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琅看过去,炮兵阵地安放在两座榕树旁边,这里是一个缓坡,坡下是官道,其他士兵就在官道上列阵。

    炮手并不是科林的人,科林的三十个雇佣兵现在也列阵在坡下,开炮的是哈拉尔的那几个挪威水手,他们都是很好的炮手。

    四发炮弹呼啸着砸向左营城,一样高度的炮口,炮弹的轨迹却偏差很大,一发炮弹径直飞入了城中,一发炮弹打在了城墙上,一发则轰在了附近的刺竹林里,还有一发谁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炮手们训练有素,立刻重新装填,校准方位,将反冲偏移的大炮恢复原位。

    周琅紧紧盯着城头,他知道左营也是有大炮的,可却迟迟没有开炮,不知道对方什么意思。

    哈拉尔用的是开花弹,这种使用木条作为延迟引信的开花弹,在西方已经很寻常了,也十分可靠,一般是用来压制敌人步兵,攻城则是用实心弹重炮,但这几门大炮既不是重炮,现在也不是为了轰塌城墙,只是为了掩护科林的雇佣兵争夺城墙,因此用的是开花弹。

    发射了三轮过后,左营城上的大炮终于响了,可是谁也没看到炮弹飞来,谁都不知道什么情况。

    这时候阵地上已经弥漫了一片白烟,科林命令雇佣兵出战,他们排成三列纵队,跑步向右侧快速推进。

    大炮还是按时响起,但发射的速度并不快,繁琐的装填过程,好几分钟才能响一次,但左营的炮台一直没有反击。

    周琅更关注科林的行动,看到他带着人跑步靠近了城角,这座城并不大,城周只有八百丈,一面城墙也就两百丈长,六七百米而已,科林的三十个雇佣兵很快就跑到了城角附近,然后拿着军刀开始砍伐刺竹,他们砍出了细细一条路,然后放了许多火药,点然后炸开了一条宽敞的通道。

    看着科林带着士兵钻入了刺竹林,隐隐能看到他们在攀登城墙,周琅始终没发现他们遇到什么阻碍。

    过了一刻钟的样子,突然城头上冒出一个旗帜,英国人的圣乔治旗,也就是红十字旗!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出现,被英国人带回了英国,成为英格兰的国旗。科林打着这面旗帜,当然不是说代表英格兰,现在英国是联合王国,旗帜是米字旗。科林故意打这面旗帜,目的是有宗教色彩的。

    周琅并没有去解读这其中的味道,他只是十分惊讶,从科林带人攀上城墙,到他现在抵达城楼挥舞旗帜,这过程中难道没人阻挡他们?但凡有一点阻碍,也不能这么快啊。

    这么一想,他确实没听到有枪声,炮声缓慢,不可能完全遮掩枪声,也就是说科林可能真的没有遇到战斗。

    指挥开炮的哈拉尔此时也停止了炮击,他也不明所以,只是看到城头上冒出圣乔治旗,知道科林他们到了城头,因此不敢开炮,怕误伤。至于接下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因为科林没有告诉他。

    他立刻来找周琅,询问意见。

    周琅刚想说派两个人近距离看看,跟城墙上的科林联络呢,突然城门就开了,就看到几个雇佣兵走了出来,接着吊桥也放了下来。

    他们是真的拿下了城头,同样是一枪没放。

    整个战斗过程中,对方就开了一炮,然后就没有任何战斗,就丢失了城门。

    岂止是城门啊,周琅跟随大部队一起进入城门后才发现,是整座城都丢失了。

    这时候周琅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城墙上的清军开了一炮后,很快就逃跑了。为什么逃跑谁也说不清楚,这一炮还炸膛了,科林以为是对方看到自己迂回到了城墙那边,所以知道抵挡不住,明智的选择了撤退。哈拉尔感觉是自己的大炮吓跑了对方。

    周琅则是惊诧的不知道该怎么想了,就开了一炮,还炸膛了!清军炮兵得有多操蛋!

