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诡三国-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嗯,这么一说也有几分道理……

    知道么?其实大将军是死于袁家之手——

    哦哦,不是说被张让砍死的么?

    你也不想想张让杀何进有什么好处,况且当时袁家二子都在场,据说有意拖延……

    嗯嗯,这样看来确实有几分嫌疑……

    知道么?废帝其实是袁隗的意思——

    哦哦,不是董卓主张废帝的么?

    你也不想想董卓原本还是袁隗提拔的,能不听袁隗的话,袁隗若是不愿,董卓敢废帝么?

    嗯嗯,这么一想好像也可以说的通……

    ……

    比起之前董卓那个采飞扬的歌谣,如今的的谣言更朴实更直入人心,更通俗易懂,有理有据,关键是老百姓最喜欢就是这种高层的八卦,几乎一夜之间就吹遍了洛阳城……

    袁隗这两天进出的时候老是觉得周遭的人眼神怪怪的,起初真还没注意,后来是府内的管家告知说街道坊内有关于袁家的流言了,袁隗才派人去查探,结果一查之下,却差点气出病来。

    关键是这些谣言都似是而非,每一条都有些真实的部分,比如像汉灵帝确实贪财,何进确实让袁家二子护卫,袁隗确实提拔过董卓……

    董卓方面的巡逻的西凉兵听见有关于董卓的流言就凶神恶煞的动手抓人,但是听见袁家的言论就跟没听见一样,眼皮都不眨一下径直离开……

    袁隗心知肚明就是董卓搞得鬼,或者更明确一些是董卓手下的李儒折腾出来的,但想反驳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能是自己在府内大雷霆。

    况且在朝廷上,董卓还给足了袁隗面子,连逃跑的袁术都封了一个后将军,节杖印玺都送到袁府上来了,还一路大鸣大放的闹得满城皆知,搞得现在袁隗想跟别人讲是董卓方面造的谣都不见得有人相信。

    ——哈,你袁家两个儿子这官越弃越大啊,一个渤海太守一个后将军,你说啥?董卓在对付你?那董卓怎么不来对付对付我家的那两个没出息的犬子呢?

    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袁隗愤恨的想着,心道,你李儒以为老夫就会如此屈服么?如今在洛阳城看来是不好传了,但还可以在洛阳之外啊,既然那几个人都迫之下跑去阳城,就不妨让他们从阳城开始散布言论,看你李儒管得了一城,还能管得了天下不成?

第六十六章 气节() 
此日,蔡邕端坐于偏厅之内,面前摆好了笔墨,却没有提起笔来,若有所思。

    常言说,人老了,陪伴的往往就剩下了回忆,蔡邕也不例外,他在回想他这一生走过的风雨历程。

    蔡邕他这一生也是波澜起伏。

    第一次是在汉恒帝时期,征辟他出仕,蔡邕觉得当时宦官把持朝政太过昏暗,于是走到半路上装病,又返回家中;

    第二次当官是受为官清廉的桥玄举荐,担任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著名的熹平石经就是在那个时期所作。

    但毕竟因年轻,政治斗争的经验不足,错误的估计了汉灵帝所展示出来中兴的表现。当时汉灵帝因为天灾频繁,心中不安,找到蔡邕让他针对朝政畅所欲言无需顾忌,结果蔡邕信以为真,结结实实写了针对时弊的章呈上,结果被中常侍曹节所怨恨,诬告蔡邕,导致蔡邕被流放到朔方,也就是并州北部临近鲜卑一带的苦寒之地……

    幸好后来遇到汉灵帝大赦天下,蔡邕才得以赦免,随后蔡邕流浪江湖,在多处地方均有居住过,在江南吴地居住了很长时间后才再次被朝廷征召,重新回到了洛阳城……

    因自己年轻时秉直性格吃过不少的亏,但是这颗赤诚之心,虽是历经风雨,却一直未曾改变,难道到了临老,却要改了么?

