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诡三国-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诞这一路已经是颠簸得疲惫不堪了,勉力的凑出一个笑容朝三人拱拱手,就已经是一种极限。
“不知上使可要巡查教习之所?”
刘诞虽然很想说一声老子要休息,老子要吃饭,但是在周边炯炯的目光之下,却喃喃的开不了口,只能是有些木然的点了点头……
然而刘诞的这种木然,在村寨三巨头眼中,却像是上官应有的威严和矜持,所以便忙不迭的在前面引路,将刘诞一行人引进了营寨当中,往一边的几间草屋而去。
原本村寨的三巨头是要让村寨当中的教习王凌王彦云一同出寨迎接,但是王凌却拒绝了,表示巡风使要看的便是教化的结果,并非逢迎云云,所以根本就没有出寨,而是在草屋之内教授学生……
草屋在向阳处,沐浴着阳光,二十几个小童端端正正的坐在草屋当中,在上首一名青年文士正捧着一卷竹简,摇头晃脑的逐字逐句的念着:
“……昼白夜黑,日明月亮,风驰雪舞,电闪雷响。云腾致雨,露结晨霜,虹霓霞辉,雾沉雹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令应候,寒来暑往……”
二十几名小童也一字一句跟着诵读,小眼神亮晶晶的,充满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在整个青年文士诵读的期间内,所有的小童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神情专注,就连草屋之外多了一些人都没有注意到。
汉代的书籍是相当匮乏的,匮乏到了目不识丁真的不是一件让人觉得耻辱的事情,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如此,甚至一生当中都没有见过几个字。
文明,就必须要有文字来记载,没有文字的文明,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必然很快便会衰败。
匈奴人或许之前略有发展过一些,但是和汉人不同的是,他们记载文字和图形的工具是羊皮卷,但是在没有化工业的古代,想要长期无损的保留羊皮卷,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管是霉变还是虫咬,都会迅速的导致羊皮卷损毁。
毕竟羊皮这种东西,先天的材质上就比竹木更加复杂,也更不易保存。所以匈奴人或许曾经有文字诞生过,但是很遗憾,并没有能够留存传承下来。
“善,今日之授,便于此矣……”教习王凌轻轻的咳嗽了一声,然后将竹简放下,对着小童们说道,“回去之后,需勤勤练习,知否?”
众小童齐齐一拜:“谢教习!”
教习王凌也缓缓的收起了竹简,将其放在了自己的怀里,点了点头,才缓缓的起身,走出了草屋。
待教习王凌离开了草屋之后,这些小童才从地上抬起头,有人才猛然间发现屋子外来了不少人,其中还有村寨的三巨头,不由得有些惊慌失措。
教习王凌不慌不忙的朝着刘诞等人行了一礼。
刘诞还了半礼,看着微微笑着的王凌,没等王凌说一些什么便随意的朝着草屋当中投来好奇目光的其中一个小童招了招手,将其唤到了面前。
小童战战兢兢的到了刘诞面前,拜倒在地。
刘诞上下看了一下小童的衣着,轻声说道:“汝……嗯,你是汉人吧?”
小童卡壳了一下,叽咕说了两句什么,然后才结结巴巴的改为汉语,说道:“回大人的话,我是……胡民……”
“胡民?”刘诞再次看了看小童身上的衣裳,有心让这个胡童回去吧,又担心自己做的太过于明显了导致有些不好的影响,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还有,我不是你的‘大人’,你父亲才是你的‘大人’……”
小童抬起头,一脸的疑惑,说道:“可是……那个要和对待父亲一样么,怎么不是大人了?”
