复职,外放河南按察使。
这份履历毫无问题,而且对于崇祯朝来说,政治极度正确。外放基本上就是镀金的过程,什么时候想起来,调回京入阁都毫不奇怪。
但王象晋身份却有问题,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几乎可以一人成党。这种官员在调动的时候必须慎重。
王象晋的祖父叫王重光,官至户部员外郎,其人为学为官,也只是一个刚直的干臣而已,并无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他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能力,就是对子孙的教育极其成功。
也或许是他给儿子名字起得好,姓王,名字里带之字的容易出人才,像王羲之、王献之、王之涣之类的。他的三个儿子各个人才,全是进士,而且官运亨通,皆是官至知府以上官职。
这还不算什么,他的八个孙子,王氏八象,几乎可以媲美当年三国时的荀氏八龙,司马八达,全部都是进士,一个没漏。
王氏八象,差点就可以称为王氏八相了。
至少,他的长孙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太师,八十三岁高龄督军宣、大,威震九边,追封三代,叫声相爷,除了没有入阁,不合体例以外,也没差什么了。
王氏八象,各个人杰,但如今也只剩下七十六岁高龄的王象晋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其余七人的门生故吏,几乎都是唯王象晋马首是瞻了。
这样一个人调任京城,光看他七十六岁的高龄,就不能以闲职打发他。
而关键的是,王象晋在平行位面的历史上,可是活了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这七十六岁已经超过古稀的年龄,在他而言,还属于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年龄。
以温体仁的本意,是绝不会愿意调王象晋入京的,打压还来不及,两者根本是针尖麦芒的关系。但数来数去,整个大明自徐光启故去以后,在农学上有这个实力和威望的,也只剩下王象晋了。
其余人或许也有足够的学识,但奈何即便有学识,也只能互相谁都不服谁。没有这么一位学识资历威望都镇得住场的,届时只会陷入外行领导内行,被各种相左的意见忽悠得找不着北的尴尬局面。
他们都有过经验,那些技术宅,根本不会聊天。他们这帮搞政治的,和人家没法交流。必须得有这种既搞得了政治,又搞得了技术的,才能把事情搞明白。
说起王象晋的技术实力,在广博上肯定比不过宋应星,但仅就农业中的种植来讲,即便徐光启也不敢说比王象晋强。通才在专项上比不过专才是正常的。
王象晋一生著述颇丰。
其最著名的著作,叫《群芳谱》。光听名字,会以为是《金瓶梅》,或者说更像《红楼梦》。当年《红楼梦》之所以叫《红楼梦》,甚至破罐破摔起个《石头记》的名字,未尝不是因为这个最合适的名字已经被人抢注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手中的判词,岂不正该是《群芳谱》?
是不是奇怪自己为什么没看过这本书?是不是想搜一下这本书读一读?对不起,接下来就是打破各位幻想的时候了,这本《群芳谱》非但不是禁书,甚至不是小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农学巨著。所谓“群芳”,实实在在是本意,指的就是各种花花草草。
第一百五十八章 草木曾八互品评()
远在江西的宋应星,此时接没接到调令尚未可知,但近在河南的王象晋,已经抵京。
老爷子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车马劳顿。进京之后也不休息,直奔文渊阁而去。他是明白人,虽然传召的差役一副不急不缓的样子,但那明显是做给外人看的,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一路进京与别人不同。但诏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焦急是明明白白传递给他了的。所以他虽然不晓得发生了什么,还是意识到肯定有大事发生,当然一刻也不敢耽搁。
王象晋是内阁众人所能信任的人里面,最懂行的,得知他的到来,当日崇祯留下的阁老尚书,很快到齐。另有曹化淳代表崇祯,一旁见证。
王象晋见着这一帮人,也是摸不着头脑。按说他与温体仁一党并不友好,如今温党势大,他也没想到会召自己回京。只是诏书催得急,他也就来不及细想。路上一直在寻思,最大的怀疑当然是崇祯病危,需要托孤。不说别的,以他兄长当年的威望,找他托孤也不是完全不能。就算辅政他级别不够,教育孩子却是他们家祖传强项,从太子少师到太子太师,他家都有人干过。
可是进了内阁之后,他就知道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阁老们虽然严肃,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哀伤,显然不是皇帝出了问题。那么为何会这么急着把他招来?
