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临高启明-第3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开垦出来的土地要立田契就很难――胥吏们会寻找一切借口不断勒索“费用”,每个环节都要钱。现在有免费的午餐可以吃,个个都很踊跃。

    为了避免让百姓们产生这是“伪政权”在颁发田契,邬德特意把田亩申报的地点放在县城里的征粮局衙门。

    这个全新出炉的衙门是地地道道的大明官方机构,由大明临高县衙门开办的。虽然不是什么正式机构,官方色彩倒是很充足――邬德特意选择了县城里的一处空衙门来当征粮局。

    临高县城和大明所有的县城一样,是按照朱元璋的统一标准建造的,除了县衙之外还有多处衙署。中原县城所有的县学、阴阳学、道会司、医学、养济院之类一应俱全。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节 宣传攻势() 
不过这麻雀毕竟太小了些。临高是小县穷县,人口少,地方上科名不显,没有有力的缙绅支持,这些靠地方财政支持堂皇的政府机构没有存在多少年就逐渐的荒废了。堂皇的衙署也破落了。除了儒学这个县里非维持不可的机构还算存在之外,其他的早就人去屋空了。征粮局就占据了其中建筑最为堂皇的道会司。这个原本大明官方的道教管理部门里别说道士,连神像、神案都不存在了。显得十分荒凉。

    邬德看中这里的官衙气派――比起其他衙署来,此地的门楼、正厅的格局要大,便于将来扩充机构的时候有足够的办公场所。便让临高建筑公司在此地原地翻建整修。成了征粮局的衙门。

    虽然是大明的衙门,不过办事是现实模式的,马蹄形的木制柜台后面坐着第一批国民学校的税务短训班的毕业生。其他诸如一米线,排队用的栏杆也一应俱全。而且这里比起另一个时空有更严厉的秩序体制。几个经过学习班审查甄别之后留用的衙役气势汹汹的带着鞭子专门维持排队秩序。

    主动申报的人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人是不情愿的。在他们看来清丈田亩的最终目的必然是把所有的土地都起课征税。许多粮户虽然不见得能飞洒、诡寄,但是隐瞒田亩数量却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澳洲人的威胁也是明明白白的:凡是到期不申报,不登记,或者申报失实得,未登记的土地将一律没收归公――谁也不怀疑澳洲人说得出做得到。

    穿越集团以现代“暴力宣传”的模式无孔不入的的到处提醒着百姓:快快去申报!丁丁开展了一个大型宣传活动。三天两头就有宣传队下乡来敲锣打鼓的宣传土地申报,花花绿绿的布告和画画纸――百姓们对招贴画的称呼贴满了各村。

    周洞天的印刷厂出的招贴画倒是货真价实的雕版印刷,雕版年画匠人按照宣传部设计的图样费力的复刻到木板上,再用几种颜色套印出来。效果不好,但是成本廉价,适合用来做宣传画。其中最有震撼性效果的是一个穿着飞鱼服、满脸横肉的男人指着你的鼻子,下面还有一行字:“你,老实申报了吗?!”

    这种喧嚣的,具有强烈的进攻性的宣传是百姓们前所未见的。平日里除了秋天催征的粮差和偶然到来的货郎之外从没有外人来到的村子里来了陌生的宣传队:衣着奇怪的男男女女,驾着装了棚子的牛车或者推着漂亮的手推车。

    一到村里,联络员就敲着锣把全村老小集中起来听候宣讲。由宣传队长宣读征粮局关于丈量田亩的告示和其中的重要意义。

    他讲完之后,装着高音喇叭的宣传车就会一遍一遍的播送着人们从来没听说过过的雄壮的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歌曲的间歇中,一个大喉咙的男声或者女声在喊着口号:

    “丈量田亩利国利民!”

    “厘清税赋,是百年大计!”

    “欺骗征粮局,就是欺君!”

    “对抗清丈,死路一条!”

    “早申报,早收益!”