“啊哈哈,不错不错,还懂得这个,那是‘弟子事师,敬同於父’,好好,不过啊……这样,可称‘师父’即可,不必称‘大人’……不过你这衣裳……”听了小童的回答,刘诞有些意外,不由得哈哈的笑了起来。
不过刘诞还是有些不太清楚。原本还以为这一屋子全部都是汉家的孩子,毕竟都穿着汉家的衣服,却没想到在这其中居然有胡人的孩子,还自称胡民……
“禀巡风使,征西将军有令,欲学汉家之经学,便需从微末之始,着汉服,知汉礼,进柬修,承戒训,方可入堂学经……”王凌见刘诞似乎有些不太明白的样子,便在一旁拱拱手读书低声解释道。
“如此,善也……”刘诞点点头,称赞了一声,然后又问王凌,“如今堂中汉童几何?胡童多少?”
王凌回答道:“汉童十七,胡童六人。”
刘诞点点头,然后转首问那个小胡童道:“师父所授,可听明白了?”
“……有些明白,有些……不明白……”胡童回答道。
刘诞点点头,并没有因为胡童回答不明白而有所不满,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简直太正常不过了,要是说都明白那才是不正常的。
“听明白的字能记住么?”
“……能记住一些……”
“好,好……”刘诞的脸上的微笑更浓了一些,方才在屋外听王凌所诵读的,也是基础的蒙学之书,但是其中包罗万象,很有一些意思。
刘诞沉吟了一下,忽然说道:“何为昼?”
“嗯……有这个日的时候……”胡童回答道。
“不错!”刘诞点点头,“何为云?”
胡童指了指天空当中飘着的白云,说道:“那,那就是云……”
“看来确实记住了不少……”刘诞点点头,又问道,“……那么何为风?”
风这个东西来无影去无踪,要说出具体什么东西是风,对于小孩来说确实还是有些困难的。胡童皱着眉左看看右看看,忽然指着刘诞被风吹动的衣袍叫道:“风,这风,风迟了……这个衣……”
“嗯,不错……不过是‘风驰’,风驰雪舞……”
刘诞呵呵笑着,一问一答之间,已经和胡童问了十几个字,胡童能答出来也有七八个。看得出来,胡童确实是懂得了这些字,并且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小童回答的时候也表现出这些记忆很是牢固,并没有太多迟钝或是迟疑的现象。
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一旁的村寨三巨头相互递着眼色,也是有些得意。毕竟教化之功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排的上号的实打实的功绩。
或许在后世,像这样八九岁的小童,甚至年龄更轻一些,五六岁可能认得字都比这二十几个小童加起来都多,还有一些天才的或许都在学习初中的课程了,但是在现在,在这个毫无系统的教育理论的汉代,一代代的乱教,一代代的胡学就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没有成规模的文化交流,绝大部分师生闭门造车,就算好不容易有了教育方面的心得,也完全没有流传的土壤,绝对文盲率几乎达到99。9999%的社会环境,四面八方都是目不识丁,绝大部分的人只能依靠十个指头来比较多少,超出部分的时候立刻抓瞎……
当然,就算是这十以内的加减,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搬动手指头,才能半信半疑的确认自己似乎是没有错的平民百姓的家庭财产,也是几乎从来不需要用到数学,反正就那些东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多的时候便是以物易物。。。
这样的种种情况汇集到一起,对于汉代这样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现在能有这样的成效,已经可以让人惊叹和称道了。
“善!”刘诞挥挥手让小童退下,然后对着王凌说道,“教之有道,学以致用!王教习此番教化可为上上也!”汉代评定,一般就是九等,从上上到下下,有些后面陈群搞出来的九品的雏形。
“巡风使过奖,某不敢居功……”王凌从怀中掏出那一卷竹简,说道,“此书乃平阳书坊蔡家蒙学之物……以此书开蒙,确实事半功倍矣……”
“嗯……”刘诞点点头,也是同意,“蔡中郎风骨,实在令人敬佩……不过王教习也是颇有成效,教化有功,就不需过谦了……不知王教习是何方人士?”
