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蜀汉再起-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里汉夷杂处,矛盾尖锐,因此庲降都督不仅需要军事、民政才能,还要求具有较强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而李恢能出镇南中,说明他的手腕和能力自是不俗的。
刘永在东阁召见李恢,东阁,蜀汉宫廷内的典籍收藏之所,通过阅览东阁文案,在李恢赶到之前刘永对他的履历已然了然于胸。
李恢是建宁郡俞元县人,姑父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族,李恢曾在地方历任督邮,投奔刘备后升至益州府衙任职,长于政事,深谙庶务,堪称能臣。
“李卿,如今的南中是何种情形?”刘永坐在案牍、竹简之中,向李恢发问。
“自去岁丞相南征后,南中纲纪粗定,夷汉粗安。”
从初见李恢,再到李恢开口讲话,刘永感觉李恢是个非常洒脱和聪明的人,在向刘永介绍南中情况时,李恢直言不讳,告诉刘永南中问题很复杂,朝廷的触手只能到达县一级,县以的下乡亭无论汉夷,皆各自渠帅自治。
而李恢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深刻体会南中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或曰:固南中可以图巴、蜀,拥巴、蜀可以望关中。国家对于南中的政策方针为抚和为主,武剿为辅,少留汉兵汉官,夷人诸部只要供输财赋、兵丁,朝廷便悉不问诸事。”
与李恢一番对奏,刘永对如今的南中有了一个大致印象——朝廷对南中的控制属于半直管半羁縻,还未有达到内地这样安全掌控的地步。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朕已对南中之事有了个大概。”刘永看着五十出头、发鬓斑白的李恢,心中很有好感。
“陛下,臣以为南中之事说来繁复也可谓简单。”李恢呵呵一笑,主上心忧南事,虚心请教的姿态使他对刘永的印象也不错。
“额?何以见得?”刘永问
李恢伸出右手食指,在几上写下一撇一拉,“南中之事,关键在于用人。出镇南中的人需要熟悉当地风俗民情,在汉夷之中皆有声望,处事公平,如此南中方可大治。”
对……刘永听得赞许连连,原来历史上李恢都督南中九年,为成1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兵资,为诸葛亮的北伐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后来死于任,接任者张翼执法严厉,不得南夷欢心,干了不到两年就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李公可知南中以南的情况?”了解了南中后,刘永又开始询问关于这个时代的中南半岛的情况。
“南中以南地方偏远、路途崎岖,臣亦知道得不多,只知道远南有真腊、扶南大小十余国,其人皆丑黑拳发,倮身跣行…………”
在与李恢细谈后,刘永对于南中问题有了自己的考量——在时机尚不成熟前,南中最好的治理方法便是维持现状,放权不管。改土归流什么的还为时尚早……
会见完李恢,刘永起驾前往尚书台,在那里他将和侍中费祎、黄门侍郎董允等近侍官交流朝政国事,当然实际上是由他们完成对刘永的交流和教育,比如剩下的《六韬》。
