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误入桃花源-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林语堂提倡的幽默闲适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有点不合时宜,但世移时变,在如今却有独特的魅力。在和平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我们提倡的是和谐,所以林语堂的个人主张极有市场。现在正时复归传统的大好时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个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使人在现世社会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林语堂,1895年生,福建龙溪人。他的父亲是基督教教会牧师。在鼓浪屿的教会学校和厦门的寻源书院学习过,17岁时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1月林语堂与鼓浪屿的首富寥家二小姐寥翠凤结婚,同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27岁获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第二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师范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经常在《语丝》上发表文章,追随鲁迅,积极参与鲁迅的“打狗”运动,与黑暗势力激烈斗争。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以激情始,以愤怒终,厦门大学内部的人事斗争,使他十分感叹。他想起了鲁迅的至理名言: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1927年在外交部当秘书长,职务仅次于部长,在职6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总结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是。”短暂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中国的政治十分失望,他觉得自己是“吃植物的”,思想的人,他决定绝不做政治家。

    1928年林语堂因生平惟一的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而成了红人。1932年主编《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这期间写了大量的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人物。1976林语堂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很流行,书中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紧张节凑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也就东方的生活方式,正像他自己所说,他还是要回到东方,穿着中国式长袍和平底鞋,享受悠闲的生活。林语堂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而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就是快乐的生活,而快乐的哲学也是最精湛的哲学。林语堂的理想是做一个豁达的幽默家,他说: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乐的现代作家 第十四节  崇尚古典的梁实秋

    鲁迅曾批评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将其列为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在那个战争年代提倡人性论确实是不合时代潮流,但在当代,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却是有市场的,他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一点方向。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我们应该对一些曾经是不看好的作家刮目相看,重新客观地评价。

    梁实秋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这得益于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他使梁实秋“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了严肃的古典,一部分由于他的学识精湛,一部分由于他精通梵典与儒家经籍,融合中西思潮而成为新人文主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吸取了儒家“克己复礼”等精神,要求用“更高的意志”这种伦理理性来控制不讲艺术形式的所谓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花哨恶伪的现代主义,强调重建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受白璧德的影响,梁实秋的理想文学是古典文学,古典文学并非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学,也不是指希腊罗马的文学,凡是不怕时间考验的,有完美的形式与风格,极其典雅的文学都是古典文学。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是人性论,他说:“人性是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标准之下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伦理的乃是人性的本质。”“人有理性,人有较高尚的情操,人有较严肃的道德观念,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性。”所以梁实秋崇尚古典雅致的文学与生活方式。

    梁实秋,1903年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梁实秋的祖父曾在广东做官,父亲在北京做官。家道兴隆,祖父在北京买下房子,梁宅很气派。在梁实秋的记忆里,北京最有趣的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礼”,这种“礼”实际是平民百姓在艰难的环境中基于自身的生存而需要维护的一种彼此间正常的合度关系,这种礼近于“俗”。中国的“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命题。不同阶层的礼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作用。有的不懂礼而实际践行礼,有的制定礼而蔑视礼、践踏礼,有的靠礼维护正当生活的权益,有的以礼杀人,以礼吃人。古代的圣人一再地慨叹:礼失而求诸野。有以夫!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追求精致典雅,追求生活艺术化趣味化,所以像一些作者写到北京文化风俗时的那样,具有京味,北京有丰富的吃文化、书画文化、京戏文化等。北京的文化礼俗给梁实秋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5年秋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在当时没有现在这样有名,还比较平常。他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在清华学校呆了8年。公正的说,梁实秋对“五四”运动的热情和他所实际发挥的作用,确乎不但不能同具有领导天才的*领袖陈长桐相比,而且也不及他的学友、继陈长桐之后成为第二代领袖、“思恕敏捷,辩才无碍,而且善于纵横捭阖”的罗隆基,甚而也赶不上他的另一位学友、“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甘于做文书工作的闻一多。梁实秋后来特别感到自豪的,是他亲身参与的一场驱赶“小锣会”,与长张煜全面对面交锋的斗争。与闻一多、郭沫若等人有交情。

