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探长生涯-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信出生于浙江定海的书香门第,祖上也出现过一任的巡抚,不过发展到蒋信父亲这一代就渐渐地有点没落,其父亲算是蒋氏家族在科举中成就最大的一位,也不过是举人出身,一直到五十多岁才被委任到北方做了一任的知县。

    蒋信入学的时候恰逢洋务运动愈演愈烈,满清朝廷也在容敏的倡议下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于是有先见之明的蒋父便将儿子主动将儿子送到洋人开设的学堂学习,长大后又在洋人教师的安排下进入了英国学习金融。

    学成归来后,蒋信在父亲在沪同年的安排下进入上海一家规模不算太大的银行做办事员,也就是他在做办事员期间认识了正在上海洋人开办的新式女校读书的蒋母,并且一见倾心,随后便对蒋母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很快就凭借自己的学识和风趣俘获了蒋母的心。

    那时的朱葆三不过是上海日商平和洋行的买办,正处于起家阶段,论家族的底蕴还不如蒋家,所以两人的婚事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澜,蒋母也很快就退学嫁给了蒋信,然后在第二年就有了蒋雪。

    随着朱葆三的生意越做越大,蒋信虽然因为面子问题没有进入岳父的企业工作,不过依然在朱葆三的举荐下进入了刚扩展到上海的东方汇理银行做事,并且很快就受到了重用,在银行业务部门担任襄理,在职位上算是银行业务部的副经理。

    对于蒋雪的保举,孙伟自然是满口答应,一则是这样能够更加拉近他与蒋雪的关系,还能够间接的攀上朱葆三这条线,最重要的还是他坚信蒋信能够在东方汇理银行最重要的业务部担任襄理肯定有着自己的本事,这也算得上是一石三鸟。

    当然,孙伟当场答应蒋雪的举荐更多的是在哄她开心,太祖他老人家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在经过蒋雪的介绍后,孙伟心中纵然对蒋信非常的满意,依然还是在第一时间派顾业成到法租界的东方汇理银行打探一下蒋信真实的消息。

    由于黄金荣的压制,孙伟在法租界的势力并不大,不过用来打探一两个人的消息还是手到擒来的,很快蒋信的个人信息以及在东方汇理银行的表现状况就出现了孙伟的面前。

    顾业成调查的情况与蒋雪介绍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蒋信自从八年前进入东方汇理银行担任办事员开始便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专业素养,很快就受到了东方汇理银行大班的重用,随后用六年的时间便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成为了业务部的襄理,据说很快就会再次晋升为业务部的经理。

    有了顾业成的调查信息作保证,孙伟在第二天就派人拿着自己的帖子将蒋信约到了薛华立路上的一处法国人开的咖啡厅内,随后就有了之前的那番谈话。

    “小雪?孙探长认识小女?”蒋信对孙伟的风评多少有点耳闻,不过好在他也有岳父朱葆三作为依仗,并不怕孙伟对自己的女儿乱来,所以他的语气只是有点诧异。

    “我和令嫒是在抓捕虹口捕房乙级探长李刚的时候认识的,她是申报派来随行的记者。”孙伟答道。

    蒋信虽然一直生活在法租界,但对孙伟的诸多事情还是耳闻能详的,尤其是在好色方面,而且还是口味特别重的那种。

    说实话,蒋信对孙伟口中的银行总裁不动心绝对是骗人的,但他不清楚孙伟是真的想要让自己担任他的银行总裁,还是想以此为借口接近自己的女儿,随后他有点吞吞吐吐的说道:“孙探长,鄙人不过是一名小小的襄理,恐怕难当银行总裁的重任。”

    正所谓马不知脸长,人不知自丑,孙伟看蒋信吞吞吐吐还以为是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赶紧解释道:“蒋先生请放心,筹备银行所需要的初始资本五十万元我已经准备好了,只需要蒋先生从汇理银行辞职便可以入职。”

    五十万元的初始资本对像汇理银行这样资本数千万的大银行来说不值一晒,但对国内绝大多是的民族银行来时还是比较有实力的,这让一直想要在岳父朱葆三面前做一番成绩的蒋信非常的心动。

