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征服者-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邕道:“当初为师是被董卓强迫才回到朝廷的,现在若离开,董卓必然阻拦。若是悄悄逃走,又恐连累家人,而且董卓势大,天下也没有适合为师落脚之地。”
顾雍道:“老师不若随我去九江,主公开办了华夏学院,一直缺少像老师这样有名望的先生。老师若去,主公必然欢迎之至。当然,也不需要老师亲自授课讲学,老师不是一直在编纂汉史吗?华夏学院的环境再适合不过。而且华夏学院中还藏有不少稀世典籍,都是主公搜集的,有些可能连老师也不一定读过呢!”
蔡邕看着顾雍,有些心动,但旋即不知想到什么,悠悠道:“再说吧。”
顾雍知道心急不得,不再提此事。
在这师生二人谈话的时候,刘邈正跟随李儒来到了董卓府邸。
有以前洛阳赠送玉玺的情分在,又有李儒引荐,董卓倒没有让刘邈吃闭门羹。
刘邈很客气地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都是一些对刘邈来说不值什么钱却在这时代价值连城的东西,其中有一套装订精美的书籍、一套从系统中兑换的青花瓷器、一柄宝剑、一套宝玉雕刻的象棋,还有其他一些九江特有的珍品。
见到这些新奇的礼物,董卓非常高兴,当然更令他高兴的是刘邈对他的态度。刘邈身为汉室宗亲,又是发展很不错的一郡太守,却对董卓恭谨有加,这是董卓在其他朝臣那里体会不到的感受,当然一些类似王允那样刻意拍他马屁的例外。
董卓向前挪了挪他那肥硕的身躯,以示亲近,笑道:“致远,昨天我还与文优谈起过你,没想到你一来就名满长安了。”
刘邈知道董卓说的是他因为启蒙书籍而引发的才名。早在刘邈来长安之前,他就刻意吩咐人在长安城中传播三字经启蒙诗等启蒙书籍了。现在终于有了成效,凡是消息灵通点的人,都知道了刘邈及新书的事。
“太师太过奖了,邈玩的这些不过是小道而已,哪里比得上太师,太师之名早已遍及天下了。”刘邈恭维道。
“只怕我这大名也不是什么好名声吧?”董卓眯了眯眼。
刘邈微笑道:“名声这东西只有大没有好坏。名声大了,嫉妒的人就多,也就有了诋毁,在这些人口中,那就是坏名声。如今太师位极人臣,天下嫉妒的人不知凡几,他们都想取太师而代之,自然会恶意诋毁。”
“哈哈!”董卓没想到刘邈还有这样的说法,一时觉得有趣,不由大笑道,“还是致远说话好听。我若要让天下人都说我的好话,而不诋毁于我,又该如何呢?”
“其实很简单,要么让天下人都敬你,要么让天下人都怕你,那时传遍天下的自然就是好名声了!如果是小子我,这点很难做到,但太师的话,就很容易了。”
“噢?”董卓本来是随口问出的一句话,没想到听到刘邈的回答,居然觉得有些道理。
“每回见到致远,都会有不小的收获。上回在洛阳,就觉得致远有大才,现在看来,远远不止于此,不如致远就留在长安为官吧,咱们一起辅佐天子,天下何愁不平?”
刘邈道:“太师言重了,小子年轻识浅,也就有点小聪明而已,难等大雅之堂。更何况,我不在长安,对太师反而有不少好处。”
“什么好处?说来听听!”董卓再次好奇道。
“因为我与太师有着共同的敌人,太师在长安,小子在扬州,内外联合,对敌人的威胁更大,这不就是好处么?”
“你说的共同敌人是谁?”
“世家大族、地方诸侯,如袁绍、袁术等,都是我们的敌人。”
“袁氏兄弟嫉妒我如今的地位,总想取而代之,的确是我的敌人,可是怎么又成了你的敌人?”
“在我看来,当今天下之乱,罪魁祸首就是那些妄图控制朝堂、玩弄权谋的世家大族,尤其是四世三公的袁氏,此为公昔日我上任途中,路过颍川,竟然被袁术派遣刺客刺杀,上任之后,袁绍、袁术屡屡派遣部将前来夺城,与我为敌,此为私。公私两方面,都决定我与他们不能善了,这不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么?”
