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农-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位郡丞乃是李郡守的得力干将,早期一直在军中效力,负伤后才渐渐转成文职,跟随李兴嗣后就一直鞍前马后,颇受信任。如果能说服郡丞,那郡守那边的问题也就不大了······
王继也不说话,只是点点头,跟随仆役步入一座小院,屋内生了火盆,李兴嗣极为信赖的郡丞坐在主位上自斟自饮。
王继连忙去履上前,稽首参拜。
郡丞笑道:“王县丞,也给你自己满上。外面如此寒冷,喝杯酒驱驱寒气。”
“诺······”
两人坐下,王继喝了口酒,也觉得身体舒服不少,。他率直的说道:“郡丞,赵阳作梗,在郡守面前胡言乱语,不知您可否能帮下吏在郡守面前帮着说项一二?”
听了王继的话,郡守忍不住好爽的笑出声来,“哈哈!”
开怀笑了几声,郡丞问王继,“王县丞,你可知郡守为何对你青睐有加,连一个士伍都能破格充作守都田啬夫?”
“这······还请上吏开释。”王继对郡守李兴嗣的心思还真的不是很清楚。
“郡守兴于战阵之中,又为吏多年,什么人没见过,什么魑魅魍魉的算计没遇到过?倒是王县丞汝这等做实事,说实话的人没遇到几个。“
郡丞先是夸赞了王继一番,话头一转,又说到了自己身上:“吾之所以能得李郡守青睐,不是我比别人更懂算计。而是我从来不对郡守算计。士伍鹏破例为阳城守都田啬夫这点事儿,在郡守眼中不过是巨胜(芝麻)大小的事情罢了,只是那赵阳说话直率,郡守担心事情真的如赵阳所讲。”
他看着若有所思的阳城县丞王继,总结道:“王县丞若是想让郡守许可,不用走其他路子。只需让郡守知道事情里面的关键即可。”
王继听了之后只觉得豁然开朗,他原本以为自己需要花费极大经历才能说服李郡守,没想到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办实事,说实话。王继觉得自己即便没做到让他自己问心无愧的地步,却也足以碾压那帮腐儒们。
第六十三章 各有抉择(为女友及书友的催更加一更!!!)()
第二天一早,王继就去求见郡守李兴嗣。
有郡丞相助,王继果然很快见到了郡守。没有对赵阳进行任何的攻击,也没有对郡守的抱怨。王继直接把冬种之事的前因后果向李兴嗣和盘托出。
经由王继推荐,李兴嗣得知一个小小的牛长鹏不但能秋耕,还懂得冬种,再加上少府那些爪牙的参与,于是就把鹏安排在了守都田啬夫的位置上。
陛下要南征百越,需要的粮草何止千万石!结果现在连一半都没凑出。李兴嗣也认为冬种若能成,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现在王继任命士伍鹏为守都田啬夫却遭到了儒生联合地方田啬夫、田典等小吏的激烈反对,其实无非是利益相搏,鹏遭了池鱼之殃。
对待儒生和儒家出身的吏员,李兴嗣也没什么办法,这帮人极为精通在体制内的争斗,句句在理、处处站在制高点上,让人无法辩驳。
此外,儒家的实力并不弱,秦统一后,设博士官,以制度化方式礼聘儒生。儒生参政、议政,纷纷入秦,在理想中的圣人与现实的王之间,他们几乎都选择了王权,以圣为王难于上青天,何不以王为圣呢?欲把秦始皇培养成儒家的圣人。
当初荀学入秦,改弦易辙,圣王路线走不通,就走王圣路线。亏了这一转向,从此儒学便行走在帝王学的康庄大道上。所以,谭嗣同说“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这“荀学”,便是王圣之学。
秦置博士,非摆设,官属太常,俸禄六百石,与“不治而议论”的齐国稷下传统有别。稷下传统是自由化的,博士儒中多齐儒,有不少荀子的学生,荀子任稷下祭酒时,“祭酒”是尊者、长者的意思,还没有被官本位化。荀子带着弟子们来到秦国,弟子们参政、议政,已经开始做起官来了,但习惯难改,惯性还在,多少还有些自由化倾向。
后世许多人晓得秦代焚书坑儒,便误以为秦朝将儒生群体摒弃在统治阶级之外,这是不正确的。
讲述了事情的脉络,王继亢声说道:“郡守,下官时时关注此事。赵阳阻挠冬种,下吏着实心急。既然赵阳将此事呈于上吏,下官也执意任命士伍鹏。愿受公论。”