对于刘诞而言,虽然自己是皇室之后,但是毕竟现在也是孤单一人,所以多认识一些人,甚至是多结交一些人员也就成为了刘诞当下急需做的事情。因此见到了王凌颇有几分本事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和王凌套近乎。
“某乃祁县人……”王凌说道。
“……祁县?可是太原王氏之后?”刘诞眼睛一亮,顿时问道。
“……不敢有瞒上使,”王凌拱手说道,“王司徒乃某族叔也……”
“哦?!”刘诞笑更是见见牙不见眼,连忙上前补了一礼道,“……啊呀,失敬失敬……未曾想到经于此地得遇王贤弟……”
第1089章 教化胡人的温吞水()
新一天的太阳终于挣脱了万恶无比的被窝的封印,无精打采的升上了天空,它今天要做的事情和千百万年前做的都一样,但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事情。
草屋之外的青砖地面和草屋内的坐席,每天都是需要打扫和擦拭的,而这些工作,自然就是由这些前来学习的学童来完成。
没有指派,没有轮值,全数都是自愿,愿意来,就早点来做这些准备的工作,不愿意的也不强迫,因为这些事情,在大多数的人眼中,不是一件负担,而是一种荣耀。
在草屋的左侧,一名学童正拿着扫帚一边清扫着青砖之上原本就不多的尘灰,一边愁眉苦脸的念念有词:
“一、二、三、四、五……”
每迈出一步,挥动扫帚清扫石板,学童就一边念叨着,很快就从一数到了十。
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发展了整套的数学体系,只不过相对于经学而言,自然是薄弱了一些,不过大体上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从一到十的数可以说是自然数学的基础,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基本从商到汉都没有什么变化,而四五,有人会跟着一二三一样写成四划或者五划,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四和五。
六、八、九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逐步的再简化,在汉代六和八已经完善,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七在商周时期,写得和十差不多,横竖一样长,秦代得时候七渐渐变成竖短横长。当下汉代也承接了秦朝的写法,只不过这个竖逐渐倾斜,然后形成斜竖折笔。为了和十区别,防止混淆,甚至有时候会用“桼”假借作“七”,但并没有全面取代,很多时候只是混用。
十原本只有一竖,后来多了一横,和七最大的不同便是竖长横短,很容易搞混,直至七演变出了一个折勾之后,才渐渐的区分开来。
“七,八……九,九,九……”
小童卡壳了,手中的扫帚也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对于后世的人而言,或许这种数学的进位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大多数时候连想都不用,便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对于汉代零基础的这些学童而言,数学上的进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门槛。
“九,九……”
念叨了半天,却依旧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直至旁边的另外一个学童听不下去了,便提醒了一句十之后,这名学童才得以顺利的继续数数下去。
数九一直在卡壳的,其实是南匈奴贵人的孩子,而提醒了一句十的,确是一个汉人孩子。两个孩子并没有认为对方的身份就有什么胡汉的差异,只不过是一样在学屋当中求学的人而已。
在孩子的心中,胡人和汉人之间的界限,恐怕还没有好人和坏人之间界限的清楚明了,再加上前来学屋之内,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的父母,恐怕心思都是一样的,只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甚至在村寨之外,这些学童父亲之间,这些原本根本走不到一起去的胡人和汉人,因为这样一个让自家孩子学习的机会,却不由得成为了邻居,而无形当中,自家孩子的成长就成为了家长拿出来相互比较,证明自家的血统有多么强大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在一个村寨,在开展了教化之后,很多村寨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这些成长在汉化环境当中的胡人孩子,将来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胡人么?
………………………………
几日之后。
在平阳政厅当中,斐潜在检阅着这一段时间汇集而来的各地简报。
或许是因为南匈奴和羌人原本就对于汉文化比较认同,所以在这一个阶段的推动当中,胡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抗的态度,相反,似乎还颇为配合。
“君侯,为何教化多授孩童……”荀谌作为调配教化官吏的组织者,一边看着这些简报,一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