    其实如果清军的武备松弛的不是这么离谱的话,四座城门上各有两门炮,就足以吓退林爽文起义时候的天地会乌合之众了。历史上还有更离谱的记载,海盗蔡牵直接带人去进攻清军水师的汛地,夺取十多门大炮而归,时候调查对方的大炮竟然是埋在土里的。因为当地士兵不愿意保养,同时平时也不出现在汛地,而是在别处做营生。

    现在科林带人进攻了废弃的县城,对方的大炮炸膛至少还在。

    站在城头上,科林拿着望远镜俯瞰全城,也观察附近的地形。

    放下望远镜就感叹:“这真的是一个好地方,我想我们应该能守很长时间。”

    左营当然是一个好地方,东边是一个湖泊,名叫莲池潭,北边是有座半屏山,南边是打鼓山,东边是大海,地理上就是一个好位置。具体地形更为险要,有人为半屏山做过一首诗,“陡然拔地起,半擘凌芳洲。翠色空霄漢,嵐光銷綠疇。鳥道晴峰拱,云帆碧海收。影入蓮潭水,千年勝蹟留”,且不说文人诗作多少带有夸张风气,半屏山并没有诗中描写的那么险要,可有一点很重要,诗中有句“影入莲潭水”,却很切实的描述了一个现实,那就是连水潭直接跟北边的半屏山相连。

    半屏山最南边的一座山峰,被叫做龟山,而城南打鼓山最北边也有一座山峰,叫做蛇山。因此凤山县志中将龟蛇二山称作左营的两肩,这两座山十分有利,因为从打鼓山往北必须蜿蜒而下经过蛇山,也因为势若长蛇,最后这道山才有蛇山的称谓,是从南进入左营的必经之地。

    因此左营就是这样一种地利,东边有莲池潭作为依仗,西边直面大海,大海上还有一处处泻湖沙洲阻隔,北边是龟山,南边是蛇山,将这个地方拱卫了起来,从外面打进来很不容易。

    周琅当然不知道军事上的地利因素,其实他现在看到这些风景,他也并不清楚要如何利用这些地利。但不妨碍周琅知道这个地方的价值,因为周琅知道这个地方最早是郑成功驻兵的地方,满清占了台湾后又选择这里作为凤山县这个土著很多的地方的县城,这些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琅确实没什么军事经验,可郑成功有啊,打下台湾的施琅有啊。而且中国的城池,跟西方不同,更多是选择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不像西方更多可能是建立在交通便利有利交通的地方。

    所以周琅才说服科林来占领左营城。他告诉科林说,如果放任左营不管,那么清军就有可能利用这里作为进攻沙滩上停靠的东方曙光号的基地。如果占领了这里,就等于保卫了他们的船只安全,这样才可以放心的去维修损伤。

    用这样的理由来说服科林确实费了很大功夫,但一切都附和逻辑,科林最后是十分不情愿的答应采取这次军事行动,还抱怨周琅太过紧张。

    但事实真是如此,真是周琅太过谨慎了吗。科林一直不太愿意进行军事行动,难道是英国这个海盗国家的军官真的对在异国他乡采取军事行动如此克制吗?

    俩人当然都有各自不能为人道的原因。

第17章 各怀鬼胎() 
有备无患,占据有利地势,总比被敌人占据的好,这在军事上怎么都讲得通。

    可为什么科林就一直不同意,一直表示说周琅太谨慎了,一直各种理由说清军不可能来进攻。

    这绝不是英国军官的做派,英国人在这个时代的做派充满了海盗味道,就不提他们在印度干的那些个破事了。就单说他们早年曾经试图开通跟中国之间的贸易的做法。

    那是1635年,也就是明朝时的事儿。当时东方贸易掌握在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手里,台湾都还是荷兰人的殖民地呢。那年,为了打破荷兰的垄断,英王查理一世任命威德尔上尉为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中国。

    威德尔在澳门被葡萄牙总督拒绝之后,决定启程直接前往广州。到达虎门亚娘鞋停泊,驻守虎门炮台的明军鸣炮示警。威德尔马上下令扯下圣佐治贸易旗,升起英国国王的军旗,随即指挥船队炮轰虎门炮台。攻上炮台后,英军扯下明军旗帜,挂上英王旗帜,并拆下了三十五门大炮,作为战利品搬到船上。

    之后发生的事情出人所料,按照一般的逻辑,你都打了人家,还攻占了人家的炮台,拆了人家的大炮,基本上这生意也就黄了。可英国人不是,葡萄牙人居中说和,他们将大炮还给了广州地方政府,接着就派了两个人去广州要求贸易。

