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漫漫大唐路-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八章 灞水河畔()
大军入了潼关又向西走了十来日,终于在灞水河畔扎下营来。“灞桥折柳赠别”的典故在后世也是家喻户晓,趁着夕阳还没有完全坠下去的功夫,一群洛阳来的文官都跑到了灞水畔的柳阴下游览此地的风景。
“当年西出大兴城,想不到再次归来竟然是十几年之后了。”看着灞水荡漾中的夕阳倒影,孔颖达心头升起无尽的感叹。他年少成名,因才招妒,后来托庇于时任隋礼部尚书的杨玄感门下,才得以保全。那段在长安的岁月,每日钻研学问,虽然不免苦闷,却又异常充实,这才造就了今日名动天下的大儒之名。
众官员之中不乏有像孔颖达这样的长安故人,如今再临灞水,都是涌起了心头的思旧之情,回忆往昔春日里的灞水风光,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如今灞桥尚在,垂柳依然,但是那飘落的“白雪”却不知道在何时爬上鬓角,山川记子游,岁月催人老,时间才是最无情的毒药,不经意间,翩翩少年变作了白须老翁。
“嚯……”众人正在感叹时光如流水之际,王小麦却睁大了眼看着眼前的这座灞桥,这座多拱石桥足足有数百米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都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竟然会有一座这么大跨度的桥梁。桥下是密密麻麻的桥墩,粗略一数怕是不下数十个,每两个桥墩上面都承载着一个弧形的桥拱,桥拱上面铺着一条直通长安的石板大道,整个桥面宽度差不多有十米,这宽度都相当于后世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了。
“这座桥梁设计的真是巧夺天工……”王小麦赞叹道。后世的建筑工程完全是建立在力学之上的一门学科,但是现在这个年代的土木工程,却是一个经验为主的行业,很难想象完全不懂力学的古人,仅仅凭借经验就能建造出这样一座宏大的桥梁。
宇文士及看到王小麦惊讶的表情微笑着在一旁解释道:“这座灞桥修建于开皇三年,与大兴城的乃是同时建造,是由当年的工部尚书宇文恺主持修建而成。”
宇文恺,牛人啊,这家伙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主持设计修建了大兴城,也就是现在的长安城;第二,主持设计修建了洛阳城,天底下最大的两座城市都是出自宇文恺的手笔。此外,宇文恺还主持修建了长城,还有天下第一大粮仓的含嘉仓等等,这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工程师。
宇文士及和宇文恺都姓宇文,不过二人之间却没什么关系。宇文姓原本是鲜卑人的一个部族,宇文部落的人以宇文为姓,自西魏宇文泰掌权之后,成一个北方的大姓。后来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大肆屠戮宇文氏族人,导致了很多人改姓他姓,宇文姓便渐渐稀少起来。宇文恺家族便是幸存的宇文姓之一,他出身将门,却不好弓马,擅长工艺,尤善建筑,得到隋朝两代皇帝的重用,官至工部尚书。
宇文士及的祖先本来是宇文氏的家奴,后来跟从了主人的姓氏才姓了宇文,他与真正的宇文氏族人并没什么血缘关系。不过他父亲宇文述很得杨广的崇信,在隋朝也是显贵之家,因此对宇文恺并不陌生。宇文士及的弟弟宇文智及,更是曾经供职于将作监,做过一段时间宇文恺的直属下属。
宇文士及见王小麦对这座桥梁颇有兴趣,便滔滔不绝的讲起此桥的建造过程来:“这座桥梁是将作监一名工匠设计完成的,当时此人不过二十多岁,和王兄现在的年龄应该相当……”
“工匠?”王小麦眨了眨眼,“此人没有品级?”
