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主要的是陈宫看到赵琰已是认了诸葛亮为主,也不会轻视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必有过人之处,为解当前之急,也就拜诸葛亮为主公。想想也是,要是错过了诸葛亮,陈宫还是得想法子为自己的生存解决问题。

    听到陈宫的表述之后,诸葛亮真的感叹今日是个黄道吉日,运气极好,捡了个漏,这么容易就收服了一个大才,而且是军略方面不弱于诸葛亮的顶级大才。

    弄明白了陈宫的动机乃是难以度日,为了钱财,诸葛亮更加放心,疑虑全消。不管什么人,要的是什么,只要愿意拜认诸葛亮为主,又有才能,那么只要诸葛亮能做到,就不会吝啬,都会一一满足。

    “公台兄真乃实诚人也。公台兄,别怪我年纪轻轻,口出狂言,只要公台兄一如既往地真诚助我,我敢保证不止让公台兄得享繁华富贵,且让公台兄一展抱负,名扬天下,世所称赞。”

    诸葛亮也给陈宫一颗定心丸,对于陈宫,诸葛亮还是有信心的,只要不像从前的曹操一样,杀其至信好友,想必不会引起陈宫的反感,从而背叛。

    也就是说陈宫这种人才,只要你乖乖什么都不动,不要引起他的反感与忤逆,想必就会为了双方的利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得到陈宫的效力。

    人才,诸葛亮的想法,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想法,不仅仅停留在于收服之后使用,而是从战略上看,收下了一个人才,等于为对手减少一个人才,一来一往,就能得到二个人才的效果。

    “宫自会为主公排除万难,成就大业,请主公拭目以待,必不使主公失望。”

    陈宫没有被诸葛亮的蓝图所诱惑,深知付出得越多,才会得到越多。至于诸葛亮是否会肯定陈宫的付出,从而让陈宫得到想要的,这些事情,时间会为陈宫证明的,陈宫也不想现在考虑太多,先把肚子填饱再说。

    虽说不会三心二意,可陈宫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为了温饱,为了活下去,居然会认一个四五岁的小娃娃为主公,诸葛亮的名头是不小,泰山郡丞之子,大儒蔡邕学生,可要是没到山穷水尽之处,陈宫也不会这么草率地选择主公。

第138章 命归军师了() 
“但愿这个选择没有错。”陈宫暗暗想。

    也罢,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难道还真的被活活饿死么?那样还谈什么一展抱负。如今认了主,就静待来日吧。陈宫给自己一个祈祷与祝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诸葛亮收下了陈宫之后,就准备将泰平军交给了陈宫去统领,同时做好高堂隆的思想工作,让高堂隆留在青州,辅助赵琰管理青州,以待他日入驻青州。

    于是,诸葛亮和陈宫、赵琰三人择日不如撞日,结伴而行,前往临淄军营,会见了高堂隆和邓茂之后,就要求高堂隆去召集了泰平军的高级和中层将领前来商议军中大事,高堂隆领命而去,诸葛亮等人则在邓茂的带领下,前往军中主将大帐等候。

    军中之人,集合十分迅速,高堂隆很快就去而复返,领着十来个泰平军中的各级将领鱼贯而入。待众人进帐之后,依主次而坐定,在各人一脸疑惑之中,小声议论的话语不绝,诸葛亮率先开口了。只见诸葛亮一锤定音地道:

    “诸位,这位是陈宫陈公台,乃是军略过人,足智多谋的大才,乃是我亲自上门去请求而来,现任我泰平军军师一职,见他如见我,尔等要遵从公台兄的军令,听从公台兄的安排和布置,若有违令,莫怪我未事前言明,不讲情面,必定重重军法侍候。今天都给我听好了,以后打仗,你们的命就归军师了。”

    诸葛亮举手指了指陈宫,向在座的各位介绍陈宫的职位,以及为陈宫站台,以免他日军中将领不服陈宫,难以调配。听到诸葛亮的任命通知之后,下座的各人脸色各异。

    高堂隆是一脸的暗淡。

    “这是要放弃我了么?”明明去幽州之前,就让高堂隆暂代薛悌之位,给了高堂隆心生希望,高堂隆还以为自己卖力表现,待资历足够,就能升都尉一职,却不想又从哪里跳出来个陈宫,一下子就任命为军师,且是权势第一,无可撼动的军师。

