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撂┎晔履诮馊危浼渑羧敕溉缁氲壬匠恰⑼醮笕送图捌押拥却Γ辉羯甭罢吖捕Γ晃拮铩V疗涑橇裳舫恰⑸蜓簟⒎罴⒒⑵ゆ洌ど烧希咏ㄕⅲ负问倍鹛蓝χ牛虿晃薰ΑN┦峭㈠鲆蚨皆鹬希铝餮灾氐溃怨俚弥缣煲匀敫妗D送㈠鍪て嗉樱夥谴蟪贾濉�
皇帝下旨:辽事会勘已明,熊廷弼力保危城,功不可泯,因言求去,情有可原,今中外多事,朝廷用人方急,仍议及时起用,以为劳臣任事者劝。
这下原来弹劾熊廷弼最厉害的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以及巡查辽东的姚宗文被大家攻击得体无完肤。方从哲等票拟将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连降三级,姚宗文罢职,朱由校同意了。
其实除了这几个人,其他人也曾经攻击过熊廷弼,只是没有三个人这么厉害罢了,但大家似乎都已经忘记了,叫嚣着要给熊廷弼平反,要熊廷弼重新经略辽东。
此时已经是右佥都御史薛国用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宁前道右参议王化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事务。
兵部尚书崔景荣言:辽沈之失,皆因内应,广宁城小,奸细难容,如士民齐心,便能固守。建奴取得海州和盖州,那么天津登莱俱当堤防。朱由校觉得很有道理,问了内阁后,升太仆寺少卿毕自严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驻扎天津,备兵防海。
这时,御史房可壮连接上疏请朝廷启用李三才经略辽东。朱由校又听到了这个名字,不过他倒没有断然否决,将房可壮的奏疏让廷臣集议。通政参议吴殿邦力言不可用:“其人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大奸似忠,大诈似直,结交遍天下,而性不能持廉,贪、伪、险、横四罪俱全,可视之为盗臣也。”
原来这老家伙风评并不是很好呀,看来魏忠贤听来的坊间传闻不大对呀。这时御史刘廷宣言道:“国家既惜其才,则用之耳,又何议,然广宁已有王化贞,不若用之山海。”詹事府詹事,刑部侍郎邹元标、佥都御史王德完都上奏认为应该起用李三才,却也有邵辅忠、徐兆魁等更多官员反对任用他,两者相持不下,于是皇帝命再议。
不料事情第二天急转直下,王德完出列反对任用李三才,搞得朱由校莫名其妙。而反对派则是欢欣鼓舞,东林党人自己都不同意用李三才,朱由校就命不再议李三才事。
回到宫里后,他叫来了魏忠贤。因为碧云寺的事,他确实是不喜欢李三才,但今日朝上的事他感到有些奇怪,当时他问王德完为何反对用李三才时,王德完的答案是恐招致物议。这个答案不但是朱由校,就是随便一个小太监都是不会相信的,大明朝的文官从来没有人会恐惧物议的。所以魏忠贤来后,他让魏忠贤仔细查一下是怎么回事。
魏忠贤常常吹嘘东厂办事如何如何厉害,上次让他查个官员党派问题,本来这事街上小贩都知道一些,而魏忠贤三天查清了详细的派别,还当成东厂厉害的证据在王承恩等人面前得瑟了几天,朱由校这次给他一天期限,准备戳破他的牛皮,让他出个丑,看他以后还怎么好意思得瑟。
不过这次倒是出乎他的意料,魏忠贤一天不到,就已经查到了原因。原来是杨涟(还是他)晚上到王德完府上去了一次,然后王德完就改变主意了。至于两人说了些什么,在东厂的威胁利诱下,王府仆人交待,当时杨涟将王府仆人都赶离了书房,只隐隐听到“几百万两呀”,“就是个搅屎棍”,“他会坏了大事的”,“让他安度晚年吧”这些零碎话语。
第44章 筹备报纸()
这让朱由校好奇心大起,通过这几句话脑补了一会,不得要领。于是指示魏忠贤,让东厂仔细查一下李三才的收入情况。并严密监视杨涟等东林党人,最好是能派人潜入他的家中,收集情况,将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事暂时就只能这样了,朱由校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振士气。沈阳沦陷时,袁应泰的奏折中提出贺世贤可能已经投敌。群臣也就一起鼓噪,要治其投敌之罪,并要惩罚他的家属。而后来骆养性的报告却明确指出亲见贺世贤战死,根本没有投敌之事。后来详细报告出来后,也指出贺世贤确实已经战死。如果当时真的听了群臣之言降罪于贺家,事后会对军中士气造成多么大的打击。