第117章 致董太师()
“不错,不错,的确如此!”
董卓本以为刘邈只是为了与他拉近关系才说什么共同敌人的,但一听刘邈的解释还真是那么回事。董卓在很多州郡都安插了眼线,刘邈遇刺以及二袁派人夺九江的事他都有过了解,所以对刘邈的说法深信不疑。
刘邈继续道:“当然小子也知道,小子与太师不论地位还是实力都相差太远,虽然有共同的敌人,但在对付敌人这一方面,小子也只能给太师打打下手。当初我能就任九江,还是有赖于太师帮忙,更得太师赠我兵马,沿途护卫。只是很可惜啊,九江郡户口太少,没什么实力,抵挡袁氏的部将已经很吃力了,若是哪天袁术大兵压境,我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我听说你在九江干得很不错啊?连徐州牧陶谦都在你那吃了亏。”董卓似笑非笑地看着刘邈,显然再说他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刘邈面色不改,道:“太师有所不知,当初我能进入下邳,不过是因为出其不意而占了先机,也是陶恭祖过于轻敌。后来我不也得乖乖地退出徐州么?再说,袁氏不仅实力雄厚,而且还有很高的名望,哪里是区区陶恭祖能够相比的。从袁氏派遣部将就能夺取州郡这一点,就可看出一二。目前袁绍的势力已经雄踞冀、青、兖三州,荆州刘表也是袁绍的附庸而袁术自己占据豫州和天下第一郡南阳,还有陶谦、公孙瓒为其盟友,现在更在图谋荆州与扬州。天下州郡几乎都成了袁家之物,我一个小小的九江郡又怎能抗其大势呢?”
“是啊,以袁家为首的叛逆的确势大,连老夫也不能不避其锋芒。老夫虽想将之剿灭,可奈何有心无力啊!”董卓叹道。
刘邈看不出董卓的话有几分真假,只得继续道:“太师自谦了。太师地位尊崇,又手握朝廷大义名分,短时间内想覆灭袁氏的确不太可能,但给他们找些麻烦,慢慢蚕食还是很容易的。”
“噢,致远说来听听!”
“袁氏能派遣部将占据州郡,太师也可以效仿啊!太师不妨与袁氏兄弟一样,派亲信到各州郡就任,太师的人手握圣旨,名正言顺,岂不比袁氏部将更有说服力?”
“其实致远所说,文优早就提起过。我也派遣过不少人就任地方,却尽数被袁氏拉拢过去。而我手下亲信大多是出自凉、并的武夫,在关东无甚根基,又不擅于治理地方,所以只能作罢。”
“这样啊,还有一种方法,天下州郡中,像邈这样敢于与袁氏做对的人也不少,太师尽可用之。”刘邈终于说出了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董卓其实早就猜到了刘邈的想法,这时更是心如明镜一般,他呵呵一笑,道:“这才是致远来长安见老夫的真正目的吧?”
刘邈见董卓说破,也不再掩饰,道:“只能算是目的之一。邈来长安,主要是纳贡,借此表明我对朝廷的忠诚与支持,也是表示对太师的支持。小子刚才所言都出自肺腑。以目前的情势,九江一郡很难保全,唯有壮大实力才能抵抗袁氏的侵蚀。这是我唯一能自保的方式,也是能帮助太师的方式。”
“好了,总聊这些事情甚是无趣。我听说致远文采不错,尤其擅长写一种小诗,不知此次来长安可有新作?”董卓在关键时刻转移了话题。
刘邈见董卓不想当面表态,也可能是需要再考虑考虑,虽然觉得无奈,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就着董卓的话题答道:“邈最近思虑过重,很久未有新作了。不过今天见到太师,倒来了一点诗兴,就写一首诗赠给太师。”
“噢?老夫就附庸风雅一回!来人,笔墨伺候!”
在董府下人准备好笔墨的时候,刘邈终于在脑子中搜索到了一首合适的诗词,于是装模作样地拿起狼毫,踌躇了一会才落笔写道:
致董太师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董卓在刘邈开始写字时,就来到了刘邈身边,原本只是当做热闹看看的,但一见到标题“致董太师”出来,他就来了兴趣。
这首词原本是王安石当宰相时抒发自己受到重用、春风得意的心情的,被刘邈拿来一改标题,就有点将董卓比作伊尹、吕尚的意思。
刘邈写的是简体字,为免董卓看不懂,写完后,又照着念了一遍。
董卓是个粗人,对诗词什么的完全无感,不过李儒倒是个文化人,立马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他不由多看了刘邈几眼,心说这小子还真是会拍马屁。
董卓注意到了李儒的眼神,心痒难耐,连忙道:“致远,你这新字体,老夫不怎么熟悉,就给解说解说罢!”
