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泉州港,最大能停靠多大的船只,两千料大船能停靠多少?”
严大人回道:“最大多大不好说,四千料大船以前在泉州港是停靠过的,现在常见的大船是两千料、三千料,三千料大船停靠泉州港,满载货物能安全出港。至于能停靠多少大船,尚未统计,大船能停泊的港口有十一个,每个港口至少都能停靠十几艘,想来停靠百艘应该不成问题。”
杨丛义道:“如此便好。这次朝廷要做回易,准备组建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到时候港口之事还得严大人多多关照,加以协调。”
“两千料大船五十艘?”严大人被吓了一跳,这朝廷是吃错药了吧,五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就是大手笔,不管去哪,来回一趟都能赚取五六百万贯了,五十艘那还得了!
杨丛义笑道:“严大人何故惊讶?”
严大人干咳两声道:“两千料大船出海的不多,海上常见的商船都在四五百料,朝廷要用五十艘大船回易,怕是难度不小。”
杨丛义道:“这次准备做远洋回易,出去一趟不容易,船少船小,都不太合适。天竺、大食来的船有多大?严大人可知道?”
严大人想了想道:“水路遥远,大船遇海风难以调头,他们的船很小,都是一帆的船,一百料左右。”
一百料,这也太小了吧,根本装不了多少货物,能赚钱吗?杨丛义很怀疑。不过随即想到,天竺、大食送来的基本都是香料类的,一百料足够他们赚不少钱了,回去再带几千匹丝绸,都是稀有货物,一来一回也能赚几十万贯。
情况了解的也差不多了,杨丛义再次道谢之后,又道:“港口之事,还请严大人多多费心。”
严大人道:“杨副使请放心,任何商船都得为朝廷船队让路,请转告黄大人,我会全力配合。”
杨丛义笑道:“那就多谢严大人了。”
说完起身告辞:“改日再来叨扰,严大人留步。”
严大人还是将杨丛义送出厅外。
杨丛义马不停蹄,一路催马直去泉州造船场。
泉州造船厂,临近海边,善造海船。
像泉州造船厂这种大型造船厂,多数建造的都是朝廷用船,属当地官府管理,是官办船厂。
杨丛义赶到船厂,只见偌大的船厂里,工匠并不多,在建的船只也没几艘,心里是很失望的,这种造船厂,如何能造五十艘大船?
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一个正房屋里打盹的老吏,就是造船厂的管事。
就在小房子里,杨丛义当即表明身份,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是代管船厂,真正管事的费大人,基本不到船厂来。
但既然来了,还是先了解一下,再去找他吧。于是直接就向老史打听起造船厂的经营情况。
“你们造船厂有多少人?忙的时候也是这么多人?”
那老史回道:“不瞒大人,造船厂现在有一百多人,造的船少,就没找那么人。忙的时候有上千人,近几年不怎么造船,人就少了。”
杨丛义问道:“你们现在最大能造多大的海船?多久能造好?”
老史回道:“三千料的还能造,四千料的有些困难,三千料的大船三个月就能造好,要是急,两个月也行。”
杨丛义又问道:“两千料的船要多久建好?”
老史回道:“一般两个月,快点一个半月。”
“如果是要五十艘呢?”
老史一惊:“五十艘?这太多了不好说。”
杨丛义道:“一年内就要船,有没有建好的可能?”
老史道:“除非扩大船厂,一次造六艘,不然一年内没办法。”
杨丛义道:“建造一艘两千料的船要多少钱?”
老史道:“八百贯左右。”
杨丛义道:“朝廷要的船多,钱不是问题,如果每艘船给一千贯,十个月内能不能把五十艘船造好?”