然后是秦邦屏与陈策等人,都是客军,然作战勇猛,远胜于如朱万良等辽东本地官兵。朱由校觉得,有功奖,有过罚,应该是官兵们最希望朝廷做的事,这才是提振士气的根本。其次,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英勇作战的官兵的英雄事迹,暴露投敌畏敌者的丑恶嘴脸,百姓自然知道什么人应该敬仰,什么人应该鄙视。只是现在的邸报受众面极狭窄,看来要搞份报纸才行,这样对于掌握舆论可是一招无上妙棋。
皇帝召来了徐光启,询问了现在的印刷术是个什么样子。据徐光启说,现在印刷主要以雕版为主,因为雕版比活字印刷要更美观清楚,并且可以用套印的方法,可以用多种颜色来印刷。活字主要是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成本高,印数少,且常常会出现字迹不清楚,缺字等情况。
朱由校记得后世应该是用的铅活字,就询问能否用铅活字来印刷,徐光启则回答确实听说过铅活字,好象在常州一带有人用过,至于到底如何,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皇帝下旨:辽东辽沈之战中,有贺世贤,尤世功,陈策,秦邦屏,周敦吉等诸将为国战死,忠魂永存,故设辽东忠烈祠,供奉历次在辽东战亡的忠臣烈士。群臣意见不一,有人赞同,但也有人反对,东林党人吏部尚书周嘉谟认为,甄别为国战死还是投敌自保者很困难,这会增加礼部和兵部的官吏数量,而且如果出现错误,则会贻笑天下。
杨涟,左光斗也持相同意见,朱由校想,其实不过是不想让武人地位上升罢了。于是笑道:“为国捐躯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尊敬和朝廷的褒奖,不能得飨血食,谁还肯为国死战?礼部择一吉地建忠烈祠,于祠外列一长道,道旁列投敌之将,列其姓名籍贯并其父名讳。让人知道,这等逆臣是何人所生。至于畏敌不敢战者,则给予一次机会将功补过,如有再犯,与投敌之将同列,只不示其父之名讳。”
“至于甄别之事,即便有错,亦强过无祭。”
方从哲也支持皇帝的观点:“兵部礼部不过多费人力而已,忠臣烈士可是用生命来保卫大明,保卫皇上的。孰轻孰重,储位当然心里清楚,我们不能让烈士流了血,还要让烈士家属再流泪。”这是朱由校先和他商量时告诉他的一句话,他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太过直白了一点。
这下杨涟等人都不再说,杨涟本来上次李选侍被封康妃之事就已颇有人对他冷嘲热讽,现在刚开口又被驳回,于是称病请假,皇帝直接准了,倒让东林党诸人不好再开口。
皇帝下旨:礼部下设一报馆,由礼部郎中鲍应鳌任报馆总编,召天下精于印刷之术者,办理大明周报,以让天下人知天下事,让天下人议天下事也。
这个旨一下,又掀起了群臣的热议。大多数人都觉得好,这很容易明白,因为能读报的当然也是读书人,等于是他们多了一个途径来对皇帝施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一些言官,操纵舆论本来就是他们的强项,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当然就更欢迎了。只是他们现在当然想不到,报纸最后会让他们这个职业的存在可有可无,当然,这是后话。
鲍应鳌是南直隶人,现任礼部祠祭司郎中,据徐光启所言,其人公正廉明,是个好官。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搞实事的人。圣旨即下,他立刻进宫见驾。
“蒙陛下信任,命微臣主管大明周报一事,然微臣才疏学浅,不明何为周报,如何办理,还请陛下明示。”
“鲍卿不明,在朕意料之中。今有邸报,只能让各部各处官员知朝廷之动向,朕认为可否办一周报,发行全国,让天下人均能知朝廷之事且能议朝廷之事,数量现不固定,须视印刷之术及订报之数量而定。”
“周报现可分为四版,一曰圣旨,二曰时政,三曰军政,四曰议政。先可用雕版之法,免费发于各部各州县官衙,其他人则需要收费才行。”
“所谓周报之周,指的是一定时日发行一次,视印刷情况,现今可能半月或是一旬方能发一次,日后可变成五日一发甚至一日一发。”