宇文士及摇了摇头:“这个……在下就不甚清楚了。”他一个显贵世家出身的子弟,怎么记得一个工匠的情况。
“那此人姓甚名谁,现在在何处,宇文兄可清楚?”这样的人才做一个工匠太浪费了,有时间一定要向他请教。
宇文士及还是摇头:“在下不知,不过……”说完又仔细想了一会儿,“工部应该有此人的些许线索,王兄若是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大军在灞水河畔驻扎下来,早有长安前来迎候的官员安排好明日的进城事宜。王小麦刚回到营内,就看到一个高大的军汉等在营门口迎候他了,这人是李二的传令官。
“秦王殿下请王总管去帅帐议事。”来人说道。
王小麦点点头,李二早就告诉过自己入城的仪式也有自己一份,这次去应该就是具体安排其中的细节了。
离着李二的大帐外老远就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欢笑声,依稀还能分辨出声音的主人,程咬金和王君廓二人的大嗓门最为响亮。
看到王小麦进来,秦琼一挪给王小麦让出了半个身位让他坐下。又等了一会儿,富贵满头大汗的跑了进来,环顾了一圈,最后坐到了程咬金旁边。
李二见人都到齐了,便朝旁边一个太监打扮的人点了点头,太监尖着嗓子向众人宣布了明日的入城事宜。李二打头,王小麦次之,李世绩、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二十四员战将紧随其后,王富贵带着新军的三千将士作为陪同入城的仪仗部队跟在最后面。
众人欢喜着散去,李二却独独把王小麦留了下来。看到营内走没了人,李二的脸立马拉了下来:“此次王总管的封赏已经下来了。”
王小麦好奇的看着李二,封赏下来总归是一件好事,不知道为什么李二脸色却这么难看,难道事情有变?不过李渊既然让自己随着他儿子进城,那就说明此次的封赏定然不会薄了,自己倒是乎封多大的官,反正已经傍上了李二这颗大树,只要牢牢抓紧,升官发财是肯定的了。
李二从桌上取出一纸谕令递给王小麦,王小麦接过来一看,上面的也很简单,是关于官服的调配的事情。**:
第二十九章 青蛙的故事()
礼制起源于部落时代的祭祀制度,原始宗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阶段,一开始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比如在播种之前设下祭坛祈求风调雨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有的目的渐渐模糊,转一种集体性的政治活动。
春秋时期,周王室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诸侯蠢蠢欲动,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诸侯对周天子失去了原有的敬畏,祭祀的仪式也渐渐开始效仿周天子。民众希望恢复到原来的和平时期,很多人认为诸侯暨越乱用祭祀的器物是导致天下战争频繁的原因。
鲁国有一个叫孔丘的人,见到天下是这样的情况,他整日忧心忡忡,希望恢复天下的秩序。他甚至认为尧舜禹执政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主张重整礼制,认为这样天下才会恢复和平。
很可惜,他的主张不被当权者接纳,孔子是个失意的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始终没有受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终。临死之前他表达了心中的忧愤之情:“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他说自己梦见了自己在正屋的两根柱子之间祭祀,这正是商朝的祭祀方式。哪怕是临终之前,他仍然没有放弃心中那个恢复旧制的理想,弥留之际,他的内心一定是绝望地。
但是他恐怕想不到,他生前的主张会在后面的朝代大行其道,因为周礼就是一套严格等级制度,统治者希望通过等级的划分来使各阶层的人们各安其份的生活,这非常契合统治的需要。
真正的周礼早就在动荡的年代和朝代的更迭中失传了,春秋时期的孔子本人甚至对很多都不是很清楚,要去请教老子才行。后来各朝各国施行的周礼大多是通过前朝流传下来的一些进行的特色改编。但其核心的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它对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不同的身份、职业都有不同的规定。
比如说王小麦被授予的礼服的帽子有八颗珠子,也就是所谓的冕有八旒,其对应官爵就是二品。而国公是一品,冕上应该有九旒,也就是说他与国公无缘了,至多是个开国郡公,甚至很有可能是个县公。
王君廓当年对唐朝玩了一把反复无常,都封了开国郡公,加封了上柱国,何况王小麦此次立的功劳如此之大。李二是个心思极为敏感的人,朝廷已经开始想办法削减他的权力,这些他都知道。李元吉回到长安之后立马到了老爹面前告了自己二哥一状,说他故意拖延还朝时间,肯定是在洛阳有什么不轨的动作。
太子也说过,老二手底下的将领都是些山东人士,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表示,但是其中的意思无疑就是在说李二已经和山东人结成了一种同盟。平心而论,李建成的这番话没什么不对,李二确实就是在结党营私,但是李建成话中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明显的在挑拨离间了,这话给人听起来就像是李二只重视山东人士一样那些非山东人士怎么想?