    “孙探长,筹备一家新的银行毕竟是一件大事,你能不能容我回去再考虑考虑?”蒋信沉默了片刻,脸色有点绯红的说道。

    孙伟看蒋信的神色和语气就知道他对自己的提议已经动心了,于是他趁热打铁道:“蒋先生,筹备银行的五十万元初始资金只是暂时的,只要银行在你管理下能够良好运转,之后我还会逐渐增加注资,我相信你应该知道我有这个能力。”

    蒋信自然知道孙伟又这个能力,被上海各界传为吸金利器的元亨药厂就是孙伟的产业,有这间药厂作为保证以后的注资肯定会越来越多,当然,前提是新的银行能够在他的管理下实现预期中的盈利。

    “孙探长,我可以担任新银行的总裁,但是在此之前你承诺的银行再次注资咱们必须要先确定下来。”热切之下,蒋信退了一步,说道。

    “这个当然可以!”孙伟听蒋信的回答就知道这次的事情算是定下来了,随后他解释道:“如果银行运转良好,我预计在半年之后能够再次追加五十万的资金,一年之后再追加一百万,如果银行的发展超越了我的预期,第三次、第四次追加也不是不可能。”

    就现在的银行界而言,资金达到两百万的银行已经算得上是大银行了,要知道享誉上海滩的、有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之称的中国通商银行才只有二百五十万的初始资金,最重要的是蒋信的岳父朱葆三就是这家银行的股东,而且股本也只有几十万两。

    “好,我答应孙探长出任新银行的总裁,只是不知道新银行的名字和银行的章程孙探长有没有确定下来?”蒋信被孙伟对新银行规划的前景说的热血沸腾,也顾不得孙伟是不是在打自己女儿的主意,于是便开始讲话题引入到银行的筹备方面。

    “银行的名字暂时定为元亨银行,毕竟这个名字更能够让人联想到我的元亨药厂,对储户和企业更有吸引力。”孙伟答道。

    “孙探长考虑的周全,元亨药厂在咱们上海,乃至江浙两省都是鼎鼎有名的,用日进斗金都不为过,相信有药厂作保障绝对能够为储户们带来更大的信心,能够让储户更放心的将钱存到咱们的银行。”蒋信的话多少都有点拍马屁的嫌疑,随后他问道:“对了,孙探长,新银行的地址你准备设在哪里?”

    “新银行的总行初步定在公共租界的四马路上,其下辖的分行分别设在公共租界的虹口、法租界的洋泾浜路、县城城厢。”孙伟其实想要将银行的总行建在外滩,只是整个外滩都被洋人开设的洋行和银行挤满,根本没有闲置的土地供他开设银行。

    “一次开三间分行,这是不是有点太急了?”蒋信有点吃惊的说道。

    “民办银行是大势所趋,整个市场的份额就只有这么大,咱们慢一分就会失去一分的市场占有额,现在是时不我待,只能加快咱们的速度。再说,咱们一次开三间分行,也不能好说明咱们银行的实力,更容易取得储户们的信心。”孙伟解释道。

    “孙探长说的也对,只是一下子开设三间分行,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员来管理,咱们仓促之下去哪里找这多的专业人员来?”蒋信有点犹豫的问道。

    “专业人员方面你放心,在银行开业之前我肯定能够全部找齐,另外你也可以从汇理银行挖一些有能力的人员,我可以许给他们比现在高百分之五十的薪水。”上海这处全国做大的金融都市最不缺少的就是金融人才,同时孙伟还有这数以千计的门徒,让他们帮忙在各大银行挖一批专业的金融人才自然不是难事,而且从不同地方来招募银行职员更能够防止蒋信的一家独大,更有利于他对银行的控制。

    蒋信其实更希望孙伟将招募职员的事情全部交给自己来办,他这样想自然不是要从银行内亏空多少的利润,而是更能够方便他管理整座银行,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孙伟能够让他自己招募一部分职员已经算是比较信任的。

    关于银行的筹备情况,孙伟和蒋信在咖啡厅又谈论了很长时间,其后为了激发蒋信的工作动力,孙伟为蒋信准备了百分之五的利润分红,这算是开了国内企业的先河。(。)