    可是他们的船不顾广州官府的警告,一路深入广州内河,这可是携带重型武装的军舰,而且一路上抢掠中国渔船、商船,夺取了物资还打算去广州变卖,种种行径激起了广州官府的愤怒,派船驱逐走了英国军舰,当时明朝的船舶技术跟西方差距还没有清末来得大,明军的火器装备水平也比清军要高,发射的火箭和火炮让英国人不得不退出了广州内河。

    之后威德尔的做法,非常具有海盗精神。他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三艘中国帆船,焚毁一个市镇,抢夺30头猪。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了大帆船一艘。

    不过明朝时期的中国海上力量显然比清末要强一些,西方商船别说跟明朝政府水师对抗了,就是政府诏安的郑芝龙集团他们都斗不过。所以威德尔担心中国政府报复之后,在葡萄牙人的调停下,他们赔款了白银2800两之后,他们的舰队才得以离开中国。

    这还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军人的作风,而科林可是一百多年后,英国已经隐隐有世界帝国姿态时代的军官,威德尔一直是在挑衅,科林却是平白被满清的軍队偷袭,可威德尔被广州官府拒绝贸易之后,是烧杀抢掠泄愤,科林在被偷袭之后,反而一再的反对攻占左营。

    一直到周琅表示说,占领左营不是为了跟当地官府对抗,而是为了安全的维修商船,船修好后马上离开,科林才答应采取这次军事行动。

    很显然,科林的目的是不得罪任何中国政府,如果联想到东印度公司正在派使团去北京觐见乾隆,谋求打开中国贸易这件大事,就该知道科林的心思了。只是科林是一个军官,这种政治味道的想法,必然不可能出自他的心里,只能说东印度公司,或者说是印度总督康华利之前交代过他的。

    周琅正是猜到了科林的心思,最后才告诉科林自己并不打算永久占领左营,并不是要跟当地官府对抗,甚至表示愿意在合适的时机,跟当地官府取得联系,解释误会。

    经过这一番劝说,周琅摸清了科林的心思,可科林却根本不知道周琅背后的考量。

    周琅当然是真的不打算占领左营,至少是现在不打算如此做,他是要在中国取得立足之地的,但他的计划中时机还没有到,他还没有自保的能力,即便占领了这里,也不过是给东印度公司做嫁衣。

    那周琅为什么还要一而再的占领左营呢。

    其实他跟科林说的理由中,有一点是真的,他真的担心当地官府会利用左营来继续进攻他们的商船。满清軍队烂成什么样子,历史书上的记录还是可信的。既然左营把总都有胆量来进攻他们,目的是图财,那么没理由更高级的军官没有这个胆量。之前因为修船只需要十来天时间,周琅还不是很担心,可现在船只遭此遭受了损伤,没有一个月时间是无法修复的,一个月时间,足够其他地方的高级军官了解到港口这里发生的事情了。

    所以周琅不得不防。

    没有跟科林说的理由,则是周琅对中国当官的心态的揣摩。他知道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始终有这样一种弊病,那就是流氓化,欺软怕硬。你一再忍让,反而会被一再欺压,你一旦强硬,对方反而要迁就你。俗话说,杀人放火受诏安就是这个道理,周琅目的不是为了诏安当官,他仅仅是不想让对方来惹麻烦而已。

    所以他不能缩回去,反而要站出来,把事情搞大,最后反而会不了了之。

    所以他要求科林占领左营,并且守住这里,守住这座城市总比一直在船上被对方攻击要容易的多。一旦能够守住左营,当地官府发现攻不下这里之后,他们就会想其他办法。以满清官员的尿性,必然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会派人来联系他们,赔偿他们的损失,之后放他们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往事中,就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洋人欠下十三行商人的钱后,清政府往往会压迫商人,不予追究。而如果十三行欠了洋人的钱,洋人跑到衙门一闹,行商甚至有可能被官府抄家。

    比如潘家的同孚行为了追回美国商人的欠债,甚至去华盛顿打过官司;而大名鼎鼎的十三行总商蔡世文经营失败,吞鴉片自杀,他的家人甚至被清政府流放新疆,只因为他欠下了洋人的债务,皇帝觉得丢了大清国的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