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1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昨日,有消息传来,说辽北地区出现大量周军,袭击靺鞨部落,烧杀抢掠,这让许多南下助战的靺鞨首领非常焦急,因为周军袭击的区域,算是他们的地盘。
不止首领们着急,普通靺鞨兵也很着急,因为此次南下助战,家眷(主要是老弱病残)大多留在家乡,只有少数兵马护卫。
这些了留守人员对付零星袭扰不成问题,可若是遇到了如狼似虎的周军,恐怕凶多吉少。
所以,南下助战的靺鞨人希望回师救援,为防打不过周军,希望官军(高句丽军)能够派兵随行,为他们撑腰。
这个要求很正当,因为许多靺鞨部族归附高句丽,缴纳贡品,还派兵助战,现在,该是身为宗主国的高句丽发兵保护他们的时候了。
对于靺鞨各部首领的请求,高建武当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他知道己方若是处置不当,会让本来心向高句丽的靺鞨部落离心离德,进而倒向周国。
若如此,日后周国来犯,怕是愿意派兵助战的靺鞨部落会越来越少。
然而周军如此行事,必然是要以此引得己方分兵北上,然后对方在半路某处伏击。
也就是说,周军袭击辽北,摆明了就是要设个圈套让他们往里钻。
对于高建武来说,这个圈套就在眼前,不发兵北上,会寒了参战靺鞨各部的心;发兵,一不留神就会遇伏,伤亡惨重。
但无论如何,总是要发兵的,所以高建武和几名主要将领商量过后,决定来个将计就计。
高建武当着各位靺鞨首领的面,表示已经决定发兵四万,随靺鞨各部联军北上,驱逐袭扰辽北的周军,大军三日后就出发,所以希望各部首领做好出征的准备。
大军出征,令行禁止,高建武强调,出征的日期既然定了,就绝不容许有人延误。
若有违反,军法从事。
听得尊贵的北部耨萨做出了决定,首领们喜形于色,纷纷表示今日回去后立刻做好准备,绝不会误了日期。
看着一张张笑脸,高建武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冷笑起来。
周国那边,也有靺鞨部落投靠,所以高建武判断,今日大帐之中坐着的这些靺鞨首领之中,肯定有人暗中和周军勾结,首鼠两端,向对方通传消息。
所以接下来谁算计谁还不知道呢。
第二百五十一章 唯快不破()
午后,自东向西流淌的小辽水畔,北岸旷野里旌旗招展,回师辽东城的高句丽大军在此扎营,将小辽水北岸自新城之间的旷野挤得满满当当。
新城位于辽东城北(北偏东)二百余里处,为高句丽国境的西北门户,其西面数百里外,就是自北向南流淌的大辽水(辽水)。
辽水即为辽东、辽西的分界线。
从辽东城出发,前往辽北的高句丽大军,北上途中必然经过新城,当后方传来周军入寇、渡过辽水进逼辽东城的消息时,刚离开新城没几日的军队,立刻掉头南下。
大军主帅于新德,此时身处城外军营中军帐,看着刚收到的战报,有些错愕——位于新城和辽东城之间的盖城,昨日沦陷了。
周军只用了一日时间,就攻破了坚固的盖城,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于新德在率军北上时就知道,周军是佯攻辽北,以此迫使他们分兵,然后等北上的军队渡过小辽水之后,很可能要来个“腰斩”。
周军可能渡过辽水东进,将他的队伍和辽东城隔开。
只是没想到的是,对方选择的突入点是盖城,而已经做好防御的盖城居然连两天都没撑过去。
头一天,周军兵临盖城下,次日破城,今天是第三天,于新德的大军,才刚掉头回到新城。
盖城的位置,正好位于辽东城至新城道路中段,也就是说盖城距离南面的辽东城、东北面的新城,都是百里左右。
周军如此疯狂行事,莫非是有备而来?
想到这里,于新德有些不安,此次他奉主帅、北部耨萨高建武之命挥师北上,本就是将计就计,诱敌军来攻。
他们已经策划好了,周军要么在辽水上游地区半路设伏,要么截断北上大军的归路,无论是那种选择,都应该等他这只军队远离辽东城才动手。
结果居然选在大军距离辽东城还没到三百里时就动手,如此用兵,是不是欺人太甚了?