事实上,诸葛亮安排的是刘永下午才接见朝臣,而之所以今天上午召见李恢是因为李恢是南疆重臣,他不可能长时间待在成1都刚才和刘永的初次会面同时也是李恢的陛辞,会面之后李恢立刻就会返回牂柯郡平夷县,庲降都督府驻地。
车驾之上,刘永开始思尚书台的问题
尚书台,隶属少府,但现在和少府只存在名义上的从属关系。东汉为了避免西汉末期皇帝大权旁落的情况,将机密之事尽归于尚书台,用来制约三公。而且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仆射虽权重但位不高,仅秩比千石,其下属官更是几百石小官,皇帝容易拿捏掌控。
到了曹魏,更是将尚书台作为全国政务的总汇机构,权威日重。不过到了蜀汉,到了刘永这里,就真他娘郁闷和尴尬了…………如今,蜀汉权柄皆归于丞相府,章武三年刘备驾崩,诸葛亮开府治事,总揆曹事。
像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臣子全他娘成了丞相属官,比如:蒋琬,丞相府东曹掾;董厥,丞相府主簿;杨仪,丞相府参军;霍弋,丞相府记室;向朗,丞相府长史…………
同时,诸葛亮兼任益州牧,那些处理农商牧工、吏政、财政、盐铁等基本政务的州牧各曹从事、中郎也是诸葛亮的属官呵(嗯……不地图开疆的话……蜀汉的实际国土就他妈一个益州啊!!!)……
有了这两府官员,诸葛亮完全可以把什么三公九卿、尚书台甚至皇帝踢开单干,太阳照常升起,蜀汉照成运转。
所以说刘永的尚书台能有什么卵用,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刘永挺佩服自己便宜大哥刘禅能在大权旁落下忍受诸诸十几年而没有太大怨言的…………比照霍光和多尔衮这两位权臣……刘禅给诸诸的下场不要太好。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刘禅真的是一位混吃等死、胸无大志的君二代……
尚书台
在接受了一个多时辰董允、费祎和郭攸之的再教育后,刘永终于还是没能解脱,跳入了文字学习的另一个大坑。看来,诸葛亮虽然认为今上陛下比刘禅那个倒霉蛋聪慧一些,但显然还是没有亲政的能力和条件嘛,还需要努力努力,自己事必亲躬的责任还是免不了滴。
拍了拍自己手上的《建兴三年上计册表》,刘永叹了口气,目光一直停留在第一列第一字,看不进去,他一直在思考怎样建立自己的权柄,而又不影响同诸葛亮的关系和其地位,同时又不会撕裂当今稳定的朝局。
渐渐,刘永腹中已有了一个模糊的方案。
“臣尚书郎祯拜见陛下!”正当刘永低首沉思之时,一道响亮而戏谑的声音响起。
刘永抬首,一张挂满笑意,略显嬉笑的脸出现,正是刘永的死党,嬉皮笑脸的杜祯!
看着杜祯,刘永也很高兴,他大概可以算自己的潜邸之臣吧,露出笑容,朝杜祯招招手:“杜祯,过来,离朕近些。”
杜祯腆着笑脸,走近了几步。
“近些,再近些。”
杜祯看了眼刘永,收敛笑容,走至御案阶下。
“上阶,杜祯。”
杜祯恭身上阶,来到刘永御座旁。刘永起身,拉着杜祯坐下,就坐在了台阶之上。
“陛下?”杜祯看出刘永有些反常,不禁问出声。
“杜祯,朕现在这里,有一件天大的事需要你去办,办好了功在千秋,福泽万代,能极大提升我皇汉国力。”
刘永刚一登基便立即将自己擢为近臣,这当然是一份信任和爱护,杜祯不假思索道:“陛下请讲,臣肝脑涂地,愿效死命。”
摆摆手,刘永继续道:“文然(杜祯字文然),你先别忙着答应,朕的这件事并非那么简单。朕要你出使扶南!”
“出使扶南?据说那是遥远的南方,茫茫雨林深处的国度?陛下,臣去那儿干什么?”杜祯一脸懵逼,费尽脑筋也猜不出刘永的用意。
“去寻早一种稻种,占城稻!”
“占城稻?”