    蔡邕笑了一笑,拿起墨块,细细研磨起来,随后提起笔,运笔如飞写下了一行字。

    斐潜跟着蔡府管家来的时候,刚巧就看见这一幕。

    见斐潜到了,蔡邕放下笔,示意斐潜坐下。

    蔡邕看着眼前的这个弟子,虽说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却感觉为人亲和,待人温雅有度,这和他自己的脾气很合拍,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起年轻的自己来,做的还要更好一些,认识道理又懂得变通,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如果在学方面的学问上能再精进一些就更佳了。

    蔡邕待斐潜坐下,问道:“左传可通诵否?”

    斐潜要起身回答,被蔡邕所制止,便说道:“已可通诵。”——通读朗诵是学习一本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读标准只是对书中字可以懂得其意即可,因此蔡邕这个要求真心不算高。

    蔡邕点点头,说道:“夫左传,一可观史识今,二则包罗万象,三有处世之道,汝诵读之余需仔细体会。”

    斐潜点头称是。

    蔡邕接着说道:“汝前几日言及重耳之事,虽所言不差,但老夫已是垂垂,实不想再受野人之土,沃盥之水尔!”

    斐潜闻言不由得脸色一变,蔡邕蔡老头子的意思是不想走了?

    蔡邕说的“野人之土,沃盥之水”是重耳在逃亡过程中生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当时重耳逃到了卫国的五鹿地区,没找到食物,于是便向在荒地里开垦的农夫求取食物,结果农夫没有拿食物给他而是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土,说:“要食物没有,若是你要吃便吃这个吧……”

    第二件事情是重耳逃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很随意的挥手让怀嬴走开。

    结果秦穆公的女儿怀赢生气了,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大国,既如此,你把我当成下人了么?为什么做这种轻率动作,是不是瞧不起我?”寄人篱下的重耳于是害怕了,便脱去衣服把自己关起来向秦穆公表示谢罪。

    蔡邕年轻的时候因为直言时弊得罪过宦官曹节,被曹节设计陷害,从一个朝廷高官变成一个阶下囚,导致流亡在外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间蔡邕虽然说没有什么性命之忧,但是也算是饱经苦难,确确实实尝够了人间冷暖,这种逃亡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实在不想再品尝第二次……

    虽说现在名满天下,出逃未必会再如之前年轻时那么苦,但毕竟人老了,已经是没有那个精力再去奔波了……

    斐潜还想再劝劝,刚张开口,就被蔡邕制止了。

    蔡邕将书桌之上方才写下的字拿给了斐潜,示意让斐潜看看。

    斐潜接过,只见纸上龙飞凤舞的写了一行字:“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这个是什么意思?斐潜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

    蔡邕见状笑笑,问道:“子渊,汉书可有读否?”——汉书是后来蔡琰给斐潜额外增加的课外读物,当然这些课外读物除了汉书,还有其他一大批书……

    “略有读些。”斐潜回答道,心中想着,为何蔡邕蔡老头子突然问到汉书?

    忽然之间斐潜想起来了,怪不得蔡邕问汉书,原来此句是出自汉书,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苏武。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关系恶劣,到了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刚即位的他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便对汉朝缓和起来,送还了之前被匈奴扣押的汉使。武帝为了赞许单于的行为,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一些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但是苏武到了匈奴之处,现匈奴并不是服软,而仅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正巧匈奴内部不和,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刺杀单于,可惜失败被抓,然后拒不肯投降,被单于放逐到北海牧羊。

    而和当时苏武同样担任侍中的李陵,却没有这样的骨气,投降了匈奴,后来苏武归还汉朝的时候李陵前去送别,写下了这四句“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李陵的意思就是当初我也是走过万里行程,穿越了沙漠,为汉朝君王带兵奋战匈奴。结果兵败归路被断绝,刀箭毁坏,兵士们也全部死亡,无奈之下投降,到现在我的名声已堕落败坏了……

    这是李陵为自己投降开脱,也是对苏武的骨气所佩服,故而所作的自内心感慨的诗歌。

    蔡邕写这四句话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称赞李陵,而是为了表示自己也要想苏武一样,保全风骨和气节……

    斐潜不由得急了,蔡邕蔡老头子,你知不知道这样一来,悲剧会再次上演?

    到底我要怎样拯救你啊,蔡邕蔡老头子?