于新德对此觉得很意外,周军居然敢选择盖城作为突破点,试图截断北上大军的归路,如此一来,必然面临南北两军的夹击,正常情况下谁会这么做?
敌军主帅敢做这种选择,要么是狂妄自大,要么就是
有恃无恐。
于新德觉得,对方能够一日攻破盖城,应该是使用了传闻中那种威力巨大的攻城武器,盖城守军明明已经特地加强了防御,却依旧守不住。
而这种武器若用在战场上,恐怕威力也不小。
所以,对方应该是有了依仗,故而有恃无恐,那么他回师南下时,一定要小心。
于新德知道自己肩负重任,所以不容有失,方才收到急报之后,立刻下令派出骑兵南下,接近盖城哨探敌情,与此同时,将小辽水下游(西面)地区查个清清楚楚,看看有没有敌军骑兵迂回。
若以单纯的步骑对战,他可不怕周军,因为麾下兵马骑兵众多,又有靺鞨各部骑兵随行,只要谨慎些,不敢说必胜,却也不会败。
但问题是这些靺鞨人之中,有没有人私下和周军勾结、为其做内应就很难说了。
想到这里,于新德沉吟起来,按照约定,一旦敌军断他后路,辽东城的军队,会很快北上,而他则要南下,依托沿途城池,将来犯之敌合围。
盖城,倒是个不错的地方,大队兵马行军不过两、三日路程,所以,他只要小心些,步步为营,数日后,就能和北上的军队会师。
届时,若周军坚守盖城,在南北夹击之下未必能撑多久,所以,对方很可能会选择逐个击破,赶在己方两军会师前,先干掉其中一部。
对方能做到这一点么?
于新德觉得不太可能,除非对方有内应,能够来个里应外合。
而他这里,有周军内应的可能性很大。
正思考间,于新德听得外面传来喧哗声,正要让亲随出帐看看是怎么回事,却有将领急匆匆入帐:“是敌军!敌军来了!!”
于新德闻言一愣,随后脱口而出:“什么?这么快?”
。。。。。。
小辽水南岸旷野里,大量骑兵呼啸前进,黑旗黑甲,宛若一股黑色的浪潮向着前方涌去,一处丘陵上,行军总管杨济策马而立,用千里镜看着前方远处的新城。
看着城外的高句丽军营。
天子曾经对他说过,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打仗也是这道理。
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每日的进攻半径是一百里,而步兵为主的军队,每日的进攻半径是三十到四十里,谁快谁慢,毋庸置疑。
既然现在手上有充足的骑兵,又有可以随着骑兵快速行军的轻炮,杨济觉得自己没道理磨磨蹭蹭浪费时间。
现在,看着猎物被套住,他当然很高兴。
新城是高句丽的一座山城,位于小辽水北岸,城池规模不小,为高句丽的一处要地,这几年来官军出击辽东,数次兵临新城城外,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将其攻克。
新城扼守着小辽水航道,而沿着小辽水往上游走,有汉时便存在的古道,沿着古道往东北方向而去,最后可以抵达扶余王城故地,这和沿着辽水(大辽水)北上是殊途同归。
若在半路上折向东南,会经过汉时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故址,翻越群山,可以抵达高句丽的故都国内城,也就是汉时玄菟郡的西盖马县故地。
这条路,是从辽东东进翻越群山抵达鸭绿水畔的一条重要通道,汉时起就存在了,现在,周军必须将其拿下,以便东、西两军会师。
新城首当其冲。
当年那个弱小的高句丽国,最初就是以高句丽县得国名,然后慢慢壮大起来,迫使前汉时设立的玄菟郡不断西迁,由鸭绿水畔撤到辽东。
所以,历史上有三个玄菟郡,而最后一个玄菟郡(第三玄菟),郡治玄菟故址就在眼前的小辽水边上,周军骑兵行军路线旁那一片荒芜废墟。
高句丽占据玄菟之地后,为了防御强敌,于小辽水北岸山丘上筑山城,以这座易守难攻的山城为玄菟故地的统治核心。
为与旧城区分,故称“新城”。
现在,杨济看着眼前玄菟故址,又看看远处新城外的高句丽军营地,想着玄菟郡不断西迁的旧事,只觉斗志昂扬。
数百年来,中原纷乱,前汉时设在边疆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就像四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周边番族的不断侵袭下苦苦挣扎,最后一个个沦陷。
现在,你们侵吞的中原故土,全都要吐出来!
