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征服之全面战争-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拿破仑本身是战争狂人,而是拿破仑这人军事上虽然具有非同一般的天才头脑,但在外交上却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外交官,自从拿破仑上台后,接连得罪了欧陆几乎所有的国家,再加上法国当时意识形态的不同,拿破仑除了用战争让欧陆强国闭嘴,别无他法。
反法同盟屡屡建立成功,不光是英国人的外交政策的胜利,跟拿破仑的狂妄与拙劣的外交手腕密不可分。
这一点,倒是与此时的林皓达有点相像,林皓达本身异族黄种人的身份,天然的就在政治外交上与欧陆其他国家处于对立面,拿破仑的时代至少欧陆各国还愿意与其交流,放到林皓达身上,欧陆各国只要不是如同荷兰人这样被揍趴下,基本上连林皓达的面都不想见!
大军调动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林皓达呆在荷兰地区的主力部队,想要调回法兰西境内,需要大量的时间。
自然而然的,林皓达没有时间来浪费在全面占领荷兰地区这种无用功上面,接受荷兰人的投降拿到一笔赔款和有限度的控制荷兰地区,就成为了林皓达的首选。
在林皓达的计划中,当他梳理完荷兰人的事情,重组荷兰共和国,留下八万帝国警卫队驻守荷兰地区时,登陆法兰西瑟堡地区的英国精锐应该已经被人数2倍于敌的5万帝国警卫队和1万青年近卫军赶下海,3万青年近卫军死光之前,也会最大限度的将撒丁王国为首的联军限制在法兰西共和国边境区。
到时候,林皓达只需要带着浩浩荡荡的十数万主力青年近卫军迎击成分复杂的撒丁王国联军即可,即便到时候奥地利和普鲁士完成了对波兰的瓜分调转矛头,也来不及将军队调入莱茵河区域。
在没有铁路火车的年代,军队调动基本上完全靠腿,在没有无线电联络的情况下,军队和国家统帅之间传递命令的效率也低的令人发指,正因如此,林皓达才会在每次大的战略性决战中离开自家老巢大本营,御驾亲征。
不然的话,坐在巴黎市的林皓达向荷兰地区下达一个命令,恐怕战斗打完了信使也到不了前线战区……
近代欧洲各国流行国家首脑和军事统帅亲自带军打仗,根本不是因为所谓的勇气和狗屁荣耀,只是因为军事命令传递的困难罢了。
等无线电普及开后,欧陆各国的将军统帅们,自然就可以坐在温暖如春的办公室中,享受着小秘亲手调制的精美咖啡,或者是玩一玩办公室恋情啥的,然后在工作时间对着地图比划比划即可……
至于前线的战报,自然会有通讯处的人员,通过无线电将战报写在一张张纸上传递给军事统帅或是参谋总部,军事统帅根据即时传来的战报,一个电话或者是一个电报,就足够了。
当然,那种负责人的将军或者是级别没有达到战略层次的将领,还是需要随军移动屁股的,但至少在二战时期,看不到希特勒丘吉尔这种级别的国家首脑亲临前线的场面了。
而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的战场上,国王亲征真心不算什么稀罕事!
也就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国,会秉承什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理论了,基本上打仗全靠将领的个人发挥,遇到名将自然没话说,要是遇到平庸的将领,那真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仗一仗的败下来却无计可施……
正因为东方古国这种皇帝高高在上的模式,导致很多皇帝到死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想要国家安定只能祈祷麾下出现名臣良将来辅助,好在,中华民族地大物博,这种人才还是很多的,可以支撑这种模式的东方古国一直屹立不倒。
要是欧洲那些屁大点的国家国王学习东方古国这种享受式的战争模式,被灭国那就是活该了……
这并不是说皇帝坐在皇宫里打仗不好,国王亲征可以让统治者近距离看到战争的走向和需求,不断强化国家的战争能力,很容易就会培养出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度。
350 瑟堡之战开启()
而中国东方式的统治方式,更利于稳定,因为皇帝不需要亲征,所以国家首脑很难出现意外死亡,无论死多少个将军,国家政权都稳如泰山,可惜,因为皇帝没有亲临前线,只会纸上谈兵,军事上很难有大的改进。
自然而然的,东方古国就养成了守城的习惯,遍观中国历史扩张时期的国家,皇帝多多少少都是打过仗的狠人,之所以开国时期扩张力很强,就是因为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亲临指挥战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知兵事的皇帝自然明白怎么打仗,扩张起来自然更加容易。
要是皇帝不知兵事,那就只能依靠出现历史罕见的知名将领了,或者是干脆用数倍于敌的国力直接碾过去……
反观近代欧陆各国,却往往会创造出战争奇迹来,频繁的战乱弱小的国家,逼着各国君主无法安稳的在大后方享受生活,不得不披盔戴甲带兵亲征,甚至不少国王倒霉催的直接死在了战场上!