    ……口号响的连村外都听得见,震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这些口号还会被刷到村里的墙壁上。牛车下是从军队和国民学校借调来的人员,一个个提着布告、浆糊桶、刷子和墨桶,满墙的刷标语,贴布告。连猪圈的墙上都不放过,手持步枪的陆军士兵和拿着棍棒的县差们如狼似虎的围绕在旁,提醒百姓们这些口号中的威胁绝非一句空话。

    政策宣传队走了之后,文艺宣传队随后到来,连说带唱的宣传清丈田亩,厘清税赋的好处。乡村没有什么文娱活动,来个唱宣卷的和尚都能召集一大帮人来听。演完之后还散发一种好看的糖食,透明的糖块,五彩缤纷。不要说小孩子,就是大人也被诱惑――这是食品厂出品的水果糖。

    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起了很大的效果,原本官府不过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存在,现在,它时时刻刻都在你身边,有时候是宣传队,有时候是满墙的布告和标语,每天喋喋不休的提醒你应该做什么,含蓄的威胁你如果不做会怎么样,其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在这样不断的反复的敲打下,主动来申报的百姓愈来愈多了。一些中小地主粮户知道拖下去绝无幸免的可能,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乖乖的申报为好。

    符不二犹豫了几天之后,终于带上田契去申报了。临出门前。他老婆没有照过去的那样寻死觅活的满地打滚的阻拦他,只是呆呆得望着符不二,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

    原本对老婆的啰嗦感到不满的符不二有点可怜她了,想到这女人一直以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家业,心有点软了。

    “别担心,澳洲人对咱们不是不错么。”符不二作出信心满满的样子,“不会叫咱们吃亏的。”

    是不是这样他心里不是太有底。不过天地会的帮助和最近纳粮上的新举措让符不二对澳洲人产生了很大的信任。他相信澳洲人不会干出损害百姓的事情来的符不二就这样揣着田契背着干粮和水和村里的许多人一起结伴去了县城登记。经过符有三的大门口的时候,这个老头子用一种智者看愚者的目光看着他们:

    “你们去吧,去吧,一个个自投罗网!”符有三一脸什么都料到的神情,喃喃自语。

    他身边的大儿子符一壮可没这么有信心:

    “爹!这申报的事情村里可办得七七八八了……”

    “让他们去好了,咱们不动。”

    “可是澳洲人下来就要下乡了,咱们家这么多的地,瞒不过他们的!”说着胆怯的看着刷在对面墙壁上的大标语:“对抗清丈,死路一条”。那“死”还刷得特别巨大,差不多占到了一面墙。

    “你怕个屁!”符有三忽然发了脾气,“我就不相信澳洲人都是神仙!”说着狠狠的顿了下拐杖,符一壮吓得一哆嗦,以为他爹又要用拐杖揍他了。

    符有三的信心当然不是白来的。符有三家的地在美洋村是最多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村子附近的一处丘陵地的山坳里,当地虽然谈不上地势险要,但是远离村子和大路,林密草深,路径复杂,一般人找不到。符有三在那里专门造了一处庄子,让自己的小儿子带着几户亲信的庄丁和家生子住着过日子兼耕种。连陈明刚这样对全县土地状况了如指掌的人也只知道符有三家有隐地,具体有多少,位置在哪里还是一概不知。只是藉此敲诈些钱财使用就完事了。

    “庄子那块地原本就没有田契的开荒地,”符一壮小声说,“申报不申报也没什么,可是村子附近的哪些是瞒不了人,总得意思意思才能过去吧……”

    符有三摆出一副教训的面孔:“换田契?澳洲人走了岂不是一张废纸。”

    “新的田契还是官府的,征粮局可是县里的吴太爷坐办。”符一壮解释道。

    别看符有三在美洋村里是第一大姓符家的族长,又是村里的首富,一脸谁也看不起的模样,见谁都要挖苦一番以表现其老年人智慧,但是最最怕官,哪怕一个县里的衙役到村里来,符有三都会吓得躲起来不敢相见,只叫子侄除去应付。

    听说征粮局是县衙里办得,又是吴亚这个“全县二把手”当头,符有三原本笃定的神情立刻就慌乱起来。

    “你个逆子!”他骂道,“这事这么不早说!”说着劈头盖脸给了符一壮一拐棍。

    “这村里的布告都贴了多少天了……”符一壮白白挨了一记,满腹委屈的说。

    “还敢说!”于是符一壮又挨了一棍子,“快,把布告抄来我看看!”

