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遥控大明-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的杨鹤、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都是准备重用的,却多是些夸夸其谈之辈,哗众取宠一时,终究难成大事
这些名字曾经让他充满希望,却又一次次失望,除了把局面弄的更糟之外,还让崇祯皇帝担上了识人不明的嫌疑。
比如说八旗兵再次入关大掠这种事情,十数万官兵束手,纷纷闻风而逃,各地的将官和朝中诸臣不住的扯皮推诿,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清军肆虐然后从容离去,这种感觉已经让崇祯皇帝变得麻木了。
唯一值得一提也就只有那个李乙丑了。
李乙丑竟然率领民练北上迎敌,并且在东昌取得辉煌大胜,实实在在的给国朝挣回了一些最基本的体面,也让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有了些光彩。至少,识人不明的嫌疑可以洗脱一些了。
不管怎么说,兴办民练都是崇祯皇帝的钦旨,别地的民练虽然依旧一塌糊涂,但是在淮扬出了这么一个李乙丑,先是在定远破贼,现如今又在东昌败虏,都是实打实的军功。虽然对大局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却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走对了一步。
以后谁要敢再提起袁崇焕、洪承畴等人的故事,就可以把李乙丑搬出来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谁说朕无有用人之明了?这不是还有个李乙丑的么?
以民练击破八旗精锐的一路人马,响当当的虎贲之军了。崇祯皇帝本是想把李乙丑树立成为一个标杆,以收到号召天下义民尽忠报国的效果,奈何这个李乙丑实在有些太不像话了。
东昌那边肯定打出了一场胜仗,就算是多报一些首级上来,就算是把军功夸大一些,崇祯皇帝也不会太计较,封赏也是不会吝惜的。奈何这个李乙丑居然在捷报中说出了“阵斩皇太极”这种大话,马上就成为别人攻击的口实了。
阵斩皇太极这种事情,永远都不可能是真的,别说是崇祯皇帝本人,就算是三岁的娃娃都哄不过去。
弄出这么大的笑话,贪天之功的嘴脸已昭然若揭,若是不看他还有几分微末的功劳,若不是看他还有几分报效的心思,崇祯皇帝也不会把那些雪片一般的弹劾疏书留中不发了。
按照崇祯皇帝的安排,下旨申斥几句是免不了的,还要有些象征性的处罚,至于赏赐还是以后看他的表现再说吧。
“上奏,”当值的宫人一溜小跑着送来了从兵部司务司传过来的紧急军旗奏折。
这么多年以来,每当有紧急军情,崇祯皇帝就有种脑袋发懵的感觉,因为那绝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明明知道是祸事,还是不得不看。
打开上疏书只看了一眼,崇祯皇帝的身体就开始微微发抖了。
苍白的脸色透着一抹病态的潮红,双手已经抖的不成样子,猛的站立起来,又拿捏着天子的气度和涵养缓缓的坐了下去。
因为心情太过于激动的缘故,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异常亢奋:“奴酋洪太(皇太极的官方名字)暴卒?死的好!”
皇太极死了?怎么死的?
不光崇祯皇帝想不明白,连司务司的情报也说的模棱两可,只有两个字作为解释:暴卒!
皇太极的年纪并不算大,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疾病,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丧命呢?