“对,占城稻!此稻高产、早熟、耐旱,若引入巴蜀,将大大提升粮食产量。”
第六章 进击的刘永(二)()
“恕臣冒犯……陛下从未到过扶南,怎么会知道世上有此稻种?”杜祯心里很奇怪。
“嗯……朕实话告诉你,昨夜朕梦于烈祖昭烈皇帝,皇祖遥指南方对朕说:‘小子永!扶南、真腊有稻曰占城,耐旱,不择地而生,早熟。汝遣使取之,飨食万民,葆尔国祚!’”刘永一脸真诚的注视杜祯,像似讲出了心中最大的秘密。
杜祯表示…………
“所以朕也不敢确定扶南、真腊是否存在占城稻,然万一有的话,对于蜀中百姓无疑是一大幸事。然而没有的话恐伤先帝之明。是故杜祯你此次出使,名义上是替朕抚慰南中、扶南,访寻稻种之事需得暗中进行。”
“文然,君其敢乎?”刘永表情凝重,音量也提高几分。
好吧……虽然对于刘永所讲不是很感冒……但这毕竟是刘永位居九五之后交予自己第一份使命……姑且听之任之,就当公费旅游一番吧。
“臣……领命。”
唉……抬出自己祖父刘备出来,刘永也是无奈之举,他总不能直接对杜祯讲——哥来至一千九百年后,哥当然知道有占城稻这种好好东东啦……
虽然自己刚才的话也有点经不起推敲和考量,但至少比如实告之强吧,毕竟这还是个满天神佛,遍地鬼魅的年代。而且,刘永也没有时间来编织一个更合理和没有缺漏的借口,来派人去寻找占城稻啦。
因为,原来历史上诸葛亮明年就会上《出师表》出师北伐,现在虽然因为皇位更迭的原故可能缓上一缓,但无非也就是一两年时间而已。
而粮食对于北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翻开史书,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
建兴五年,率师北上汉中,临发,上《出师表》。六年春,出其不意攻祁山,魏三郡响应,关中响震,后马谡失街亭,亮拔西县千余家还。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可以看出,较大的几次北伐,军粮不足一直是困扰汉军的大问题。而占城稻,耐旱,高产,适应性强,早熟。能极大缓解汉军北伐的粮食缺乏。
况且,有了占城稻这个大杀器,刘永也能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化解政治上的尴尬。毕竟无论哪个时代,什么的样身份,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唯有拿得出成绩,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和实惠的人才能赚取声望,才能居于领到地位!
所以……然后尚书令陈震手中便有了这样一份“诏书”,准确地讲是一封并不完整的诏书,因为……它还没有用印。
皇帝诏命:
昔丞相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扶和夷狄,宣广汉室之威德。惟仰皇宗皇祖之英明,朕初即大宝,既朕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四方之外不安其身,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不能远达也。昔者累年南中诸夷暴乱,残杀边民官吏,或重朕之德薄。今以尚书郎祯为天使,持节抚慰南中及其以南,使边臣兵吏听谕朕意,使远方胡夷称闻圣命。远方详安,始于今年!
——建兴四年,夏六月诏
接到这样一份“诏书”,陈震看了默不作声,将诏书交由费祎、郭攸之和董允传阅,四人看毕相顾无言,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一丝异样,有吃惊、有不满……有期待。
皇帝下诏,并非脑残历史剧中皇帝说什么什么就成定局,诏书是神圣的命令性文件,有它固定的章程和格式。在三国,什么开口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明清的事情好吧,而且即便是明清,正确断句也因该是这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以说脑残历史剧……呵呵。
这个时代皇帝下诏一般由尚书郎起草,尚书令史缮写,然后由尚书仆射、尚书令联合审核,然后再一起校对一遍,确保文字无误,才递交皇帝审核批准。批准后,重新缮写一份,用皇帝玺印和尚书令印共同封印下发。
而显然,刘永拟诏并未使用作为秘书机构的尚书台,这对于皇帝的近侍官们来讲无疑是一个很不妙的信号——皇帝并不信任他的秘书们!
沉默了一会儿,黄门侍郎董允神情凝重,率先出声,对陈震道:“陈公,不如由某将此交于丞相一览,而后再做决断?”
陈震点点头,“天子毕竟年轻,应有之意。”
董允朝诸人一揖,将诏书草案放于袖中,转身离去。
董允前脚离开,费祎脸上扬起笑容,颇有点看戏的心态:“看来,咱们这位小皇帝不简单啊。”
“文伟,噤声。”陈震不满费祎的跳脱,手指着刘永所在的里间说道…………
董允携带着诏书草案,脸色不豫,径直出了皇宫,尚书台又称台阁在宫中办公,而丞相府则在武义门外,毗邻皇宫南阙。
董允是一个正直、有原则之人,这是丞相让他充任黄门侍郎的原由,为了看住皇帝,规劝天子一切不合乎仁德的言行以及不良嗜好——比如,他曾今成功打消孝怀皇帝想增纳嫔妃之类的念头。
但似乎今上陛下更对朝政国事感兴趣,这就让董允感到很为难了,不可能不让皇帝关心朝政吧。但本质上,从内心来讲董允不认为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