但就是这种狼一样的拼命精神,使得欧陆各国的军事力量在摆脱教会的桎梏后,突飞猛进的向前大迈步。
从西班牙大套餐到莫里斯小套餐,再到古斯塔夫的战列线战术,直到完善发展为如今的排队枪毙战术,这些军事上的巨大改革,可不是欧洲统帅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用成吨的士兵和将军鲜血浇灌出来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不外乎如是也。
东方古国的安稳,欧洲的战乱,是双方在近代短短百年时间内,军事力量发生翻天覆地逆转的根本原因,欧洲人的工业革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白佬天生比亚洲人种聪明!
真要说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远比欧洲起源早得多!
可惜,满清200多年的和平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将东方古国的优势彻底抛弃,当欧洲白佬在血与火的历练中,完善了武器的发展,军事体系的建立后,回过头来顿时发现,原来东方人如此之弱!
曾经蒙古人带给欧洲人的黄祸恐惧,烟消云散,俩次鸦片战争将东方古国最后一层遮羞布扯得稀碎,哪怕是满清精锐尽出的八里桥战役,打出来的伤亡比也让英法俩国笑掉了大牙,甚至英国国会中出现不应嘉奖八里桥战役英军将领的提议,因为英国议员认为那根本不是一场战役,只是一次武装游行……
当然,这种声音在英国军队抢劫了北京城,带回大笔财富后,销声匿迹,在英国议员眼中伤亡比不科学的八里桥不配称为真正的战役,但能带回来如此巨大的财富,也是值得嘉奖的。
当时英国议会出现这种论调,不是英国人喜欢内斗,而是当时欧陆战场上很难出现伤亡比如此悬殊的战役,准确来说,这在欧洲人普遍观念里,属于剿匪而不是打仗……
八里桥一役打断了满清的脊梁骨,也真正建立起来的欧洲白人在东方人种面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欧美各国普遍存在的人种歧视,不就是起源于满清末年么?
1795年下旬,林皓达忙着接受荷兰人的投降,改组荷兰共和国的政府机构,派遣帝国警卫队在荷兰共和国的军事要地修建长期驻守的军营。
这些帝国警卫队的一切补给,不需要林皓达掏出一分钱,完全由荷兰共和国供养,21世纪美国驻军的那一套霸王策略,倒是被林皓达继承的挺完美……
如此不讲道理的协议,荷兰人自然不乐意,国内有外国驻军就已经够丢人了,还要自己掏钱养,这算什么?
可惜,反对的声音在军队的刺刀面前,显得如此无力,要是道理管用的话,世界上就不会频频发生战争了……
荷兰人的抗议与后世中弱国对强国的抗议一样,毫无威慑力,林皓达甚至连回应都懒得搭理,在提拔一批愿意与自己合作,不会唧唧歪歪的荷兰‘有识之士’后,林皓达就可以安心带着军队回援法兰西本土了。
在荷兰共和国政府中为了自身利益与林皓达合作的‘有识之士’的配合下,林皓达轻而易举的镇压了抗议无效打算暴力抗议的暴民武装,在荷兰投降的大势下,真的不要命拿起武器反抗的人真心不多,自然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如同旋起旋灭的农民起义一般,连个泡泡都没冒出来。
然而,在林皓达不知道的千里之外的瑟堡地区,一场足以在后世中名列史书的经典战役却在徐徐展开。
5万帝国警卫队和1万青年近卫军在忠诚且高效的林皓达政府中,很快就开进了布列塔尼大区,并成功堵住了英国登陆的三万精锐部队的去处。
5万帝国警卫队的军事统帅是随着军队一起出现的卡尔森将军,也是这一次统筹全军的最高统帅,一万青年近卫军的军事统帅帕金森将军是这支六万大军的‘副帅’(林皓达的军队里是没有统帅和副帅军衔的,这只是一个虚职称呼,代表着指挥权的归属。)
卡尔森将军与其他全面战争系统出产的将领一样,是林皓达的铁杆死忠,对林皓达围歼3万英国精锐的命令自然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而且,6万大军围歼三万英国军队,怎么看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战役,卡尔森将军自然希望用一场决战一劳永逸解决敌人。
卡尔森将军正面跟英国人野战还有一个不小的优势,他比英国人多出5000骑兵部队!