李兴嗣并没有立刻说话,他居高临下盯着王继看了片刻,脸上没有表情,眼中忍不住露出疲惫之色。然而这疲惫之色稍纵即逝。李兴嗣开口说道:“既然你将此事告知,便不能由你一人所说为准。”
王继觉得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跳的都有些心慌,看得出李郡守已经把此事当了重要事情。如果事情果然如王继所讲,那么他马上就能得到李郡守的极大新任。如果事情和王继所说的完全不同,那么王继在李兴嗣眼中的可信度大概就直接归零。
一个不被郡守信任的县丞会有什么下场,王继见识的可不少。虽然他受命于始皇帝陛下,可把顶头上司得罪了,还想干的长久?
抬头回望居高临下看过来的李兴嗣的目光,王继一字一句的认真答道:“上吏,下吏愿受公论。”
让王继下去,李兴嗣命人把郡丞叫来吩咐,“派人去麦积乡看看,那个叫鹏的小子真的会冬种么?”
公论自然是要有的,但是绝不能是郡守府内的公论,更不能是所谓儒生们的公论。
李兴嗣曾经对这两者有过信任,残酷的事实最终让他对这两者完全失望。当了近十年的郡守,他不是没有收获。只要任用有能力的可信之人,加上郡守的权威,没什么办不成。所以公论,须得是他信得过的人提出的公论。
李兴嗣信得过郡丞!
是要帮助王继,还是帮助赵阳,郡丞在心中也曾有过一番较量。和王继不同,郡丞本人和儒生们的关系不错,当年他初为吏员时,在咸阳还得到过儒家泰斗伏生的教诲,也正是因为得到了伏生的盛赞之后,郡丞才能从一个厮杀汉步步升任一郡之丞。
说起伏生,也是一个传奇。他乃是秦朝大儒,官至博士。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后来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
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晃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
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晃错。终于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三日后,李郡守又来询问郡丞,郡丞心一横,果断的答道:“回上吏问话,下吏遣人暗中观察阳城县之守都田啬夫,此人虽然年幼,却有冬种之能。”
李兴嗣得到了确切回答,立刻从秉公问话的庄严态度变成了面对亲信的温和表情。“既然君如此讲,那我就晓得了。”
······························
在阴云密布的麦积乡大柳里,张鹏正带着陈胜和硕,紧锣密鼓的组织百姓继续冬种工作。冬小麦需要深种,很多年轻人经验浅薄,并不足以胜任。无奈之下,张鹏只好厚颜去请了田典垣来帮忙。
本以为这老丈会再次冷嘲热讽一番,没料到人家二话不说就来了。用垣的话讲:“汝若是还没开始,俺定然极力反对,可已经动用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那就不能失败。”
陈胜只觉得张鹏这几日一直神色冷峻,似乎是遇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
其实县丞和张鹏之间一直都没中断过联系,整个阳城县似乎都在酝酿着一个风暴,而风暴的中心正是他自己。张鹏最近已经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此时完全没有退路。事已至此,张鹏心中不禁没有退缩,反倒是准备背水一战。
有这样的决断,张鹏对陈胜和硕说道:“若是有人不断祈求上帝让他变得富裕。有一天,上帝终于回应他说,可以让他变得富裕。但是会让他的邻居得到完全等同的好处。你们猜那个人会怎么做?“
硕理所当然地道:“当然是同意了啊。”
张鹏不可置否,看向陈胜。
陈胜怀疑道:“总不会拒绝了吧?”
