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10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周国市舶司新定的规矩,无论是倭国、百济还是新罗,如果有使者前往周国,就必须先到耽罗岛上周国租界,核对身份,办理“入关手续”。
只有拿到了市舶司在耽罗国租界官署开具的“身份证明”,前往周国的使者才不会被认为是冒名顶替的“奸商”,可以顺利靠泊中原港口,得到周国官府的正式接待。
而在抵达耽罗、前往租界办理手续之前,使者得先觐见耽罗王,以示尊重。
周国如此做法,明摆着就是要抬举耽罗国及国王的地位,昔日的蕞尔小邦,如今像模像样起来。
而根据这个规定,周国的市舶司要如何核对使者的身份呢?
毕竟周国市舶司的官员必然不清楚各国国内情形,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来人的身份真伪。
对此,周国采取的办法,是要求百济、新罗、倭国派官员常驻耽罗,是为“公使”,和周国市舶司官员一起,协调处理各国海贸事宜。
各国朝廷派出使节前往周国时,必须到租界办理手续,而常驻租界里的各国“公使”,就肩负辨别使者身份真伪的职责。
当然,如果明知是假的还说是真的,一旦事发,后果自负。
在耽罗设立“公使”,虽然有些奇怪,但确实方便了各国与周国联系,所以即便百济和新罗是敌对关系,两国的“公使”却在耽罗岛上的周国租界内比邻而居。
居住地名为“使馆”,。
倭国在租界也设了“使馆”,三国的“使馆”靠得很近,“公使”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到也方便相互间联系、吵架,以及向周国市舶司洽谈贸易事宜。
小小耽罗国,如今却成了海东各国交流的一个据点,百济丢了一个藩属,却得了个极好的外交、贸易渠道,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落泪。
想到这里,燕飞连望向殿外,此次暴风来袭,怕是要过几日才能消停,他觉得自己正好可以和倭国的“公使”交流一下,如何加强两国间的交流。
然后再商量一下,如何对付新罗。
第六十三章 蕞尔小邦(续)()
屋檐下,水流成珠帘,周国市舶司提督王頍,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后怕,他刚乘船抵达耽罗,暴风雨就来了,若是半路耽搁些许,恐怕此时他和同行人员就已经葬身鱼腹。
房内,周国耽罗租界领事严桦正在交代吏员一些事情,见着王頍转回来,严桦赶紧将手中资料奉上:“提督,这是刚汇总的情报,请过目。”
提督,即提调监督之意,为市舶司的武职官,前所未有的一个官职,市舶司对外开展贸易时,提督掌军事,调拨兵马、水师战船,实际上和司马类似。
提督的主要职责,主要是保护贸易据点和商队、船队,在国内负责剿匪,保证市舶司商队的安全,在外洋,负责清剿海寇。
必要时,也负责指挥作战,教训一下蕞尔小邦。
虽然这是个有些奇怪的武职,但对于王頍来说,倒也不错,他知道豳王对市舶司的规划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劲十足。
虽然指挥水师不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决心在海东(东海)有一番作为。
此时,严桦交上来的资料,上面是关于百济国内的情报,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对于海东各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百济、新罗等国,不过蕞尔小邦。
但豳王不这么认为,所以市舶司在海东开展海贸的同时,还肩负着收集海东各国国情的任务,譬如绘制舆图、调查风土人情等,以便为朝廷将来进行决策时给出可靠的参考。
所谓参考,要搞清楚各国大概的官制、行政区划,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态势,如此,朝廷和对方打交道时,才不会两眼一抹黑。
以百济为例,王頍翻阅了许多古籍,大概知道晋时,百济就遣使入中原,后来陆续和元魏以及南朝有过联系,但百济国内的情况,中原不甚明了。
只能通过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济国内的风土人情。
到了现在,周国国内大概知道百济的王族姓氏为“扶余”或“夫余”,其国内有几个豪族大姓,且百济和倭国关系颇为密切。
而为了对付北方强敌高句丽,百济曾经和东面毗邻的新罗联盟,但大概在中原陈国初建时期,新罗和百济决裂。
这都是前几年入中原的百济使者所说,有司记录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国从没想过主动打听百济的国内情况如何,因为没必要。
对于许多人来说,百济不过是汉四郡故地上的蕞尔小邦,其国内所谓君臣,不过茹毛饮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国关注?
但现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这些蕞尔小邦做买卖,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是这个道理,做买卖同样是这个道理。
市舶司以耽罗为据点,开始收集百济、新罗、倭国的情报,现在,王頍通过资料,就对百济国内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
百济王族姓“扶余”,国内还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国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还有五方(五个别都)。
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东面(东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
五方各有方领一人,似乎称为达率,有方佐为副官。
方有十郡,郡有将三到四人,似乎称为德率,郡将的直属兵力在千人左右。
国都内居民分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领统兵数百人。
因为条件所限,市舶司收集来的百济情报目前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结果已经殊为不易,王頍对此很满意,因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对方做买卖而不是用兵,所以来日方长。
然而在豳王的规划中,市舶司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经营海贸的机构,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还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东(东海)展开外交和征伐。
本来,这是朝廷的事情,不该由市舶司管,但问题在于,“思维正常”的京城官员们,没有谁会愿意常驻东海之上的耽罗岛,当什么“租界领事”,和蕞尔小邦的使者谈笑风生。
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远离中枢、远离京城,如果外放当官,也会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绝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穷乡僻壤当父母官。
洪州总管府、潭州总管府各州郡,已经被许多官员视作凶险之地,更别说让他们到桂州总管府、广州总管府、交州总管府当官。
广州、交州在汉时就归入中原朝廷治下,尚且被人认为是烟瘴之地,去了形同被流放,而耽罗岛,许多官员之前甚至都没听说过,又有谁愿意去?