    高堂隆一时心灰意冷,察觉不到重用,可眼前人多嘴杂,高堂隆是进过太学的,深懂礼仪,也不会在此时发问,以免让作为主公的诸葛亮难堪。不过,高堂隆的内心是挺不好受的。

    有人欢喜有人愁。坐在下面的邓茂则是又一次为诸葛亮的大手笔感到吃惊。对于邓茂这一个降将,诸葛亮是毫无怀疑地任用为泰平军的副将,眼下居然又将泰平军的最高统领都给换了。

    且看陈宫这个样子,极可能是刚刚认了诸葛亮不久,不然一行人知根知底,却从来未见过陈宫这个人。一时之间,邓茂想了很多,越想越感到了盼头。断定诸葛亮是一个做大事,有气魄之人,准备更加卖命地为诸葛亮做事,争取有朝一日,像今天这样,将陈宫也给撸了下来,换邓茂上去当当泰平军一军之统领,不也快哉。

    当然,大多数人只是顺着诸葛亮的话语看向陈宫,不认识陈宫此人,于是议论声更加多了起来。不过,军中之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加上高堂隆都不反对,又不是影响其他将领的军职,自然也不会有人替高堂隆当出头鸟。大多数人谈论得更多的是陈宫的来历,有何能力等等。

    作为主公的诸葛亮已经抛砖引玉为陈宫正了名,如何真正掌握泰平军这支悍军,紧紧掌控在手中,最终还是得看陈宫的手段。于是陈宫也坐不住了,总不能诸葛亮都替他唱好出场,再不珍惜,从而收买一番人心,那么还如何吹捧陈宫是一个好军师呢。

    “诸位将军,皆沙场勇将,骁勇善战,宫初来乍到,以后还希望各位将军能够多多指教一二,同心协心,并肩作战,为主公共建大业,多立功劳。”

    陈宫的姿态放得很低,知道军中之人,学武之辈大多比文人更爱虚名,就顺势地表扬了在座的各位将领,看下面的人反应,大多很受用。

    陈宫也很聪明,虽然诸葛亮坐实了陈宫为军中第一人,泰平军之首,可陈宫却不会傻到说以后大家就得辅助我,怎么卖命,怎么建功,而是将话锋一转,提出泰平军始终还是为诸葛亮效力,哪怕以前的统领换了现在的军师,性质始终不变。

    这样的说法,能利用在座将领的忠诚度,从而引起各人的共鸣,也等于侧面地向诸葛亮表忠,拍拍诸葛亮的马屁,不得不说是个好手段。

    毕竟,军师的作用,那可是只有在作战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现在空口无凭,陈宫就算有三寸金莲,也说不出花来,还是得等上了战场,各人才能见分晓。

    各军中将领见陈宫已是军师的事实不可改变,也纷纷恭维起陈宫来了,这些人虽不是文人,也没学富五车,却在军中能混个一官半职的,都是有眼力见的。

    知道此时要是没有热情地欢迎陈宫就位,恐怕他日打起仗来,就有可能被陈宫用堂堂正正的军令,派去当了炮灰。没有人会傻到掌握自己性命的人过不去。

    于是,军帐之中的气氛,除了高堂隆,一下子就又变得热烈起来了。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到眼里,也早已心中有了打算。

    待陈宫与泰平军的各位将领初步认识之后,诸葛亮也感觉到今天差不多就到这了,就让各位将领先行离开,不过诸葛亮却留下了高堂隆和邓茂。

    诸葛亮准备给高堂隆做做思想工作,同时把近期将要离开青州,前往冀州广宗的计划和众人说了,也好提前商议一下,顺便做好新的人事调整安排。

    于是,诸葛亮、陈宫、赵琰、高堂隆和邓茂这五人,又开了一个小会议。诸葛亮知道高堂隆此时恐怕是在场五人之中最不服气的一个,毕竟,军师上位,那高堂隆可能就离都尉更加遥远了,前面还有一个薛悌呢。

    诸葛亮打算先解决了高堂隆内心的困忧之后再说,以免高堂隆心不在焉,心情低落,智商久久未能在线。诸葛亮故意不提陈宫的事,而是另开新篇。

第139章 羡慕不已() 
“各位皆是我的忠臣心腹,我就直说了,我已答应那刘备,与之共同前往冀州广宗,诛杀逆贼,不日就会启程。我的想法是将升平兄留在青州,辅助雅珪兄治理青州之事务,公台兄与来福则和我率领泰平军前往冀州广宗,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诸葛亮将计划说了出来,也只说个概括,不过在座的人都是心思敏捷,心灵剔透之人,很快就能揣摸明白诸葛亮的深意。