老史回道:“给的钱多能多招募些工匠,应该可以建好。”
杨丛义这才笑道:“好,这样就好。船厂里有没有大船,带我去看看。”
老史道:“大人请跟我来。”当即在前边带路。
第142章 考察船厂()
造船场有些破败,木料杂物堆放的很凌乱,工匠们也是不紧不慢,慢慢悠悠,提不起精神,造船场内死气沉沉,看着毫无生气。
幸好杨丛义方才问过老史,不然会对这个船厂信心全无。
不多时来到海边,便见到一艘尖底大船放在岸边,不算桅杆,一丈多高,尚未下水。
老史指着那船道:“大人,这艘船接近一千料,算是现在比较大的船,可以出海。”
杨丛义看看那船,长十丈有余,看着十分高大,不知道船里面是什么样,能装多少东西,这种船他还从未见过。
“能上去看看吗?”
老史回道:“自然可以。”带着杨丛义绕到另外一边。
只见有木梯架在船上,供人上下。
老吏在前,当先爬上去,等他上去之后,杨丛义这才登船。
上船一看,甲板铺好,船尾舵楼也建好,船上已经收拾的干净,似乎已经造好。
船中立有三条桅杆,抬眼一看,不知有多高,三张帆,只要风力足够,此船的速度应当不慢。
老史很自觉的讲解道:“大人,这艘船也是做海上贸易用的,去倭国高丽,只要风向没问题,一个月就能到,能装载布匹绸缎三万匹,瓷器六万件,舱内空间比较大,能住的人也多,不说一百人,六七十人还是很轻松的。”
杨丛义听着没有说话。
老史又道:“最关键的是,我们建造的海船坚固耐用,不怕碰撞,不会渗水,除非在海上遇台风,不然龙骨也不会轻易断裂,出海很安全。”
接着有指着船头上的大锚道:“这个锚重五百斤,在近海,一般的风浪完全可以抵御。”
见杨丛义还是不言不语,又道:“尾舵长三丈,可保海船在海里随时掉头,调整方向。”
杨丛义笑道:“好,这船的动力就是这三张帆吗?无风、逆风怎么办?”
老吏道:“大人,老练的水手在海上会借风,顺风、逆风、侧风都能航行,进港的时候没有风也不怕,船上装有四十条大桨,还可以划动。”
杨丛义不懂翻船,问了不专业的问题,不过也没什么,不懂就要问,也没什么错。
接着又问道:“你们这里的海船,船底是用水密封隔舱吗?”水密舱法,这是后世听说的唐宋造船技巧。
老史笑道:“大人见识广博,这用水密封舱底的方法,我们也是近些年才在海船用。像我们脚下这船,有六个隔舱,船下水之后,装满河水密封,船就能入水五尺,遇到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船。”
杨丛义道:“如此就好。”
从甲板走到尾楼,那尾楼高两丈,视野十分开阔。
又下到甲板之下,下面有两层,上面一层有隔间,是休息之所,下面一层是仓库,存放物资的地方,船舱两侧留有桨洞,以备不时之需。
看完之后,杨丛义对这船还是比较满意的,甲板开阔,舱内空间较大,能生活能储存,出海回易完全够用。
看脚下这艘完船后,杨丛义已经对一千料的船有了大致的了解,两千料船想来应该大上许多。
“你们这里除了能建造这种海船,还有其他样式和用途的船吗?”
老吏回道:“远洋回易,一般不会只用一种船,我们这个造船厂,什么常见的船都能造,平底江船,尖底海船,各种战船、车船,大人想要什么船我们都能造。”
“战船车船?你说说。”杨丛义顿时来了兴趣,这个看着不怎么样的造船厂还能造战船?
老吏回道:“是,大人。我们这里的战船都是平底战船,空间大,载人多,船上装有拍杆,可投掷石弹和引火弹,船头有特种硬木,可撞击敌船,一艘两千料战船,可载人五百,顺风张帆速度也很快。而车船是在船两侧安装水轮替换木浆,以人力踩踏,掉头便利,进退自如,非常灵活,就是水轮容易损坏,在水上不好修理。”
杨丛义大失所望,宋朝不是已经有*了吗,靖康之乱,保卫汴京城不是用的震天雷吗,怎么船上怎么还用石弹?去南洋西洋回易,路上强国不少,少不得会遇到麻烦,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再多的财富也会运不回来,说不定有些国家见财忘义,直接打劫船队都说不定。
但想到他们只是工匠,便释然了。不管是石弹还是震天雷,用什么,船厂管不着,他们只造船,至于怎么用,那是朝廷的事。
“车船既然这么好用,为什么不用坚固的水轮?”