只是两个阁老口风也是严,咬死了非得人齐了再说。其实也是两边都尴尬。温体仁,孔贞运几人,大约皆是六十三四岁,比他小了一轮还有余。但是职位却是在他之上。两边说话都得客客气气悠着来,否则就是失礼。所幸就该忙活的忙活,也让王象晋喘口气休息会儿,人来齐了再说。
终于等众人来齐了,彼此一看,谁跟老爷子说话都不合适啊,你是敬老的姿态呢,还是摆一副官威啊?摆架子,人家老爷子面前,不合适啊!敬老吧,你明明是上官,却毕恭毕敬,人家怎么想?埋汰人?
你瞅我,我瞅你,都不想先说话。
好在一旁曹化淳跟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又跟东林党老一代都熟,还没啥顾忌,当下道:“康宇公,此次请您老出山,是我们遇到难决的问题,向您老寻求经验了。”康宇是王象晋号。
王象晋也不倚老卖老:“曹公公说得哪里话,老朽不过痴长几岁。只是老朽有一事不明,须得先问出来:怎么不见陛下呢?虽然没有让陛下迎接臣子的道理,但老臣入京之后不去拜见陛下,说不过去吧?”
众人皆是尴尬,从不能说崇祯跑了吧?
不过这个问题肯定是曹化淳回答:“陛下体察民情去了。”
王象晋两眼圆瞪:“在京城能体察个什么民情?”
众人更尴尬了,曹化淳也噎住了。
王象晋看众人反应不对,联系进城以后的奇怪感觉,心中明悟:“陛下出京了?”
看众人不反驳,又问:“为了安徽的兵祸?”
众人摇头。
曹化淳看其他人实在是没有跟老人家交流的动力,解释道:“不是。是去苏州。”
接着,也不等王象晋再说什么,赶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只是对于大小灾情预测,还没有讲。
王象晋听得雨水成因的问题,摸摸头道:“你们问我天文,也是问道于盲啊!我对农学和医学,还有几分自信。只是这天文,我倒是对气候对种植的影响有些心得,可你说的这个问题,我确实不懂。”
顿了顿,又摇摇头道:“陛下不会就为这个去苏州吧?这问题你们要问我也就是一封信,不需要招我进京。可是还有要事?”
曹化淳便接着讲对于灾年的预测。
王象晋一听就大点其头:“别的我不知道。这预测的前提没有问题。我对于近三十年的气候变化很有把握。他说的天气逐年变冷,绝对没错。”
几个阁老尚书坐不住了,都问他怎么这么有把握。
王象晋唏嘘道:“你们知道我一直都愿意摆弄花花草草。几十年间,各种尝试,对于草木的种植也算是颇有心得。这其中有很多次,我前一年试验的记录,跟后一年相比大相径庭。次数多了,我自然也有很多原因的推论,只是有些没有证实。如今听你们一说,我便反应过来,那些不一样的地方,的确是因为骤然变冷了导致的。”
众人相顾点头,王象晋德高望重,他这么说,显然是可信的。那么一来,花雪的推测就更可能是真的了。
温体仁是首辅,解释的时候他可以不出面,但安排工作的时候就得他来了:“王公,既然如此。那么那灾情的预测,就很可能也是真的。”
说着便将花雪提前预测山西冰雹,以及手里还压着几个花雪的预测等待验证的事情,跟王象晋解释了一下。
“灾情一旦发生,粮食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之后又可能有疫情,也需要囤积足够的对症的药物。而这两样,皆是王公所长。我们已经从各地,征调有农学特长的官员入京。这些人,还得王公来指导。”
王象晋奇怪:“陛下不是去请那个异人了吗?放着此等高人,你们让我指导?”
曹化淳便将花雪的情况也解释了一下,尤其强调其不愿出仕。消息自然是来自崇祯的八百里加急。
王象晋一听编撰徐光启的《农书》,立马两眼放光,道:“那你们叫我来京城做什么?直接让我去苏州或者松江,帮着编撰整理《农书》啊!”
他对农业也是真爱,跟徐光启自然是志同道合。两个人经常关于农业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比方说徐光启曾经写的奏疏《甘薯疏》,在后世已经失传,但是这部书的序文,就被王象晋记录在《群芳谱》里面。序文里面有言说“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所说的志同道合的人里面,便包含王象晋无疑。
第一百五十九章 会遭阳九当尽力()
户部尚书程国祥是去年冬天升任的,他在户部也待了几年,对于民生还是有了解的,知道其中难度。一听王老爷子要去编书,立马急了:“王老大人稍安勿躁。您看,编书的事情,卷帙浩繁,绝非一日之功。就算最快,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