可想而知,若是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官员当了耽罗租界领事,只会认为自己被变相流放,又如何认真履行收集情报,勾连海东各国的重任?
若不提前做准备,将来,又如何能够协助朝廷收复汉四郡?!
豳王宇文温,为市舶司定下的远大目标之一,就是为将来朝廷收复汉四郡做准备,王頍和一众主要官员得知这一规划后,颇为期待。
而朝廷要想收复汉四郡,就得先解决高句丽。
市舶司经过一年多的刺探,搜集了一些高句丽国内的情报,王頍由此知道,高句丽已经不是蕞尔小邦,是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若将来真有辽东之役,他若能参与其中,肯定是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
所以王頍等市舶司官员的干劲十足,其积极态度不是那些视外洋为不归之地的官员能够具备的,也只有市舶司的官员,才愿意冒险浮海,以耽罗为据点,往来百济、倭国、新罗之间。
也就是说,市舶司的官员,实际上承担着朝廷对海东诸国的外交事务。
百济和新罗,本来结盟一起对抗北面的高句丽,结果如今反目成仇,王頍觉得,若将来朝廷要对高句丽动兵,事前能让这两国冰释前嫌,一致对北,再好不过。
若做不到也没关系,毕竟至少尽过力了。
王頍对于市舶司的未来充满信心,谁能想到,本来只负责海贸事宜的市舶司,竟然会有如此野心呢?
第六十四章 黑潮()
艳阳高照,风和日丽,风暴过后,百废待兴,张鱼看着土人们城池(土围子)里一片狼藉的样子,不由得摇了摇头。
妈的,不过是个土围子,请我去住都不住!
想归想,张鱼还是挤出笑容,迎上前去,前方,是一个奇装异服的土人首领,苦着脸向张鱼跑来。
这位土人首领,名为“老崔”。
当然,“老崔”只是张鱼对这土人部落首领的称呼,对方说的是土语,没有汉名,名字只能以读音写成汉字,但这样所得名字太奇怪又不好记,所以张鱼只能根据读音,称呼对方“老崔”。
今日才结束的一场大风暴,把老崔部落定居的城池(土围子)吹得惨不忍睹,如今老崔见着“神人”来了,赶紧跑来诉苦。
借助通事居中“翻译”,张鱼提议,由他组织人手,为老崔的部落修建一座像样的土围城池,费用好说,意思意思就行了。
对于这个提议,老崔激动不已。
老崔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见着“神人”居住的地方,在这次大暴雨中安然无恙,而自己和部民住的地方,却没有熬过去。
每年的这个季节,南面的海上总会有狂风暴雨不时来袭,各部落世代居住岛上,当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所住的房屋都经过加强,本来不会有事的。
但这次风暴特别厉害,老崔的“祖传大宅”塌了大半,先前用珊瑚等海产从“神人”手中换来的“水晶杯”,碎了,对此,老崔心痛不已。
而张鱼听了之后,当即表示马上送一个。
是送,白送。
老崔对此感激得涕泪横流,因为房屋被毁严重,他便接受“神人”的邀请,带着家眷到对方居住的地方暂住一段时间。
之所以张鱼会被岛上土人视作“神人”,是因为他带来的医生,能治好岛上居民的许多疑难杂症,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总比岛上那几近于巫术的医术要高明得多。
不仅如此,张鱼带来的医生里还有经验丰富的稳婆,为许多部落的难产妇女接生,保得大小平安,这让各部落首领和部民感激得涕泪横流。
带着医生、稳婆和土人打交道,事半功倍,这是广州总管府和各地俚僚部落打交道时总结的成功经验,也是黄州商贾在岭表经商时的成功经验。
张鱼靠着医生,成功获得这座大海岛上部落首领的初步信任,而随船运来的各种奇珍异宝,晃花了各部落首领的眼睛,让他们对“神人”愈发尊敬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张鱼能够召唤天雷,轻而易举把岛上最强的部落消灭。
所谓最强部落,那是张鱼的船队抵达这里之前的事,在身披铁甲、拥有轰天雷的军队面前,连皮甲都没几件的所谓最强部落,和稻草人没区别。
施展神威的“天兵”,让其他部落土兵吓得跪地磕头,随之而来的场面,不是大屠杀,而是市舶司的货物展销会。
市舶司提督张鱼,带着船队来到这座大海岛,不是来搞大屠杀,而是来做买卖,作为商人,要是把客人都杀光了,那东西卖给谁?以后还要不要做买卖了?
郎主说过,市舶司船队是商队,不是海寇!
这一点张鱼谨记在心,至于那个所谓“最强部落”,只是因为不识相,妄图使用暴力抢夺“宝物”,才有如此下场。
“最强部落”的城池,如今已经被改建成市舶司的贸易据点,坚固异常,常驻士兵数百,外加市舶司吏员、工匠、驻岛商贾及相关人等的其家属,共计一千余人。
而“以德服人”的张鱼,成功说服岛上各部落首领,聚集人力物力,建起了一座新的码头,以便市舶司的大海船能够较为方便靠岸。
产自中原的布帛、丝绸、瓷器、茶叶、玻璃器皿,让岛上的各部落首领目不暇接,毫不犹豫的拿出金银以及珊瑚等名贵海产来交换。
而来自中原的粟麦,为这农业水平低下的海岛,初步缓解了粮食问题。
当然,粮食得用海产来换,价格好说。
岛上虽然物产贫瘠,只有海产才能让市舶司的船队有赚头,但岛上部落之中,有许多部民擅长航海,对附近海域十分熟悉,这,才是市舶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