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621之大变革-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那就好。面快好了,老牟,小刘,你两一路也累了,去吃点吧。”

    牟钦和刘文景两人离开后,跟在牟钦身边的一个汉子走进来,对王嘉胤道:“王哥,老贼又派人在咱这边巡逻了,有不少弟兄被敲了一笔。”

    “这个事情我知道,老贼心狠手辣,想把我们这些人都给剿了给他作功劳。哼,想得好,真惹火了咱,弄死他!”

    王嘉胤说完了狠话,顿了一下道“你给我联系一下高迎祥、王自用他们,得动一动,不要让老贼的人给碰上。”

    刘文景跟着牟钦来到吃饭的地,用一大海碗装了一大碗的面,浇上汤汁,接过牟钦递过的一大瓣蒜,吃得满头大汗。

    牟钦边吃边聊:“刘兄弟,不瞒你说,我就喜欢吃这个面,怎么吃都吃不腻。以前啊,我跟着你们山西的一些掌柜去南方跑商,天天大米饭,吃得不得劲啊。”

    刘文景吃完了面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那是自然,我们当家的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就是吃面长大的,改不了啦。”

    “呦,兄弟你还拽起文来了,不过你说的有道理啊。只可惜啊,不知道这样的面还能吃多长时间。”牟钦说着说着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叹了口气。

    “嗯?”刘文景有些不知所以。

    牟钦擦了擦手,站起身道:“走吧,带你去转转,你这一趟的差事算是完成了。”

    “不再去见见王哥?”刘文景觉得这差事完成得太轻松了,跟当初牟钦跟谭良栋讲的时候那般郑重有些不搭啊。

    “不用了,这几天王哥会很忙,两家的事已经定下来了,就不用再去找他了。”

    王嘉胤确实很忙,现在的三边总督空缺已有年头,作为延绥镇总兵的王定很不想自己头上多一位婆婆,便对陕北流寇实施以剿为主的方略,尽快解决流寇之乱,以免朝廷注意到。王嘉胤正忙着召集各路好汉,看是跟王定怼一场还是先避避风头。

    但王定的这一做法却过于冒进,当时的陕北局势还不到这个地步,而王定的剿灭不仅让更多的流民转变为流寇,也让整个陕西也动荡起来。陕北的流民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边兵,但还是能跑过的,大量的流民冲进陕南,冲击了原本还算稳定的陕南政局,位于西安的陕西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对王定的擅自行动十分不满,联名上书朝廷,弹劾王定职守不力,引起地方动荡。

    山西方面听闻后,也在后面附议,指责延绥镇总兵王定行为莽撞,大量流寇蹿进山西,引起晋西北动荡。就这样,山西的大员们就把地方不靖的主要罪过推给王定,把自己给撇清了。

    两省官员的联名上书立即引起朝廷的重视,天启皇帝立即召见首辅叶向高,询问其对陕北民变的看法。

    叶向高此时已有六十二岁,对于纷乱的朝堂局势感到有心无力,因此立即建议皇帝做决断,要么剿要么抚,避免朝堂动荡。

    天启皇帝闻言,考虑了一阵后,再召见此时正给自己授学的孙承宗。孙承宗听了內侍转述给自己叶向高的话,也劝道:“当前朝廷最大的敌人是东虏,其次是西南土司之乱,两者乃是外敌,当优先对应。”

    “陕西民变,究其原因乃是缺粮,朝廷此时宜抚不宜剿,否则,一旦作战失利,极易引发地方局势糜烂。”

    孙承宗的一番话极得天启皇帝赞同,叶向高也点点头,孙承宗的话是以大局为重的。

    京师从来没有秘密可言,皇帝同首辅的奏对传了开来,有那政治嗅觉灵敏的人立即行动起来,王在晋就是其中一个。

    半月后,首辅叶向高草拟诏书,天启皇帝令司礼监加盖印玺,对陕西民变做出决定,以抚为主,招安为上,同时严厉申斥了延绥镇总兵王定,令其居家思过半月,三边军务暂由陕西布政使协理,但通篇诏书却对三边总督的任命不提一句。

    诏书下达后,朝堂上也掀起了一股新的人事变动,原本的户部右侍郎王在晋升任兵部左侍郎,协同蓟辽总督王象乾总理辽东兵事。孙承宗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王在晋处理辽东兵事。

    朝廷主抚的诏书传达到陕西时,山西布政使已从王在晋处知道了此事。此时,山西巡抚徐绍吉感染风寒,已不能处理政事,由布政使全权代理。很快,刘垣圪坮的吴敏就见到了布政使的特使。

    (本章完)

第29章 29。余生,谈判() 
刘垣圪坮,在后坡的窑洞里,吴敏看着山西布政使的特使,轻道:“招抚?”