    首先是赵琰,一听诸葛亮这么说,就明白诸葛亮这是想兑现诺言了,给他派一个得力助手,处理青州的杂务,好让自己一心专治律法相关,赵琰想想,一个善于理政的文职高堂隆,加一个善于守城的武职龚景,似乎青州的事情也没那么难了。

    毕竟,青州眼下可以说只剩下一个郡了,就是临淄郡,其他的要慢慢收复,有了人手才能开始治理,恢复生机和经济。有了高堂隆和龚景,赵琰是准备铁了心甩手让他们去弄,自己不想管的坚决不管了。

    其次是高堂隆,听到诸葛亮有心将他留在青州,仔细思索一番,一下子就想通了。难道要让他从泰平军的暂代统领换下来,然后是准备不让高堂隆随军了。

    不过这样也好,等于明降暗升,高堂隆从小入太学,入仕之后就在官职滚打摸爬了许多年,自然不会不懂诸葛亮的深意。

    青州虽被黄巾反贼搅绊得面目全非,可赵琰是什么人?那是青州刺史,一州之主,让高堂隆辅助赵琰先治理临淄,若是临淄搞定了,那青州其他郡县难道不用收复回来,再派人才去治理?

    高堂隆仿佛看到青州郡守之位在向他摇摇招手,于是,一下子就消除了刚才开会之中的郁闷,一扫而空,反而有些高兴,那种感觉就像是简在帝心,深得诸葛亮的信任。

    至于邓茂更加没有意见,服从诸葛亮的安排啦,作为泰平军的副将,此时不去杀贼建功,好作为晋身之资,难道驻守在青州,白白浪费大好时光么?对于诸葛亮的提法,邓茂是一万个举双手同意。

    功名但在马上取,邓茂觉得要能长期得到诸葛亮的关注和重用,那一直随军打仗是再好不过了,毕竟邓茂胸无点墨,腹无诗书,也不懂得治理地方,要是留在某地,就等于止步无前了。

    最后是陈宫,新加入的陈宫早已感受到高堂隆带来的敌意,以及那些军中宿将虽表面恭维,实则不服的内心挑衅。为了更早地站稳脚跟,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和一如继往的信任,陈宫深知他得打一场胜仗,来让所有人闭嘴,由衷地佩服他。

    也许很多人都还不知道陈宫的名字,甚至是认识陈宫,可陈宫深信只要给了舞台,那样就有机会为自己正名、扬名,对于诸葛亮的说法,也是乐见其成的。

    无论去哪,只要有打仗就好,有打仗才有军师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打仗,泰平军才知道主公诸葛亮新招的军师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神人天助。于是,另外四人互相望了望,然后皆异口同声地说:

    “主公英明,算无遗策,属下必定谨遵主命,奉公守己,安职本分,为主公效劳,竭尽全力。”

    赵琰、陈宫、高堂隆和邓茂齐刷刷地表态,皆无一异议。最为主要的是高堂隆还心生欢喜,从而喜露于表。见此,诸葛亮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气,又引而不发,长期久了,那必会带来隐患。

    不过既然主仆都已达成一致,再无异议,那就是好事,凡事都是只要上下一心,那就不会有什么大幺娥子。诸葛亮也觉得自己的手下看来好像全都挺不错,虽然都有些小聪明,这样也好,和聪明的人说话就是不费事。

    至于是否一切如聪明的人所想,还是看最终结果。要是真的干得好,诸葛亮自然不会吝啬给予想要的一切。毕竟,诸葛亮才是最大的收益者,总不能自己吃肉,连汤都不给部属喝,那样早晚没人愿意跟你混。

    会议很快就完满结束,人人都心中感到满足。诸葛亮也就让高堂隆和陈宫进行兵权交替,而且嘱咐邓茂好好辅助陈宫上手,说完这些之后,诸葛亮就带领赵琰和高堂隆离开了临淄军营,将陈宫留下熟悉掌握泰平军。

    回了临淄城内,诸葛亮看天色也差不多了,就打发赵琰先回刺史府,带着高堂隆一起回了官驿。又过一天,邹靖早已带领军队回了幽州,诸葛亮也很快让陈宫做好相关的战备,一切妥当之后,就联系官驿之中的刘备,一起启程前往冀州广宗。

    诸葛亮随军,又当起了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