第一百零四章 主动() 
当天孙伟就带领刘飞以及警卫营回到了楚望台军械所,把大军留在了江对岸让各协营长官带领队伍整编磨合。熊秉坤得知孙伟得胜归来,亲自和汤化龙以及政事部众人吹锣打鼓的在武昌城门口迎接孙伟。与熊秉坤和汤化龙稍作寒暄,孙伟就如古时候得胜归来的将军一样,昂首挺胸的接受武昌市民的迎接。

    到达军械所后,汤化龙拱手向孙伟道贺:“都督神勇,使敌军闻风丧胆,旦夕定了汉阳、汉口,是我革命军楷模。”孙伟知道汤化龙说的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但官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要讲究场面,所以场面话是不得不说的。孙伟拱手道:“幸赖三军用命,敌军闻革命军而丧胆,非徐某之力,盖天厌清,非人力所能为。”随即又道:“武汉民事还赖汤部长多费心了,徐某在此谢过了。”汤化龙道:“这皆是汤某分内之事,况且汤某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些造福桑梓之事还都是都督成全。”随后汤化龙又说了一些没有影响的话就告退了。

    汤化龙走后孙伟对熊秉坤说:“汉阳军营有军无粮,熊大哥带本部人马运粮草到汉阳和汉口军营,在哪里帮我整编军队可否?”熊秉坤道:“都督放心,标下定当尽心尽力帮都督把军队训练好。”孙伟道:“熊大哥不必如此,你我是同生死共患难的袍泽兄弟,如此就生分了。”熊秉坤道:“我于都督乃是私交,现在是公事,当按公事来办。”

    孙伟知道像熊秉坤这样大公无私的真正的革命者都有一些执着和顽固,随就不和他争辩了。熊秉坤带队过江之后,孙伟开始了他的招兵之旅。孙伟对招兵之事非常上心,盖因原湖北新军虽然训练有素,但新军早已不纯洁了,被会党势力渗透很严重了,指挥就不怎么灵活了。新招募的士兵却不一样,他们是一张白纸,只要他孙伟能拿出当年毛爷爷一成的改造能力,那么这个军队就会对他死心塌地的效忠了。这不是孙伟不想民主,只是中国的国情所迫。

    当时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在编人口,以清政府当时的统计能力,中国人口应该远远地多于这个数。但是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却很少。上过新学小学或读过几年私塾的在乡里就很有地位了,上过中学或中过秀才的在乡里就被称作先生了,上过大学或中过举人的都是精英,留过洋或中过进士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都是很少一部分,尤其是留过洋和中过进士的更是屈指可数。很大一部分中国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更悲惨的雇农,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也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他们只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吃饱饭,什么时候能够少交一点税。

    共和、民主对他们来说还不如一个馒头来的实惠,对他们谈民主就是对牛弹琴。那些中国的精英他们懂得民主,但是从他们口中出来的民主都是对他们有利益的民主,就像汤化龙。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大地主大资本家,虽然他们之中有真正的革命者,就像熊秉坤这样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共和和民主的革命先烈,像**人澎湃一样散尽家产只为平分地权。但更多的是一些自私的人,他们所要的民主和共和是怎么更多的的去盘剥农民以及工人,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地位,有更多的钱来挥霍。所以现在的中国谈共和和民主还为时过早,至少要等到中国统一并且完成扫盲教育以后,等民智开化懂得真正的民主,而不是靠拿着大量的钞票而当政以及谁枪杆子硬谁就是民主等这样的民主时,实行民主才水到渠成。

    君不见袁世凯这个大军阀的枪炮略次战胜孙中山的民主,如果不是袁世凯想当皇帝,伤害了他手下了那些小军阀的利益,闹得众叛亲离忧愤成疾含恨而死。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掌握中国的集权,那么松散的政治对中国日后的发展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像法国,如果没有拿破仑的独裁统治就没有征服将近整个欧洲的伟大战绩。就像德国,如果没有铁血宰相俾斯麦铁血统治哪来的普鲁士以一个小的邦国打败强大的法国。

    目前的中国已经极弱依久唯有下重药不可,独裁便是这个重药。在换谁独裁的这个问题上,孙伟感觉自己比谁都适合这个位置。袁世凯是一个旧官僚,脑子里全是旧的思想,他不能超越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