老吏道:“再坚硬的木头,在水里泡时间长了也会变软,水轮滚动快了就会断裂,还没有办法解决。”
杨丛义觉得奇怪:“你们为什么不用钢铁制造水轮呢?”
老史道:“大人有所不知,我们造船的都是木匠,什么样的木头我都有办法做成想要的模样,但那铁,我们真没办法,况且水轮构件很多,铁匠也打不出来。”
杨丛义默然不语,如果远洋船队带上几艘车船,那最好不过,发生什么紧急情况也可及时应对。
“战船能造成尖底的吗?最大能造多大的?”
老吏想了想道:“尖底的也行,稍微改造一番就成,要说能造多大,还真不好说,以前造过四千料的平底战船,改成尖底,估计就没有四千料。”
杨丛义点头,有三千料,那也很大了,载三四百人应该没有问题。
船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该去见见船厂管事的费大人,造船还得跟他谈。
问到费大人的住所,杨丛义向老吏道谢,然后催马就去找他,时间紧迫,耽搁不得。
颇费周折,终于找到造船厂的费大人,这费大人脸圆肚子也圆,怕是油水捞了不少。
进屋之后,二人相互客气一番,喝了茶,费大人才问杨丛义来意。
杨丛义道:“费大人,朝廷今年要一批出海的远洋大船,不知道你的造船厂能不能造?”
费大人一听要一批大船,顿时激动起来,立即问道:“多少?”
杨丛义笑笑,回道:“不多,五十艘两千料尖底海船,再配些战船、车船,六十艘左右吧。”
“当真?”费大人兴奋的眼睛发光,简直不敢相信,六十艘啊!
看到杨丛义点头,费大人笑的满脸开花:“杨大人放心,我这船厂什么船都能造,只要朝廷给钱,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杨丛义笑道:“我来之前去船厂看了,工匠不多啊。”
费大人脸色瞬间有些尴尬,喝口水,才道:“杨大人有所不知,我这造船厂以前可是红火的很,每隔几天就有船下水。这不是宋金议和了吗,朝廷不怎么造战船了,船厂就没什么事,海船要的人也不多,船厂里养不起那许多工匠,就慢慢遣散了。要是朝廷真要六十艘大船,我这船厂马上就能把人找回来,十天之内就能开工造船。”
杨丛义道:“六十艘船肯定是要的,并且是要年内要,今年十月就得全部完工。”
费大人脸色一僵,神色连变,底气不足的回道:“这都月半了,满打满算也就九个月,要造六十艘船,时间太紧了,两年还差不多。”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我看那造船厂规模挺大,一次建造十艘船都没问题吧。”
费大人有些为难的回道:“场地倒是够,但人手不够,船要的太急,还要多找不少人手,开销太大了。”
杨丛义笑道:“费大人不用担心,只要十月份能把船造好,朝廷多拨付一些钱也是可以的。”
听杨丛义这么一说,费大人才笑道:“不知道这次朝廷准备拨付多少钱,用来造船。”
杨丛义则问道:“不知道你们造船厂,建造一艘两千料海船要花费多少钱?”
费大人沉思了一会儿,表情严肃的回道:“不瞒杨大人,两千料大船建造起来可不简单,没有一千五百贯,怕是建不好。”
杨丛义暗骂一声“黑心”,在船厂那老吏告诉他八百贯就行了,到费大人嘴里,就翻了一倍,难怪他长的这么肥,造船厂的油水都让他吃了吧。
杨丛义忍住心底的不满,拿起茶杯,看着他,笑道:“费大人,大宋的造船场可有不少啊,不说池州、扬州、建康,就说附近的福州吧,也有好几个造船厂,战船商船也是没有不能造的。”
费大人随即十分歉意的说道:“杨大人恕罪恕罪,我记岔了,刚说的是民间报价,朝廷要船当然不会是这个价位,毕竟船厂也是官家的嘛。杨大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