“陛下所言之圣旨,时政,军政微臣倒是明白,只是议政何意,请恕臣愚昧。”
“议政者,即非朝廷之言论,而是他人对圣旨,朝廷时政及军政之看法。”
“微臣以为,陛下口含天宪,言出法随,他人敢对圣旨有微词,即可视为无君无父,天下可共诛之。”
朱由校微微一笑,他爱死这个万恶的封建社会了,因为他现在是皇帝:“鲍卿,议政可以是对圣旨的赞同呀,再说,周报是朝廷所发,如何能让诋毁圣旨之言居于其中。”
“第一期如何做,卿先招收人手,然后出一个报样,呈于御前,朕要亲自参与,定稿后再行刻印。至于如何发行于官衙,如何发卖于民间,尔等先写一个章程出来。至于钱的问题,全由内帑开支。”
“微臣谢过皇上,圣明无过天子。”听到由内帑支付所需费用,鲍郎中非常高兴。户部的情况不大妙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大明周报一听就知道是个花钱多的事,皇帝愿意用内帑来开支,让我们鲍郎中也忍不住拍了皇帝一下。
第45章 大明周报()
晚上朱由校又来了坤宁宫中,张嫣还是要皇帝去临幸其他妃子,最后又是不欢而散,朱由校又睡在书房中。第二天他干脆不再去坤宁宫,和张嫣杠上了,天天睡书房。
很快,报馆将清样送了上来,朱由校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这份清样。他只好亲自动手,将鲍郎中及报馆几个负责的佥事一起找来,按照他前世看到的报纸样子详细地讲了一遍。并找来内阁几个人和徐光启,让方从哲照自己的意思写了一个编者按,刘一燝、韩爌、徐光启等人冒充普通人写议政文章。并且下了一个在北方推广玉米和红薯马铃薯的圣旨,直接加在圣旨那一版里。
于是大明周报第一期就隆重地出版了,由于一个版一次只能印一千多张,然后要放着处理几天后才能用,所以每版都刻了八块,共印了一万张,保证每张都字迹清晰。
报首是方从哲写的大明周报四个字,下面是编者按,写明了办报宗旨,征订方法。然后是圣旨部分,近期的圣旨都登在上面。时政讲了皇帝大婚的情况,传教士七千部书的翻译情况,军政讲的是辽沈之战的情况,特别是象秦邦屏,周敦吉等人的英勇事迹,并对忠烈祠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议政则是对以上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讨论,当然对圣旨不外乎天子圣明,圣天子明见万里之类的话,但象新作物推广则由徐光启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来阐明其意义。最下面还写了征稿方法,出售方法等,落款是礼部大明周报馆。
京师预计是三千张,南直隶也是三千张,其它地方分其余四千。各地官衙,亲王公候府中,国子监都要优先保证,下面州县教谕也是必须要保证的,这样一来就没有拿来卖的了,不过第一次也没有准备卖。
外地周报是通过驿站来传送的,所以很多地方收到周报时已经离发行十几天了。虽然如此,周报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早从发行第二天起,大量的信件涌进了报馆,据统计,至发行第三十日止,报馆共收到信件一千一百八十三封,里面大约四成的是议论朝政部分的文章的,三成是赞扬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一成半是拍皇帝马屁的,一成是攻击朝廷官员办事不力的,还有半成就各样都有,其中大多是自己投稿的。考虑到一万的发行量,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半月后,第二期报纸发行了,里面在议政中加了一个小栏目叫读者来信,选了几封京师的来信登在上面,还是一万份,都是免费发行。
一个月后,第三期报纸发行了,这次发行了一万二千份,因为这时已经收到了几百份征订,所以这次除了免费的一万份外,还加上征订的几百份,另有一千多份是以售卖的形式公开发卖,在京师就一抢而空。
一个半月后,征订已经到了二千多份,增加的大都是南直隶的商人,于是发行了一万四千份,免费发行的只有六千份,象原来一个部都有一百份,现在就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