紧接着,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此事的敌情司也送来了迟来的消息,他们的情报明显比司务司要准确了很多:皇太极确实是死了,至于死因很模糊。满洲八旗内部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夜间不起清晨暴卒,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早已死了数日,八旗勋贵秘不发丧早已把他的死讯隐瞒了很久。甚至有小道消息流传说在皇太极的尸体上看到了血迹
这些消息未必是真,也未必可靠,众说纷纭已难辨真伪,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皇太极真的死了。
皇太极一死,满洲八旗内部那些桀骜不驯的旗主和勋贵还有谁能压服的住?必然陷入惨烈的内斗当中。来自两辽的压力可以减轻大半,终于可以把用在东北方向上的人力物力腾挪出一部分来,用在西北方向上了。
大明朝两线作战的格局似乎也可以缓解一下了。
突然之间,崇祯皇帝想到了李乙丑的捷报。
做事操切的皇帝马上命令阁臣范景(崇祯朝的阁臣本身就带着浓厚的秘书色彩)把那份捷报找了出来,看了又看,顿时“龙颜大悦”。
皇太极死的时间和李乙丑捷报上说的时间基本吻合,又有仪仗、佩刀等物作为佐证,更有很多生俘的八旗俘虏的证词,这事已经水落石出了:
皇太极既不是襁褓中的婴孩,又没有长期卧床,好端端突然就死了。什么暴卒,分明就是死于我大明健儿之手。伪清之所以抬出一个闪烁其词的“暴卒”说法,根本就是在遮羞。
李乙丑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要不是他真的击杀了皇太极,时间上怎么会如此的吻合?想那李乙丑只是一介草民,就算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贪这么大的功劳吧。
到了现在,那些曾经弹劾过李乙丑的官员也开始相信了“阵斩皇太极”的说法,至于崇祯皇帝本人,则是死心塌地的深信不疑了。
因为他更愿意相信那是一个事实。
钦旨兴办的民练竟然手刃了皇太极,顿时就让崇祯皇帝变得兴奋起来,心情瞬间大好。
不管怎么说,民练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李乙丑也可以算做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天子门生”了,自然应该百般回护。崇祯皇帝甚至为以前怀疑李乙丑的血诚之心产生了愧疚的心理:幸亏没有发出那道申斥的旨意,要不然岂不是寒了忠臣猛士的报效之心?岂不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诸位爱卿,淮扬民练指挥李者,功勋卓著深慰朕心,应仔细议一议封赏之事。以朕看来,此等实心做事的臣子应当厚赏罢了,朕要晤一晤这个李乙丑。宣他进京吧!”
第六十九章进京之前()
阵斩皇太极之事,虽然李乙丑弄的大张旗鼓,却一直都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证据,所以即便是在淮扬民练内部,也把此事看做是李乙丑夸大军功的行为。
虽说大明朝从来都不承认皇太极的身份,可人家终究是一国之君呐,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给杀掉了呢?时至今日,连杀掉皇太极的那个勇士都没有找到,实在难以取信于人,。
对此,李乙丑不做任何解释。
直到皇太极身死的消息传来,众人才反应过来。
作为李乙丑的铁杆兄弟,周六斤表现的最为激动,兴奋的一跳三尺高,语无伦次的大叫着:“真的,铁定是真的。我把他个老娘的,乙丑兄弟是什么人?他是神仙佛爷保佑的人呐,按照你们读书人的说法,叫做”
“百灵护体?”文秀之小声的提醒了一句。
“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吧。”周六斤根本就不晓得应该怎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绪,只是一个劲儿的大叫着:“我居然连乙丑兄弟的话都信不过,实在是混到家了。娘的,我信了,真的信了。”
虽然直到现在都不清楚到底是怎么杀掉的皇太极,众人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逆转,全都无条件的相信皇太极是死在李乙丑的手中准确一点说,是死在淮扬民练兄弟们的手中。
干掉敌国皇帝,这份功劳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了。
连文秀之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难道传说中的神仙眷顾是真的?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的凑巧呢?