    1923年8月的一天,清华学校六十多名癸亥级同学,在上海浦东码头上登上了美国的远洋客轮“杰克逊号”。临行前,学校里发给他们每个人三四百元治装费,一个个穿戴得西装革履,煞是齐整。但在即将远离故国之际,他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特别当船上的小乐队吹奏起送别的凄伤曲调时,愈发为这种游子增加了黯然*的情调。梁实秋与闻一多也在其中准备赴美留学。他们先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了一年,又转到哈佛大学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在哈佛大学,梁实秋有幸成为白璧的学生。从此梁实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成了坚定的新人文主义者,他认为白璧德“重视的不是elamrital(柏格森所谓的‘创造力’)而是elanfrein(克制力)。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有多少事他没有做。白壁德并不说教,他没有教条,他只是坚持一个态度——健康与尊严的态度。”在文艺观上,梁实秋公开申明不赞同“浪漫”,主张智慧、理念、典雅,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梁实秋开始以新人文主义来审视现代文学。

    1926年梁实秋学成归国。凭学友的一封介绍信,梁实秋顺利地在南京东南大学当上了教师。1927年,梁实秋与程季淑结婚。1928年梁实秋参与了后期新月社的建设,成了新月社的首席批评家。梁实秋严格奉行白璧德的“新古典主义”,真诚地把理性和节制奉为创作的圭泉。他所用于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标准的,总是“相当的分寸”、“常态的人生”、“健康”、“尊严”、“合度”一类不能不令人产主疑惑的概念。何谓节制?他的回答很干脆:“就是以理性(Reason)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他以为“文学的效用不在激发读者的热忱,而在引起读者的情绪之后,予以和平的宁静的一种舒适的感觉。”如同第一流的雄辩家,在演讲过程中,必要“用各种艺术的技能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情感兴奋”,但到了结尾的地方,“必须慎重的把紧张的空气弛松下来,使听者复归于心平气和之境。”照梁实秋的说法,这就是合乎“法度”。不久,梁实秋与鲁迅发生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论争,就文学是人性还是阶级性,二人笔战了好多回合。这志论争使梁实秋身心都感到孤立无助。正在这时青岛大学的杨振声校长邀请他和闻一多分别主持外语系和中文系的工作,二人欣然前往任教。

    梁实秋一生的著作主要有《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文学批评论》和《偏见集》等。梁实秋在晚年曾说:“个人之事曰伦理,众人之事曰政治。人处群中焉能不问政治?故人为政治动物。不过政治与做官不同,政治是学问,做官是职业。对于政治,我有兴趣,喜欢议论。我向往*,可是不喜欢群众暴行:我崇拜英雄,可是不喜欢专制;我酷爱自由,可是不喜欢违法乱己至于做官,自惭不是那种材料。要我为官,大概用不了一年,我会急死,我会闷死,我会气死。所以我虽不能忘情政治,也只是偶然写写文章,撰些社论而已”。这段话也反映了梁实秋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本色。

    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很大,内中有许多篇什虽是一些日常琐事却妙趣横生,这都是他追求古典雅致的结晶。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乐的现代作家 第十五节 在母爱、童心和自然中得到快乐的冰心

    冰心写过一篇小说叫《超人》,主人公何彬原来是个超然人生、仇恨人类社会的“超人”,后来却为儿童与慈母的爱所感化,认识到世界上的都是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如果人生充满仇恨,那么他的内心可能是黑暗的;相反,如果人生充满爱,那么他的内心就一定是光明与美丽的。超人的转化就是找到了爱的归宿,在爱的力量的感化下,他的内心平静了,前途光明了,生活美好了。冰心在1921年还写了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些小诗都表达了她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无比热爱,他写道:

    一二

    人类呵!

    相爱罢

    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

    甸着同一的归宿

    一四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一五九

    毋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就是冰心在当时的爱的哲学。人与人只要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苦难与不幸就躲避在母爱的港弯里,只要心中对大自然和儿童充满爱,人生就是美好的。茅盾曾说: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白的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爱是一付人心痛苦的解药,也是人类精神危机的良药。正是因为爱,才使冰心永远充满爱心、母爱、童心,使她浑身柔和心里和谐,一生快乐幸福。当然那时候冰心是一位有着博爱思想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虽然如此,她的爱的哲学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冰心,1900年生于福建的一个军官家庭。小时候,大海陶冶了她的情操,开阔了她的胸怀。童年时看了中外的一些小说,培养了她的文学修养。12岁时正式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校学习,成为谢家第一个上学的女孩子。13岁随父迁到北京。14岁进入贝满女中,18岁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1919年在《晨报》上发表《两个家庭》,此后因与问题小说而名声很大。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开始写了《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作品,构筑起以母爱、童心和自然为核心的“爱的哲学”。1923年留学美国,与吴文藻认识,1925年二人相爱。1926年冰心回国后在燕京大学等学校任教。1929年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结婚。冰心曾说: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