第二百五十二章 渡河()
清晨,天蒙蒙亮,小辽水南岸,周军士兵推着许多四轮车向河边冲去,待得车辆停稳,他们熟练的将车辆“拆解”,一座座便桥就这么“长”了出来,向北岸延伸而去。
“便携式折叠桥”,装在名为“紫骝马”的四轮马车上,因为“紫骝马”坚固可靠、越野能力强,所以这种过河便桥,可以随着骑兵一起行军。
行军途中,遇到水较深的河流,靠着“便携式折叠桥”,可以让军队在较短时间内渡河。
现在,便桥成了南岸周军渡河进攻北岸高句丽军的唯一通道,很容易遭到北岸敌军的破坏,所以不等桥梁抵达北岸,一些周军士兵便先行泅水渡河。
训练有素的士兵,即便身着铠甲、佩挂武器,依旧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向前游去,然而他们还未游到对岸,高句丽骑兵已经杀到。
于回师途中驻扎新城外的高句丽大军,虽然惊讶于周军来得如此之快,却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密切注意着小辽水南岸周军动态,所以见着周军渡河,很快就做出反应。
高句丽军不打算来个“半渡而击”,他们不打算让周军在北岸站稳脚跟,所以此时快速接近河边的骑兵们纷纷弯弓搭箭,准备先射后砍。
一字排开的骑兵气势汹汹,却被呼啸而来的金属弹丸撕成残肢断臂。
南岸一字排开的轻炮,向北岸倾泻着散弹,这种散弹炮弹有长弹托,能确保炮弹出膛后,至少飞过一段距离,其内的大量弹丸才会散开,所以即便炮口前方河内有周军士兵,也不用担心误伤。
两轮炮击过后,北岸高句丽骑兵已经人仰马翻、伤亡大半,幸存者之中尚未坠马的人,调转马头立刻逃亡。
趁此机会,渡河周兵登上北岸,顾不得身上湿漉漉,拿起武器开始集结,结成一个个方阵,护卫即将靠岸的便桥。
与此同时,更多的高句丽骑兵赶来,径直向着仓促结阵的周兵发动冲锋。
两军即将交战,南岸的轻炮无法发炮,而渡河的周兵作为先登,早就做好了浴血奋战的准备,前两排士兵手持长矛,保持横队队型向前出击,勇敢迎向呼啸而来的敌骑。
他们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拒马,为同袍完善阵型争取时间,并拉开足够的距离,避免冲锋的骑兵连人带马一起撞入人群之中,造成己方大量伤亡。
渐渐逼近的高句丽骑兵在马上放箭,箭矢纷纷命中这些前出的周兵,但他们身上厚厚的铠甲挡住了箭矢,虽然几乎人人身中数箭,大部分人却安然无恙。
排好队形之后,周兵侧身,一手持矛,矛头指向前上方,矛尾着地,另一只手掏出个油布包,用嘴咬着油布一角将其打开,掏出一把把双管手铳。
这些双管手铳为簧轮发火,已经事前装好弹药,周兵们握着手铳,拨开击锤,然后将铳口对准来袭敌骑。
双方距离快速缩短,接连射出几轮箭的高句丽骑兵弃弓握槊,口中不断发出怪叫,即是鼓舞己方士气,也是为了恐吓面前的周兵。
一手持矛一手持火铳的周兵,面对越来越近的敌骑,并没有一人擅自扣动扳机,待得双方距离已经不到二十步,随着一声声“发射”喊起,爆豆般的声音炸响。
硝烟弥漫满之中,冲锋的高句丽骑兵人仰马翻,而持矛迎接撞击的周兵,也多有被撞飞者。
血战之中,上岸的周兵越来越多,结成的军阵也越来越“厚”,终于护得便桥完成,一些骑兵策马踏桥过河,而此时,高句丽步兵也已赶到,结成大阵,好整以暇。
此时的形势,是周军半渡,高句丽军完全有能力趁着周军在北岸立足未稳、兵力处于劣势之际,来个半渡而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