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八年-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说,施邦曜的建议虽好,但现在暂时还不能实行。
果然,没等朱由检委婉的说出自己的意思,殿里已经有了反对的声音,理由和自己想的一模一样。
“启禀圣上,臣不赞成施宪台此议!”
出言反对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驿站接待朝廷官员之规久已有之,正是此举才将官员与其他人等区分开来。天下诸官皆是为朝廷效力,而驿站亦是国有,岂有朝廷向官员索取费用一说?此举若行,传出去将会引世人耻笑,更会伤及天下群僚之颜面,殊不可取也!”
杨嗣昌边说边摇头道,脸上的神情也是相当的不满。
“臣附议本兵之言!过去窘迫之时尚未有此行举,现今朝廷财政大为宽裕,且将来会更加充盈,如此之下岂能行此不义之举,施宪台谬亦!”
侯恂也是站出来表达了反对之意,并且理由更加充分。
朝廷穷的时候都没这样做,为啥现在有钱了反而开始算计开了?
“臣赞同部堂之论,首辅之议已是极为可行之举,相信天下官员也也会遵章执行,但施宪台此议却是有些过矣!臣附议首辅之议,还请我皇慎思之!”
一向很少发表意见的范景文也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倒向了杨嗣昌和侯恂这一边。
剩下的重臣里,温体仁本就对施邦曜反对自己感到不满,此时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杨嗣昌,但沉默已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
而孙传庭和陈奇瑜虽对施邦曜的提议略感不满,但两人因为参与议事次数太少的缘故,不想一上来就树敌,所以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不表态的方式。
而司农寺的两名少卿严俊山和宋应星则是因为品级太低,加上初次与会,根本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
“哼!驿传每岁消耗巨量国帑,其中相当一部分既是为许多官员所费,若依本宪之议,那每年即可节省大量银钱!现下国朝财政虽是略微宽裕,但尚有多少饥民百姓等待朝廷钱粮安置?若是能省下一分银两,百姓便会宽裕一分,我等平日皆是锦衣玉食度日,难道还需从百姓口中夺食不成?”
施邦曜怒视杨嗣昌接连发问道。
“施宪台此言过亦!朝廷自有安置灾民之专款,何来我等与其口中夺食之说?若依宪台之言,那我等日常所享亦应与百姓一般方可?适才本官所言乃就事论事,宪台切勿乱扣罪名才好!”
面对施邦曜的质问,杨嗣昌毫不示弱的反驳道。
“好了好了!诸卿切勿争执了!施卿之言亦是一心为国,其余诸卿所言也是有些道理,此事到此为止吧!接下来先议正事!严卿、宋卿,二位卿家有何建言与闻?”
朱由检摆手止住了几人的争论,点名头一回参加议事的司农寺二人发言。
“启奏圣上,臣等二人所奏乃是寺务相关,与灾民安置也是有着些许牵连,还望圣上容禀!”
听到皇帝点名之后,一直坐在那里一句话没说的严俊山与宋应星慌忙起身,两人对视一眼后,严俊山施礼后开口禀道。
“启禀圣上,经首辅屡次提及圣上重农之意,臣与宋少卿及温寺丞遍览历朝之相关书籍文档,几经商议并请示大司农后议定,把荆襄一带作为我朝粮米基地,进行完全之开发。如此一来,此地将成为安置灾民之另一要点,河南行省灾民就近向此区域迁移,也会极大减轻朝廷各种损耗。臣等粗粗算过,荆襄尚未开垦之地可达数十万顷,其农产及水产,足可供养数百万甚至更多灾民安身。臣等恭请圣上裁定,由本司遣人赴荆襄指导农户精耕细作之事宜,待功成之后再予以全面推广!”