前番李乙丑刚刚说干掉了皇太极,后面皇太极就真的死了。根据支离破碎的情报来看,这位大清国的皇帝之死确实有些不明不白,连伪清自己的说法都充满了矛盾。
皇帝之死是天大的事情,哪怕是按照伪清廷自己公布的消息,明显就是一笔糊涂账,很难让人相信皇太极是“暴卒”。
如此的巧合,似乎冥冥之中真有一种叫做“天意”的东西。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皇太极真的死于淮扬民练之手,死于东昌大战之中。伪清为了遮羞,才搬弄出很多自相矛盾的说辞。如此欲盖弥彰的做法,反而更加印证了李乙丑的说法。
此次清军入关大掠,总共分出东西两个方向八路人马。淮扬民练的当面之敌仅仅只是东路的一部分,虽然已将其破之,却还有广平、德州两个方向的清军。更有鳌拜的西路军,根本就没有到一败涂地的程度。奇怪的是,在东昌之战以后,所有各个方向上的清军全都莫名其妙的撤退了,而且撤退的非常匆忙。如果说皇太极不是死与淮扬民练之手,实在无法解释这种诡异的现象。
皇太极为什么会出现在东昌小城,为什么会御驾亲征,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已经没有人关心了。大家只知道一件事情:淮扬民练干掉了皇太极。
如此天大的功劳上甲破刀残的淮扬民练陡然士气爆棚,哪怕是没有亲临战阵的辅兵,也把身上的皂色军装穿的整整齐齐,走路的时候下巴都能昂到天上去,张口闭口就是“我淮扬民练”。唯恐别人把他和普通的官军混为一谈。
集体荣誉感甚至让民兵们产生了“淮扬民练为天下至强之军”的骄傲,一个个全都目空一切,仿佛只要把这支军队搬出去,就可以横扫天下一般。
战前,人们对于八旗辫子兵的恐惧已经演变成极端的自傲,根本就不把清军放在眼里。
什么满万不可敌?纯粹是胡扯,十倍的兵力都被我们把皇帝给干掉了,还有啥可说的?
太过于盲目的骄傲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李乙丑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这种情绪的蔓延和发酵
东路清军已经退了,淮扬民练却没有要搬师返回的迹象:如此天功,怎能没有封赏?大家之所以不着急回去,就是等着朝廷的赏赐呢。
果然。
没有过多久,宣旨的天使就到了东昌。
所谓的天使,其实就是一个内宫太监: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诏:自民练诏始,淮扬之军,尽心国事,堪为表率,朕心甚慰。为彰赏罚之明”
圣旨洋洋洒洒,其实多是官样文章,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话也就那么几句:着有功人等进京陛见,其中还专门点出了十来个人的名字。
按照国朝体制,监军大人文秀之是淮扬民练名义上的“一把手”,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朝廷,所以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指挥使李乙丑虽然是事实上的一把手,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其他还有几个营官和有功人员的名字。
除了这道明旨之外,还有一道口谕,是专门给东昌郡王的。和发给淮扬民练的圣旨相比,这道口谕的“档次”显得低了很多,语气非常随和。
毕竟是皇家宗室,作为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孙,东昌郡王完全就是崇祯皇帝的“家里人”。所以这道口谕并没有说起任何和战事有关的字眼儿,完全就是拉家常的口吻,让他负责陛见的诸般事宜,以陪同的身份和李乙丑文秀之等人一起进京。
以堂堂郡王之尊,不可能给李乙丑等人鞍前马后的操劳,所谓的“陪同”只不过是个临时的说辞而已,真正的用意还是陛见。
宗室子弟非奉正式的宣调不得擅离封地,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大明朝三十四系藩王,大大小小的王爷有一百多个。一个二字的郡王单独进京陛见,让比他地位更加尊崇的新任鲁王如何自处?所以崇祯皇帝专门兜了个圈子,临时给他委任了一个不是差事的差事:陪同。
本意还是为了褒奖,让天下的宗室子弟全当都好好的看看,主要是为了树立起一个榜样:东昌大战也有朱氏子孙的功劳,皇帝陛下同样不会亏待了“自家人”。
客客气气的奉上些东昌“土产”,其实就是金银珠宝之类的物品,算是给宣旨天使的“鞋钱”,打发天使先住下来,马上就开始安排进京事宜。
“李指挥,不瞒你说,”进京陛见,对于宗室的意义尤其重大,东昌郡王显得非常兴奋:“我袭这郡王之位也快二十年了,总共就进过两次京城,第一次还没有见到陛下的龙颜。这回真是沾了你的光”
崇祯初年的时候,东昌郡王曾经进京过一次,不过这一回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作为天下宗室的代表陛见皇上,可比奉旨进京要风光的多,好处也大的多。一字王的位置他不敢想,封赏什么的他也不是很在乎,要是能够自主的提名一个世子的名额,趁着大获全胜的机会,想来皇帝应该不会反对。如此一来,他这一支的荣华富贵可以绵延好几代人了!
“王爷客套了,东昌一战,王爷亲临敌阵,随身披数创,依旧死守不退大呼酣战,我等无比佩服啊。”
花花轿子人抬人是官场上通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