    布政使特使傲然道:“我家大人念尔等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聚众闹事,今巡抚大人病重,我家大人主持山西政事,念百姓疾苦,不欲动刀兵之事,派我前来招抚。”

    吴敏沉默不语,在吴敏看来,布政使的招抚很儿戏,一没有朝廷的正式文书,二没有相关的条件,就派了一个特使,凭一番话就想招抚自己等人,实在是很看不起自己啊。想到这,吴敏不动声色道:“特使,这里我一个人说了不算,还需召集兄弟们商议。”

    “那就尽快商议吧。”

    待布政使特使离开后,吴敏陷入了沉思,凭直觉,吴敏感觉到这个特使一点都不像一个要来谈判的人,反倒更像是来试探的。

    吴敏的猜测不错,所谓的布政使特使离开刘垣圪坮后,来到一处农人家,在里屋见到一个中年文士,恭敬道:“徐先生,那吴敏对招安不是很心切。”

    徐先生点了点头,此次布政使真正的特使就是他,他来到永宁后,先派了人去刘垣圪坮和吴敏接触,想看看吴敏对招抚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从对吴敏的试探来看,吴敏本人并不反感招抚,但同样,吴敏对自身实力很有信心,布政使想要招抚,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如此就对了,能打跑镇西卫,击败左卫,也算是一股不弱的实力了。”徐先生道。

    徐先生是布政使夹袋里的人,很多事布政使都是先找徐先生分析后才做出决定,此次招抚,布政使就先找徐先生商议,徐先生对此只有一个意见,缓慢图之。

    在永宁,徐先生已经了解到,所谓的“岢岚盗”有三个主事人,为首的是吴敏,其次是杜松,老三是谭良栋。三人中,徐先生对占据柳林的谭良栋最是好奇,以徐先生对贼寇的理解,贼寇应该是只会掠夺而不事生产,因此很难长久,但现在,谭良栋居然能在柳林站住脚,这让徐先生对谭良栋有了些许兴趣。

    “走,去一趟柳林。”

    徐先生借住的主人家听说徐先生要去柳林后,出来劝道:“这位先生,柳林现在去不得啊。”

    “为何?”徐先生好奇道。

    “先生你是外地人不清楚,前段时间这边闹流寇,出了个岢岚盗,那柳林现在就被他们给占着,听说外面的路都给封了。”

    “封锁柳林?”徐先生对谭良栋更好奇了,柳林可不小,即使发生过战乱,现在的柳林也有四五万人口,徐先生倒想看看谭良栋到底在柳林搞什么名堂。

    就在布政使的特使徐先生前往柳林要一探究竟时,远在陕北的刘文景却遇到点事。

    原本,牟钦带着刘文景在府谷周边转了两天,刘文景就准备告辞了,可没想到的是,临走前他们在外面又碰到了一支边军,不过这次的边军好像是带着任务,押送着不少人。

    牟钦拉着刘文景藏了起来,刘文景看到被押着的一长串犯人,低声问道:“牟老哥,那些人是干啥的?”

    “是被发配边疆戍关的,每年都有那么几批。”

    刘文景点头,随后他看到一长串犯人里有人倒了下去,押送的士兵上前看了下,把倒下的人扔在了路边,队伍继续前进。

    牟钦看到后摇了摇头,“又是一个受不住苦的,死在了路上。”

    等边军过去后,两人从藏身的地出来,刘文景好奇,走到那人旁边。牟钦无奈,也得跟上去。

    “咦,没想到还是一个读书人,看装扮应该以前有过功名。”牟钦看到被扔在地上人的装束后,有些惊奇,很少有读书人被发配到边疆,因此牟钦判断自己眼前的这个应该是被革除了功名。。

    “读书人?”刘文景想到了谭良栋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啥时候能有个读书人帮我教书啊!”刘文景蹲下身子,探了探口鼻,道:“还有一丝气。”

    牟钦很奇怪的看了一眼刘文景,“怎么,你要救他?”