“不若让文优先生为太师解说吧。”刘邈推辞道。
董卓又将目光投向李儒,李儒只好逐句为董卓讲解了一番,末了又补充道:“阳都侯这是将太师比作伊尹、吕尚呢!”
“哈哈!”董卓大笑起来,心想难怪刘邈这小子自己不解释,要李儒代劳呢,原来是拍我马屁的,不好意思明说。
“致远将老夫夸得太过了,伊尹、吕尚是名垂青史的大贤,老夫怎能与他们相比?”董卓虽然这么说,但其表情分明是非常受用,显然对这首赞他的诗很满意。
“在邈看来,太师丝毫不比伊尹、吕尚差。”刘邈恭维道,心中却鄙夷不已。
这首词的确有将董卓比作伊尹、吕尚的意思,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有劝董卓学习这两位先贤,要忠于君主,不要有造反之心的意思。
刘邈不主动解释诗意,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免得诗词和他的解释都传出去对他不利,这时也乐得让董卓和李儒都以为他只是在拍马屁。
“哈哈!致远果然文采非凡,这么短时间就能写出如此佳作。”董卓又笑道,“文优,待会将致远的这篇大作装裱起来,我要将之好好收藏。”
“是。”李儒答道。
董卓又道:“今天与致远一见很是高兴,以致远的才华,仅仅在九江做个太守,实在是太屈才了。文优,你怎么看?”
董卓之前没有直接同意刘邈的请求,这时也拉不下脸面主动提起,只好借李儒做个台阶。
李儒看了看董卓,知道了他的意思,道:“记得当初在洛阳,阳都侯敬献传国玉玺时,太师曾经说过,若阳都侯在九江干得好,又忠于天子,就表阳都侯为扬州牧。以儒看来,阳都侯现在已经达到了太师的要求,太师不妨将当时的承诺兑现了。”
董卓马上道:“文优所言有理,致远不论才华能力还是对天子的忠心都有目共睹。老夫也不会食言,等致远上朝纳贡之时,老夫就上表天子,为致远请封。”
刘邈大喜,没想到一首诗还有这么大的作用,连忙道谢,当然少不了再说两句不要钱的恭维话。
第118章 不期而遇()
由于今年几乎没有地方牧守主动向长安朝廷纳贡,所以刘邈正常的上贡举动就有了不一般的意味,以董卓为首的朝廷大佬们一致决定让刘邈在大朝会之日亲自上殿向天子呈献贡品。不仅如此,还快马发天子诏到各州郡,号召各地牧守向刘邈学习,在大朝会之前按例向朝廷缴纳赋税、向天子敬献贡品。
汉朝的大朝会都在正月初一举行,此时的新年气氛远不像后世那样隆重,大朝会大概就是全天下最盛大的新年项目了吧。每逢大朝会,皇帝都会接受朝贺,届时公卿将相、文武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长吏、诸少数族酋长、属国使臣都要奉贡进表拜贺,此外,还要进行上计考核,确定官吏的升迁。当然,在朝廷政令只能影响长安的今年,大朝会能否进行到什么程度还很难说。
刘邈倒没想到朝廷会如此大张旗鼓,俨然把他当成了昭示朝廷正统的典型,随着天子诏的下发,刘邈的名字必然会被天下所有牧守所知晓,由此对刘邈的影响是好是坏还真难以预料。
这些就不是刘邈所能控制的了,他也不会因此而瞻前顾后。现在离大朝会还有一段时间,他仍然按部就班地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结交权贵、寻找人才。
有顾雍的引荐,刘邈与蔡邕的结交很顺利,发展也达到预期。蔡邕本人才高八斗,也是个爱才之人,而且还是一个真正为公、忠于汉室的贤臣。正因为如此,刘邈很容易就博得了蔡邕的好感,见第二次面后,刘邈就获得了阅读蔡邕藏书的权限。
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