后世有句广为人知地名言:“湖广熟,天下足”,但这是在满清中后期才出现的一句话。
虽然秦汉起两湖一带便得到了开发,到了现在,湖广行省已成为大明的粮食主产区,所产米粮成为漕粮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截止到现在为止,因为并没有出现百余年后人口大爆炸的现象,此时的荆襄地区还有大量的田地未被开发出来。
严俊山等人在调阅了大量的档案后,再与湖广现有的人口数量一对比,最后得出了全面开发水网密布的荆襄一带的结论。
“好!司农寺虽复设不久,但却有如此长远之眼光统筹布局,实是值得夸赞!卿等可将此事题本呈上,待司礼监批红之后即可予以实施!望卿等用心任事,踏实苦干,功成之时,朕定不吝赏擢!卿且回座吧!”
严俊山的提议让朱由检心情大好起来。
司农寺的工作效率让他刮目相看。
在如此短时间内便能想到由京畿地区试点运作田地增产一事,紧接着又提出荆襄全面开发,并且这两条措施都是有的放矢,并不是单纯的博取自己的关注,就凭这种实心做事的态度也要好好夸奖一番。
明末远洋贸易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江南一带手工业的快速崛起。
每天都有海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生丝、棉布等产品被装船运往了东西两洋的相关国度,并从他国带回来了巨量的白银和其他大明所需的产品物资。
这种商业及手工业大繁荣的同时,也让江南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士绅大户也罢,平民百姓也好,都纷纷把自家的良田改成了桑田,用来换取更高的利润。
原先是苏松熟,天下足,现在的苏松已经需要湖广的粮米来养活了。
而荆襄的大开发正好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
看来需要加大从河南往湖广移民的力度和速度了。
湖广不缺粮食,而且与河南搭界,就近移民会给官府节约不少成本。
现在河南灾民也是在向湖广一带迁移着,但并没有深入到荆襄一带,只是将两省交界的水量相对充沛的地区作为了安置点。
“给河南巡抚、湖广巡抚下旨,命其安排相关人等对接,安排好空闲地域,尽快扩大移民人数及速度!温卿,卫生署要组织多只医疗队携带足够药品,分赴河南、湖广两地,做好防疫防病之事项,所需费用自太仓支出!灾民安插之事,朕亦会自內帑拨付银钱与两省官府!”
温体仁起身拱手领旨,心里则是盘算着让温侃去哪一处建功更加合适。
还是京畿吧。
荆襄开发还未开始,等到一切准备就绪,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的节气正值春耕,京畿离着皇帝近,而且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内,一旦有什么需求,自己在短时间就能帮得上忙。
等司农司在京畿地区的试种取得成功之后,荆襄的事物也就刚开始,到时候再让温侃去掺和一把,争取两面都有功劳。
就在朱由检和重臣们商议国事之时,京师东南两百里的天津卫码头上,十余艘数千几料的大船先后缓缓驶离了码头,然后顺着海岸线一路向南而去。
这是奉命出使西洋的郑芝凤和方以智率领的船队,其中的数艘船上是两百名选拔出来的孤儿,以及随行护卫的四百名锦衣校尉,其余的船只则是装载着各种物资,以供数百人沿途的消耗。
郑芝凤他们的船队将一路南下,之后在杭州和福州两地经停,汇合等候在那里的大型商业船队后,组成规模庞大的舰队,一起向西洋进发。
在经过了大半年的筹划和准备后,这只自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大明规模最大的船队,满载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和书籍,也承载着朱由检的希望,终于扬帆起航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数年后他们归来时,将会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大明,同时也会把汉家文明的光辉散播与所经之地,让那些无知之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明这样强盛、富饶、智慧、文明的国度存在着。
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
推荐阅读:
就在大明全国上下沉浸在新年的热闹气氛之中时,东北的建州却是一片厉兵秣马的忙碌景象。
尚未解除封冻的道路上不时地有数量不一的八旗兵伍携带兵甲骑马行进,成群结队衣衫褴褛的汉人包衣,或推车或挑担,在八旗兵的监护下,冒着尚未消散的严寒从四面八方而来,将大批的粮草物资运往义州方向。
与外面犹自冰冷的气温相比,盛京崇政殿内却是温暖如春,皇太极召集了亲王贝勒们正在商议出兵南下的事宜。
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燃烧的火龙,让整个皇宫的大部分殿内温度维持着舒适感,使得居住在各殿的贵人们,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里也感受不到一丝冰天雪地的味道。
“郑亲王,各旗兵马集结到何种程度了?粮草物资可是准备妥当了?”