英国人为了尽可能多的运输步兵,并没有运来成建制的骑兵部队,毕竟在英国人的计划里,这一批三万人先头部队只用了建立稳固前进基地,以及试探林皓达军事力量的。
只是英国人没想到的是,带出去了20万大军远征荷兰的林皓达,在法兰西本土境内还能短时间内聚集出这么多野战兵团来!
林皓达的暴兵能力,让英国人收获了一个不小的‘惊喜’,不过,心高气傲的英国精锐陆军,面对人数远多于己方的敌军,并没有退缩的想法。
351 主力决战()
卡尔森将军希望能圆满的完成林皓达交待的围歼英军登陆主力的作战任务,而登陆的英军精锐也希望用一场决定性战役胜利,打破快速赶来的帝国警卫队和青年近卫军的封锁,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选择了有利于这个时代大规模战役的平原战场。
在排队枪毙时代,由于战列线和横队方阵战术的普及,正面对决能力强悍的国家正规军,往往都会尽可能的避免地形复杂狭窄的森林或是山川地形。
因为在平原上决战可以最大可能的用骑兵追击敌军,扩大战果,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要是在森林山川等地带会战,击溃敌人或许不难,但想要在胜利后追击敌人,那可就不容易了,众所周知,逃跑的步兵永远比追击的步兵速度快,只要战败一方大面积的溃逃,胜利一方想要抓俘虏和杀人可就费事了!
毕竟排队枪毙时代不像一战时期,拥有威力巨大的远程火炮和屠杀利器——机枪,步枪射程顶天也就2、3百米,坑爹的滑膛枪的准确性,基本上超过了百米距离命中率就完全靠运气了……
远超火力杀伤距离的限制,导致获胜方追杀的效率并不高,基本上没有骑兵部队,很难对战败方造成重大伤亡。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士气越高打的越久的部队,在战败后伤亡比例越高,反倒是那些士气不咋地一触即溃的部队,虽然屡战屡败,但实则每一战死伤的人数真心少得可怜。
八里桥战役中清军之所以死伤惨重,正因为当时的满清帝国派出的是硕果仅存的八旗精锐和满蒙铁骑,可以说是当时满清帝国最后能搜刮出来的铁杆精锐部队了,先不提这些八旗精锐的战术多么落后,至少有一点他们比起京城里提着鸟笼子遛弯的八旗子弟,无愧于丰厚的铁杆庄稼——他们不怕死!
然后,在八里桥战役中,这群不怕死的满清最后精锐铁骑,成片成片的用落后的骑射战术在英法联军的枪炮面前集群扑街,如同上刑场一般一批一批毫无价值的死在枪弹和榴霰弹的爆炸声中!
这就是八里桥战役伤亡比例如此巨大的缘由,大多数惨烈的战役都是满清铁骑无脑冲锋,英法联军排着整齐的队列玩屠杀游戏。
结果一个八里桥结束,满清最后那点家底也拼光了,剩下的八旗子弟虽然还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无用的吃货,真正的血勇之士基本上都死在了八里桥战役中。
恰恰相反的例子,当年拿破仑进攻意大利半岛的时候,屡战屡胜却很少有大面积击杀敌人有生力量的时候,反倒是攻击普鲁士的时候,将整个普鲁士的精锐军团一扫而空,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意大利王国这个概念,但生活在后世意大利国土上的民族,已经表现出了他们打仗有多么坑爹的本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