    又要如何救你啊,蔡琰蔡昭姬?

第六十七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斐潜还待再劝劝蔡邕,却被蔡邕所制止。

    蔡邕说道:“汝未受汉粟,吾却享汉禄。为人臣,忠君事,无需再劝。”——蔡邕的意思说是斐潜没有拿过国家俸禄,而自己却拿着国家的钱粮,所以作为臣子必须要忠于君主……

    的确,作为汉代预备役郎官是没有什么俸禄的,斐潜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授予实职,所以至今没有领过什么俸禄。

    蔡邕菜老头子的思想很朴实,拿人钱财为人销灾,既然是国家大员,拿了汉朝的俸禄,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该担当的时候就需要担当起来,否则就违背了一直以来的内心所遵循的信念。

    蔡邕未必不知道留下来有风险,只是有些事情必须做,否则就算是一时留得性命却是一生内心的不安,就像他方才所举的苏武和李陵的例子一样。

    同样是汉武帝时期的侍中,苏武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李陵却在困难的局面下放弃了,不能说这两个人谁一定对一定错,只不过从最后李陵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来看,其实李陵投降之后虽然是活下来了,但也很痛苦。

    蔡邕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哪怕是因此承受风险。

    斐潜几次想张口,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让一个如此正直的老人,去违背他追寻了一生的信念?

    蔡邕看着斐潜,和蔼的笑笑,从书桌上拿起两封书信,递给了斐潜。

    “此是?”斐潜有些疑惑,为什么给我这两封书信?

    “汝尚有大好年华,无需陪吾在此枯守。吾早年与庞尚长、刘景升有旧,汝若至荆襄,可将此书信呈上。”蔡邕就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轻描淡写的说道,“北洛阳太学,南荆襄鹿门,此去不妨至鹿门与有德长者多多请教,与同龄俊才相互促进。汝需知学问之道,不进则退,虽说为师无法时时督促,但也不可懈怠,知否?”

    斐潜离席而拜,郑重承诺。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两封书信,更是护身符,只要是拿出来,就连荆州大佬刘表刘景升多少都会看在蔡邕颜面上给予一些关照,蔡邕蔡老头子是用自己的名声为斐潜铺路啊!

    没想到蔡邕不仅考虑斐潜的安危,就连离开洛阳后如何在学问上继续前进这一点都考虑到了,作为老师做到如此的地步,让斐潜真是颇为感动。

    在后世别说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师了,有时候连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有了事情都不一定会帮忙……

    蔡邕又说道:“汝且去吧,近日即可动身。为师此处,无需牵挂,就不与汝送行了。”说完又叫来管家,让管家带着斐潜去和蔡琰道别。

    斐潜见蔡邕确实是已经态度坚决,也不给自己再说什么话的机会,也只能在心中叹息一声,对着蔡邕深深叩,大礼参拜。

    不谈其他,单单是蔡邕能在自己未来有风险的情况下,仍然为弟子斐潜考虑,连下一步的去向已经是做了最好的安排,这份恩情值得让人尊敬,所以斐潜行这个大礼是做的诚心实意。

    蔡邕也没有躲避,坐在那里安受了斐潜的大礼,点点头,微微笑着,让斐潜跟着管家去和蔡琰道别。

    快走到书房的时候,斐潜远远看见蔡琰好像要准备抚琴,于是就停下了脚步,没有再上前而是静静聆听。

    蔡琰穿了一条绿萝裙,外罩一件鹅黄的外襦,不着脂粉,却现天然。下午的阳光从窗外斜斜的映照进来,仿佛是在蔡琰身边萦绕出丝丝的毫光。蔡琰长长的青丝略有几缕被微风拂起,在阳光中飘动宛如跳跃的精灵,在轻快的舞蹈。

    蔡琰白如羊脂的纤纤玉手轻轻拨动了琴弦,跳动的音符在那如同纷飞的蝴蝶一般的在指尖翩翩起舞……

    斐潜闭上眼,全心全意的在听。

    纷飞跳跃的琴音就像山林间清晨时鸟雀在对着太阳歌唱。天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和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