御座上的皇太极面色红润有光。
经过一个冬天的将养,他的身子已是恢复如初,并且数月未再发病。
“回皇上的话,现下各旗兵马大部集结到位,汉军旗除了守卫义州的人马以外,其余留在盛京的都已经向义州赶去。插汉部因着要赶着牛羊前来盛京,故此尚有几千人未到。不过据探马回禀,顶多再有五天便能赶过来。粮草物资先已是大部运往了义州,剩余的只要大军出征时随军就成!”
坐在阶下下手左侧第一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神态恭谨的施礼回禀道。
自从他哥哥阿敏因忤逆皇太极被圈禁之后,济尔哈朗对皇太极越发地尊重,说话行事处处以臣下自居,但凡是得了好东西,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内送入宫中,以博得皇太极及其他贵人的欢心。
济尔哈朗这些行举没有白费功夫,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宫中贵人都对他赞不绝口,皇太极也是投桃报李,将他的位子直接提到了亲王首位,压过了礼亲王代善,成为群臣之首。
“好!郑亲王做的不坏!只要粮草物资备齐,这回大军南下便无后顾之忧了!睿亲王,两白旗的朝鲜铳手是何情形?朕听闻前端时日有人妄图叛归?莫不是两白旗短了他们的粮饷所致?眼看大战在即,怎地未战先乱了军心?两白旗要是统带不了,那就将这些铳手交给两红旗,以免上阵误了大事!”
皇太极目视济尔哈朗下手位的多尔衮语气不善的发问道。
两白旗在多尔衮和阿济格的亲率下,于去年集结重兵前往朝鲜打粮,在大败朝鲜军队之后,逼迫朝鲜国王交出了十万石粮食,最后还带着五千名朝鲜铳手返回了盛京。
这批数量巨大的粮食大大缓解了建州缺粮地危机,也让皇太极更加坚定了南下抢掠地决心。
必须趁着还有粮食的时候再去抢劫了,要不然等这些粮食消耗完毕,夏收还没到来,整个建州就有陷入饥荒的危险。
已经开始的小冰河时期对东北也造成了不小地影响。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建州所辖雨雪急剧减少,大批田地里的庄稼因缺少灌溉而长势不佳。
而出自荒山野岭、思想和行为极度野蛮落后的皇太极们对此却是束手无策,根本拿不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幸亏范文程、宁完我等这些汉人还知道一些常识,他们上书皇太极后得到许可后,率领包衣中的工匠四处打井修渠,这才稍微缓解了一下一些地方的旱情。
但由于大明两年来持续的禁运,打井修渠所用的铁料器件成了制约建州抗旱的主要因素,在消耗掉一定数量的铁料之后,打井事项被迫中止。
剩余的铁料还要作为军资使用,要是全部农用,一旦发生战事该当如何?
粮食减产就减产吧,到时候让那些尼堪少吃点就成,饿死了是他们活该,到时候再去大明抢人就行。
但长久这么下去可不是个事,皇太极在考虑再三之后,决定必须尽快派兵南下,寻求从大明那边得到足够的物资补给。
皇太极下了决心,这回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抢劫了,而是要遣重兵大举压上,力争把松锦等城池全部拿下,彻底将明军压回到山海关以内。
“八哥,铳手的事已经了结了,也算不得是何大事,斩了几个领头闹事的之后也就无事了,军心未见不稳,八哥宽心好了!这五千人可都是两白旗打朝鲜带来的,自是还由我两白旗统带着。有咱们八旗军纪镇着,上了阵谁敢不听号令?”
多尔衮敷衍的冲着皇lingdiankanshu。太极拱了拱手,轻描淡写的回了几句,并未将皇太极的威胁之意放在心上。
前着十几天,由于两白旗的一个牛录章京醉酒之后鞭打了一个朝鲜铳手,结果引发了铳手的众怒,那个牛录章京和几个八旗兵也被铳手们仗着人多围殴了一顿,最后那个受伤牛录章京手下的八旗兵要与铳手火拼,被闻讯而来的阿济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