李建成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造成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会让皇帝疑心李二的举动,而且还能分化他手下那些非山东籍的文臣武将。此山东非彼山东,粗略指太行山以东也。
大唐起兵的时候,李二所倚重的多是关中人,但是后面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尤其是瓦岗军失败之后,山东的人才也源源不断的涌入了他手下。秦琼程咬金王君廓魏征全算是山东人,深得李二的器重,再加上一个罗士信,虽然不是李二的直属属下,但是平时却与他关系保持的很好。
如今还要再加上一个王小麦,李二平了孟海公之后特地去济州的事情肯定是瞒不过有心人的,王小麦归唐之后就深深的打上了李二的标签。
李渊一代开国君主,怎么不会不知道这种将领拥兵自重的危害。西魏、北周、隋朝全都是拥有兵权的大将篡位建立的,如果这个将领是旁人,说不定他早就下手除之了。但是这个人偏偏是自己的儿子,目前为止,老二并没有什么过错,相反,他对大唐还立下了赫赫功业。对于李二,他还是希望用怀柔的手段慢慢剪除他的羽翼他安安心心的做一个亲王。
通过王小麦的封赏,李二已经看到了朝廷和他老爹对他的戒心。他心里很不好受,一来是觉得愧对王小麦;第二就是委屈。这次平定洛阳,将士们出征在外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为大唐扫平了北方,但换来的却是更进一步的猜忌。
王小麦看着李二的脸色,略一思索,拱手向他施了一礼:“恭喜殿下。”
李二叹了一口气,看了看王小麦的神色:“不知道王总管所说的乃是何喜?”
“自然是祝贺陛下与殿下父子情深。”
“你……”李二闻言心头升起一阵怒火,这人难道是在戏耍本王?皇帝的戒心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来,还说什么父子情深?
王小麦却不理会李二往下说道:“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只装满沸水的锅里,青蛙感受到高温之后,会立即跳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在装着温水的大锅里,下面放上点燃的干柴,青蛙一开始感受不到高温,随着水温的升高,等它想跳出来时,已经为时已晚。”
李二看了王小麦一眼,眼神有些奇怪。
王小麦却一脸的淡定,这个故事在后世简直家喻户晓,拥有多层含义。自己对李二这么说就是告诉他不要怕这种看得见的困境,只有无形的软刀子杀人才最为致命。
“噗嗤……”李二突然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人都仰在了座位上。
王小麦检讨了一番刚才的发言,没什么问题啊,难道李二的笑点这么低?这岂不是说在唐朝说相声一定会很火,说不定可以组个艺术团什么的不就发达了,后世那些过时的笑话这些唐朝人肯定没听过……
李二笑了半天,才捂着肚子说出了原因:“本王早年参军之时曾经吃过青蛙,就是把活青蛙扔进沸水,从来没有一只青蛙能跳出来。”,。请
第三十章 以退为进()
没想到后世大行其道的“温水煮青蛙”竟然是假的,这就很尴尬了,王小麦脸上有些火热。只好对李二解释了一遍,现在是困难时期,但同样也是示敌以弱的最好时候。
一个人最强大的时候往往会得意忘形,一战平定北方两大割据势力,这是多大的功劳,朝廷如果赏赐的薄了,不用李二说话,也会有人替他鸣不平。反过来说,如果这个时候李二仍然表现出一副好儿子,好臣子的样子,这就很难让别人再抓到什么实质性的把柄。
李二这一番大笑倒是把心中的抑郁之情削减了不少:“那总不能老是处于被动?”
“听闻殿下在战场上最喜欢使用的战术就是以逸待劳,这不就是最好的时机吗?”
“如何为之?”李二问道。
王小麦压低了声音说了几句。
李二听完就紧锁着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