    征粮局的一处大办公室里,树起了一座黑板。上面贴着进度表,全县所有登记在册的村落都用纸条贴在上面,旁边按照进度插着不同颜色的纸制小旗,写着最新的进度数字。

    邬德每天都在黑板前根据送来的最新数据更新这个进度表――自从征粮局衙门修缮完毕之后,领导小组就从张有福家的庄子里迁入了这里,便于就近掌握清丈田亩的事宜。

    黑板上,表示百分之百完成的小红旗只有寥寥无几的几面,大多数存在只是过了半数而已。

    “进度开始慢下来了。”邬德看了一眼旁边刚刚绘制好的每周对比图,本周和上周比,增加比率低于前面几周开始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之后,自我申报的数量有了很快的提高,但是最近一周,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回落了。说明宣传的效果正在消逝。

    他给丁丁打了电话:

    “……宣传效果正在消退之中,你得多多动脑筋,看看有没有新的宣传手段了。”

    “我明白,不过宣传车实在太少了。能不能再拨给几台?特别是上面的扩音器。”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节 抢险救灾() 
县里粮库的情况熊卜佑很清楚:账目和存粮数目上倒是完全吻合,就是品质差的很远。糙米的储备里大量是陈化粮,按现代标准只能用来做饲料。能拿出来给人吃的不过百来石米。

    所以熊卜佑打得是常平仓的主意。古代国家的联络交通水平很低,地方上的一般自然灾害如果指望朝廷来赈灾是不现实的。多数情况下得由地方官吏自行解决。而县令直接掌握的粮食,除了县粮库之外,还有由民间集中储备粮之类的仓库。

    大体由地方的缙绅粮户们每年捐助些粮食,储备起来,到灾年拿出来用作赈济。想法和办法都不错,就是一执行起来立刻就走了样,常平仓的储备粮食往往被官府侵占,所以一直是有名无实。临高的常平仓的建筑修得很是堂皇,但是里面已经百多年一粒米也没放过了。

    熊卜佑的意思就是要吴县令出个告示,叫士绅地主们“乐捐”输送常平仓,反正这种把戏年年都有,士绅们早已习以为常。县令来“劝捐”,总得拿个一二十石出来应酬应酬。这样也能凑个二三百石粮食。

    “这个容易,”吴明晋对穿越集团虽然掌握了县衙的实际权力,但是事事还来征求他的同意的做法还算满意,“学生出一张布告就是。”

    当下关照人出告示,要全县士绅粮户们乐捐,补充常平仓米,以便救灾。

    “这救济粮大头还是得我们出。”熊卜佑对邬德说,“我问过县太爷了,说每年也就能劝募到二百石左右的糙米和杂粮。”

    “救济要多少?”

    “计委正在统计受灾情况,”熊卜佑说,“不过二百石加上县库里的那点肯定不够。”

    “我们出就我们出吧,当统治者还是要承担点义务的。”邬德懊恼的说,“这下还得豁免一部分钱粮了。这买卖有点亏了!”

    澳洲人当了第一个,其他人没有敢不买账的。这次的“乐捐”出奇的踊跃,很快就从各处募捐了四百石。

    邬德关照人把一部分米发到各处粥棚去熬粥发放给灾民。

    “注意,粮食定量不要太少――不能少于他们平日里的热量摄入水平。”邬德关照负责灾民健康的江秋堰,“再调集一部分腌菜去,保证食盐的摄入。”

    “有这必要吗?维持最低的生理需求不让他们饿死,养活他们到明年开春就是了。”

    “不,我不打算养活他们,”邬德胸有成竹的说,“是他们自己养活自己。”

    “你的意思是?”

    “接下来还得给他们吃得好些。”邬德说着把自己已经和执委会谈过的计划说了出来。

    他的救灾计划很简单: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在中国的救灾赈荒史上一直是卓有成效的方法,不仅救活了大批的灾民,也造就了许多地方上的大型工程。古人的成功经验,现代人自然也用得。

    执委会在救灾会议上决定以这次受灾的灾民为主力劳工,在冬季开始全面的道路建设工程,包括所有道路的硬化施工。

    “事实证明,”单道谦说,“追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