    “有一丝气,还能救得,我们那边正好缺个读书人。”

    “好吧,既然你们那要,我就帮这个忙。不过有句话我得先说明,这读书人除了做官,其他的可什么都不会做。”牟钦有些无奈,他觉得这谭良栋是不是太年轻,还真相信那些说书的,想找个读书人当军师。

    刘文景不清楚牟钦心里想的,把人往身上一背,带回王嘉胤的地盘。

    给人喂了点热汤,不久就苏醒过来,虚弱道:“我这是在哪?”一口浓浓的南方口音。

    刘文景听不懂,看向牟钦。牟钦年轻时跟着晋商在南方跑商,听出了男子是江浙一带的口音,便转述道:“问你他是在哪?”

    “还是在陕北,你叫什么?”

    男子好像听得懂陕北话,在听到刘文景的问题后,呆愣了半天,才用官话回道:“往事如烟,我本该死之人,以后就叫我余生吧。”

    此时官话已在民间推广开来,刘文景听懂了余生的话,没理会余生前面说的,问道:“余生,现在你的情况你自己也清楚,我们那边正需要你这样的读书人,不知你意下如何?”

    牟钦觉得刘文景对这余生太过于客气了,直接道:“余生是吧,你现在在边军那里就是个死人了,出了这,就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我建议你还是跟着我这位兄弟去做事,如果不是他救你,你现在就是路边的一具尸体了。”

    余生缓了过来,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便对刘文景道:“那我就叨扰了。”

    等余生在王嘉胤这里养了两天身体后,刘文景便带着余生回山西,这段时间刘文景和牟钦混得很熟,回去的路上依旧是牟钦陪同。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份,刘文景和余生渡过黄河,进了军渡。屈华看到刘文景后边还带个人,好奇道:“刘旗,这是谁?”

    刘文景笑着回道:“一个读书人。”

    屈华愣了一下,“读书人?要干嘛?”

    “谭当家不是一直想找个读书人代他教认字,我刚好碰上一个,就给带了过来。”

    “这也行啊。”屈华很无语,这段时间他去真武山听课,确实听一直跟在谭良栋身边的张应宸说过。

    “好了,屈旗,我还有事先回去了。”

    “嗯。”

    与此同时,布政使的特使徐先生也到了柳林。在永宁城到柳林的路口,布政使的特使徐先生被谭良栋安排在这的队正给拦住了。

    跟随在徐先生后边的护卫见状就要动手,路口处潜藏的三个小队全部涌出,将徐先生一行人团团围住,为首的三个队正戒备的看着徐先生一行人。

    徐先生见状,赶忙道:“我们是来拜访谭良栋谭当家的,还请各位壮士给让个路。”说完后让自己的随从给为首的队正递过一个荷包,笑道:“各位壮士守关也辛苦了,这点意思还请笑纳。”

    队正们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面对递上来的荷包,大家面面相觑。驻守在路口的队正里有一个原先是少年兵,见此情况,肃声道:“把你的东西收回去!”然后对另外两名队正道:“你们先在这看着,我回去报告一下。”

    真武山上,刘文景带着余生见到了谭良栋。余生一见谭良栋,就上前道:“生员拜见谭当家。”

    谭良栋是第一次被这时代正统读书人如此称呼,让余生坐下后,直接问道:“你是哪里人,犯了何事被发配延绥镇?你若是想在这里找份能谋生的差事,就须老实回答我的问题。”

    余生叹了口气,回道:“生员明白。”

    余生,南直隶扬州人,原姓刘,出生于豪商之家。余生本人喜好读书,在家族的帮助下,从师于当地的大儒,于二十岁时中了举人。然而,此后余生便在科举路上无法再更进一步,不得已,余生便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学中,余生受到当时在江南颇有影响力的泰州学派的影响,前去听了几次讲学,对泰州学派的“人人君子”之论很是赞同。

    回到家乡后,余生开始宣扬泰州学派的理论。扬州学政是一个极端保守的理学儒师,对余生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极其不满,恰逢此时余生的家族得罪南京的驻守太监,被安了一个罪名直接抄家。以余生秀才的身份,他本可以不被论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