张鹏哈哈一笑,道:“那个祈祷之人低头沉思良久,然后抬头答道:‘若真的如此,那就让我变成瞎子吧。’”
第六十四章 天听()
十月末,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儒伏生上书始皇帝,提出了对朝政的批评意见,引起轩然大波。
伏生言于帝曰:“臣为政而有害政者。”
帝曰:“胡为害政者?”
对曰:“郡县大吏久于其官而擅威福,政且废,愿上除之。”
这位博士对当下政治的看法是,郡县为官的大吏久居其位,作威作福,应该立即除掉他们。
且不说伏生说的对不对,至少他这种打击一大片的态度很成功的激起了他所指的封疆大吏们对他的反应。各种反对他的声音开始逐渐冒出来。
其实伏生并非是要始皇帝整饬吏治,而是在鼓吹分封。
始皇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一笑置之。
秦朝的博士儒对于议政有很大的执拗。他们第一次议政是“议帝号”,奏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号“泰皇”。结果嬴政不动声色,去“泰”取“皇”,采用“帝”号,从此,称为“皇帝”。
《始皇本纪》里这段记载,历代史家因过于熟悉,而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政统与道统、国体与政体方面,始皇与博士儒有分歧。这分歧,是深层次的,很隐蔽。
始皇独具慧眼,看穿了博士儒的心思,他去“泰”取“帝”,取舍之间,心机显而易见。博士儒以“泰皇”最贵,既怀阿谀之心,又有劝导之意,而始皇改一“泰”字,表明他不想无为而治。
卜辞中的“皇”,是指天地之际日出时的光芒景象;《白虎通义》释“皇”为天人之总、美大之称。
“皇”字,转成名词并具有实际意义,是战国以后的事了,那时为了区别“人帝”,改用“皇”字称“神”或“上帝”。战国时,诸侯皆称王,但要做盟主就得称帝,因此,各国纵横捭阖,争相“称帝”,“帝”作为霸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与诸侯“帝制”路线并行的,是诸子的“皇德”路线,当现实政治向帝制运行时,理论又先行了一步,进行观念转型。
《庄子·在宥篇》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白虎通义·号篇》释:烦一夫,扰一士者,不为皇也。“皇”是善与美的称谓,“泰”是形容一种无为的状态,“泰皇”实为一“垂拱而治”的偶像,博士们只管在体制内走私自己的主张,还真没替秦始皇着想。
拿这样的决议案上奏,还说是“昧死上尊号”,可见儒士们的心思。本来是要“议帝号”的,可议来议去,反而将“帝”字取消了。
“皇帝”并用,含有君道同体的意思,“皇”为道,“帝”为君,使之合而为一,融为一体,这是韩非发明被嬴政拿来用的,将权力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统一。
第一次议政,儒士大败而归,但他们并没有死心,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议政。
这第二次,是议“立水德”。博士们以“五德终始”,为秦“革命”确立合法性。“五德终始”,出自《洪范》,意为“五行相生相克”。嬴政急于表明,秦取代周朝,是奉天承运,是以“水德”克周。
秦的合法性出于“水德”,其根底还在老子那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最能表现道,秦国的河水便改名为“德水”。水之德为顺,因“六六顺”而“以六为纪”,冠冕六寸,车舆六尺,乘六马等;水色为黑,所以国之色尚黑,“衣服旄旌节旗”皆黑色······
思想者王,在思想战线上,寸步不让,在帝号上没让,在合法性上也不让,嬴政用完了五德,便弃置如蔽履。
在他看来,“五德终始”究竟不靠谱,它只能用来说明历史,而预设未来对他不利。自己为始皇帝,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怎么能有始有终?
所以唯一靠得住的,便是君道同体,有了君道同体,掌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